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城縣,隸屬于河北省邢臺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4°02′~114°38′,北緯37°20′~37°36′。臨城縣地勢西高東低,屬山區縣,屬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境內有京廣鐵路、京珠高速、107國道切境而過。臨城縣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是邢臺市19個縣市區之一。有岐山湖、普利塔、息波亭、崆山白云洞、蝎子溝原始次生林、邢窯遺址等旅游景點和歷史遺跡。2010年臨城縣轄4鎮4鄉,共220個行政村,總人口20.4萬人(2010年),總面積797平方千米。截至2012年臨城縣將一、二、三產比重調整為7.2:63.4:29.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9888元和3526元,年均分別遞增8%和6%。
2010年臨城縣轄8個鄉鎮:石城鄉、黑城鄉、鴨鴿營鄉、趙莊鄉、臨城鎮、東鎮鎮、西豎鎮、郝莊鎮。
地理環境編輯區域位置
臨城縣位于河北省西南部邢臺市區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4°02′~114°38′,北緯37°20′~37°36′,面積797平方公里。
地貌
臨城縣地勢西高東低,屬山區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地勢自西向東傾斜。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依次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分別占總面積的11.5%、23.9%、49.8%、14.8%。西部最高峰海拔1508米,東部最低海拔為38.7米。 在地域輪廊上,東西長、南北短。東西最長為49.5公里,南北最寬為26公里。
氣候
臨城縣屬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均溫13.5℃,年均降水量605毫米。
自然資源編輯
林業資源
臨城崆山白云洞旅游區截至2010年,臨城縣林木品種主要有桃、柳、榆、槐、椿、棗、杜、桑、松、柏等。西部山區多楊、椿、柞樹,縣中部丘陵一帶多為楊柳,東部多棗樹,村落周圍,各類樹種均有零星種植。建國后,林木品種不斷增加和更新。1956年,引進刺槐、油松,1958年引進加拿大楊,在臨城縣范圍內推廣栽培。1964年引進北京楊、毛白楊、箭桿楊、新疆楊、泡桐等,在西部山區的石家欄、郝莊、石城、西豎等地試種。1976年又從北京郊區引進沙蘭楊、波蘭楊、小美旱楊、山海關楊等83個品種,在縣林場、桑場以及各鄉村苗園場試種觀察。經數年栽培,初步鑒定,沙蘭楊、波蘭楊、法桐因發芽晚適宜清明節前后載植,毛白楊、泡桐、椿樹在境內任何環境里都能生長。1986年至1994年先后引進蘋果、板栗、柿子、葡萄、桃、李子、核桃等優良品種。
生物資源
畜禽資源截至2009年臨城縣畜禽資源,主要有牛、馬、驢、騾、豬、羊、雞、鴨、鵝、兔等10大種類,30多個品種,本地品種有黑山羊、小尾寒羊、柴雞等。引入品種主要有南陽牛、蒙古牛、伊犁馬、俄羅斯馬等。 魚類資源截至2009年臨城縣內自然繁殖的魚類有草魚、青魚、馬口魚等,另外還有一些河蝦、河蟹、鱉類和貝類。其中烏鱧和黃鱔是1963年特大洪水時從子牙河逆水而上到縣內定居的,分布在臨城水庫壩下的汦河流域和小槐河流域。主要的養殖增殖魚類是草魚、鰱魚、鳙魚、鯉魚、鯽魚等。
礦產資源
截至2009年臨城縣的礦產有4大類(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水氣礦產)27種,其中能源礦產1種(煤)、黑色金屬礦產1種(鐵)、有色金屬礦產2種(銅、鋁土),其余為非金屬礦產和水氣礦產。
水資源
臨城縣主要河流有泜河、午河、槐河三條河流,有大型臨城水庫和中型亂木水庫。
經濟編輯綜述
臨城屬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經濟總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對偏低,地方財政收入僅為6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中國水平低1400多元。 截至2012年臨城縣將一、二、三產比重調整為7.2:63.4:29.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9888元和3526元,年均分別遞增8%和6%。
第一產業
2009年臨城縣農業大棗保有量達到18萬畝700萬株,人均一畝大棗林,大串桿棗被評為國家銀質獎。 臨城縣水澆地面積累計達到18萬畝,實現了人均一畝水澆地目標。養雞業被省認定為特色主導產業 ,產值達1.3億元。臨城縣農作物種類。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谷子、高粱、紅薯、豆類等,其中小麥面積最大。經濟作物以棉花、花生為主。在地區分布上:東部平原糧棉油兩熟種植區,主產小麥、玉米、棉花;中部丘陵糧棉油半干旱雙熟區,是油料生產的集中產區;西部山區是半濕潤雜糧小麥區。發展舍飼圈養牛羊,發展舍飼圈養牛羊重點村54個,專業村30個,優質肉奶牛存欄5.6萬頭,小尾寒羊、波爾山羊存欄1.5萬只。農業開發,涌現出股份制大投入、高科技治山的綠嶺公司、綠源公司等荒山開發典型。發展薄皮核桃產業,已發展到10萬畝,是“中國薄皮核桃產業龍頭縣” ,建成中國最大的薄皮核桃基地。
第二產業
2009年臨城依托資源優勢,初步形成了兩大龍型主導產業。建材業以水泥、石子、花崗巖、大理石、板巖、耐火材料、河砂為主導產品,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行業產值達5億多元。打造新型建材、裝備制造、煤化工和高新技術“3+1”主導產業,實現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48.5%。新型建材業,正在建設總投資2.6億元的鑫普水泥、總投資2.8億元河北天福水泥、總投資3億元的河北恒實水泥等一大批新型干法旋窯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到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裝備制造業,正在建設總投資9億元的河北吉泰特鋼年產100萬噸船用T型鋼構件、總投資1億元的邢臺精誠重工制造、總投資2億元的臨城縣水泵工業園以及華冶軋輥、群利軋輥等項目,到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60億元;煤化工產業,重點建設總投資54億元的邢臺中能煤炭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產業化示范、總投資15億元的三陽焦化擴能等一批項目,到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單螺桿高新技術產業化、工業硅基地等項目,到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
第三產業
截至2012年臨城縣餐飲、住宿等服務業遍布臨城縣八個鄉鎮,從事餐飲業120家,住宿業56家,大型超市、購物中心8家。餐飲、住宿業年接待能力50萬人。
社會事業編輯交通運輸
2008年臨城縣通車里程631公里,公路密度79公里/百平方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車;經京珠高速、107國道到北京、天津、鄭州、太原僅用3個小時,到省會石家莊1個小時,2010年7月紅旗大街南延建成后將縮短為半個小時,具有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 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從東部切境而過,距縣城10公里。境內有鎮內、鴨鴿營、馮村三個火車站。省級公路南郝線橫穿東西,平涉線縱貫南北,形成了鐵路、公路運輸互補,連接中國各地的運輸網絡。臨城縣縣公路里程達631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油(水泥)路。
醫療衛生
截至2009年,臨城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0個(縣人民醫院、中醫院、防疫站、婦幼站、衛生進修學校及五個中心衛生院和十個鄉鎮衛生院)。臨城縣共有醫療機構在職職工506人,其中,副高職稱22人,中級79人,初級及其它專業技術人員387人。
社會保障
低保規范化建設2011年臨城縣對城鄉低保對象和低保邊緣戶進行了動態管理和分類施保,及時調整低保對象和補差標準。臨城縣新增低保對象580戶701人,取消363人的低保待遇,做到了應保盡保、應出盡出。 醫療保障2011年為臨城縣農村低保對象、農村五保對象和在鄉重點優撫對象參保了新農合;另一方面,大病醫療救助政策,年內救助城鄉大病患者352人次、發放醫療救助資金81萬元,有效緩解了城鄉困難群眾的“看病難”問題。
教育
截至2010年臨城縣有學校74所,其中小學61所,初中9所,普通高中、職教中心、教師進修學校、特教學校各1所。共有幼兒園62所。
基礎設施
2009年臨城縣現有110kv變電站2座,主變總容量12.15萬KVA;35kv變電站8座,主變總容量7.19萬KVA,年供電能力達7.5億kwh。 2009年臨城縣郵電業務總量為2500多萬元,固定電話用戶3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3萬戶,實現了交換程控化,傳輸光纖數字化。磁卡電話、IC電話、無線、移動通訊、互聯網等通訊功能齊全。
風景名勝編輯崆山白云洞、天臺山、岐山湖、蝎子溝原始次生林等于2005年已被國土部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天臺山景區總面積20多平方公里,探險觀奇,一步一景;岐山湖景區以休閑度假、水上游樂、餐飲住宿、會議服務等項目為主;“避暑勝地”小天池原始次生林;還有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普利寺塔”和“唐代邢窯遺址”、“息波亭”等人文景觀,以及地質博物館、邢瓷作坊、岐山湖環湖公路開發、旅游專線公路建設等建成后,方圓不出5公里的大旅游的文化格局基本上形成。臨城縣以文化旅游為龍頭,有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中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國核桃之鄉、中國板巖之鄉等七大“國字號”品牌,被譽為七“國”臨城。 岐山湖岐山湖,又名臨城水庫,位于邢臺市臨城縣,在崆山白云洞西南2.5公里,始建于1958年,是縣內農業灌溉用人工水庫,庫容量為1.76億立方米。湖水清澈無污染,水質達國標二級。該湖具有水面開闊,湖岸線長的特點。開發度假、游泳、垂釣、戲水、游樂項目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該景區規劃開發面積3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積8平方公里。
普利塔
普利寺塔位于臨城縣城中部,因塔南舊有普利寺而得名。塔身為磚質結構,高33米,9層,塔身呈正方形,底邊長7.12米,逐層遞減。塔底級較高,外壁四周磚刻974個佛像,內壁磚刻40個佛像,皆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故又名“萬佛塔”。塔身內有石拱門,門內有井。塔下筑有石臺,臺高10米,南北長28米,東西寬23米。塔東曾有亭臺,舊志載,宋徽宗下晉駐于此,命宰相蔡京書“爽亭”二字于碣上,今已廢?,F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息波亭位于臨城縣城西護城石堤上,俗稱八卦亭,占地32平方米。舊志載,明萬歷十六年知縣程鵬摶建,清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宋廣業重修。亭呈八角形,高5.5米,內施斗八藻井,外為八角攢尖布瓦頂,造形精美。外八柱以上以隸、楷兩體刻著14條古文名句,字體豐潤勁媚。亭內有石桌石凳,古時是文人雅士邀朋聚會之處。 護城石堤位于臨城縣城西側,為防水患而建。始建于明隆慶三年、萬歷七年與二十五年歷年修筑。古堤長800米,高3米,寬2.4米,為巨形青石筑砌。 蛤蟆橋位于臨城縣城西北14公里竹壁村東。因橋下有巨石形似蛤蟆而得名。據舊志載,橋始建于明崇禎三年,完工于清康熙三十年,為竹壁村民陳志美、陳三光、陳文顯祖孫三代接力修造而成。此橋青石筑成,長108米,寬5米,高8米,三叉兩孔,呈人字形,故又名雙脊橋或者雙濟橋,古時為臨城縣南北交通要道,現保存基本完好。 崆山白云洞中國北方最大的溶洞——崆山白云洞。以北方罕見的喀斯特地貌而著名,現有五個洞廳,總面積4200平方米,洞內道路里程2000米,洞體深幽,景觀密集,被譽為“地下溶巖博物館”和“世界喀斯特風景洞穴世博園”,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國家地質公園,排名“中國十大奇洞”第七位。 蝎子溝原始次生林總面積250平方公里,是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89%以上,盛夏平均氣溫23℃,是天然氧吧、避暑勝地,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 歷史文化編輯
邢窯遺址
商周時期,這里曾為名城古郡,春秋時屬晉地,西漢時為房子縣地,唐朝天寶元年更名為臨城,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邢臺市共有兩處“國寶”級文物保護單位,均在臨城:一是宋代普利寺塔,是宋徽宗指派當時國內著名的能工巧匠所筑,是國內至今僅有幾處遺存且保留完好的磚結構古塔之一;二是唐代邢窯遺址,“類銀類雪”的“邢白瓷”,是中國陶瓷史上的“珍品”。隋唐時期的邢窯遺址。當時所產的邢瓷是中國最早的日用細瓷,與越州青瓷以“南青北白”蜚聲中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臨城發現多處遺址,因此又稱 “邢瓷故里”、“白瓷源頭”。為發掘邢窯文化,縣委、縣政府斥巨資修建了中國首家邢窯博物館,現已對外開放。 三國時期的名將趙云。傳說為臨城澄底村人,現存有趙云故里石碑和古墓,《趙云故里傳說》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常勝將軍趙子龍的“忠、義、仁、智、勇”精神激勵著臨城人民在新的歷史時期自信自強、拼搏奮進。 以丹霞地貌為特色的天臺山。地形為5億年以前造山運動形成的沉積巖,山頂峭壁遠望像一座臥佛。主要景點有“天臺臥佛”、“五谷倉”、“登天梯”、“龍首峽”以及慈云庵等八大寺庵遺址,是沉積巖學的天然博物館、北方佛道名山。 建于宋代的普利寺塔。由宋徽宗親自督建,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塔身為磚質結構,高33米,共9層,每層四角舊有玲瓏鐵鐘一掛,晚風襲來,叮鐺作響,有“普利晚鐘”之稱;塔外壁四周磚刻974個佛像,內壁磚刻40個佛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故又名“萬佛塔”。 這里春秋時期就有先民居住,西漢初年置縣,唐天寶元年改稱臨城縣,已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縣史。境內先后發現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先商文化遺址,隋唐時期的邢瓷遺址和建于宋代的普利寺塔為國保級單位。漢代這里是有名的絲綢之鄉,唐宋時中國絲綢聞名世界,南以四川江津蜀錦為最,北以臨城著名。 文化遺存漢代房子已是有名的“絲綢之鄉”,所產白綢作為貢品,時與蜀錦媲美;隋唐時期白瓷,以“類銀類雪”聞名中外。臨城縣文化遺跡頗多。有仰韻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商周文化遺址、春秋時期晉臨邑城遺址和漢代柏暢城遺址(位于今天的西豎鎮西柏暢村和東柏暢村);隋唐時代的瓷窯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宋代的普利寺塔,建于明代的護城古堤和息波亭,還有竹壁村民陳氏三代人跨明清接力60年修筑的三叉兩孔蛤蟆橋,至今保存完好。它們都凝聚了臨城先民的智慧,銘記著臨城歷史的民展軌跡。臨城煤礦遺址臨城煤礦遺址位于縣城西北6公里的祁村村北。
臨城煤礦遺址
總面積0.5平方公里。在遺址的中央,有一對井筒,直徑6米,深200米,井壁用青石和水泥漿砌而成,工程堅固。1882年,洋務派籌集資金139860元開辦了石固煤礦、膠泥溝煤礦。1898年8月,中國與比利時首次合辦直隸臨城煤礦。1903年,中比第二次合辦直隸臨城煤礦,1905年簽訂合同。主副井筒于1907年先后建成,投入使用。直隸臨城煤礦的建成僅晚于直隸開平、山東華德、遼寧撫順三大煤礦,是清政府和外商建成的第四座大型煤礦。1927年礦井被水淹沒,生產停頓??箲鸨l后,臨城礦務局的官員棄礦南逃,煤礦地面物資全部葬入日軍之手。日軍在這里殘殺人民,毀壞建筑,用火車運走所有設備。1943年,聞名中外的臨城煤礦全部變成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