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縣是中國廣西欽州市所轄的一個縣,位于廣西南部,欽州市東北部,縣城距南寧市、欽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玉林市、貴港市均為100多公里,與六市形成了1個半小時經濟圈,距廣州市500公里,是著名的中國荔枝之鄉、中國奶水牛之鄉、中國養蛇之鄉、中國名茶之鄉、此外靈山縣也是久負盛名的水果之鄉,水產之鄉和魚米之鄉。靈山縣位于廣西南部欽州灣畔,地處欽江上游,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沿海核心工業城市--欽州市的東北部,北臨南寧市橫縣、邕寧區,南接北海市合浦縣,東鄰浦北縣,西連欽南、欽北區,靈山縣歷史悠久,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置南賓縣,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易名靈山縣,因縣治有西靈山(今稱六峰山)而得名,原屬廣東省,1965年劃入廣西至今,現屬欽州市,全縣轄區總面積為3550平方公里,轄18個鎮389個村委會20個社區, 全縣總人口163萬,為廣西第三人口大縣,2014年底,靈山縣城鎮化水平41.6%,縣城建成區域面積達到24平方公里,城區人口25萬,其中外來流動人口5萬, 城市規模邁入中等城市行列,縣內交通十分便利,欽州至陸屋一級公路,209國道、308和310省道、邕浦二級公路、武利至合浦二級公路、黎欽鐵路和六景至欽州港高速公路等貫穿縣境,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地緣優勢。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靈山縣境屬百越地,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靈山縣境屬象郡地。三國時期,靈山縣境為吳國轄地,黃武五年(公元226年),靈山縣境屬廣州合浦郡地,黃武六年(227年),靈山縣境屬交州合浦郡地,晉,靈山縣境屬交州合浦郡地。南北朝南朝時期,宋泰始七年(471年),靈山縣境屬越州,齊屬交州,梁天監一年(502年),靈山縣境屬安州,陳仍梁制。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設南賓縣,縣治設于南賓寨(今舊州圩西南側),南賓縣為靈山縣最早縣名,屬欽州。隋大業三年(607年),南賓縣屬寧越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南賓縣屬欽州總管府。唐貞觀十年(636年),南賓縣縣治移至峰子嶺南(今三海鎮棠梨村境內),同年,欽州州治從欽江縣遷至靈山縣舊州圩南賓寨(欽州州治遺址)。唐貞元十年(794年),南賓縣改名靈山縣,因境內有風景名勝西靈山(今稱六峰山)而得名。五代時,靈山縣屬欽州,欽州領五縣:欽江、保京、內亭、遵化、靈山。宋開寶五年(972年),廢遵化、欽江、內亭三縣,以其地并入靈山,靈山縣仍屬欽州,隸廣南西路,宋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詔徙靈山縣縣治于石六峰下(今六峰山東面),即今縣城所在地。元代,靈山縣仍屬欽州,至元十七年(1280年),靈山縣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海北南道欽州路總管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靈山縣屬欽州府,隸廣東,洪武九年(1376年),靈山縣屬廉州,總屬雷州府,隸廣東,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廉州為府,靈山縣屬廉州府,隸廣東。明正統五年(1440年),海北道兵備副使甘澤始筑靈山城。清承明制,靈山縣屬廉州府,隸廣東。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將縣屬秋風練(今欽州市欽北區的平吉等地)、博莪練(今欽州市欽南區的那麗、那彭、那思等地)、菩提練(今欽北區的那香、長灘等地)、青塘練(今欽州市欽北區的青塘等地)撥給欽州。民國時期,靈山縣先后隸屬廣東省欽廉道、廣東省欽廉綏靖區、廣東省南路綏靖區、廣東省第八行政區。解放后,1949年12月1日成立靈山縣人民政府,靈山縣時屬廣東省南路專區,1950年8月30日屬廣東省欽廉專區,1951年2月19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將欽廉專區所屬欽縣、防城縣、合浦縣、靈山縣、北海市委托廣西省代管,1952年3月28日,欽州專區正式劃為廣西省建制,靈山縣屬廣西省,1955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欽州專區的欽縣、合浦縣、靈山縣、防城縣、浦北縣、北海市又劃歸廣東省建制,靈山縣屬廣東省,1956年2月28日,靈山縣屬廣東省合浦專區,1959年1月,靈山縣屬廣東省湛江專區,經國務院批準,從1965年6月26日起,廣東省湛江專區的靈山縣、浦北縣、合浦縣、欽縣、東興各族自治縣和北海市從廣東省湛江專區分出劃入廣西,設廣西欽州專區,靈山縣隨屬廣西欽州專區。1994年6月28日,靈山縣屬廣西欽州市至今未變。[4-5]
靈山縣位于廣西南部,欽州市東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8。44''00''—109。35''00'',北緯:21。51''00''—22。38''00'',東鄰浦北縣,南接合浦縣,西連欽北區,北與邕寧縣、橫縣交界,縣城距南寧市150公里,距欽州市100公里,距欽州港120公里,距北海市150公里,距黎湛鐵路石南火車站88公里。2009年全縣總面積355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面積846809畝,水田613866畝,旱地23177畝,農作物播種面積1934619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341497畝,有林面積2362145畝。
氣候
靈山縣地處低緯度,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中氣候溫和,夏長冬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春季有間歇性寒潮入侵,據縣氣象站1956~1984年記錄,年平均氣溫21.7℃,極端最高氣溫38.2℃(1957年8月15日),極端最低氣溫一0.2℃(1963年1月15日),年積溫7500~8100℃,無霜期平均為348天,年平均有霜日數僅2.5天,年日照總時數在1400~1950小時,平均為1673小時,年降水量最大年份為2438毫米(1961年),最小年份為1005毫米(1963年),平均為1658毫米,多集中在4~9月,這期間降水量占全年的80%,年平均降水日數161天。
美麗的靈城夜景 (8張)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靈山縣已發現和探明27個礦種1、燃料礦產:煤2、黑色金屬礦產:鐵、鈦、錳等3、有色金屬礦產:銅、鉛、鋅、鋁、錫、銻等4、貴金屬礦產:金5、稀土放射性元素礦產:釔、鈾6、非金屬及建材礦產:黃鐵礦、石膏、重晶石、磷、水晶、白云母、毒砂、明礬石、石墨、石灰巖、粘土、高嶺土、飾面花崗巖、方解石、紅柱石、耐火砂巖等7、水汽礦產:礦泉水鐵礦 主要分布在文利鎮橫山、升平、升安、谷埠、三海鎮白木村和石塘鎮蘇村等,累計探明資源量879.7萬噸,保有資源量879.7萬噸,鐵礦石中磷硫的含量超過工業要求,經配礦后可以利用。錳礦 主要分布在舊州鎮上井至太平鎮佳芝坪一帶,累計探明資源量94萬噸,保有資源量88萬噸。鈦鐵礦 主要分布在欽江上游等河床及其支流中,沒有進行地質勘查工作,預測遠景資源量400萬噸。石膏礦 主要分布在陸屋鎮和三隆鎮一帶,資源量、質量居全省首位,累計探明資源量8864.41萬噸,保有資源量3926.5萬噸。石灰巖 主要分布在三海鎮龍武山(含石背)、陸屋鎮陸東村一帶、那隆鎮大浪、石塘鎮龍狗、佛子鎮新塘-新圩鎮大理一帶,估算資源量3.0億噸。建筑石料用花崗巖 轄區內廣泛分布,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預測遠景資源量10億噸以上。水泥配料和磚瓦用粘土 粘土資源比較豐富,各鎮均有分布,預測遠景資源量2.1億噸以上。建筑用砂 主要分布在欽江靈山段及其支流中,預測遠景資源量1.3億噸以上。鋁土礦 分布在石塘鎮蘇村—俄境一帶,探明資源量39.2萬噸,目前尚未開發利用。黃鐵礦 分布在石塘鎮蘇村一帶,探明資源量41.4萬噸,保有資源量41.4萬噸。方解石 分布在平山鎮龍洞村石灰麓山一帶,預測礦石遠景資源量5000萬噸。礦泉水 分布在豐塘鎮友僚村白馬山一帶,礦泉水中含H2SiO339.50—45.34mg/L,水溫23。C,允許開采量291.6m3/d。紅柱石 分布在石塘鎮俄境一帶,正在勘查。金礦 分布在三隆鎮龍塘一帶,正在勘查。
水資源
水資源為一定地區一定時間內以降水為根本補給來源的地表徑流與地下水產水量的總和,即來自于降雨所產生的地面徑流(地表水)量和地下水徑流量,全縣的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627.4毫米,陸屋水文站實測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730毫米,靈東水庫建庫后的實測年均降雨量為1603毫米,最大降雨量是1961年的2434.3毫米,最小降雨量是1989年的866.2毫米。陸屋水文站實測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33.4毫米, 據此計算全縣多年平均徑流總量是33.6億立方米。地下水量源于降雨所產生的地面徑流(地表水)的滲入,和天然水體及水利化后的回歸徑流等的入滲補給,以及地下河流來水而成,從縣境內的河流現狀來說,全縣地屬水資源發源地,并且未發現有任何地下河流,對地下水情況也缺乏探測,因而,縣境的地下水儲量只能依據上述情況進行近似計算,全縣地下水儲量約為7.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儲量)。
靈山縣城航拍
黃昏下的靈東水庫
經濟編輯綜述
2008年,全縣GDP首次突破100億元,達到112.4億元,增長15%,財政收入達到5.45億元,增長20.8%,工業總產值達到113億元,增長2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52元,分別增長19.02%和15.01%。2009年實現生產總值115億元,增長14.1%,財政收入6.3億元,增長15.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86億元,增長51.2%,引進桂合絲業絲綢紡織工業城、興萊鞋業等14家生產性企業,合同投資額12.97億元,工業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1.9億元,增長38.5%,全縣工業總產值84億元,增長1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2億元,增長28.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90家,新增31家,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達到7家,新增3家完成工業技改9.6億元,增長55.6%。
靈山城區未來規劃 (5張)
2011年生產總值135億元,增長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3.3億元,增長45.8%,財政收入6.06億元,其中稅收收入比重占82%,工業總產值120.3億元,增長2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5.5億元,增長3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8億元,增長1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79元,增長10.9%,農民人均純收入5969元,增長13.7%,人口自然增長率、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上級下達指標以內,10項為民辦實事工程全部完成。
縣城規劃
總體發展目標 將靈山縣建設成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和吸納勞動力回流的示范基地,縣域經濟發展示范區,北部灣經濟區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加工制造、電子信息、輕紡等為主的現代加工制造基地,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宜居宜業、宜工宜商、宜學宜游的北部灣后花園城市。經濟發展目標到2015年,靈山縣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8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0%,人均GDP達到16845元左右,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2:49:29;財政收入達到15.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30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0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2%,人均GDP達到95238元左右,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6:43:41,財政收入達到12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5%以上。社會發展目標推進靈山縣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快靈山縣城鎮化進程,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快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近期逐步建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城市建設目標通過加強縣城靈城鎮與新圩鎮、佛子鎮、檀圩鎮的協調發展,靈山縣城要努力成為公共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北部灣現代加工制造基地和后花園城市,并帶動桂東南周邊城鎮的發展。城市性質和規模:城市性質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的加工制造、旅游、商貿城市、欽州市副中心、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宜居山水園林城市。城市職能(1)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的現代加工制造基地。(2)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的現代休閑旅游目的地。(3)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的地區性商貿物流集散地。(4)綜合服務職能完善的欽州市副中心城市。城市規模近期至2015年:中心城總人口23萬人,中期至2020年:中心城總人口30萬人,遠期至2030年:中心城總人口49.5萬人。近期至2015年:規劃中心城建設用地規模為24.15 km。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為105.00 m/人中期至2020年:規劃中心城建設用地規模為31.50 km。規劃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為105.00 m/人遠期至2030年:規劃中心城建設用地規模50.54km。人均102.11m
合并圖冊 (6張)
農業
靈山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溫度21.7℃,極端最高溫度38.2℃,最低溫度-0.2℃,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58毫米,無霜期長達348天,縣境內丘陵山地多,為綜合性農業經濟地區,農業以糧食為主,農林牧副漁均有優越的發展條件,靈山的白米、荔枝、茶葉、煙葉向負盛名,但是歷代的旱澇災害頻繁,生產方式落后,耕作粗放,產量低,致使農業生產發展緩慢,1949年末,全縣糧食總產108876噸,農業總產值2289.49萬元,農業人均產糧251公斤,人均產值52.7元,解放后,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實行土地改革,組織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變革了生產關系,黨和人民政府制訂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生產的方針政策,從財力、物力、科學技術上支持農業,大搞興修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革耕作制度,推廣先進栽培技術和優良品種,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農村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各種形式的新的經濟聯合體,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取得歷史性突破,1982年全縣糧食總產為427431噸,1983年糧食總產又達427482噸,創歷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加318606噸,增長2.93倍。45年來,全縣農業人口增加684205人,而耕地面積卻因修水利,修道路和城鎮建設減少58481畝,但1994年全縣人均有糧360公斤,比1949年的251公斤,增加109公斤,并且,自1970年以來,每年向國家貢獻糧食超過5.1萬噸,解放后,經濟作物和畜牧業也有很大的發展,1994年,全縣甘蔗總產量408128噸,水果總產量215480噸,油料總產量4050噸,麻類總產量230噸,木薯總產量23491萬噸,茶葉總產量1415噸,蠶繭總產量492噸,1994年農業總值178825萬元,比1949年的2289.49萬元增長77.1倍,農業人口人均產值1640元,1994年種植業產值88592萬元,農業人均749.4元,比1949年的種植業產值1923萬元和農業人口人均44.27元,分別增長45.07倍和15.93倍。 2014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17.75萬畝,總產41.19萬噸,超額完成市下達的任務。省下達的2.35萬噸儲備糧直補訂單收購任務提前完成,那隆糧食儲備中心庫已進入倉庫建設階段,大力扶持園豐牧業、龍三錢、宇峰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輻射帶動特色農業不斷發展壯大,全縣水果總面積達到109.6萬畝,產量達到67.1萬噸,茶葉、蠶桑發展勢頭良好,全年新植優質茶1604畝,老茶園改造1000多畝,新植桑樹2871畝,蠶繭產量925噸,新建了7個標準化奶水牛規模養殖場,養蛇存欄225萬條,產值達到8億元,生態養蛇致富經驗在全國性會議上得到重點介紹推廣,梅花鹿試養取得新突破,馴養梅花鹿1000多頭。
合并圖冊 (4張)
工業
解放前,靈山縣工業為個體工業,底子薄,分布散,主要有竹木器加工、五金修理、農家具鍛鑄、磚瓦石灰、日用陶瓷、碾米、土榨糖生產等,多為手工勞作,批量小,質量差,以縣內自給性生產為主。解放后至1952年, 縣委、縣人民政府積極發展地方工業,1951年5月興辦靈山縣第一家國營工廠,即地方國營五一印刷所,同時,私營工業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后在伯勞、沙坪、 舊州、太平、三隆、豐塘、平南等地新建一批私營鑊廠,在靈城、武利興辦了2家私營火力發電廠, 在靈城興建2家織布廠,至1952年末,全縣工企業總數為32個,其中,國營企業8家,公私合營企業5家,私營企業19家,工業總產值192.07萬元(1952年不變價),其中重工業0.26萬元,占0.1%,輕工業191.81萬元,占99.9%。80年代后,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對工業結構進行調整,興辦新企業, 改造、擴建老企業,積極發展鄉鎮工業和個體經濟,1981年投資700多萬元,新建陸屋糖廠,同年,檀圩鋼鐵廠轉產食品罐頭,更名為靈山縣第二罐頭廠,1982年磚瓦廠與皮毛廠合并轉產羽絨加工,更名為靈山縣羽絨廠,1986年第一氮肥廠轉產機制紙,更名為造紙廠,期間,相繼興辦一批煙花炮竹廠,檸檬酸、羽毛蛋白飼料和一批石材生產線,與此同時,先后對兩間糖廠、水泥廠、化肥廠、松香廠等企業進行擴建和技術改造,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 1988年興辦首家中港合資企業, 即七星毛紡織有限公司,1994年末引進外資670多萬美元, 將陸屋糖廠與英國太古泰萊糖業有限公司合營,組建為靈山縣陸屋歐亞糖業有限公司,1994年,第二氮肥廠轉產水泥,更名為第二水泥廠,與水泥廠合并組建靈山縣文巖水泥總公司,當年,全縣工業企業共13062家,分屬化工、建材、機械、食品、紡織、制革、造紙、印刷、修理等,發展較快的是建材、化工、食品加工業,全縣工業總產值129457萬元(1990年不變價),其中鎮及鎮以上工業總產值44482萬元。 靈山縣圍繞以工強縣、擴城促商、三化聯動發展戰略,以推進工業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大力實施縣域工業壯大工程和億元企業帶動工程,全縣工業經濟以平穩較快態勢增長,去年(2014),該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70億元,同比增長2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3億元,同比增長23%
靈山十里工業區 (7張)
2011年靈山縣政府代表廣西靈山縣宇峰企業有限公司與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字儀式在南寧舉行,標志著國內第一家制藥上市公司入駐靈山,與靈山宇峰企業從此強強聯手,共同打造國內保健龜苓膏品牌產品,描繪發展美好宏圖。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國有生產200強企業之一,同時也是全國藥業生產企業行業的佼佼者,目前已經上市,在能源資源的掌控,資金、生產、銷售、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而靈山縣宇峰企業有限公司是廣西農業龍頭企業,靈山縣內涼粉草生產資源特別豐富,宇峰食品有限公司有著近萬畝的生產基地,雙方的合作有著良好的基礎和充分的條件,可以互補、互利共贏,這次簽署相關合作協議,標志著雙方的合作邁上了關鍵的臺階,有著良好的開端。根據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廣州王老吉股份有限公司將把靈山作為生產廣州王老吉龜苓膏源料保障基地,進一步加大對廣西靈山縣宇峰食品有限公司的技術、資金等的注入力度,共同、重點把龜苓膏產品打造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品牌產品。
人口民族編輯靈山縣的人口統計,在宋代以前無史料考據。宋元豐三年中(1080年左右),開始有不完整的人口記載,當時全縣有居民10552戶,具體人口數尚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全縣有居民22736人,至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其間經歷440年漫長歲月,全縣人口增加到171869人,增長6.56倍,年均增339人,又至民國2年(1913年),其間又經歷93年,全縣人口翻了一番,達357146人,年均增1992人,民國38年(1949年),全縣人口增至452495人,年均增2648人,解放后,由于生產的發展,社會的安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長速度呈直線上升(1960年略有減少外),1985年全縣人口突破百萬大關,1994年末,全縣總人口1182142人,為解放時的2.61倍,年均增16214人,其中漢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98%,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2%。
靈山大年初一人頭涌動
語言編輯靈山話即靈山方言是粵方言的次方言,其流行地域是以靈山縣靈城為中心,方圓30~40公里以內,包括 平山、佛子、新圩、三海、檀圩、那隆、陸屋、舊州、沙坪、煙墩、平南、武利、伯勞、文 利等10多個鄉鎮的大部分地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靈山中部的靈山話 ,發音優美而動聽,其它地方語音已有所變異 , 至于靈城內則多講白話(粵語),那些與鄰縣接壤的鄉鎮多講鄰縣方言, 如石塘、煙墩、平南、豐塘部分地區講橫縣方言,佛子、新圩部分地區講浦北方言,武利、伯勞、文利部分地區講合浦方言,另外,靈山方言里還有一些方言,如石塘蘇村、平山靈家劉姓,檀圩東岸譚姓,太平仇姓講肇慶話(肇慶方言),佛子、舊州有些地區講新民話,即(客家語)當地稱新民話。
分布
原靈城鎮轄六峰、中山兩個社區和附城村委會,縣城講白話(粵語),少數村落講新民話(客家語)。原三海鎮轄雙鶴社區和三海、三勤、三多、梓崇、前進、白水、十里、棠梨、白木、譚禮、新垌、那銀、黃膳、英爪、新大、大塘、蘇屋、枚埠、梓木、旺圩、流屋埠、獨嶺、石龍23個村委會,主要講靈山話,部分村落講新民話(客家語)。
佛子鎮轄佛子社區和佛子、桂山、大坡、新塘、五 一、元眼、清湖、辣了、大蘆、睦象、新村、將加、象山、泗洲、芳蘭、龍淵、府靈17個村委會,部分地區講白話(粵語),約一半人講新民話(客家語)。
檀圩鎮轄檀圩社區和檀圩、石球湖、沙井、東岸、龍屈塘、謝賴、茶亭、塘坡、村心、湴山、見田、牛路、橋梓、黃樓、社嶺、竹圍、大垌田、甘梅、華屏、保子、三合水、大水垌、四聯23個村委會,主要講靈山話,少數講新民話(客家語)。
豐塘鎮轄豐塘社區和豐塘、陂塘、潭龍、沙塘、平嶺、睦村、大豐、修竹、榃樸、大湴、石陂、友僚、高華、川心、橋笪、六顏、禮回、董永18個村委會,少數村落講新民話(客家語)。
太平鎮轄太平社區和太平、楓木、鎮南、佳芝、九冬、那沙、那馱、思明、譚有、永安、清水、大塘、千里、華楠、那案、立石、茂萱、池塘、那璞、那隆、稔老、西華、六譚、那馬、公家、那諧、那廉、那線、屯仁29個村委會,少數村落講新民話(客家語)。
平南鎮轄平南社區和平南、新魁、魯塘、嶺平、楊梅、勒菜、桃禾、白花、古僚、硤木、金銀、駕馬、三里、大山塘、大賓、塘肚、大洋、石基、北峽19個村委會,主要講靈山話,部分地區講新民話(客家語)。
煙墩鎮轄煙墩社區和煙墩、古榕、三聯、六加、鄧塘、長麓、蓮塘、六局、佳平、司練、西沖、峽口、大遠、那合、茅針、六鳳、妙莊、三岔、鳳山、石堆20個村委會,主要講靈山話,部分村落講新民話(客家語)。
那隆鎮轄那隆社區和高蘭、方塘、長福、新田、陳垌、西岸、峽嶺、思法、充頭、尤甘、龍屈、水沖、路司、楓木、馬槽、塘表、茶子、高埠、清水降、上江、江東、靈一、靈二、那垌、六安、中安、大平、大山、坭橋、斌屋30個村委會,主要講靈山話,少數村落講新民話(客家語)。
三隆鎮轄興隆社區和三隆、大田江、龍山、關塘、罩云、魯塘、上樓、石碑、大馬、下埠、陳屋山、石梯、橫崗、龍樓、金東、金西、蚌降17個村委會,主要講靈山話,少數村落講新民話(客家語)。
武利鎮轄武利社區和龍塘、長崗、龍舞、大黎、三角、安金、教塘、漢塘、望坪、后背、魚良、大沙、高李、叉口、珠里、橋山、明山、竹坡、新亮19個村委會,部分地區講靈山話,少數村落講新民話(客家語),有些地區講白話(粵語)。
文利鎮轄文利社區和文利、公服、黎頭、南城、驲面、馬達、東沖、甲叉、香山、谷埠、橫山、升安、升平、升和、搭簡15個村委會。
伯勞鎮轄伯勞社區和伯勞、埤肚、鄧陽、伯鳳、大路、新禾、彭屋、萬利、淡屋、盆山、六檻、宦樓、燕坪、新 民、箔竹、木棉、平心、良坪、靈塘、山塘、紅坎21個村委會。新圩鎮轄新圩社區和元屋嶺、鄧家、萍塘、梯始、稔坡、漂塘、堯家、洲塘、官屯、沙路、獨樹、白坭嶺、秦屋山、急水、夏村、那東、淥一、淥二、大里、蒙塘、秧地塘、塘排、容家、六峰、新院、佛垌、上塘、晏村、平王、茶田、古文31個村委會,部分村落講新民話(客家語)。
平山鎮轄平山社區和平山、大路排、漢垌、山秀、山村、高塘、靈家、夏塘、新莊、思林、同古、古樸、插花、龍垌、里村、賈村、平坡17個村委會,部分村落講新民話(客家語)。
石塘鎮轄石塘社區和石塘、塘美、蘇村、兆莊、俄境、大化、鎮安、白花、木山、紅星、上流、廖村、垌心、平歷、深水、東安、吉安17個村委會,部分村落講新民話(客家語)。
沙坪鎮轄沙坪社區和沙坪、舊圩、井沖、雙六、七里、思榜、金科、榃璞、那瑯、桂塘、旺屋、龍門、苗實、古天14個村委會,部分村落講新民話(客家語)。
舊州鎮轄古城社區和舊州、雙鳳、獅嶺、雙金、長基、六額、塘僚、民 z h u、樟木、六華、古修、張高、大嶺、西屯、青松、石橋、石柱、下浪、上耕、北龍、圍屋、上井、沉木、兵馬、教馬、長安、那良、新灣、橫塘29個村委會,約7萬人講新民話(客家語),占70%以上。
陸屋鎮轄陸屋社區和陸屋、羅屋坪、石子、南湖、楊屋、華麓、那檀、新坪、馬安、古城、富久、申安、壩基、教坪、企石、陸東、新營、連塘、王猛、水茫、新村、福星、沙塘、廣江、廣隆、盧屋、沙田、松木山、廣笪29個村委會,約1/3人講新民話(客家語)。
其它分布
佛子講三種方言:大部分地區講靈山話,清湖、元眼、佛子、五一、大坡、新塘等部分村委講新民話(客家語),芳蘭村講浦北話(浦北方言)。
豐塘講三種方言:大部分地區講橫州話(橫縣方言),禮回、董永一些村是講靈山話,還有少數講新民話(客家語)。
陸屋講三種方言:大部分地區講靈山話,北部靠近舊州的一些村講新民話(客家語),陸屋街講白話(粵語)。
靈城講三種方言:城區講白話(粵語),郊區及農村講靈山話,前進等部分村有人講新民話(客家語)。
石塘講三種方言:大部分地區講石塘話(類似橫縣方言),紅星等村講的是紅星話(類似靈山話),塘美等村有人講新民話(客家語)。
平山講兩種方言:大部分地區講靈山話,東北部有一些村講的話類似橫州話(橫縣方言)。
平南講兩種方言:絕大部分地區講靈山話,魯塘、金銀等北部地區講橫州話(橫縣方言)。
煙墩講兩種方言:絕大部分地區講靈山話,部分少數民族村講當地方言。
沙坪講兩種方言:絕大部分地區講靈山話,部分少數民族村講當地方言。
太平講兩種方言:大部分地區講靈山話,一些地區有人講肇慶白話(肇慶方言),(例如仇屋人)。
舊州講兩種方言:絕大部分地區講新民話(客家語),少部分人講肇慶白話(肇慶方言),(例如譚屋人)。
那隆講兩種方言:絕大部分地區講靈山話,少部分村落講新民話(客家語)。
三隆講兩種方言:絕大部分地區講靈山話,三隆村委部分人講新民話(客家語)。
新圩講三種方言:大部分地區講靈山話,也有一些村講浦北話(浦北方言),少部分村講新民話(客家語)。
伯勞講三種方言:大部分地區講靈山話,箔竹村有人講新民話(客家語),鄧陽村部分人講化州話(化州方言)。
武利講兩種方言:大部分地區講武利白話(粵語),部分地區講靈山話。
檀圩講兩種方言:絕大部分地區講靈山話,少數人講新民話(客家語)。
文利講四種方言:中、北部的村多是講武利白話(粵語),西北、西南的馬達、東沖、升和、搭簡等地講靈山話,升平、升安、橫山這三個靈山縣最南端的村部分人講廉州話(合浦方言),講新民話(客家語)的亦不在少數。
三海巖
交通運輸編輯靈山縣交通往來通暢,交通事業比較發達,從解放初起到1994年,共修建公路通車里程884.4公里,比1950年的53.3公里增長了15.5倍,其中,縱貫縣境從東北部到南部的209國道長61.2公里,橫貫縣境從東部到西部的靈欽省道長81.1公里,縣道324.1公里,鄉道418公里,全縣19個鎮和388個行政村, 除13個行政村未能通車外,已全部通車,基本形成干支銜接、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為了建設靈山的出海大通道,1991年春,縣境省道江南公路改建為二級公路,起點為縣城環秀橋,終點為縣屬陸屋青坪與欽州市欽北區交界處,全長57.2公里。江南二級公路的建成,結束了靈山無高等級公路的歷史,它與建設中的陸(屋)、欽(州)一級公路相銜接,直通欽州港。 靈山縣交通便利,209國道和20124、20221省道貫通全境,與眾多的縣道、鄉道組成便利的公路運輸網絡,全縣公路通車里程1122公里。
水路
水路有沙坪港,船只可直通南寧、梧州、廣州等地。
鐵路
黎欽鐵路經過西部的沙坪、舊州、陸屋三鎮,在沙坪鎮、陸屋鎮分別設有沙坪火車站、陸屋火車站。
航空
靈山縣城距離南寧吳圩機場(距100公里,約1個多小時車程)距離北海機場(距120公里,約1個半鐘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