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位于青島市東部,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主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睄魃降淖罡叻迕麨榫薹?,又稱嶗頂,地處北緯36°10′,東經120°37′,海拔1132.7米,峰頂面積約1.5平方公里,為嶗山的主峰嶗山屬膠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陸膠遼地盾的南部,構造體系屬新華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構造部位。嶗山山體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而嶗山這塊巨大的花崗巖體是從白堊紀開始形成的。據今約6800萬年至13000萬年的燕山運動晚期,從地殼深處上涌的熾熱熔融的巖漿,在地面以下幾公里的地方冷凝。巖石有肉紅色、白色,礦物結晶成粒狀,地質上命名為“嶗山花崗巖”,但在它誕生時,并沒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來,地殼抬升,上邊覆蓋著的巖石逐漸被累年的風霜雨雪和經久的流水剝蝕掉,才露出了花崗巖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萬年才開始呈現現代輪廓。人們看到的嶗山面貌是第四紀末期,亦即在近幾萬年的滄桑變化中,大自然雕鑿而成的秀麗景色。
地質嶗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劍峰千仞、山巒巍峨和各種奇石怪巖。嶗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犬齒交錯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們是1萬多年前末次冰期時形成的。當時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第四紀幾度進侵的海水已退卻到沖繩附近一帶,黃渤海成為一片荒原,氣候干冷。此時,日夜之間、冬夏之間溫差很大,花崗巖在寒凍作用下,機械風化很快,大塊大塊巖石崩裂,形成參差不齊、面貌崢嶸的山峰。下層的花崗巖地貌,多是1萬年來冰后期形成的。此時,大?;貧w,化學風化占了優勢,雨水和地衣植物參與這種風化,將質地均勻的花崗巖由表及里一層層剝離,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巖塊,或原來沒動的巖石,遂形成一個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構成了今天嶗山的這種雄偉、奇特的地貌形態。零星出露最早的為前震旦紀的變質巖系,主要分布在王哥莊鎮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宮、港東、嶗山頭及中韓鎮的石老人一帶,分布范圍小,零星出現云母片麻巖、絹云母石英片巖,及少量閃角巖、黑云母巖、變粒巖等。以前金—夏莊—大棗園東北、西南向為界線,其東為嶗山花崗巖的侵入體。第四紀地層分布較廣,自東部山區向西部平原逐漸加厚,1~2米厚的殘積層分布最廣。山區地質構造屬斷塊隆起,中生代構造線大致以北北東及北東向的大斷裂特別發育,其次為北西向,一般以壓性及壓扭性斷裂為主。山區地質構造分三類:華夏系構造,壓扭性斷裂多發育在東部山區,控制了嶗山花崗巖及其巖脈的分布,多次性活動,規模較大,一般為北東走向,主要有前金—夏莊—大棗園斷裂、浦里—北宅—浮山斷裂。新華夏系構造,發育在山區東部及南部,多為北東向,局部為北西向,屬以扭性為主壓扭性斷裂,主要有源頭—羅圈澗斷裂、鐵家莊—前埠頭斷裂、溝崖—枯桃—朱家洼斷裂和下河—漢河—南窯斷裂。東西向構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東西,多呈陡坎或負地形,主要有鐵騎山—土寨斷裂、后金—樓金石斷裂等,由于構造的多次性活動,使周圍巖石節理裂隙比較發育。
山脈
巨峰支脈:嶗山按其山脈的自然走向,可分為4個支脈。巨峰支脈包括巨峰干脊主體和東流水直插黃海最高峰為巨峰,位于山區東部,海拔1132.7米;三標山支脈包括石人河以西和白沙河以北的諸山,主峰為三標山,位于山區西北部,海拔683米;石門山支脈包括白沙河以南和張村以北的諸山,主峰為石門山,位于山區西部,海拔570米;午山支脈包括張村河以南和黃海北岸的諸山,主峰為午山,位于山區西南部,海拔398.3米。嶗山之余脈,北至即墨市,西抵膠州灣畔,西南延伸到青島市區。巨峰為嶗山的主體,支脈四出,分東北、東、東南、南、西五個小分支。 三標山支脈:三標山俗稱標山,為嶗山向西北延伸的一大支脈,分干脊、東北、西南三個分支。 石門山支脈:石門山支脈以巨峰西支的茶澗為界,分南北兩支。茶澗北支,北行至觀嶗石屋又分南、北兩支。南支在南九河以西、張村河以東與南,即午山支脈;北支東起北九水,西至柳樹臺北流水,至峪夼約10公里,其間以鉅山為最高,海拔600米以上的有芙蓉峰、花花浪子諸峰。以峪夼為界,向西分出南、中、北三條支脈,統稱石門山支脈。 午山支脈:午山支脈在嶗山區的西南部。由觀嶗石屋向南西下,有磨石屋、松山、小嶗頂、煙臺頂,南九水河以西和張村河東南,有魯度山、蓮花山、平頂山等,迤西為午山、石老人,又西斷而復起為浮山,北去為錯埠嶺、大山、孤山、四方嶺,西南去為湛山、太平山、信號山,盡處為團島。
河流
嶗山山區共有23條主要河流,由山區中部呈放射狀擴展分布。其中,向西流入膠州灣的有河、五龍河、石門河、惜福鎮河、小水河、李村河、張村河、王埠河等8條;向東流入黃海的有土寨河、石人河、王哥莊西山河、王哥莊河、曉望河、刁龍嘴河、泉心河、石頭河等8條;向南流入黃海的有南九水河、西登瀛河、小河東河、涼水河、流清河、八水河等6條;向北流入即墨市的只有葛家河1條。這些河的特點是源短、流急、屬季節性河、多直流入海。
海域人文歷史編輯道教文化
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嶗山自春秋時期就云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后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稘h書》載武帝在嶗山“祠神人于交門宮”時“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于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后的天師道,從宗派上分屬于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亦稱茅山宗、閣皂宗)。宋代初期,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嶗山各道教廟宇則統屬新創“華蓋派”。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之后,嶗山道教大興。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嶗山道教遭到嚴重破壞,其中以1939~1943年間侵華日軍對嶗山的“掃蕩”為害最重。道士被殺害,廟宇被炸毀,珍藏被掠走,嶗山道教自此每況愈下。建國后,青島市人民政府于1952年撥??顚魃降澜虖R宇實施重點維修,嶗山道教得到保護和生存?!拔幕蟾锩鼻捌?,嶗山道教作為“四舊”受到沖擊,毀掉神像,遣散道士,嶗山道教的宗教活動廢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青島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計劃地恢復部分嶗山道教廟宇,落實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還廟產。嶗山相繼修復并對外開放的廟宇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和太平宮。嶗山道教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1980年嶗山恢復道教宗教活動后,嶗山太清宮對收納道士出家制訂了各項新規定。10余年來,在此出家已有20余名道士。
佛教文化
佛教傳入嶗山地區,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嶗山之佛教始于魏晉,盛于隋唐,明代又迭起高潮,清代后期漸衰。嶗山的崇佛寺(俗稱荊溝院)建于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264年),這是嶗山最古老的寺院,應視為佛教在嶗山的發端。東晉義熙八年(公元412年),到印度等地求經的僧人法顯泛海返國,遇颶風漂泊到不其縣嶗山南岸栲栳島一帶登陸,當時不其縣為長廣郡的郡治,篤信佛教的太守李嶷聽說法顯是到西方取經的名僧,便將法顯接到不其城內,講經說法,并在其登岸之處創建了石佛寺(即潮海院)。從此,佛教在嶗山聲名大振,廣為傳播。嗣后,嶗山相繼建起了石竹庵(后改名慧炬院)和獅蓮院(俗稱城陽寺),北魏時法海寺的創建,標志著嶗山佛教已初具規模。隋、唐兩代,佛道并重,隋代重建即墨縣于今址后,獅蓮院、荊溝院和慧炬院等著名寺院得以重修,規模更加宏偉,香火日漸旺盛。唐代,僧人普豐由四川峨嵋山來到嶗山,在王哥莊鎮大橋村東修建了大悲閣,內祀大悲觀世音菩薩,后改稱峽口廟,其后又在鐵騎山東修了一座分院,名為林花庵,又在峽口廟東2.5公里的東臺村建了另一座分院,名為普濟寺。嶗山巨峰之南還建有白云庵。宋、元兩代,佛道兩教一直和睦相處。萬歷十一年(1583年)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和尚來到嶗山,于萬歷十三年起在嶗山太清宮三清殿前耗巨資修建了氣勢恢宏的海印寺,后因與太清宮道士發生糾紛,進士出身的道人耿義蘭進京告御狀,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朝廷降旨毀寺復宮,憨山亦被遠戍雷州。嶗山佛教雖遭此打擊,但并未一蹶不振,桂峰、自華及慈沾等著名僧人仍在嶗山進行了許多佛事活動,加之當地鄉宦士紳的支持,嶗山的佛教仍有所發展。據粗略統計,明、清兩代創建的寺院有20余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清順治九年創建的華嚴寺。這座寺院規模宏偉,名聲遠播,藏有清雍正年間刊印的《大藏經》一部,還有元代手抄本的《冊府元龜》。直到清末民初,華嚴寺與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石佛寺、法海寺仍被稱為嶗山佛教的三大寺院。民國時期,嶗山佛教每況愈下,逐漸衰落。建國后,嶗山的僧人在國家民族宗教政策的引導下,積極參加了各項愛國活動。在1956年農業合作化高潮中,嶗山的僧道聯合創辦了生產合作社,過著亦禪亦農的生活,走上了自給自養的道路?!拔幕蟾锩敝?,各寺院的神像被砸毀,經卷、文物被焚燒,僧尼被遣散,大殿被封閉。但也有些宗教文物受到了群眾的保護,華嚴寺的《大藏經》和《冊府元龜》被青島市的文化部門搶救出來;沙子口東風船廠的職工把石佛寺和大石寺的五尊鐵佛完整的保存下來;源頭村居民把法海寺的乾隆年間重修碑拉到家中隱藏起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宗教政策得到了進一步落實,“文化大革命”中被遣送的僧14人、尼7人,均落實了政策,并妥善安排了他們的生活。1985年青島市成立了佛教協會籌委會,政府還撥??钚迯土藣魃饺A嚴寺和法海寺,并將這兩座寺院列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古跡
嶗山山區共有27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