瀾滄縣是云南省普洱市下轄縣之一,縣境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東臨瀾滄江而得名。瀾滄縣總面積8807平方公里,為云南省縣級面積第二大縣,國境線長80.563公里??h城勐朗壩,海拔1054米。截止到2006年,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下轄3個鎮、17個鄉。 2013年,瀾滄縣常住人口達49.6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為49.48萬人,占總人口的79.46%。 2013年,瀾滄縣實現生產總值478511萬元,三次產業比重為31.8:39.5:28.7 。瀾滄縣主要旅游景點有哀牢山、千年萬畝古茶園、糯福鄉基督教堂等景點。
瀾滄縣因縣有瀾滄江而得名。秦朝屬西南夷地。西漢為哀牢地;東漢、三國蜀漢屬益州永昌郡。兩晉南北朝屬寧州永昌郡。隋屬濮部。 唐南詔國屬永昌節度地。宋大理國屬永昌府銀沙羅甸。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屬木連路;后改屬銀沙羅甸宣慰司。明永樂四年(1406年)屬孟連長官司(宣撫司)轄地。
清屬迤西道順寧府。光緒十四年(1888)5月,析緬寧廳猛猛土巡司之上改心、孟連宣撫司之下改心,于順寧府圈糯置鎮邊直隸廳,屬迤南道,此為瀾滄設治之始,鎮邊之名,即鎮攝邊境之意;光緒十七年(1891)析耿馬宣撫司屬之猛角、猛董地方入鎮邊直隸廳;同年,廳治遷勐朗壩;光緒二十年(1894),猛連宣撫司劃入鎮邊直隸廳。光緒二十九年(1903),廳治復遷回圈糯。 民國二年(1913)4月,迤南道更名為滇南道,鎮邊直隸廳改為鎮邊縣,隸滇南道。民國三年(1914)1月,因與貴州省鎮邊同名,乃以其地濱于瀾滄江而易名為瀾滄縣;民國三年6月,滇南道更名為普洱道,瀾滄縣屬普洱道。民國十七年(1928)析瀾滄縣屬上改心縣佐與緬寧縣屬四排山縣佐所轄區域合,合并設立雙江縣。民國十八年(1929)11月,廢普洱道,設立云南省第二殖邊督辦公署,瀾滄縣屬之。民國二十一年(1932)4月,瀾滄縣屬第12政務視察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4月,瀾滄縣屬第16政務視察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8月,瀾滄縣屬第6政務視察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9月,瀾滄縣勐角、勐董、大蠻
海、巖帥四土司地改設滄源設治局;民國二十七年(1938)9月,瀾滄縣屬第9政務視察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第二殖辦督辦公署裁撤;民國三十年(1941)6月15日,瀾滄縣屬云南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洱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7月,瀾滄縣屬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洱縣);民國 三十五年(1946)10月,瀾滄縣屬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緬寧縣)。
1949年2月瀾滄解放,4月建立瀾滄區行政專員公署,下轄瀾滄、東朗、上允、孟連、溯濤(即寧江縣)5縣;12月撤銷專員公署,寧江縣劃出,另四縣復并為瀾滄縣。1950年6 月,成立了瀾滄縣人民政府,屬寧洱專區。1951年4月2日,政務院批準:將寧洱專區更名為普洱專區,瀾滄縣屬之。1953年3月28日,政務院批準普洱專區更名為思茅專區,瀾滄縣屬之。
1953年4月7日,撤銷瀾滄縣,設立瀾滄拉祜族自治區(縣級),隸屬思茅專區。 1953年7月11日,內務部批準:撤銷寧江縣,新營盤區、雅口區劃歸瀾滄拉祜族自治區。1954年5月31日,政務院批準:設立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區,以瀾滄縣的孟連區、南卡區為其行政區域,6月16日正式成立。1955年1月1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思茅專區瀾滄縣的建制,將其原轄的西盟山區暫時委托瀾滄拉祜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1956年10月,云南省人民委員會批準:設立西盟縣,以瀾滄縣西盟區為其行政區域。 1970年,思茅專區改為思茅地區,瀾滄縣屬思茅地區。2003年10月3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思茅地區,設立地級思茅市,瀾滄縣屬地級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更名為普洱市,瀾滄縣屬地級普洱市。
2001年8月29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雅口鄉更名為糯扎渡鄉。
200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撤銷勐郎鎮、東郎哈尼族鄉和謙邁鄉,設立新的勐朗鎮;撤銷糯扎渡鄉,設立糯扎渡鎮;撤銷新城鄉,其行政區域并入謙六彝族鄉。
行政區劃編輯截止到2006年,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下轄3個鎮、17個鄉:鎮:勐朗鎮、上允鎮和糯扎渡鎮。鄉:謙六彝族鄉、東河鄉、大山鄉、南嶺鄉、酒井哈尼族鄉、惠民哈尼族鄉、東回鄉、拉巴鄉、竹塘鄉、富邦鄉、安康佤族鄉、文東佤族鄉、富東鄉、雪林佤族鄉、木戛鄉、發展河哈尼族鄉和糯福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瀾滄縣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東臨瀾滄江而得名。地處東經99度29分~100度35分、北緯22度01分~23度16分之間。瀾滄縣總面積8807平方公里,為云南省縣級面積第二大縣??h境與景谷、思茅、勐海、孟連、西盟、滄源、雙江7縣(市)相鄰,西部和西南部有兩段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80.563公里。
地形
瀾滄縣地處橫斷山脈怒山山系南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五山六水縱橫交錯,主要山脈有公明、孔明、帕令、芒黎和扎發谷5座,山峰綿延縱橫,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海拔2516米(新城鄉麻栗黑山),最低海拔578米(雅口鄉勐礦)。山區、半山區占98.8%。較大的黑河、南朗河、芒帕河、上允河等,均屬瀾滄江水系。河谷壩子有上允壩、勐朗壩、勐濱壩、下允壩、回革壩、細允壩等,其中上允壩面積達6.36萬畝。
氣候
瀾滄縣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氣候主要屬南亞熱帶夏濕冬干山地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雨季分明。由于地形地貌復雜,海拔高差懸殊,立體氣候明顯。其中海拔700米以下的瀾滄江、小黑江、黑河等河谷地區為北熱帶,700~1400米之間的大部分壩子河谷低丘地帶為南亞熱帶,這兩個氣候帶的面積約占瀾滄縣總面積的44%,氣溫高,熱量足??h城勐朗鎮年均氣溫19.2℃,年降雨量1624.0毫米,年日照2098.0小時。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截止到2007年,瀾滄縣有耕地面積318.2萬畝,其中水田39.58萬畝,雷響田4.55萬畝,旱地273.9萬畝,菜地0.11萬畝,旱地中輪歇地占50%。有荒草地130.15萬畝,占未利用土地面積的49.1%。
水能資源
截止到2007年,瀾滄縣年降水總量135億立方米,地表水總徑流量
62.5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為19.7億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人均為1.77萬立方米(2003年減為1.75萬立方米),每畝耕地平均有水2500立方米(2003年達6650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不含瀾滄江干流)25.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8.4萬千瓦,已開發1.48萬千瓦,國家正在興建的585萬千瓦的瀾滄江糯扎渡水電站就在瀾滄縣與翠云區交界處。有溫泉40多處,一般水溫40~50℃,最高99℃,只有縣城附近的兩處被開發利用。
森林資源
截止到2007年,瀾滄縣有林業用地面積780萬畝,森林覆蓋率53.9%,活立木總蓄積量2784.4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截止到2007年,瀾滄縣林木類主要有思茅松、水冬瓜、木荷和各種櫟類、竹類,以思茅松和櫟類為多,珍貴樹種有三棱櫟、鐵力木、紫柚木、紅椿、樟樹等。野生動物有野牛、馬鹿、熊、豹、野豬、懶猴、巖羊、水獺、穿山甲、貓頭鷹、孔雀、鸚鵡、白鷴、蟒蛇等。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07年,瀾滄縣已發現的礦種有鐵、鉛、鋅、銀、銅、錫、錳、金、煤、石灰石、石膏、石英砂等。以鐵、鉛、鋅、褐煤為富,其中瀾滄縣鐵礦儲量達21.8億噸(僅惠明鐵礦儲量就達11.27億噸),占云南省鐵礦儲量的50%以上,位居第一;鉛鋅僅老廠鉛鋅礦儲量就超過30萬噸;褐煤儲量1.03億噸。
人口民族編輯2013年,瀾滄縣常住人口達49.68萬人,同比2012增長0.24%。其中,女性24.04萬人,占總人口的48.39%。鄉村人口37.8萬人、城鎮人口11.88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76.09%和23.91%。在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為39.48萬人,占總人口的79.46%;自然增長率達5.85‰;城鎮化率達24.0%。
經濟編輯概況
2013年,瀾滄縣實現生產總值47851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1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201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8.8%;第二產業增加值189147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2.0%;第三產業增加值137351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8.3%。非公經濟創造增加值184032萬元,占瀾滄縣生產總值的38.5%,同比2012年增長10.0%。三次產業比重為31.8:39.5:28.7。
第一產業
2013年,瀾滄縣實現農業總產值(現價)264353萬元,比2012年增長11.1%,其中:種植業產值146697萬元,增長10.0%;林業產值29194萬元, 增長2.4%;畜牧業產值 70024萬元,增長12.8%;漁業產值14250萬元,增長43.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188萬元,增長4.3%。 2013年,瀾滄縣糧食總產量達24.2萬噸,比2012年增長8.2%,農民人均有糧達392公斤。2013年,瀾滄縣大牲畜存欄150869頭,同比2012年增長9.7%,其中,黃牛106065頭,同比2012年下降10.8%。生豬存欄頭,同比2012年增長%,其中,能繁母豬507686頭,同比增長32.5%;羊存欄27065只,同比2012年增長38.5%
第二產業
2013年,瀾滄縣全部工業增加值12818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59.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6947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39.3%,其中,輕工業增加值同比2012年下降11.9%,重工業增加值同比2012年增長43.9%。 2013年,瀾滄縣內建筑企業 6 家,從業人員1220人。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2436 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3.7 %。完成建筑業增加值7.09億元,增長8.0%。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2.73萬平方米,同比2012年下降35.4%;房屋竣工面積10.19萬平方米,同比2012年下降35.6%。
第三產業
2013年,瀾滄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9232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3.4%。按城鄉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84659萬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4573萬元,分別占零售總額的 65.5%和34.5 %。按經濟類型分:公有經濟消費品零售額6548萬元,非公有經濟消費品零售額122684萬元,分別占零售總額的5.6%和94.9%。分行業看:批零業完成零售額114584萬元,住餐業完成零售額14648萬元,分別占零售總額88.7 %和 11.3%。2013年,瀾滄縣外貿進出口總額6540萬美元,同比2012年增長79.6 %,其中,進口 5768萬美元,增長84.9%,出口772萬美元,增長47.6 %。 2013年,瀾滄縣接待國內外游客人數125萬人次,同比2012年增長7.8%,其中,接待海外游客0.83萬人次,增長7.8%;實現旅游業總收入5.7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6倍。2013年,瀾滄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754430萬元,比2012年末增長15.9%,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28692萬元,增長17.7%。2013年末,各項貸款余額284098萬元,比2012年末增長17.3%,其中,短期貸款余額73993萬元,增長15.4 %;中長期貸款余額210105萬元,增長18.0%,其中個人消費貸款47672萬元,增長36.6 %。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2013年,瀾滄縣共有各類學校194所,同比2012年增長7.2 %,各類在校學生人數56270人,同比2012年增長0.1 %,其中,瀾滄縣小學校155所,同比2012年增長6.9 %,在校小學生31042人,同比2012年下降2.2%;普通中學20所,在校中學生15938人,同比2012年下降3.4%,其中完全中學4所,在校生2693人,同比2012年增長9.5%;職業中學1所,在校生1460人,同比2012年增長44.8%;幼兒園13所,在園幼兒人數5137人。小學入學率達117.79%,初中入學率達 106.45%。瀾滄縣職業中學專任教師68人,同比2012年下降51.8%,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076人,同比2012年增長13.5%,其中完全中學專任教師192人,同比2012年增長7.9%,小學專任教師1856人,同比2012年下降 3.2%。
科技
2013年,瀾滄縣開展實用技術培訓614期6.9萬人次;送電影下鄉1900場,藝術演出112場,觀眾達20萬人次;瀾滄縣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為93%和97%。
衛生
2013年,瀾滄縣擁有衛生機構24個,其中醫院 1100個;衛生機構實有床位數740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84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311人。 2013年,瀾滄縣新農參合人數 396092人,參合率達96.83%。全年共有73.17萬人次享受新農合減免補償,減免補償金額達11752.54萬元。全年傳染病發病率達264.87/10萬,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33.52 %。
旅游編輯千年萬畝古茶園瀾滄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位于云南省瀾滄縣城東南的惠民鄉景邁、芒景兩個村委會境內,距縣城70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99°59′14″一100°33′55″,北緯22°08′14″一22°13′32″之間。古茶林山脈主要由西北向東南走向,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氣溫18℃。古茶樹分布范圍包括景邁、芒景、芒洪、翁居、翁洼等地,總面積2.8萬畝,截止到2013年實有成林成片的采摘面積1萬余畝,年可產鮮葉200萬公斤,制干茶500噸。 糯福鄉基督教堂糯福鄉基督教堂清宣統二年(1910年)美國基督教浸信會緬甸景棟教會派牧師到孟連東乃等地傳教 。民國5年(1916年),派撒臘比布到瀾滄傳教。民國9年(1920年),美國牧師主持糯福教務,于民國十一年(1922年)修建教堂。糯福教堂為瀾滄、雙江、滄源、耿馬等地的基督教會總部。為便于傳教,永偉業用拉丁字母為拉祜族創造了拉祜文字。糯福教堂總面積506.6平方米,融合西洋與當地民族建筑形式。1987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佛祖佛房遺址三佛祖佛房遺址位于西盟縣城勐坎水庫南西700米佛殿山。佛房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屬大乘佛教朝拜地,亦是清代拉祜族頭人和佤族頭目誓盟處,占地2500平方米。佛房為四合院式土木結構草房,正房為大殿,面積240平方米。殿后有佛塔,用鵝卵狀塊石壘成三臺,成凸字形,面積16平方米,高5米,殿前有四座花臺,用石頭分二層砌成。今遺址尚存佛塔、花臺及殘留圍墻。三佛祖佛房遺址為西盟佤族自治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風俗民情編輯民族文化
瀾滄縣內拉祜族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豐富多彩的神話、詩歌、傳說、舞蹈等,口頭流傳的詩歌以創世敘事長詩《牡帕密帕》最著名,舞蹈以蘆笙舞和擺舞最具民族特色。20世紀50年代曾拍攝過反映拉祜族生產生活、婚戀習俗和英勇斗爭的電影《蘆笙戀歌》,其主題曲《婚誓》在全國至今廣為傳唱?!栋邏]揀谷子》、《獵虎》等拉祜族舞蹈曾先后獲全國優秀節目獎,縣民族歌舞團曾被評為全國“烏蘭牧騎式”先進集體。每年農歷10月15~17日是拉祜族的特色節日“阿朋阿龍尼”(葫蘆節)。
地方特產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有木耳、筍絲、菠蘿蜜、薏仁、多依片、魔芋片等土特產。大山鄉有特產木耳、竹筍干、竹制品等。雪林鄉特產有核桃,水酒等。糯扎渡鎮特產有姬松茸,甜麻竹?;菝窆嶙遴l特產有茶葉,為普洱茶產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