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縣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東北部。東北與騰沖縣接壤,東南與龍陵縣交界,南與潞西、隴川市縣毗連,西與盈江縣為鄰,縣城遮島鎮距省會昆明690公里,距州府芒市114公里??h域南北縱距49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5公里,總面積1159平方公里,2010年,梁河縣第六次中國人口普查,總人口為154175人。境內生活漢族、傣族、景頗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梁河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是中國葫蘆絲的故鄉。2006年,云南省梁河縣申報的“遮帕麻和遮咪麻”,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梁河縣地圖梁河,古名南宋,又名南甸,傣名勐底。西漢時屬益州郡不韋縣。東漢時屬永昌郡哀牢縣。南詔地屬永昌節度押西城地。宋屬永昌節度騰沖軟化府。元置南甸軍民總管府,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政區。從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設軍民總管府至1950年,南甸土司歷史長達661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屬金齒六路中的平緬路。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南甸路軍民總管府,意為“騰沖南郊之地”。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設南甸土知州于老官城(今河西大地)。正統九年(1444年)升為南甸宣撫司。清沿明制。乾隆三十年(1765年)土司治所遷永安(今永和村附近)。咸豐元年(1851年)永安衙門被“五撮”農民起義所焚,遷至田心(今縣城遮島)建置。1912年后,滇軍第二師師長李根源到滇西邊疆搞改土歸流受阻,形成“土流并治”局面。1912年設八撮縣丞又名八撮縣。1932年置梁河設治局,因境內有大小梁河(即今曩滾河)而得名。土流并治直沿至1949年。1950年5月,梁河解放。 地理環境編輯
梁河縣
位置
梁河縣大廠鄉梁河縣地處云南省西部橫斷山脈西南端、高黎貢山西麓坡階地中的峽谷地帶,位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東北部,介于東經98°06′~98°31′、北緯24°31′~24°58′之間。東北與騰沖縣接壤,東南與龍陵縣交界,南與潞西市、隴川縣毗連,西與盈江縣為鄰??h城遮島鎮距省會昆明690千米;距州府芒市,經潞盈公路114千米(經騰龍線160千米)。
面積
梁河縣南北縱距49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5公里,總面積1159平方公里。
氣候
梁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年均氣溫18.3℃,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3℃,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1℃;極端最高氣溫33.7℃,極端最低氣溫0.9℃。年均日照時數2385.5小時,年均降雨量1396.2毫米。 1957年至2004年平均年降雨量為1403.8毫米。梁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其明顯特點是:①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歷年平均氣溫為18.3℃,最熱月平均氣溫22.8℃,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1.0℃;歷年平均年降雨量為1436.7毫米。②立體氣候明顯。溫度隨海拔升高而減少,遞減率平均為0.65℃/100米。③冬季寒冷天數少,春夏秋季時間長。全年有10天左右的冬季,120天左右的夏季,220天左右的春秋季。④日照時數長。多年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311.6小時,多年年平均積溫為6709.0℃。⑤農業災害性天氣種類多。一年四季有干旱、洪澇、低溫、大風、冰雹等災害重疊交錯出現。2006年年均氣溫18.4℃,極端最高氣溫33.7℃(7月31日),極端最低氣溫0.9℃(1月24日);年降雨量1046.3毫米;全年日照時數2622.2小時。
水利
梁河境內水系屬伊洛瓦底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龍江、蘿卜壩河。年均流量為24.51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為18.8萬千瓦。
地形地貌
境內地勢由南向北漸低,最高點是北部海拔2672.8米的瘌痢山頂,最低點是南部海拔860米的勐養鄉老芒東。 有中山、低山、火山錐、臺階地、河谷平壩5種地貌類型,是半山半壩縣,其中壩區面積14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2.42%,山區、半山區面積101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7.58%。全境由癩痢山、芒鼓山、江東山梁子三大山脈及大盈江、龍江兩大水系組成,三大山脈之間有遮島壩、蘿卜壩、勐養壩三個壩子。
行政區劃編輯沿革
梁河縣地圖1952年,梁河縣各族各界民主聯合政府成立,屬保山專署,1953年改隸德宏自治州。1958年,撤銷梁河縣,分別并入騰沖、盈江、隴川、潞西等縣。1961年,恢復梁河縣建制。1961年4月設全縣轄7區、1鎮、61個鄉。1969年4月,改區鄉為公社、大隊,轄7個公社、43個大隊。1984年4月設區建鄉體制改革結束后,轄1個縣轄鎮、9個區、9個鄉級鎮、52個鄉(含7個民族鄉)、2個辦事處。1988年1月,撤區建鄉體制改革結束后,轄9鄉(含兩個民族鄉)1鎮。2000年,梁河縣村級體制改革結束后,63個行政村、辦事處改為63個村委會。轄1個鎮、9個鄉。2001年,梁河縣轄9鄉(含2個阿昌族鄉)、1鎮、63個村委會、381個自然村、601個村民小組、672個合作社。2002年,省政府批準勐養、芒東2個鄉撤鄉設鎮。至此,梁河縣轄7鄉(含2個阿昌族鄉)、3鎮,63個村委會,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遮島鎮、勐養鎮、芒東鎮、九保鄉、小廠鄉、大廠鄉、曩宋阿昌族鄉、河西鄉、九保阿昌族鄉、杞木寨鄉。2003年,梁河縣轄7鄉(含2個阿昌族鄉)、3鎮、63個村民委員會、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2004年,梁河縣轄7鄉(含2個阿昌族鄉)、3鎮,66個村民委員會(其中社區4個),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2005年,梁河縣撤銷杞木寨鄉。2006年,梁河縣轄3個鎮、6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河西鄉。66個村民委員會(其中社區4個)、397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 2008年,梁河縣轄6鄉(含2個阿昌族鄉)3鎮、66個村委會(含社區4個)、397個自然村、674個村民小組。區劃2013年,梁河縣下轄鄉鎮:遮島鎮、芒東鎮、勐養鎮、平山鄉、小廠鄉、大廠鄉、九保阿昌族鄉、曩宋阿昌族鄉、河西鄉。
自然資源編輯植被
梁河縣有蓄積豐厚的思茅松用材林,有藥材類、芳香類、竹類等野生經濟植物55科、101屬、400多種。境內森林覆蓋率60%,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闊葉林主要為百花木蓮、紅春、龍陵栲、紅椎、西南樺、新樟、紅果樹、石楠杜鵑等。針葉林主要為思茅松,也是全縣林木中面積最多的樹種。其他還有杉木林、翠柏林、云南松林等。梁河竹類繁多,云南大葉茶種植遍布全縣,回龍茶以色、香、味質優享譽中國。種植滇皂莢幾萬畝更是世界之最。
動物
梁河縣有眾多野生動物,獸類有豹子、熊、野豬、蘇門羚、灰猴等。鳥類有孔雀、大雁、白鶴、白鷺、原雞等,爬行類有麻蛇、眼鏡蛇、巨蟒等。
礦產
梁河縣有錫、鐵、硫、煤、鋁、鋅、鈾等3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錫和煤的儲量較大,有龍窩寨、熱水塘等17處地熱溫泉,極具開發潛力。
溫泉
境內有溫泉17處,其中水溫90℃以上的沸泉1處,80℃以上的4處,50℃以上的12處,較大的溫泉群有勐蚌溫泉、熱水塘溫泉、丙賽溫泉和龍窩寨溫泉。
人口民族編輯2002年末,梁河縣總人口15.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17萬人,占總人口的89.4%,少數民族人口5.19萬人,占總人口的32.77%。2004年末,梁河縣總戶數38006戶,總人口
梁河縣全貌16.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29萬人,非農業人口1.74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8.3人。有少數民族人口5300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3.05%,其中傣族35120人,占21.9%;阿昌族12577人,占7.84%;景頗族1727人,占1.07%;德昂族775人,占0.48%;僳僳族1193人,占0.74%;佤族743人,占0.46%;其他少數民族865人,占0.53%。2006年末,梁河縣總戶數38797戶,總人口16.17萬人(戶籍人口),其中農業人口14.39萬人,非農業人口1. 78萬人。有少數民族人口53907人,占總人口的33.3%,其中傣族35467人,占21.9%;阿昌族12900人,占7.9%;景頗族1880人,占1.1%;德昂族780人,占0.48%;僳僳族1237人,占0.76%;佤族745人,占0.46%;其他少數民族898人,占1.66%。 2008年末,梁河縣總戶數40646戶,總人口160886人(常駐人口),其中城鎮人口36199人。有少數民族人口5504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4.21%,其中傣族35517人,占22.08%;阿昌族13294人,占8.26%;景頗族1928人,占1.2%;德昂族799人,占0.5%;傈僳族1502人,占0.93%;其他少數民族2000人,占1.24%。 2010年,梁河縣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總人口為154175人,漢族人口為103190人,占總人口的66.9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50985人,占總人口的33.07 %。其中,傣族人口為31884人,占總人口的20.68 %,景頗族人口為2227人,占總人口的1.44%,傈僳族口為1406人,占總人口的0.91%,阿昌族人口12639人,占總人口的8.20%,德昂族人口為787人,占總人口的0.51%。
經濟發展編輯綜述
居民區公園1950年至1956年,梁河縣經過禁種大煙、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經濟出現了進步和發展。1956年,梁河縣工農業總產值由1952年的705萬元增至1107萬元,糧食總產達4509萬斤,第一次實現了糧食自給。1965年,梁河縣糧食總產比1959年增長2200萬斤,茶葉發展到8561畝,增加4907畝。1978年,梁河縣工農業總產值只有6956萬元,財政收入僅189萬元。 2002年,梁河縣國內生產總值27714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75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1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7元;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分別達到20平方米和18.3平方米。 2009年,梁河縣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8416萬元,其中:第一產業23529萬元;第二產業27778萬元;第三產業37109萬元。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932萬元。工業總產值50003萬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705萬元 。實現財政總收入10974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720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5323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465萬元。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與上一年基本持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1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3元。
農業
梁河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1982年,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結束了吃植物油靠外調的歷史。1989年,糧食生產創歷史新高,受到國務院嘉獎。1991年,解決了“兩個吃不飽”的難題。1997年,以魔芋、松香、柏籽仁、香料、核桃、板栗、桔子、西南樺為主的綠色產業初具規模。2002年,農業總產值19424萬元;糧食總產38401n屯;甘蔗總產40萬噸,增10.9倍;茶葉總產542.6噸,增1.23倍;肉類總產4180噸;奶蛋、水產品有大幅度增長。全縣糧食自給有余,肉奶蛋、水產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1950 年至2002年,共投資9951.6萬元,完成各類工程595件,改善灌溉面積8.6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32.95平方公里,改善了10.69萬人和36471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2009年,糧食總產量突破5萬噸;油料總產2678噸;茶葉產量1518噸;種植白花油茶17840畝;馬里蘭煙和烤煙示范種植獲得成功,煙葉產量692.9噸,實現產值914.6萬元;水產品產量2227噸,同比增長1.5%。甘蔗、竹子種植超額完成了州政府下達的任務。畜牧業穩步發展。實現畜牧產值12052萬元;肉類產量7607噸;禽蛋產量251噸。各項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發放對農民直接補貼資金1273萬元。 2010年,重點發展甘蔗、茶葉、畜牧等優勢產業。糧食產量實現5.3萬噸;甘蔗種植面積6.33萬畝,產量28萬噸,實現產值7800萬元;茶葉種植面積5.2萬畝,干茶產量1725噸,產值4320萬元;實現畜牧業產值1.37億元。
工業
解放前,梁河無工業企業,僅民間有零星分散的匠鋪。新中國成立后,經過50多年的建設,形成了以輕工業為基礎,蔗糖業、錫業為主導,有電力、機械、煤炭、林產品加工、制藥
水庫建設、造紙、魔芋精粉加工等10多個門類的工業體系。1992年,工業總產值1117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1%,形成了工農業總產值并駕齊驅的新格局,從而根本改變了梁河歷代以農為主的狀況。2002年,工業總產值17045萬元,比增長22倍。2009年,工業經濟企穩回升,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27891萬元.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22112萬元。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穩中有升。食糖產量48999噸;發電量42242萬度;硅產量8999噸;錫金屬537噸;松香產量956噸;水泥產量95102噸。 2010年,工業總產值5.8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發展到8戶,工業增加值16148萬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860萬元。
林業
梁河縣林業景色2009年,梁河縣66個村委會(社區)中涉及林改任務有65個村(社區)已全部完成外業作業,完成林地確權68010宗,確權面積71.05萬畝,確權率達98.65%,確權到戶率達86.46%;完成微機數據錄入40565宗,打證11467宗5300本,打證面積11.21萬畝,發證率達16.86%;完成圖紙轉繪63個村委會(社區。梁河縣6個育苗點完成培育合格苗木178.73萬株,其中核桃苗24.99萬株,西南樺122.74萬株,旱冬瓜31萬株;購置石斛種苗1750千克;引進石斛種植技術較好的3家企業進行規?;厥痉斗N植面積達3000平方米,農戶零星種植13戶面積5000平方米,同時完成補植補造6000畝,兌現2007年退耕還林政策補助442萬元。
社會編輯基礎設施
解放前,梁河無公路,無電,電訊極其落后,僅曩宋和曩宋芒
梁河縣建筑一角東有2處農村電話。經過50多年的建設,至2002年,全縣通車里程已達764.63公里;縣鄉公路實現了柏油化和彈石化,所有行政村和90%以上的自 然村通了公路。95%以上的自然村通了電。2001年至2002年,梁河的農電體制改革和一、二期農網建設與改造后,電價明顯降低,每千瓦時平均電價降低了0.33元,每年減輕農民負擔223萬元。市內電話實現了程控化,農村電話實現了自動化;全縣電話普及率5.98部/百人,其中市話普及率36.28部/百人,農話普及率2.45部/百人。完成了潞盈路梁河段、通縣油路、縣城城區改造、第二水廠、農貿市場等建設工程。
科技
改革開放以來,梁河縣有377項科技成果獲部級和省、州、縣科技進步獎(其中:部級5項、省級28項、州級163項、縣級181項)。創建科技工作先進縣于1998年通過省級驗收。
教育
學校梁河教育起步較晚。解放前夕,僅有小學39所,學生2013人,教師71人。解放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梁河的教育得到快速發展。1986年,被評為中國基礎教育先進縣。1991年成為德宏州第一個達標無盲縣。2000年,“兩基”工作通過省級驗收,2001年又得到國家教育部認定。2002年末,全縣已有小學206所,教職工1137人,在校生17848人,入學率99.5%,鞏固率99.51%;有完全中學1所,普通中學10所,共有教職586人,初高中在校生11682人,初中入學率102.89%,鞏固率99.02%;有職業中學1所,教職3243人,在校生377人;有幼兒園3所,專任教師26人;有鄉村學前班73班,在園(班)幼兒1964人。
文化
葫蘆絲南甸司署和李根源故里的保護和維護不斷得到加強,并分別被列為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梁河縣志》和《梁河縣地名志》分別榮獲國家二等獎和省一等獎。2000年,梁河縣被評為“云南省文化先進縣”。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90%和94%。德宏州梁河縣是葫蘆絲的故鄉,葫蘆絲在梁河歷來就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作為民間文化藝術的葫蘆絲被梁河人民世代的傳承發展著,盡管經歷了文革時期的文化浩劫,依然在民間生存繁衍。2004年文化普查顯示,梁河縣10個鄉(鎮)中,除4個山區鄉葫蘆絲文化藝術流傳不太廣泛外,其余6個鄉(鎮)都有著大批的群眾制作和吹奏葫蘆絲,都組建有葫蘆絲業余演出隊。梁河縣有葫蘆絲吹奏技藝精湛的人員2000多人。以專門制作葫蘆絲銷售為生的60多人,會制作葫蘆絲的有200多人。2004年創收170多萬元。組建有葫蘆絲業余演出隊30多個隊,共計500多人。2004年,各鄉(鎮)的葫蘆絲業余演出隊參加各種演出活動150多場。
衛生
新中國成立之前,梁河僅有1所設備十分簡陋的衛生院。經過50多年的發展,至2002年,全縣已有國家衛生機構12個,共有病床259張,有衛生技術員351人;63個行政村均有衛生室,有鄉村醫生218名:還有集體診所1個,企事業衛生室10個,個體診所11個,基本形成了縣、鄉、村三級預防和治療網絡。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使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昔日的“蠻煙瘴雨”之地,現已被文明、衛生、健康所替代。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得到落實,“晚生、晚育、少生、優生、優育”已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下降。
交通編輯梁河縣的交通主要是公路,截止2013年10月,無水路、鐵路、航空。梁河縣是云南西部、德宏州東北部、騰沖、潞西、隴川、盈江等地區交通運輸的重要通道,各級公路覆蓋全境。2006年,建設的村公路通暢工程使各村莊交通便利,主要有平山通鄉油路,建設里程33千米,河西通鄉油路11公里,遮島至騰沖新華界農村大小廠通鄉油路40千米等。 梁河縣共有公路里程775.53公里,其中省道98公里,縣鄉公路150公里,鄉村公路474.73公里,專用公路52.8公里,按路面等級分,有三級公路98公里,四級公路484.04公里,等外公路193.45公里。在“十五”期間,梁河縣實現了“縣鄉公路彈石化”和“村村通公路”目標,63個村民委員會都修通了公路,但鄉村公路主要由群眾投工投勞集資修建,因投資少,大多數公路還是等外公路,有69%的鄉村公路晴通雨阻嚴重??h鄉公路逐步建成柏油路或水泥路,把鄉村公路逐步建成彈石路或砂石路,使公路建設朝著網絡化和等級化的方向發展。按“四縱”、“四橫”進行主干網絡的新建、改建布局。一縱為梁河縣南甸壩西岸線公路;
梁河縣公路二縱為騰瑞線過境公路;三縱為東山梁子杞木寨鄉至大小廠鄉至騰沖清水公路;四縱為勐養鎮至三岔河林場至騰沖新華鄉公路。一橫是潞盈公路至杞木寨鄉公路;二橫是梁河縣城遮島鎮至大小廠鄉公路;三橫是九保鄉至小廠鄉公路;四橫是曩宋鄉省道S233線至平山鄉至騰沖蒲川公路,從而形成主干網絡。
民族風俗編輯民族宗教
宗教禮堂2009年,梁河縣在縣直中青年干部培訓中開設民族宗教政策知識講座,各中小學校社會課中穿插講授民族常識及有關法律法規。九保、曩宋兩個民族鄉的中小學開設了《民族常識》課;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月”和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撥付各鄉(鎮)活動經費5萬元,出板報2期、張貼大小標語170條;九保、曩宋兩個阿昌族鄉分別舉辦第26個“民族團結月”暨民族鄉成立20周年慶典活動,遮島鎮到各村委會(社區)召開座談會,對與會的老年人進行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h人民政府分管領導發表了《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推動全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再上新臺階》的電視講話。
民風習俗
阿昌阿露窩羅節
阿露窩羅節古代阿昌族就是一個善歌好舞的民族。阿昌族最隆重最富于民族特點的傳統節日是“窩羅節”。1983年德宏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阿昌族人民的要求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有關規定,正式決定阿昌族的傳統節日為“窩羅節”。1995年改為“阿露窩羅節”,節慶時間定于每年的3月20日,節日標志為弓箭和青龍白象。梁河縣阿昌族阿露窩羅節活動首先是選神樹。其次搭建祭臺。再次開始祭祀。接著獅子舞隊和大象舞隊,一齊參拜神座,向創世始祖致敬。之后,全體村民身著節日盛裝,手持鮮花綠葉,蘸著清清泉水,圍著神座唱起則勒歌,跳起阿露窩羅舞,表示對祖先深深的謝意。節日活動可以持續幾天至半月,這期間是阿昌姑娘充分展示自己美麗和聰明智慧的時節,也是男青年追求恩愛伴侶的大好時光。[14-16] 德昂澆花節德昂族(原稱崩龍族),主要居住在梁河的勐來村“二古城”和勐宋村“白露頭”兩個自然村,位于亞熱帶半山區,住房多為竹木結構樓房。澆花節(也稱潑水節)是德昂族的傳統節日,于清明節后五至七天開始,歷時三天。澆花節與傣族“潑水節”內涵相同,但活動內容差異較大。 傣家潑水節
傣家潑水節清明節后七天,既是迎新送舊的日子,又是傣家人民富有歷史意味和浪漫色彩的節日——潑水節。潑水節的來歷有“小洗血跡”、“紀念穆姑”、“浴佛”等不同的傳說,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互相潑水祝福。潑水節是歡樂、隆重的節日。節日前夕,許多傣家人都要做“潑水粑粑”送人,表示歡迎。節日期間,城鄉各地處處水花飛濺,互相潑水祝福,成為水的世界;村村寨寨,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笑語連天,一片歡騰。節日期間,還舉行賧佛、堆沙、丟包、跳孔雀舞、“嘎央” 舞、象腳鼓舞、放孔明燈、唱傣戲、民族武術比賽等文體活動和經貿活動。[13-14] 目瑙縱歌節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的主要傳統節日。定于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十六日為節慶之期。梁河的景頗族主要以浪速(羅俄)支系為主。目瑙縱歌(浪速語稱迨臧歌)是大家一起跳舞的意思,也即“萬人之舞”。節日盛會于廣場中央,高豎目瑙柱,人們排成長長的隊伍,由頭戴兜鍪、用孔雀羽毛為頂飾的男子在前領舞;舞蹈排列成陣,隊形變換。 名勝古跡編輯南甸宣撫司署在1996年11月27日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宏州
半副鑾架唯一獨有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甸宣撫司署,建筑群按漢式衙署式布置,由五進四院47 幢149 間房屋組成,占地面積10625 平方米(約等于10 畝多土地),按土司衙門等級分為公堂、會客廳、議事廳、正堂、后花園、五進四院,逐級升高。南甸宣撫司署,梁河最早的古名叫南宋,元代設南甸軍民總管府,南甸這個地名從此叫起。土司姓龔,原籍南京應天府上元縣人。元大德五年(1301年)皇賜姓刀,所以又稱刀龔氏,民國元年復姓龔,正式稱龔姓僅四代有余。刀氏先祖明初隨師征討云南,因屢建戰功加封為宣撫使,定居于此,從1398年到1950年5月,歷時552年,世襲為官共28代。 南甸宣撫司署第一大院。 李根源故居位于縣城以北3公里處的九保街,是一個歷史文化古鎮。愛國民主主義者、辛亥革命名將、民國元老李根源于1879年4月17日誕生于此。鎮中有為紀念李根源而立的辛亥革命紀念碑一塊,有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書寫的“太平寺”石刻。有宋朝時植的一棵古榕樹,至今雄姿猶存。因明朝最后一個皇帝永歷帝南逃緬甸時曾住此古鎮,故還立有“永歷帝蹕駐處”古石碑一塊。1956年3月在古鎮附近發掘的“安南州印”(黃銅制造,重1.75市斤),經專家考證,就是
梁河縣古建筑永歷帝奔緬時遺失之物。古鎮附近還有元代小梁江(今曩滾河)古戰場和歷任都師練兵演習的場地先鋒營(又名鰲山)。1993年,為云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德宏州旅游勝地之一。 太平寺位于河西瘌痢山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年。詩句“云鋪香作海,一寺隱煙霞”即寺名含意。寺依山而建,凡三進,奉諸佛圣像。咸同年間毀其半。光緒七年(1881年)復建。后觀音、彌勒兩殿又被毀。今存皇太極殿。殿前尚存光緒初年所植古梅兩株。原名珠涌寺,位于九保鎮西南角的珠涌山上,建于清康熙年間。因古時邊地戎事頻繁,人民渴望安居樂業,曾改九保為太平城,珠涌寺亦命名為太平寺至今。原有寺二進,奉三教圣像;寺內外林木叢蔭,素以幽靜著稱?!拔幕蟾锩敝?,佛像及其他陳設被搗毀—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地方公眾又籌資修寺塑佛。 先鋒公園位于縣城。內有勐底佛塔、傣家奘房和觀音寺,均塑有
諸佛圣象。先鋒公園雖居鬧市,但樹木蔥郁,清靜別致游客到梁河觀光的游覽景點。 龍窩溫泉位于縣城西南3.5公里處。溫泉涌量為6公斤/秒,水溫80℃以上,還有大面積的蒸氣地面。泉水中除含有適度的硫磺外,還有各種有利于人體健康的微量稀有元素,對風濕病、神經系統病等有特殊療效。
特產美食編輯名優特產
梁河幫蓋酒
梁河幫蓋酒幫蓋村的農戶有悠久的釀酒傳統,結合生產實際和當地氣候條件,米酒的配料、溫控等釀制而成,幫鈣酒被中國中輕產品質量保證中心評為“中國酒類行業質量放心、國家標準合格產品”。梁河火燒豬宰殺20—45斤的小豬一頭,凈其毛和內臟后,取山茅草用傳統方法反復烘烤,當其皮金黃而不爛,肉香嫩而不焦,即告烤成,冷卻片刻,便可切食。食時,將火燒肉切成碎片,選上將酸醋或酸水,佐以精制調料蘸食之。梁河回龍茶回龍茶具有條索壯實緊密,色澤墨綠,湯色清亮,香色濃郁,回味耐泡等特點,是名副其實的“竹葉青”。茶園和生產車間所處海拔為1300—1500米,無工業污染,是種植無公害茶的天然基地。 梁河魔芋精粉精粉顆粒均勻,潔白光亮,膨脹率高,粘膠度大,美味可口,富含高價值的葡萄甘露聚糖、多種氨基酸及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魔芋精粉制成的各種食品和保健品,是國際負盛名的天然低熱量食品,具有減肥、養顏、降壓、防癌、開胃、清腸、散毒、通脈等多種防病和保健功能。
小花魚梁河小花魚梁河縣大盈江畔的小花魚有小手指頭粗細,一寸多長,青色的表皮上點綴著美麗的花紋。這種魚,刺軟、脂肥、味道香甜,無論煎吃、酥吃或煮吃,都令人食而不忘,贊不絕口。當地群眾常用香料將小花魚腌制曬干,作為珍品遙寄遠方親友。 梁河燕子石燕子石屬古生代變質板巖,是受侵入巖活動及激烈的造山運動的高溫高壓作用變質形成的,是古生物三葉蟲化石,極具“飛燕”形態,栩栩如生,因其尾近似燕尾故名,石質細膩,沉透如玉,叩有銅聲,撫如凝脂,易于加工,顏色青黑色,也名黛石,民間又稱墨石。層理發育,順層斷口貝殼狀,質地堅硬細密,抗強度大,不易風化,不生青苔,利于加工取塊、磨光和精雕細琢,因而有較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梁河豌豆粉豌豆粉是云南人十分喜愛的雜糧制品。豌豆性味甘,微寒。具有補中益氣,解毒利用的功效。適用于小便不暢,下腹脹滿,消渴,婦人乳閉等癥。豌豆粉是用干豌豆粒磨瓣去皮,用水泡發后,摻水磨成漿,經過濾、熬者成糊,冷卻后凝固而成。質地細膩滑嫩,色澤姜黃,口感有豌豆的特殊芳香,經刀功成形后烹調可熱吃或涼吃。
民族美食
傣味“撒撇傣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道菜堪稱“撒撇”,由于取材的原故,各式美味“撒撇”是真真正正的好味道。香茅草雞與濃香土雞放在一起煮制成美味的“香茅草雞”,肉香中飄著淡淡的香茅草味,亦濃亦淡,可謂美不勝收。傣族酸菜食酸心爽眼亮、助消化,有消暑解熱之功效,故傣味中以酸為美味之冠,每餐無酸不食。酸扒菜、酸筍魚、酸木瓜煮牛肉、酸菜煮豆腐等等,沒有“酸”味。景頗“綠葉宴”飯是竹筒燒的,菜是竹筒舂的,盛菜的是青翠的芭蕉葉,喝湯的勺是樹葉折疊成的,就連酒杯也是竹節做成的,吃的是山茅野菜、純香的土雞,景頗“鬼雞”景頗族歷史上有殺雞祭鬼的習俗,“鬼雞”就是供祭獻鬼后,景頗族人將煮熟的雞晾涼后撕碎,在野外佐以剁碎的姜蒜、緬芫荽、棕檬葉等相關配料,配入鹽、味精、醬油等調料制成。為了能常常吃到這道美味,聰明的景頗族人將“鬼雞”端上了飯桌,并作為款待客人的上好佳肴。 景頗舂菜舂菜在景頗族菜譜中最具特色,景頗人把魚腥草、苦練子果等藥用食物和豐富的各種香料、調料及經燒烤后的魚、蝦、鱔等放在竹筒里用木錘舂制,制成風味效果,能疏風除熱,消食建胃。過手米線戶撒的米線細軟松滑、用當地特產紅米做成,將米線攤于掌心,再將精制的肉餡拌和其中,輕輕遞入嘴唇,頓時芳香四溢。奇特的昆蟲食品德宏的傣族、景頗族、德昂族至今還保留著以昆蟲為食品的習慣,例如用螞蟻蛋、竹蟲、蜂蛹、花蜘蛛等等來制作美味佳肴,聽起來有點毛骨悚然,但吃在嘴里卻是唇齒留香,絕對是道下酒的好菜。點到為止的“涮涮辣”德宏盛產的“涮涮辣”可算是辣中之王,據說其辣味比其他辣椒高出二三十倍,用“涮涮辣”調制蘸水碟,只需點到為止,在蘸水碟里打個滾,其辛辣之味就已至極。聞香只識“遮放米”德宏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風調雨順,土地肥沃,盛產糧食?!懊⑹泄茸诱诜琶住币徽f廣為流傳。據說遮放米曾是歷史上有名的“貢米”,其米質晶瑩剔透,米香十里之外可聞,難怪皇帝老爺要親口嘗一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