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福建省福州市轄縣,早在5000年前古閩越先民即在此拓土生息,西晉太康三年(282)建縣,為福建最早設置的5個縣份之一。
始稱“溫麻縣”,唐武德六年(623)改稱連江縣。因縣域形似展翅鳳凰得名“鳳城”,雅稱“閩都金鳳”,寓意吉祥。
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閩江口北岸,東瀕臺灣海峽,東與臺灣、馬祖列島一衣帶水,西傍省會福州,陸路相距50公里;南臨閩江出口;北控閩浙兩省通衢。
全縣總面積42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3112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168平方公里(包括馬祖列島),轄22個鄉鎮270個村居,戶籍人口64.14萬,常駐人口56.6萬(2012)。
境內有“三灣(羅源灣、黃岐灣、定海灣)、三口(可門口、閩江口、敖江口)、五條通道(沈海高速公路、104國道、溫福鐵路、福州繞城高速公路和201省道)”,是國務院首批沿海開放縣份之一。
地處臺灣海峽西岸經濟區前沿,省會城市“半小時經濟圈”內,是福建省乃至東南沿海的一個大通道。黃岐鎮僅距馬祖列島8千米,黃岐半島設有臺輪停泊點和對臺貿易點,是未來海峽兩岸實現“三通”的先行區。
由于國共內戰關系,原連江縣疆域一分為二,位于外海的南竿島、北竿島等36個島礁(包括原長樂縣、羅源縣的部分)為臺灣當局控制至今,并于1953年合并成立連江縣(俗稱馬祖),位于中國大陸的連江縣主體部分則為中國大陸政府所有。故與兩岸均有的“福建省”相同,兩地亦各有其“連江縣”,為唯一兩岸分治的縣份。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連江縣介于北緯26°07′-26°27′,東經119°17′-120°31′之間,東北與東南臨海;極東為東引島,距縣陸地最近點42公里;東南為馬祖列島,距大陸最近點9.25公里;北與西北同羅源縣毗連;西與西南同福州市晉安區緊鄰;南隔閩江與瑯岐島相望;極南為壺江島。全縣總面積4280.15平方公里(包括待統一的馬祖列島)。其中陸地東西長67.8公里,南北寬36.5公里,面積1168.1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112.02平方公里。
圖1:連江縣城區江南一隅連江縣東臨臺灣海峽,縣城離福建省會福州僅50公里?,g頭鎮與瑯岐島隔江相望,西部與福州市馬尾區長安村毗連,位于閩江口的北側。閩江從福州到琯頭出口處,有長門與瑯岐金牌兩山夾峙,最窄處僅500米左右。閩江口外是南龜島、北龜島兩島,被稱為“雙龜鎖口”;雙龜外有壺江島、川石島、粗蘆島、五虎礁(又稱“五虎守門”)等列于???。東北部黃岐半島位于羅源灣南部,出海后又有馬祖列島、東引島、白犬列島等數十個島礁棋布,雄峙海中,與黃岐半島一水相連。因此,連江既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抵御外敵??芮謹_的前哨陣地,也是海洋文化發展的黃金區域,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被稱為“省垣海上門戶、閩浙陸上咽喉”。
氣候環境
連江縣屬于副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18.6℃。行政區劃
編輯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溫麻縣時,境域廣闊,從閩江口連江沿海之北一直到閩浙交界,涵蓋連江、寧德(蕉城區)、福安、周寧、壽寧、霞浦、福鼎、柘榮等8個縣(區)以及羅源、政和2個縣的一半區域。
唐武德六年(623年)重置溫麻縣,改名連江縣,同時割原溫麻縣土地設置長溪縣(治所在今霞浦縣),不久長溪縣再并入連江縣,境域與西晉溫麻縣相同。
連江縣自唐代始設5個鄉:寧善、永福、太平、名聞、五賢。統20個里。宋代,寧善鄉析為西寧善鄉和東寧善鄉;永福鄉析為永福鄉和南永福鄉,共7個鄉,統24里。元代東、西寧善鄉合
連江縣并為一,南永福鄉改名永福鄉,原永福鄉的崇德四里至崇德一里依序改為二十九至二十六都,不隸鄉里。全縣共5個鄉(統21里)、4都,此后歷明、清兩朝沿襲未改。
唐長安二年(702年),又割連江縣北4個鄉重置長溪縣,治所在今霞浦縣。
唐大中元年(847年),割連江縣北1個鄉設置羅源場(繼后改永貞鎮、羅源縣)。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又割連江縣招賢里5個圖給羅源縣。至此,連江縣境域基本穩定。據南宋淳熙《三山志》記載,連江為望縣,在福州府東北90里(市里,下同)。東西寬95里,南北長115里。東至海20里,西至懷安縣界40里,南至閩縣界25里,北至羅源縣界45里。東南至海35里,西南至閩縣界25里,東北至羅源縣界120里,西北至懷安縣界90里。
圖6:連江縣行政區域地圖1936年12月,東引島劃屬連江縣。1937年2月,琯頭以西的新道、拱嶼、塘頭、竹岐、陽岐、山兜、塘邊、溪邊等8個鄉及川石島、壺江島兩島從閩侯縣劃歸連江縣。1941年2月,連江縣第二區赤石北部之巽(嶼)北(山)鄉劃屬羅源縣。1956年5月,羅源縣上杭鄉的漈頭村劃屬連江縣丹陽區文朱鄉。其間瑯岐島曾于1956年6-10月、1970年7月-1975年12月劃屬連江縣,后劃屬福州郊區。從此連江縣境域穩定不變。
至2005年底,全縣除馬祖列島(馬祖鄉)尚待統一外,共設22個鄉鎮(16鎮、6鄉)、269個村(居)民委員會。鄉鎮分別為:
16個鎮:鳳城鎮、敖江鎮、東湖鎮、浦口鎮、東岱鎮、曉澳鎮、琯頭鎮、丹陽鎮、長龍鎮、透堡鎮、馬鼻鎮、官坂鎮、坑園鎮、筱埕鎮、黃岐鎮、苔菉鎮;
7個鄉:江南鄉、潘渡鄉、小滄畬族鄉、蓼沿鄉、下宮鄉、安凱鄉、馬祖鄉(待統一)。交通
編輯
圖冊4:連江縣自然風光(一)(2張)
連江交通便捷,104國道、201省道和溫福鐵路貫穿全境,沈海高速公路和福州繞城高速公路在縣內設有多個互通口,以港口、鐵路、高速公路、快速干道為主體的快捷、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體系正在成形。到福州國際機場僅40多分鐘車程,距馬尾港29公里、可門港25公里,距長江三角洲5個小時車程,距珠江三角洲7個小時車程。
港口
連江海岸線長,島嶼海灣多,因此港口眾多。宋元時期,定海灣就是境內出口的口岸,到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琯頭已成為重要商港。有1個國家級漁港(黃岐漁港)、2個二級漁港、9個三級漁港、10多個天然漁港;擁有華電可門火電廠5萬噸煤碼頭和1萬噸重件碼頭、官頭3000噸對臺貿易碼頭、官頭3000噸油庫碼頭、黃岐1000噸對臺貿易碼頭等。
該縣水上運輸業歷史悠久,特別是海洋運輸業得到蓬勃發展,海運企業已從內河闖出大海,從木帆船、機帆船向鋼質巨輪發展,從國內延伸至國外。共有海上運輸企業11家,從業人員2000多名,沿海運輸船舶158艘、總噸位約93萬噸(本縣注冊約38萬噸),年海運貨運量達1200萬噸。其中,福建冠海海運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海上運輸企業,固定資產10多億元,擁有好望角型、巴拿馬型、靈便型散裝船以及支線集裝箱船等在內的各類船舶16艘,總載重噸位76萬多噸,在中國航運業企業總運力規模和自有船隊規模排名第八位,已成為全國知名的從事國際、國內沿海、港澳臺航線運輸的專業化航運企業。
連江縣海運業經營航線主要為:國內沿海及長江中下游、珠江水系普通貨物成品油、化學品運輸;國內沿海集裝箱班輪運輸;港澳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