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縣隸屬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地處四川省西南邊緣的橫斷山脈東段小涼山,金沙江北岸,幅員面積2932平方公里。地理坐標:介于北緯27°49′-28°36′,東經103°10′-52′之間。按現行政區劃,東南隔江與云南省永善縣相望,北與宜賓、樂山地區相鄰,西接美姑縣,西南緊連昭覺縣、金陽縣。截止2013年,雷波縣總人口25.6萬,其中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占53%。2006年11月11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授予四川省雷波縣“中國彝族民歌之鄉”的稱號。 2006年12月29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花卉食品專業委員會將四川省雷波縣譽名為“中國優質臍橙第一縣”。 2013年,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雷波縣“全國食品行業農產品品牌建設示范縣”稱號。
中文名稱雷波縣別 名雷波行政區類別縣級所屬地區四川省下轄地區48個鄉鎮政府駐地錦城鎮電話區號0834郵政區碼616550地理位置四川省西南邊緣面 積2932平方公里人 口25.6萬(截止2013年)方 言彝語氣候條件亞熱帶山地立體氣候著名景點馬湖,樂水湖,麻咪澤景區,溪洛渡水電站庫區,黃茅埂,龍湖溶洞車牌代碼川W行政代碼513437目錄1 歷史沿革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貌? 氣候3 行政區劃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 水資源5 人口民族6 經濟概述? 綜合?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7 交通8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教育事業? 衛生事業? 社會保障9 歷史文化10 風景名勝11 名優特產12 地方榮譽歷史沿革編輯雷波古為西南夷地的一部分。漢武帝建元6 年(公元前135年)在境內設螳螂縣(屬犍為郡)。漢末改置潛街縣。三國蜀漢時改為馬湖縣(屬越西郡)。唐、五代、宋時為馬湖部。唐朝乾元(公元758年)涼山東部地區為戎州所轄,羈縻殷、馴、騁、浪四州,其馴、騁、浪三州均在雷波縣境內。宋時涼山東部為馬湖路,有三十七部落在今雷波一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雷馬屏峨地區設置馬湖路,下轄雷波、沐川六個長官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年設馬湖府雷波長官司,明弘治8年(1495年)改為黃瑯巡檢司。清康熙初年(1662年)設雷波長官司,清雍正8年(1730年)改土歸流設雷波衛,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升衛為廳(屬敘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設雷波廳行政公署,黃螂為分廳,隸大漢四川軍府。民國三年(1914年)改稱雷波縣,1930年改隸樂山專員公署。1950年5月解放,同年8月25日,雷波縣人民政府成立,隸樂山專員公署。1956年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州,1958年劃出瓦崗、莫紅、卡哈洛三個區另成立瓦崗縣, 1960年撤銷瓦崗縣劃歸雷波縣。
邊緣、金沙江下游北岸,地處兩省(四川、云南),四市州(涼山、樂山、宜賓、昭通),七縣(屏山、綏江、馬邊、美姑、昭覺、金陽、永善)結合部。
地貌
雷波縣主要是南北向構造帶,溪溝縱貫全境,由近南北向的壓性或壓扭性斷裂及與之平行的褶皺組成。其次是北東向和東西向構造,最高海拔4076米,向家壩電站蓄水后最低海拔由325米上升到380米,
氣候
雷波縣屬亞熱帶山地立體氣候,四季分明,垂直變化明顯,多年平均氣溫12.2℃,無霜期271天,降水量850.64毫米,日照1225.2小時。
行政區劃編輯截止2014年,雷波縣個5鎮,43個鄉:錦城鎮、汶水鎮、黃瑯鎮、西寧鎮、金沙鎮、海灣鄉、帕哈鄉、杉樹堡鄉、箐口鄉、永盛鄉、順河鄉、回龍場鄉、溪洛米鄉、渡口鄉、馬湖鄉、中田鄉、谷米鄉、柑子鄉、雙河口鄉、羅山溪鄉、桂花鄉、沙沱鄉、爛壩子鄉、八寨鄉、松樹鄉、拉咪鄉、千萬貫鄉、五官鄉、曲依鄉、卡哈洛鄉、元寶山鄉、大巖洞鄉、巖腳鄉、莫紅鄉、坪頭鄉、克覺鄉、上田壩鄉、簸箕梁子鄉、大坪子鄉、小溝鄉、雷池鄉、咪姑鄉、一車鄉、巴姑鄉、斯古溪鄉、山棱崗鄉、長河鄉、谷堆鄉 。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雷波縣內可使用土地面積28.54萬公頃,規劃中工業用地0.21萬公頃,商業用地0.36萬公頃,住宅用地0.15萬公頃,農業用地2.4萬公頃,其它用地25.8萬公頃。
礦產資源
雷波縣已發現的礦種有鉛、鋅、銅、煤、磷礦、石灰石、鋁土礦、石膏、鐵礦等10多種。其中鉛鋅產地20余處,鉛鋅混合品位為40%左右,金屬儲量達40多萬噸;銅產地近20處,3%—5%的品位較為普遍,富礦品位高達10%—20%,金屬儲量達5萬多噸;鋁土礦最低品位41%,最高品位達71.4%,平均品位61%,經四川省儲委批準的儲量為227.2萬噸;磷礦產地10余處,已探明儲量達22億噸,遠景儲量達44億噸,占全省已探明儲量的50%,鉛鋅礦、鋁土礦儲量也較大,石灰石儲量200多億噸。
植物資源
雷波縣植物種類繁多,僅喬木樹種即達70科321種。主要樹種有殼頭科36種、樟科36種、薔薇科25種,槭樹科27種。林下還伴生有竹類19種,杜鵑花科40多種。其中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桫欏、珙桐、香果樹、杜仲、銀杏、水青樹等10余種;國家三級保護的有梓葉槭、領春木、厚樸、紅豆樹、楨楠、大王杜鵑等10余種。
動物資源
雷波縣棲息著國家一、二類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大熊貓、血雉、綠尾虹雉、紅腹角雉、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等。
水資源
雷波縣境內三大主要河流西寧河、西蘇角河、溜筒河可開發水能資源15.5萬千瓦,開發利用不到10.2%。金沙江流經縣境內135.32公里。
人口民族編輯截止2013年,雷波縣總人口25.6萬,其中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占53%。
經濟概述編輯綜合
2011年,雷波縣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由2006年的11.5億元、0.08億元、22.1億元、2.56億元上升到2011年的33.75億元、15.96億元、53億元、6.29億元,年均增速分別為23.9%、185.6 %、19.1%、19.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5718元、2165元增長到2011年的14886元、3923元。GDP較2010年增長2.9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2010年增長2.5倍,固定資產投資較2010年增長2.4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9.5倍。一二三產業結構從2006年的37:35:28調整為21.8:56.4:21.8。經濟總量由2006年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第10位上升到涼山彝族自治州第7位,邁入了涼山彝族自治州二類縣前列。
第一產業
2011年,雷波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9.43萬噸,肉類總產量達到2.35萬噸。新建臍橙基地7000畝;從2007年起,連續5年放開竹筍的采摘經營,采筍區群眾累計增加收入1億元以上;核桃產業種植面積已達到31萬畝,年產值超過1億元。
第二產業
2011年,雷波縣地方中小水電開發建設10座電站,裝機達34萬千瓦。磷化工已有兩條百萬噸級的生產線落戶工業園區,其中:洋豐公司110萬噸磷銨項目已達標達產、施可豐公司100萬噸磷復肥項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礦業生產磷礦原礦外運外銷突破200萬噸,實現礦業稅費5476萬元。
第三產業
2011年,雷波縣旅游人數從2006年的21萬人增長到2011年的32.8萬人,年均增長9.8%;旅游收入從2006年6800萬元增長到2011年的1.73億元,年均增長21%。
交通編輯截止2013年,溪洛渡電站快速通道建成,使雷波通達成都、重慶等省會城市的時間縮短為5小時內;通達樂山、宜賓、云南昭通等中等城市的時間縮短為2.5小時;縣城至內昆鐵路普洱火車站僅75公里;宜攀高速公路已納入全省高速路網規劃,將途徑縣域100余公里,預計2014年動工,建成后,雷波至成都、重慶、西昌、攀枝花和云南省昭通市等大中城市行車時間將縮短為2.5小時,雷波至宜賓機場、普洱渡火車站僅1小時。
社會事業編輯基礎設施
2011年,雷波縣農田水利累計投入資金5000萬元,改造中低產田土2000畝,新增有效灌面1.2萬畝,恢復改善灌面6.7萬畝,解決5.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3平方公里。完成縣城西環路片區、城區供水管網等基礎設施改造建設;基本完成雷波中學擴建、縣醫院綜合大樓、縣室內體育館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成一批鄉鎮文化站、農村書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等基層文體活動載體。擴面實施了農村電網改造、移動通信村通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等工程,基本實現鄉鄉通電話,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76%和89%,新建沼氣池9700口。
教育事業
截止2011年,雷波縣共有幼兒園10所 ,小學156所 ,初中學校9所 ,共有二所高中學校分別為四川省雷波中學和雷波民族中學 。
衛生事業
2011年,雷波縣基本建成了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體系,重大傳染病、重點疾病、地方病得到控制。文化人口自然增長率7.44‰,符合政策生育率96.7%。
社會保障
2011年,雷波縣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659人,失業保險3650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7727人;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人均增資209.7元/月。城市醫療救助689人次,發放救助金36萬元;農村醫療救助790人次,發放救助金144.1萬元;納入城市低保4085人,人均月補助水平達125元;納入農村低保1.83萬人,人均月補助水平達40元;納入五保供養對象728人,月均供養標準110元。建設安居工程500戶,災后重建200戶,地質災害避讓遷建59戶。受理維權申請36起,為農民工追討被拖欠的工資76.5萬元,工傷及其他賠償120余萬元。
歷史文化編輯雷波屬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部小涼山區,民族特征上有別于大涼山地區,其語言、文化、服飾、飲食、風俗都具獨特風格。彝族能歌善舞,傳統樂器有口弦、豎笛、月琴、嗩吶、馬布等。彝族傳統體育項目有賽馬、拋石、射擊、跳斗笠及摔跤等。彝族民間傳說有如馬湖由來的故事、三國時代諸葛亮與孟獲激戰的傳說、彝族英雄支呷阿魯的傳說等等。彝族民歌雷波縣地處彝漢文化的交匯地帶,以彝族民歌最具特色,既有因居住封閉而定格在不同歷史形態的保留完整的原生態彝族民歌,也有彝漢文化長期演繹發展的現代彝族民歌。雷波彝族民歌數量眾多,內容豐富、旋律優美、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黃茅埂關于黃茅埂,歷史上圍繞它所發生的事件很多。遠古時彝族祖先古侯,曲涅部落從云南遷徙涼山,到美姑會盟定居時,就曾歷經艱險翻越過黃茅埂。三國時,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南征,自率領一路大軍沿金沙江而上,經雷波小谷堆翻越黃茅埂,進軍卑水(今昭覺、美姑一帶)。彝族的一代畢摩宗師阿蘇拉則,結束了多年游歷參學,晚年就在黃茅埂的龍頭山下比爾巖洞,潛心修道,從事彝文經書的整理,他去世后其子孫還修建有保存,傳承其父遺留經書、道具的藏經樓等諸如此類。
風景名勝編輯孟獲殿馬湖中有一綠樹掩映,風景秀麗的小島,形如龜,俗稱金龜島,島上
孟獲殿有座全國獨一無二的彝族寺殿——金龜島海龍寺孟獲殿,該寺共有二樓七殿,二樓:魁星樓、紫微樓;七殿:靈宮殿、觀音殿、孟獲殿、大雄殿、老君殿、三仙殿、灶王殿。供奉的神像有108尊。1996年金龜島海龍寺孟獲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波馬湖雷波馬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境內,面積100平方公里,距縣城47公里,距西昌和樂山各280公里,距宜賓137公里。景區由馬湖、金沙江峽谷、原始密林等部分組成。 龍湖溶洞位于雷波縣城東北部的馬湖南岸山腳下,距環海公路200米。洞口隱沒在郁蔥的樹林之中,從公路到洞口有一蜿蜒小徑供游人進洞觀覽。 雷波凼雷波凼位于縣城西部縣委機關所在地內,據《雷波廳志》記載,雷波凼在城西參府署內,形圓如規,周五十余丈,潴水清澈,四時不消,據傳說雷波縣因先有雷波凼而得名。嘛咪澤省級自然保護區嘛咪澤,位于雷波縣城西北94公里處,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風頂余脈的一片原始森林,保護區面積3.88萬公頃,地勢西高東低,最低海拔1130米,主峰最高海拔3961米,氣候垂直分帶,從低至高依次為低山溫暖氣候帶,中山下部溫濕氣候帶,中山上部冷濕氣候
嘛咪澤帶,山頂高寒濕潤氣候帶。保護區內景點有40多處,著名的有云海、日出、晚霞、瀑布、雪景、原始森林,杜鵑花紅、白、黃、紫諸色俱全,每年從4到8月,隨海拔高度不同而先后開放,持續時間長達5個月之久,漫山遍野,形成了花的海洋;有數百畝成片的原始珙桐林,花開似鴿子飛翔,平均密度為每公頃65溪洛渡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位于金沙江下游,雷波縣和云南省永善縣境內,為金沙江下游河段梯級開發規劃的第三個梯級,是金沙江上最大的水電站,中國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三的巨型水電站,也是世界第一高壩電站。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攔沙、防洪、旅游等綜合效益的世界級水電站,裝機容量1260萬千瓦,正常蓄水位610米,庫容量141.7億立方米,最大壩高278米,它將波濤洶涌的江水攔腰斬斷,形成“高峽出平湖”,綿延208公里的金沙江峽谷水上旅游走廊。樂水湖位于雷波縣城東北1.5公里處,橫亙于海灣鄉之中,呈南北走向,湖面面積約7
樂水湖00畝,積雨面積約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米,最深處13米,常年蓄水330萬立方米,有效取水137萬立方米,是一個高山淡水湖泊。湖泊與雷波縣城錦屏山交相輝映形成山湖城一體,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意境。湖岸農舍炊煙雞犬相聞,一派田園風光景象。上個世紀50年代曾全部干枯,當地人以為神靈作祟,故名“落水湖”,后改稱為“樂水湖”取“智者樂水”之意。該湖小巧玲瓏,環境優越,開發的指導指導思想是建成與縣城相連接休閑度假的旅游勝地和雷波縣城的“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