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皋縣,隸屬于陜西省安康市,位于陜西南部,大巴山北麓,南與重慶市城口縣接壤,北與安康市漢濱區、西與紫陽縣、東與平利縣相鄰,最高海拔2641米,最低海拔331米,國土面積1956平方公里,全縣轄15個鎮198個行政村,4.4萬戶17.6萬人(2013年)。嵐皋南宮稻田獲選“中國美麗田園 、2012中國最佳休閑小城 、中國最美的小城之一。嵐皋縣縣城始建于清朝,境內有南宮山,嵐河漂流等景點,有中國魔芋之鄉之稱。2013年,嵐皋縣實現生產總值31億元,比2012年增長14%。
年嵐皋縣轄15個鎮,198個行政村。分別是城關鎮、佐龍鎮、民主鎮、石門鎮、孟石嶺鎮、滔河鎮、花里鎮、鐵爐鎮、藺河鎮、溢河鎮、四季鎮、堰門鎮、大道河鎮、官元鎮、橫溪鎮。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嵐皋縣,介于北緯32.05°~32.50°,東經108.72°~108.88°之間,位于陜西南部的鄂、渝、陜三省交界處,北距安康市區71公里,西鄰紫陽,東毗平利,南接重慶城口。國土面積1956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嵐皋縣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海拔懸殊,“高山飄雪花,低山開桃花”。南宮觀山等五
大山系如孔雀開屏,羽蓋全境。嵐河等三條河流匯集。嵐皋縣被山、河、溝支解破碎,層巒疊嶂,溝壑縱橫,呈現出山地、古冰川地貌特征。
氣候
嵐皋縣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濕潤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其特點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多雨多有伏旱,春暖干燥,秋涼濕潤并多連陰雨。多年平均氣溫15℃~17℃。年平均降水量105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94天,最多達145天(1974年),最少為68天(1972年)。極端年最大雨量1240毫米(2003年),極端年最少雨量450毫米(196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7月最多。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嵐皋縣水能理論蘊藏量達54.8萬千瓦,可開發小水電24萬千瓦,可利用庫區淡水水面3萬余畝。
生物資源
嵐皋縣現已查明有林種和各類食(藥)用植物分別達1300種、2000種以上,是富硒魔芋、烤煙、茶葉及蠶桑最佳適生區。
礦藏資源
嵐皋縣主要有金、銅、鐵、鉬、磷、原煤、碳、石棉、石英石、重晶石、花崗巖、石板巖等,其中鈦鐵礦總儲量達22億噸。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3年,嵐皋縣總人口17.6萬,其中農業人口14.7萬。
民族
嵐皋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蒙古族、土家族、壯族等。
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嵐皋縣實現生產總值31億元,比2012年增長14%。其中一產5.9億元、二產16.6億元、三產8.5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5.4 %、21.7%、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億元,比2012年增長27.6%。財政總收入2.3億元,比2012年增長18%,地方一般性預算收入9005萬元,比2012年增長18%;年末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34.5億元、12.8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19%和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億元,比2012年增長13.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純收入分別為22982元、6537元,比2012年增長12.2%和13.6%。
第一產業
2013年,嵐皋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0.2億元,比2012年增長5.4%。糧食產量穩定在6.5萬噸??緹熋娣e突破1萬畝、收購煙葉1.96萬擔,實現稅收480萬元;新增林下魔芋2.3萬畝,商品芋生產和企業效益同步提升;豬、羊、禽出欄量分別達到21.9萬頭、9.37萬只、184萬羽;新增網箱養殖6000箱,實現漁業綜合產值1.5億元。培育產業大戶1315個、林(農)場主68個,栽植泡桐、杉木等速生林3.4萬畝,新建和改造茶園6000畝。
第二產業
2013年,嵐皋縣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34.7億元,比2012年增長40.6%,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11.97億元,比2012年增長30%。新增投資過千萬入園企業5戶,實現園區工業總產值12.9億元。全年簽訂招商項目22個,合同引資26.8億元。新增中小企業90戶、個體工商戶850戶,非公經濟占比50.12%;新創省級名牌產品1個、市級特色品牌3個。
第三產業
2013年,嵐皋縣南宮山真身殿、飛拉達戶外攀巖、北線游覽步道等竣工投用,新開發旅游商品25種,改造提升農家樂(賓館)105家,嵐皋板石畫、特色藤編分別獲得陜西省第五屆旅博會金獎和銀獎,全年接待游客21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9.03億元。
交通事業編輯2013年,嵐皋縣整修縣鄉示范路48公里、通村示范路113公里、連戶路239公里。嵐皋縣四級以上公路總里程268.8公里,其中207省道貫穿6個鄉鎮,98%的村修通了村級公路,嵐城、大洞等公路的貫通,形成了東通平利、西到紫陽、北連安康、南接重慶的公路交通網絡。航運蓬勃發展,建永久性碼頭2個,營運航運里程114公里。城嵐高速、安開高速公路即將動工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