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壽縣隸屬于河北省中西部,西依太行山,東臨大平原。靈壽縣距省會40公里,距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石家莊民航機場20公里。 2012年,靈壽縣總人口為33萬人,國土面積為1069平方公里。
靈壽縣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但因地處山區,海拔高度較大,受山地阻隔影響,形成獨特的小氣候。 靈壽縣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大理石、石英石、云母、金、銀、鐵、錳、鉬等49種,總儲量約有28億噸。 靈壽縣栽培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水稻、棉花、大豆、麻等。
2010年,靈壽縣生產總值達到67.04億元,比2009年增加37.01億元,2010年均增長13.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26.46億元,比2009年增長12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1億元,2010年均增長22.4%,是2009年的2.75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0.96億元,比2009年增長132.9%;靈壽縣財政收入達到25264萬元,比2009年增加12064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510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67元,比2009年分別增加了7486元和486元;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1.23億元、37.8億元、18.1億元,2010年均遞增5.5%、19.1%、9.8%。
建制沿革
靈壽縣
春秋戰國時期為古中山國都城所在地。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元年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北宋開國元勛曹彬名垂史冊,宋仁宗慈圣光憲皇后擁佑兩朝政績斐然。
明代傅氏三代歷任兵部左侍郎、史部尚書、工部尚書,敕建“三世中樞”牌坊,通體透雕,中國僅有。
公元前206年,設縣。
戰國時有靈壽邑,曾為中山國恒公的都城,趙滅中山后屬趙國。
西漢初年置靈壽縣,屬常山郡,故城附近,晉移至現靈壽城所在地。
隋改靈壽縣為燕州,唐廢州仍設靈壽縣,宋時并入行唐縣,二年后,又恢復靈壽縣,明清皆居正定府,清雍正元年改貞定為正定,屬正定府。
民國元年,屬保定道。
民國1929年,廢道直屬河北省。
1958年10月,靈正合縣屬正定縣。
1961年,與正定分縣,復設靈壽縣至今。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靈壽縣下轄6鎮9鄉:靈壽鎮、青同鎮、塔上鎮、陳莊鎮、慈峪鎮、岔頭鎮、三圣院鄉、北洼鄉、牛城鄉、狗臺鄉、南寨鄉、燕川鄉、譚莊鄉、寨頭鄉、南營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靈壽縣地處河北省中西部,西依太行山,東臨大平原。靈壽縣距省會40公里,距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石家莊民航機場20公里。
地貌
靈壽縣在地質構造上屬于華北古陸太行山中段東麓,區內廣泛出露中、下元古界變質巖系,其巖性主要為片麻巖、變粒巖、角閃片巖、斑狀花崗巖等。由于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的強烈抬升和差異斷塊活動,形成了一系列相對高差較大的陡峭山峰,本公園就處在由古老變質巖基礎上發育起來的斷塊中山地區,海拔在1000-2150米,由于斷塊構造形成了景區內山地溝深坡陡、山勢雄奇險秀,峽谷多而幽險。
氣候
靈壽縣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但因地處山區,海拔高度較大,受山地阻隔影響,形成獨特的小氣候。夏季涼爽宜人,七月平均氣溫19.1℃,極端最高氣溫30℃,年降水量為700-850mm,且晝夜溫差大,因此當地有“伏天還把被子蓋”的說法。冬天極端最低氣溫-26℃,冰雪可存留長達210天以上。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靈壽縣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大理石、石英石、云母、金、銀、鐵、錳、鉬等49種,總儲量約有28億噸。其中花崗巖儲量10億立方米,2012年生產、加工板材能力1600萬平方米,居華北第一;黃金儲量20噸,2012年產黃金1萬余兩,黃金儲量、產量在太行山區位居第一;云母儲量1340萬噸,儲量、2012產量均居全國第一;靈壽縣境內云母、蛭石、石英石、黃金開采加工等行業發展迅速,其中云母年加工能力12噸,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生物資源
靈壽縣栽培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水稻、棉花、大豆、麻等41科98種136個品種。木本植物主要有毛白楊、泡桐、刺槐、白榆、旱柳、楸樹、歐美楊、大棗、蘋果、杏樹等21科13屬。水生植物17種26屬35種,人工栽培種類有蘆葦、蓮藕、蒲草等。飼養畜禽有牛、馬、豬、羊、雞、兔等13個種類24個品種。水產動物有淡水魚類、蝦類、貝類、中華鱉等9目16科35屬46種。
水資源
靈壽縣充足的水資源有滹沱河、磁河、松陽河等9條,有大中小型水庫29座,總庫容3.1億立方米,地下水人均占有量居石家莊市第一位,地表水儲量居石家莊市第二位。
經濟概況
綜合
2010年,靈壽縣生產總值達到67.04億元,比2009年增加37.01億元,2010年均增長13.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26.46億元,比2009年增長12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1億元,2010年均增長22.4%,是2009年的2.75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0.96億元,比2009年增長132.9%;靈壽縣財政收入達到25264萬元,比2009年增加12064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510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67元,比2009年分別增加了7486元和486元;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1.23億元、37.8億元、18.1億元,2010年均遞增5.5%、19.1%、9.8%。
第一產業
靈壽縣農業
2009年,靈壽縣農業生產穩步增長,糧食播種面積193233畝,比2008年擴大461畝,夏糧平均畝產317公斤,比2008年增產5公斤,增長1.6%,再創歷史新高,夏糧總產61320噸,比2008年增長2%,實現了連續12年穩定增長;肉、奶產量分別為10729噸、9140噸,同比2008年基本持平;啟動建設了北洼食用菌、塔上脫毒甘薯、慈峪和岔頭干鮮果、五岳寨太行綠茶、譚莊脫毒丹參中藥材等6個特色農業種植園;完成人工造林1萬畝、封山育林1.5萬畝;解決了1000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增沼氣用戶3000戶,完成省、縣、鄉道路共12.8公里的改造修復工程。
第二產業
靈壽縣工業
靈壽縣工業 (3張)
2009年,靈壽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8.06億元,增長18.65%,低于計劃目標0.35個百分點,增速在24個縣(市)區中排名第3;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達到23.8億元,增長18.18%,實現利稅2.94億元,增長20.05%,高于計劃目標0.5個百分點,增速在24個縣(市)區中排名第5;實現利潤2.57億元,同比增22.43%,增速在24個(市)區中排名第3。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0.45個百分點,銷售收入高于1—5月5.97個百分點,利稅高于0.1個百分點。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38億元,同比2008年增長19.6%。從我縣主要產業來看,2008年,水泥、鑄造、云母等行業產值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增速均在30%以上;化工、紡織印染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正元化肥增速下降25.71%,益康增速下降27.22%。
第三產業
靈壽縣旅游業
靈壽縣旅游業 (2張)
2009年,靈壽縣新增謀劃項目17個,總投資76.79億元。主要有:總投資2.39億元,占地5000畝的韓國工業園核心區建設項目,石家莊正元公司投資35億元的100萬噸醇氨項目,河北中昌公司投資10.8億元的浮法玻璃生產線項目以及投資20億元的鋼結構生產基地項目、投資1.5億元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并網傳輸項目、投資1.5億元的食用植物油生產項目、投資1.2億元的鋼磨板項目、投資2.1億元的壓管機項目、投資5000萬元的豆芽生產基地項目、投資2000萬元的電焊機、壓力容器裝備制造項目等。
2009年,靈壽縣總投資59.7億元,目前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7813億元,占計劃目標的77.9%,在24個縣(市)區中排名第2,其中:服務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36億元,占總投資的34%。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完成6.61億元,占GDP比重目標達到31.5%,高于計劃目標5.2個百分點。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09年,靈壽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07所,其中:小學8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初中12所,普通高中2所,中等職業學校3所,進修學校1所,特教學校1所。共有在校生49071人,其中小學31275人、初中9065人、普通高中4805人、職業高中3887人、特教學校39人。共有幼兒園186所,在園幼兒15552人?,F有教職工3545人,專任教師3227人,其中小學2067人,初中552人,高中605人、特教3人。
社會保障
2009年,靈壽縣新增就業人數1230人,實現再就業423人,安置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67人,完成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17人,轉移培訓農村勞動力15000人。劉莊、阜安等4個小學進行了教學樓、試驗樓建設,青同、北洼等5個初中校舍進行了改造。啟動鄉鎮綜合文化站、計生技術服務站以及青同、寨頭兩所中心敬老院建設。積極關注弱勢群體,6635人享受了農村低保,到6月底共發放低保金、五保供養金742.05萬元。
城市建設
2009年,靈壽縣完成了縣城5.5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詳規及縣城道路、綠地、供熱、環衛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組建成立了四個投融資平臺,注冊資金8000萬元,向金融機構進行貸款融資,直接拉動社會投資2億多元。實施了建設街、牌樓公園、北環路西延、城東街改造等28個重點項目建設,目前,京昆高速連接線、北環路、西環路、建設街、城北街等主次干道的便道磚鋪設、雨污水管網、路燈建設工程已全部竣工,城區四個出入口綠化工程已完成綠化面積21.4萬平方米;組織開展了“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突擊月”活動,城鄉面貌有了較大改觀;開展了2次大規模的依法集中拆違攻堅戰,累計完成拆違2.82萬平方米;篩選了王家溝、慈峪、大吳莊、南紀城、胡莊5個新民居建設試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