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至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處沱江和涪江分水嶺上,隸屬資陽市管轄,與遂寧安居區、大英縣,德陽中江縣,成都金堂縣,資陽簡陽市、雁江區、安岳縣接壤。距離省會成都僅77公里。全縣轄25個鄉鎮,602個行政村,30個社區委員會。樂至縣總面積1425平方公里。2004年,樂至縣總人口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8.88萬人。2010年、2011年連續兩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為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
中文名稱樂至縣外文名稱Le Zhi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四川省資陽市下轄地區轄25個鄉鎮,602個行政村,30個社區委員會政府駐地天池鎮電話區號028郵政區碼641500地理位置四川盆地中部面 積1425平方公里人 口87萬人(2004年)方 言西南官話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陳毅故里、報國寺、蟠龍湖車牌代碼川M行政代碼512022目錄1 歷史沿革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區劃詳情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氣候4 人口5 經濟? 綜述? 工業? 農業6 社會事業? 教育? 醫療? 電力7 旅游歷史沿革編輯樂至未建縣前,歷為古蜀國、秦、漢、兩晉、南朝(宋 齊 梁 陳)和北魏、西魏轄地。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縣地置多業縣,隸普慈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普慈郡廢,多業縣屬普州。大業元年(605年)省普州入資州,普慈縣隸資陽郡。
唐武二年(619年)普慈縣復隸普州。貞觀元年(627年)縣隨普州隸劍南道。上元二年(675年)隨普州隸劍南道東川。天寶元年(742年)改普州為安岳郡。乾元元年(758年)改郡復州,縣隸郡州未變。
唐末及五代時,縣為前蜀(907年—925年)、后唐(925年—934年)、后蜀(934年—965年)所據,均沿唐制。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并唐劍南道東西兩川為西川路,縣屬普州隸之。咸平四年(1001年)分置梓州路。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為潼川路,縣隸如故。南宋保祐中期(約在1256年前后)普州、樂至均廢。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縣地屬遂寧州。至正四年(1344年)復置安岳縣,縣為轄地。
明成化元年(1465年)分安岳六鄉復置樂至縣,編戶七里,屬潼川州。正德九年(1514年)縣隸成都府簡州。嘉靖六年(1522年)縣屬潼川州。清順治三年(1646年)平蜀,沿明制,縣地屬潼川州??滴醵?1663年)縣地并入遂寧。雍正六年(1728年)復置安岳縣,與樂至縣分治。嘉慶七年(1802年)縣屬北道川潼川府。1949年12月14日樂至縣解放,縣屬川北行署遂寧專區。1952年9月恢復四川省,遂寧專區及屬縣隸之。1958年10月,縣改隸內江專區。1968年縣隸內江地區。1985年2月內江地區改制建市,縣屬內江市。1998年2月縣改隸資陽地區。2000年12月資陽地區改制建市,樂至縣屬資陽市。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1997年,樂至縣轄16個鎮、9個鄉:天池鎮、石佛鎮、回瀾鎮、石湍鎮、童家鎮、大佛鎮、寶林鎮、良安鎮、金順鎮、中和場鎮、勞動鎮、桂林鎮、佛星鎮、蟠龍鎮、通旅鎮、東山鎮、孔雀鄉、龍門鄉、雙河場鄉、放生鄉、永勝鄉、盛池鄉、涼水鄉、龍溪鄉、全勝鄉。2000年,樂至縣轄17個鎮、8個鄉:天池鎮、石佛鎮、回瀾鎮、石湍鎮、童家鎮、寶林鎮、大佛鎮、良安鎮、金順鎮、中和場鎮、勞動鎮、中天鎮、佛星鎮、蟠龍鎮、東山鎮、通旅鎮、高寺鎮、龍溪鄉、全勝鄉、孔雀鄉、龍門鄉、雙河場鄉、 放生鄉、盛池鄉、涼水鄉。2010年,樂至縣轄17個鎮、8個鄉:天池鎮、石佛鎮、回瀾鎮、石湍鎮、童家鎮、寶林鎮、大佛鎮、良安鎮、金順鎮、中和場鎮、勞動鎮、中天鎮、佛星鎮、蟠龍鎮、東山鎮、通旅鎮、高寺鎮、龍溪鄉、全勝鄉、孔雀鄉、龍門鄉、雙河場鄉、放生鄉、盛池鄉、涼水鄉??h政府駐天池鎮?!?/p>
區劃詳情
2010年,樂至縣轄25個鄉鎮,602個行政村,30個社區委員會。 名稱面積下轄地區
天池鎮63.4平方公里東街社區、南街社區、西街社區、北街社區、東郊社區、西郊社區、北郊社區、香爐溝村、仙鶴觀村、大林寺村、瓦窯溝村、新觀音村、報國寺村、靈泉寺村、王家溝村、棉花灣村、文廟溝村、鄒祠村、雷音村、六方村、金頂村、接龍村、印家村、皂角村、石廟村、幸福村、南塔村、李寨村、安寧村、黃花園村、金子堰村、浸水灣村、團店村、牛欄店村、南沖寺村、田家溝村、排柏村
石佛鎮98.8平方公里石佛社區、慶云庵村、廖家溝村、七仙廟村、油草堰村、孟家壩村、黃林井村、爛泥溝村、螺螄灣村、磨盤村、皂角橋村、玉頭溝村、高屋基村、蘆茅溝村、放生村、九龍碑村、雙鳳村、朝門溝村、柳木村、瓦屋村、山岔村、紅廟村、八角村、金山寺村、火石嘴村、張家溝村、龍家溝村、喻家寨村、梁王廟村、何家溝村、新街村、板板橋村、石橋溝村、榮家溝村、雙河口村、桂花園村、羅漢堂村、唐家店村、天神廟村、楊道井村
回瀾鎮85平方公里回瀾社區、清泉寺村、姑嫂坎村、牛市村、紅光村、互助村、五臺山村、冷家村、峗家灣村、馬家溝村、萬安村、靈官村、油坊村、付家廟村、川主廟村、馬鑼寺村、爆花村、禹王廟村、楠木溝村、觀音閣村、土橋鋪村、夏家溝村、牛場壩村、熊家橋村、云峰村、棉花溝村、中隊部村、蘭家村、觀音橋村、大埝塘村
石湍鎮67.7平方公里石湍社區、長堰溝村、朝陽店村、曹家廟村、關帝廟村、高橋村、龜山寺村、三塊碑村、李家溝村、杉木村、高龍村、萬古村、三教觀村、永興寺村、寶堂寺村、三岔溝村、萬德溝村、斜石板村、普明寺村、八角村、天宮堂村、毛家墳村、拱橋村、玉峰山村、民興寺村、萬字格村、高廟子村、長溝村、興隆壩村
童家鎮79平方公里童家社區、萬壽寺村、白果村、團結村、譚家溝村、福果村、八角寺村、雙祠村、白布村、童家村、樂善村、伍家寨村、龍源村、建全村、五通橋村、陳家祠村、大神廟村、吳家祠村、大石溝村、李家寨村、張家祠村、玉龍橋村、石板埡村、群樂村、徐家橋村、黃嶺鋪村、劉痣埡村、太平橋村、打鼓廟村、天福村、安樂村、騎龍村、涌泉村、獅子山村
寶林鎮66.7平方公里寶林社區、華嚴村、木遂埡村、黃泥咀村、汪家院村、獨柏村、雙碑村、萬斤溝村、楊家祠村、黃家祠村、牛王廟村、卦田溝村、鄢家凼村、半邊廟村、周王溝村、明星村、新廟村、雙橙村、龍形村、三溝村、老橋村、龍洞村、天臺村、雙橋村、胡橋村、千佛村、太平寺村、泉水村、青龍村、煤炭溝村、板栗村、白云村、唐家溝村、花巖村
大佛鎮69.9平方公里大佛社區、觀音寺村、大佛寺村、寶劍河村、羅漢寺村、謝嶺場村、泰山村、二龍村、陳家橋村、源柏村、圣壽村、釣魚溝村、官房村、獨柏樹村、紅鞍村、碧山廟村、賴石村、騎龍店村、白花橋村、槐蔭寺村、滾龍坡村、鐵牛灣村、東禪寺村、響灘子村、呂河壩村、趙家村、節龍廟村、彌陀寺村、五根柏村、南山寺村、紅土地村、觀音井村、紅花灣村、酒店埡村、雙埝塘村、許家溝村
良安鎮84.9平方公里良安社區、常新村、東風村、周家灣村、楊臺村、田家壩村、五通廟村、貓兒溝村、肖家灣村、余家溝村、小劉庵村、姚家坡村、燕窩村、柳樹龍村、黃連咀村、伍家溝村、龍形溝村、天星村、靳家溝村、吊棺咀村、老屋溝村、蓮花村、趙家溝村、小溝村、石板河村、雙河村、獅子村、油坊村、寶森堂村、老佛堂村、柏山溝村、安源橋村、五龍村、高橋溝村、河溝村、青龍灣村、水碾村、紅沙村、九里浸村
金順鎮59.1平方公里玉皇寨村、磬子山村、胡家溝村、海鷹村、魁山村、長塘村、玉河溝村、觀頂廟村、桐木溝村、雙龍橋村、龜形溝村、周家祠村、石包村、管家溝村、仁義寨村、水竹山村、郝家溝村、金家溝村、半邊溝村、蟠龍寺村、公寺鎮村、鳳形溝村、柏樹溝村、道子灣村、金石坎村、通行橋村
中和場鎮44.9平方公里魏家壩村、黃龍灣村、白鶴村、人民村、三合村、太平村、石缸灣村、獅子橋村、紅星村、高石梯村、兩河村、中和村、賣柴埡村、黃嶺村、高山村、江家灣村、老河村、印盒村
勞動鎮60.5平方公里石寶村、百花村、廟山村、舊居村、牛角溝村、七門村、潮水村、公民村、送家溝村、石家坳村、雙龍村、民主村、禮賢祠村、光輝村、寺躍灣村、老觀音村、先鋒村、四杈柏村、回龍庵村、雙祠堂村、遠朝門村、鄧家祠村、五里沖村、法禮村、埡口村、天宮村、福樂村、崇古村、慶豐村、陶家村、向家寨村
中天鎮54.42平方公里中天社區、聯合村、天燈村、楊柳村、靈泉村、普照村、金橋村、井市村、青崗村、葉家村、萬安村、玉河村、團燈壩村、花紅灣村、大樓灣村、長板坡村、墻院子村、寶蓋寺村、一碗水村、金鐘村、青山村、劉寺村、慶元村、新進村、泰岳村、茅溝村
佛星鎮67平方公里菩薩灣村、和平村、四方村、保境村、睦鄰村、永興村、長樂村、佛星村、同協村、天仙村、龍口村、觀音巖村、石洞橋村、合口村、飛鳳山村、南山村、玉皇廟村、玉金村、店子灣村、大石包村、山尖山村、馬桑坡村、龍王村、吳氏祠村、蔡家廟村、三元橋村、銀山寺村
蟠龍鎮41平方公里黑堰塘村、灣塘河村、星子溝村、晏家溝村、大明寺村、清泉村、香房村、鑼聲溝村、石匣寺村、秦蔡溝村、高山寨村、廟宇庵村、三朝門村、落成橋村
東山鎮52.1平方公里東山社區、朝陽觀村、義學村、方廣村、三元廟村、鳳凰村、同心村、高隆廟村、東樂村、踏水村、玉皇村、保安寨村、大茅坪村、白塔村、高山廟村、云臺村賽老村、紹興村
通旅鎮45.8平方公里道士觀村、七盤寺村、復興廟村、泗洞橋村、紅紫廠村、玉皇觀村、樂陽橋村、高廟村、新橋村、九龍寨村、龍王堂村、明月寺村、龍橋村、紫金山村、花書房村、鮑家溝村、倒座廟村
高寺鎮59.48平方公里二郎村、老街村、石堰村、涼水村、石佛溝村、杜家村、破河村、來龍村、吳家溝村、紅巖村、清水村、梨子灣村、雀飛村、崇義村、新建村、白楊村、聚賢村、快樂村、滑石村、燕子村、佛巖村、付家村、簡樂橋村、古井廟村、福新村、楊氏祠村、小河村、萬壽村、永樂村、響水村、翹腳村
龍溪鄉35.2平方公里花祠堂村、五墩橋村、龔家溝村、靈泉廟村、長生村、龍王廟村、祠善村、西禪村、金山村、水口寺村、何家壩村
全勝鄉21.5平方公里大石巖村、卷子壩村、宣家溝村、羅家溝村、麻柳溝村、落羊灣村、八塊田村、三臺山村、新祠堂村、祖師廟村
孔雀鄉43.8平方公里精忠廟村、孔雀鋪村、馬家井村、班竹院村、長景寺村、二龍橋村、孔雀寺村、馬鞍山村、天遠橋村、廣鹽村、金地村、團田村、瑟琶村、龍鳳村、紅巖洞村、八角廟村
龍門鄉45.1平方公里金馬寺村、黑龍洞村、塘堰井村、田壩寺村、白廟寺村、三道拐村、金鼓村、白鶴橋村、漁龍橋村、報國寺村、煙火店村、棕樹村、江家溝村、圣燈村、農科村、斷石崗村、青山溝村、龍王廟村、黃林樹村、陽載寺村、歐家祠村、石朝門村
雙河場鄉52平方公里東岳村、冷家壩村、烏木廳村、兩河口村、回龍寺村、水口廟村、?;鬯麓?、瓦灰寺村、雷缽廟村、石店子村、騎龍廟村、西岳村、殷家廟村、新廟子村、古柏樹村、燃燈村、新禪寺村
放生鄉46.1平方公里團福村、應龍村、新廟村、寶鼎村、北門村、龔家灣村、金龍村、太平寨村、名井村、清溪村、星橋村、大龍溝村、青海寺村、八洞橋村、李木橋村、座牛堂村、甘家店村、黃泥店村
盛池鄉46.8平方公里鄧家龍村、百擔丘村、大溝村、張家坳村、爛泥河村、金頂寺村、古佛村、文庵村、盛泉村、大橋村、天寶寨村、伍家祠村、龍興庵村、三碑埡村、橫溝村、和尚橋村、短溝村、天平村、三橋村、埝田溝村、向樂村
涼水鄉35平方公里模范村、灶王廟村、丁家咀村、桂花村、三河咀村、金光村、中保安村、山王廟村、萬氏祠村、下油坊村、天鵝村、萬家溝村、鼓樓村、三九村、三清廟村、孝義村、九洞寺村、全家廟村、九龍寺村、謝家橋村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樂至縣的地理坐標為北緯30°16′、東經105° 01′。地處沱江和涪江分水嶺上,隸屬資陽市管轄,與遂寧安居區、大英縣,德陽中江縣,成都金堂縣,資陽簡陽市、雁江區、安岳縣接壤??偯娣e1425平方公里。
?樂至縣
地形地貌
樂至縣境內山脈系岷山臺地分支,自北而南分全縣為東西兩部,成為沱江、涪江分水嶺。西北高,東南低,中部突起,北部系平頂深丘河谷地區,中部系平頂寬谷低丘地區,南部系岡陵連綿地區,丘陵河谷間有小平壩,最高點海拔596.3米,最低點海拔297.0米。
氣候
樂至縣地處中緯度季風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干燥、濕度大、云霧多、日照少。2012年,日均氣溫16.7攝氏度,年均日照1330小時。年均降水量955毫米,但分布不均,夏季雨量占全年的半數,易冬干、春旱。
人口編輯2004年,樂至縣總人口87萬人, 其中農業人口78.88萬人,非農業人口約有7萬人。
經濟編輯綜述
2012年,樂至縣實現地方生產總值138億元,是2006年的3.2倍;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18.2%;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突破5億元。
工業
2012年,樂至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200億元。推動紡織產業、產品結構升級,全縣已形成70萬紗錠5000臺織機產能;2012年紡織、食品、機電和造車“3+1”主導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75.5%。2012年完成工業投資37.5億元,工業集中度達81%。
農業
2012年,樂至縣實現產繭4500噸,培育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戶1.3萬戶,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60%以上,農業增加值增長4.4%。建成中天榨菜等6個萬畝特色產業示范基地,蔬菜種植面積突破21萬畝,水果、干果栽植面積達11.2萬畝;建成循環經濟示范園13個。示范片內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全縣平均水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