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地處魯東南,東臨黃海,西鄰莒南縣、莒縣,北連日照市東港區,南接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海岸線總長25公里,總面積759平方公里,截止2009年,人口42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1萬人。2004年9月國務院批準,設立港口新區嵐山,即成為日照市(新興港口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城市)的城市副中心、臨港工業基地。嵐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曾為紀國的都城紀鄣。中國儒家至圣先師孔子曾在這里拜項橐(后人稱為“圣公”)為師,《三字經》記載“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嵐山區政府駐地安東衛設立于明洪武17年(公元1384年),時與天津衛、威海衛、靈山衛齊名,是當時全國“四大名衛”之一。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全區土地總面積114.9萬畝,其中耕地49萬畝,占42.47%;園地12.4萬畝,占10.78%;林地17.8萬畝,占15.53%;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3.6萬畝,占11.85%;交通用地11.2萬畝,占0.97%;水域6.4萬畝,占5.56%;未利用土地2.6萬畝,占2.25%。
礦產資源
截止2013年,嵐山區內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金、銀、銅、鐵、蛇紋石、石棉、橄欖石、榴輝石、金紅石、鉀長
嵐山區風光 (14張)
石、花崗巖、河沙、海沙、粘土等十幾種;已探明儲量的有:蛇紋石(152067千噸)、橄欖石(160萬噸)、石棉(152.8千噸)、榴輝巖(3629.6萬噸);除榴輝巖、花崗巖、蛇紋巖、海沙較豐富外,其余多以小型礦點分布。已開發利用的主要有;蛇紋巖、橄欖巖、石棉、鉀長石、花崗巖、河沙、海沙(現已禁采)粘土等。
林業資源
嵐山林業資源豐富,林地總面積36.6萬畝,其中,生態林16.1萬畝,占44%;經濟林13.7萬畝,占37.5%。全區森林覆蓋率33%。
生物資源
嵐山生物資源豐富,林木樹種繁多,共有67科、385種(品種);藥類植物豐富,共有122科400余種,普遍應用的就有40科90種。
新農村境內野生動物有19目51科109屬260種,其中,鳥類有留鳥33種,候鳥69種,旅鳥91種,其中灰喜鵲達3萬余只,海邊黑尾鷗2000余只。浮游植物32屬50余種;浮游動物有讀足類8屬10種,其他動物7種;近海常見魚類有3綱43科86種。 嵐山擁有嵐山港、嵐山漁港兩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境內,坪嵐鐵路西延與京廣、京滬、京九線交匯進入國內主干線;同三高速公路、204國道、342省道、222省道、疏港大道和南沿海公路縱橫交錯,與全國各大城市緊密相連;青島、連云港、臨沂三個機場環布周邊,路程都在90分鐘以內。依托國、省、縣道,轄區內構建成“六縱五橫”的路網格局。 公路發展迅速。區委、區政府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果敢決策,率先提出全面實現“村村通”目標。先后投資5.2億,新修了貫穿嵐山東西的21.5公里長、雙向八車道(204國道以西雙向六
同三高速車道)的疏港大道,改建了連接日照至嵐山兩港10公里長、雙向八車道的南沿海公路,改造硬化了12條、141.7公里縣道和539條、757.3公里的通村硬化路。至2007年10月底,全區417個行政村公路硬化通村,進村率達100%,實現了讓所有群眾走上硬化路的目標。嵐山區67家運輸物流企業,共有各類貨運汽車1600余臺,嵐山作為魯南經濟發展帶和覆蓋蘇北及魯、豫、晉、陜內陸腹地區域性物流中心已具雛形。嵐山區投資近3000多萬元,新建嵐山二級汽車站、公交公司,規劃開通了汾水至海濱浴場等8條公交線路。扶持發展了日照運總嵐山分公司和日照市嵐山信成有限公司兩專業出租客運公司,按照“四統一要求”實行公司化管理。投資650多萬元,采取“擴建、改建、新建”三種模式,建設了巨峰、碑廓、黃墩、后村、高興、虎山6處“前站后所”,并以城區、鎮駐地為中心,以通村道路為依托,大力發展小型客運,讓全區所有群眾出門都乘上了便民車。嵐山交通事業的發展,為嵐山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夯實了基礎。
旅游編輯沿海沙灘廣闊細軟,海水潔凈無污染,氣候溫暖濕潤,前三島、阿掖山、磴山、海上碑、劉墉祖居、圣公山、甲子山等風景名勝眾多,是旅游、度假、療養的勝地。
阿掖山
阿掖山阿掖山東臨黃海,總面積15平方公里,主峰老爺頂海拔314米,山以“臨海霧氣?;枞缫埂钡玫拿?,這里峰巒疊嶂,云霧繚繞,怪石幽谷,冠與群山。自古就是“疊嶂矗霄真如畫,天成景色即蓬瀛”的美稱。
七大景觀
1、筆山:位于阿掖山主峰南側,以“兩峰爭出,形如筆,故名”。筆山以山石美而見長,兩峰南有一高20多米的駝峰石,從山下向上看,似一駱駝引頸長鳴,笑傲東海。2、 熬頭山、飛來石:為阿掖山南峰巔?!栋矕|衛志》記云;“頂有峰墩,墩兵見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