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臺縣是甘肅省平涼市代管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東南與陜西省長武、彬縣、麟游、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甘肅省崇信、涇川縣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07°00′—107°57′,北緯34°54′—35°14′,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2038平方公里。 截至2012年,靈臺縣轄5個鎮、8個鄉、1個街道,共4個社區、184個行政村、142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9752人,以漢族居多,占96.7%,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滿族、苗族、蒙古族等,占3.3%。 2012年,靈臺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59344萬元,按不變價格計算,較2011年增長14%。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2年,靈臺縣轄5鎮(中臺鎮、邵寨鎮、獨店鎮、什字鎮、朝那鎮)、8鄉(新開鄉、西屯鄉、上良鄉、梁原鄉、龍門鄉、星火鄉、百里鄉、蒲窩鄉)、1個街道,共4個社區、184個行政村、1429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靈臺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東南與陜西省長武、彬縣、麟游、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甘肅省崇信、涇川縣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07°00′—107°57′,北緯34°54′—35°14′,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2038平方公里。
地貌
靈臺縣位于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境除西部基巖隆起外,其余塬區及丘陵梁峁地帶全被第四紀黃土覆蓋,按地貌可分為殘塬、丘陵、川臺三大類型 ,海拔在890~1520米之間。
氣候
靈臺縣屬涇渭河冷溫帶亞濕潤區,年平均氣溫8.6℃,最高氣溫35.8℃,最低氣溫-23.2℃。年平均降水量654.4mm,降雨分布不均勻,7、8、9三個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5%。年平均日照總時數2453小時,全年無霜期159天。
水文
靈臺縣境內河流主要有達溪河、蒲河、黑河三條干流、190條支流。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截至2012年,靈臺縣共有土地2796758.3萬畝,其中按生產形態分:耕地面積666216.7萬畝,園地67800.2萬畝,荒地258440.7萬畝,林地1160842.7萬畝,牧草地643458萬畝。
植物資源
靈臺縣植物有喬木、灌木、經濟林木,喬木以白樺楊、柳樹、核桃、犁樹、杜犁樹等樹種為主,灌木以酸刺、酸棗、狼牙刺、栒子、木瓜、山楂、山桃等樹種為主。經濟林木以山杏、核桃、桃子、李子、梨為主。
礦產資源
靈臺縣地下礦藏資源主要有煤碳、天然氣、石油三種,其中煤碳資源在靈臺縣南部山區14平方公里的邵寨、蒲窩、百里等鄉鎮地下煤碳儲量面積約為200平方公里,藏煤深度在600-700米之間,煤層厚度8—10米,儲量在15億噸以上。煤質為低中灰、低硫、特高熱值。
人口民族編輯截至2012年末,靈臺縣共有73989戶,總人口229752人,其中:男120457人,女109295人;非農業人口24703人;年齡18歲以下48104人,18-35歲59915人,35-60歲89873人,60歲以上31860人。 靈臺縣民族以漢族居多,占96.7%,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滿族、苗族、蒙古族等,占3.3%。
交通編輯2012年,靈臺縣營運汽車擁有量655輛,完成客運周轉量20742萬人公里,較2011年增長10.2%;貨運周轉量31926萬噸公里,較2011年增長41%。
經濟編輯2012年,靈臺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59344萬元,按不變價格計算,較2011年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7444萬元,較2011年增長7.9%;第二產業增加值61100萬元,較2011年增長20.6%;第三產業增加值100800萬元,較2011年增長16.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4226元,按不變價計算,較2011年增長14%。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37.6:23.6:38.8,第一、二產業比重分別上升了0.1和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較2011年下降了1.5個百分點。 2012年,靈臺縣大口徑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完成11807萬元,較2011年增長52.4%,公共財政收入完成8251萬元,較2011年增長57.2%;公共財政支出完成149371萬元,較2011年增長32.4%,其中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16567萬元,較2011年增長10.1%;教育支出35286萬元,較2011年增長65.1%;醫療衛生支出10413萬元,較2011年增長61.3%;農林水事務支出23800萬元,較2011年增長21.3%。
第一產業
2012年,靈臺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462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較2011年增長7.9%,增加值97444萬元,占年計劃的114.6%,按可比價計算,較2011年增長7.9%。 2012年,靈臺縣糧食播種面積75.24萬畝,較2011年增長0.24%,糧食總產量18.37萬噸,較2011年增長4.97%;蔬菜種植面積12.69萬畝,較2011年增長5.75%,蔬菜產量為15.42萬噸,較2011年增長3.49%;油料種植面積16.01萬畝,較2011年下降6.04%,油料產量為2.04萬噸,較2011年下降2.39%。 2012年,靈臺縣水果產量為4.6萬噸,較2011年增長2.13%,完成造林面積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00畝,保證灌溉面積達到4.68萬畝,新增水平梯田3.44萬畝。 2012年,靈臺縣大牲畜存欄11.36萬頭,較2011年增長0.62%,其中牛存欄11.30萬頭,生豬存欄1.92萬口,羊存欄3.96萬只,全年肉類總產量7935.67噸,較2011年增長5.44%,鮮蛋產量384.9噸,較2011年增長6.03%。水產品產量220噸,較2011年增長4.76%。
第二產業
2012年,靈臺縣完成工業總產值95690萬元,較2011年增長30.5%,完成工業增加值32800萬元,較2011年增長2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36790萬元,較2011年增長41.6%,完成增加值18199.9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2011年增長25.3%。 2012年,靈臺縣原煤產量32.6萬噸,較2011年下降3%;瓦楞紙產量15500噸,較2011年增長1.3%;面粉產量9630噸,較2011年下降35.2%。 2012年,靈臺縣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7860萬元,較2011年增長17.6%,實現利稅4932萬元,較2011年增長4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3187萬元,較2011年增長40.6%,實現利稅3103.4萬元,較2011年增長45.5%。 2012年,靈臺縣資質內建筑業實現總產值47590.2萬元,較2011年增長54.2%,實現營業收入50233.6萬元,實現利潤9476.3萬元,上交稅金2753.5萬元。在資質內建筑業企業的帶動下,全社會建筑業實現增加值28300萬元,較2011年增長50.1%。
第三產業
2012年,靈臺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010萬元,較2011年增長18.5%。分城鄉看,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5556.1萬元,較2011年增長27.49%;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7453.9萬元,較2011年增長9.14%。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1918.2萬元,較2011年增長16.53%;零售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9116.4萬元,較2011年增長17.2%;住宿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539萬元,較2011年增長33.51%;餐飲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436.4萬元,較2011年增長26.8%。 2012年,靈臺縣接待旅游人數94.8萬人次,較2011年增長21%,旅游業總收入46498.2萬元,較2011年增長21%。 2012年,靈臺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71844萬元,較2011年增長26.04%。其中:儲蓄存款余額262335萬元,較2011年增長26.63%。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41445萬元,較2011年增長19.62%,其中短期貸款37214萬元,較2011年增長100.5%,中長期貸款104231萬元,較2011年增長4.56%。 2012年,靈臺縣保險業穩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2345.13萬元,比上年增長7.38%,其中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728.13萬元,比上年增長6.15%;財產保險保費收入617萬元,比上年增長10.97%。全年賠付額為557.8萬元,比上年下降11.74%,其中人壽保險賠付額314.8萬元,比上年增長68.34%;財產保險賠付額234萬元,比上年下降45.39%。
社會事業編輯科技事業
2012年,靈臺縣農業新技術成果普及率84.7%,農業新技術成果應用率88.1%,農業科技進步速度7.59%,農業科技貢獻率50.8%;工業科技貢獻率50.3%,工業科技進步速度6.9%。
教育事業
2012年,靈臺縣參加高考考
靈臺縣第一中學生2167人,其中錄取高職以上2016人(本科以上1270人,其中重點以上226人),其中本科以上比上年增加193人,增長17.9%。 截至2012年,靈臺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94所,其中普通中學18所,小學132所,職業中專1所,幼兒園43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3.44萬人,其中:小學1.35萬人,初中0.96萬人,普通高中0.58萬人,職業中專0.12萬人,在園(班)幼兒0.43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小學升學率為100%,初中畢業率為99.7%,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為98.4%。
文化事業
2012年,靈臺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各1個,廣播電視臺1座,廣播電視衛星地面收轉臺1座,電視發射臺2座,發射機5部,發射機總功率4千瓦,有線電視網絡總長64.2公里。廣播綜合覆蓋率99.5 %,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9%,有線電視入戶率11.8%。
醫療衛生
截至2012年,靈臺縣共有衛生機構1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 1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個,婦幼保健站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1個,衛生監督所1個,擁有床位698張,其中醫院、衛生院698張;全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588人,其中醫院、衛生院55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67人??h鄉衛生機構全年診療人數24.94萬人(次),業務總收入6365.8萬元。
體育事業
2012年,靈臺縣參加了全市第一屆中學生運動會,取得了9金、7銀、8銅、團體總分第四的成績。
社會保障
2012年,靈臺縣城鎮職工養老、失業、醫療、生育、工傷五大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609人、6514人、10878人、4903人和3161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174人;全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131523人,參保率95.02%。為1071名企業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1893萬元;為82名失業職工發放失業金63萬元;為739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員支付醫療保險待遇245.28萬元;為956名城鎮職工支付醫療費565萬元,支付工傷保險待遇57萬元,支付生育保險待遇21萬元;為27959名60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養老金1505萬元,發放率100%;為26670名城鄉低保對象發放保障金3370萬元。
歷史文化編輯文化遺產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靈臺縣共保護收藏出土文物上萬件,國家、省、市調展及收藏約3000件,縣博物館收藏7000多件,其中縣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靈臺燈盞頭戲、皇甫謐針灸術被列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白事嗩吶曲牌、木偶戲等13個項目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泥塑、麥稈畫等95個項目列入縣級保護名錄。
民俗文化
靈臺縣民風淳樸,自古崇尚禮儀,素有熱情好客的傳統。民間戲?。耗九紤?民間工藝品:宮燈、剪紙、根雕、泥塑、刺繡、香包、麥稈畫、皮影、靈臺碑林、民間社火等。木偶戲參加省上匯演,剪紙、香包、泥塑獲甘肅省民間藝術節藝術品展覽二等獎。 宮燈靈臺宮燈起源于明代,初流傳民間富豪人家,正月元宵節懸掛于大門樓廳。宮燈起初由民間藝人制作,造型比較單一,明清后,民間藝人不斷探索改進,造型也獨具特色。主架結構除木材外,出現了用竹子熏烤成多種動物形狀,如十二生肖宮燈,在民進盛行。解放后,隨著工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以鐵絲為主要制作材料,工藝得到進一步提高,在周邊地區開始流傳,因此,靈臺宮燈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工藝。 香包靈臺香包,古稱香囊,其意蘊,如什字塬黃土般身后,其源流,同端陽節一樣悠長。為老人求壽、男女求婚、兒女求福、家庭求吉、旅途求順、病者求愈、五谷求豐、生意求利,無不賦予以展現生命、活力,表達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內涵,更具率真而拙巧,古樸而傳神。 靈臺剪紙剪紙,是靈臺縣民間傳統藝術,根植鄉里,歷史悠久,年節慶典,婚喪嫁娶,生日祝壽,刺繡花樣無不即興而做,民間十分普及。 泥塑靈臺泥塑歷史悠久,源于民間陶藝流行鄉村農舍,初為玩具,后賦以祈祥,藝人代為傳承,形成具有關中風格的工藝模式。制作中采用靈臺“板板土”,經過砸泥、制坯、塑型、精拋、酚洗、勾線,妝色等十幾道工序,全部手工制作完成。 皮影皮影不僅是獨特劇種,亦是中國民間工藝之精粹。靈臺皮影古稱“燈影”,以上好牛、驢皮為最佳材質,皮子加工、剪刻造像、著色妝彩工藝考究,手法繁復,流派與特色為“關中道”。靈臺獨特劇種“燈盞頭”即為皮影戲。 麥稈畫靈臺麥稈畫起源于清代,由鄉間農村婦女編織草帽引發。始初,將麥稈用水浸泡,待有柔性,民間婦女可即編成小動物之類的工藝品。此后出現了用麥稈蘸骨膠水粘貼書法對聯,懸于中堂,繼之,又用麥稈粘貼圖案,花、鳥、蟲、魚及人物,染色或燙色,觀賞價值極高。
名優特產
靈臺縣特產有:牛心杏、薄皮核桃、靈臺碭山梨、靈臺紅棗、靈臺柿子、靈臺長面 、大鍋盔、油糊圈、死面油餅 、小籠包子、油糕 、釀皮 、蕎面煎餅、清燉甲魚、蒸雞肉、手工面等。
名勝古跡編輯古遺址新石器時代的靈臺,原始先民的居住遺址380處,位于中臺鎮許家溝村的西山遺址,梁原鄉橫渠地的西堡子山遺址和杜家溝村的陽面嶺遺址,什字鎮草脈村的草脈殿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與新石器時期并存的周文化遺址近200處,分布于邵寨、獨店、西屯、什字、上良、朝那、梁原、百里、中臺、新開13個鄉(鎮)。 古靈臺古靈臺,素有“隴上明珠”之稱,位于縣
名勝古跡 (12張)
城中心,座落在文化館院內。其名取文王伐密筑臺典禮之意,而以 “靈臺”為縣名,始于隋大業元年。臺通高36米,基圍96米,上建樓亭,內奉文王塑像,外嵌林森等人原題碑石。 碑林靈臺兩側建有靠山亭兩層,并牌坊門一座,歷經設計、施工、鐫石、鑲嵌、彩繪,形成以靈臺為主體,輔道兩側,臺、亭、廊、坊諧對,上下左右貫通,脊獸明柱,要人名家碑碣薈萃的游覽名勝。碑林總面積548平方米,鑲石碑200余方,有領袖人物書選,各級黨政領導題詞,當代名家墨寶,歷代名碑復制,民國政要舊碑,零碎碣碑薈萃。 圪瘩廟位于新開鄉,形似鰲首的山頭,稱作新開山,建有廟宇,寺院內一棵木瓜樹,其齡幾百年,軀干老態龍鐘,樹頂枝葉茂盛,自一瓦室出。此山寺廟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清嘉靖元年(1506),新開人再次擴修,并命名“慈士院”,又稱“圪瘩廟”,距此不遠處有蛟城廟一座,廟內有千佛碑彩塑神像數尊,明代殿堂一座。 皇甫謐陵墓皇甫謐陵墓,坐落在靈臺縣縣城東北15華里之張鰲坡?;矢χk生于朝那三里,故于獨店張鰲坡,其陵墓于196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牛弘墓牛弘墓位于新開鄉牛村。牛弘歷閱西魏、北齊、北周、隋四朝,隋時任秘書監、吏部尚書等職。曾應召刪修刑律,撰《大業律》18篇500條,并參與修定音律,正定新樂。 牛僧孺墓牛僧孺墓位于新開鄉牛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牛僧孺為唐代宰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牛僧儒生于靈臺新開,歿后葬于老鄉牛村,晚年生活的離山寺洼遺址被民國年間列為靈臺八景之一,即“別墅煙云”。 荊山森林公園荊山森林公園坐落于靈臺縣城中臺山之上,因在陽光下滿山荊花燦爛,史稱荊山。2004年,縣委、縣政府按照森林公園的建設定位,對荊山進行了規劃設計,規劃面積417公頃,共分為生態旅游、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休閑娛樂和科普教育五大功能區,建成了古靈臺、荊山門、三賢祠、德化廊、朝暉亭、夕照亭、日月亭、關公殿、靈通門、玉皇閣、東溝景觀湖、休閑廣場等人文旅游景點,2010年1月晉升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古密須國遺址古密須國遺址在靈臺縣縣城西20公里的百里鄉。密須國在商末時為周原西北部的一個強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為周文王所滅。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諸侯,建立密國,后又為周共王所滅。百里中學后院據說是原密須國宮殿的遺址。離遺址東2里許的爛泥灣有密須公墓,洞山有一龐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肅省最大的西周銅鼎就出土于此。
著名人物編輯皇甫規皇甫規(公元104—174),安定朝那(今靈臺人),世代武官之后,喜讀好文,有著述二十余篇。歷任太山太守,度遼將軍,永康元年拜為尚書,后遷弘農太守,護羌校尉,終年71歲。一生為人正直,是非分明,盡力國事,不計私利,在朝野享譽很高。 皇甫謐皇甫謐(公元215—282),幼名靜,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肅朝那)人,東漢太尉皇甫嵩之曾孫,中國十大名醫之一。歷經東漢、魏、晉三朝。在文、史、醫、哲諸領域均有建樹,著述頗豐。尤以《針灸甲乙經》享譽海內外被國際針灸學會列為必讀書目之一,成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牛弘牛弘(公元545—610)。安定鶉觚(今靈臺人)好學博文,曾為隋納言上士,專掌文翰,后升為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襲封“臨涇公”,宣政元年,升任內士下大夫,進位使持節,大將軍、儀同三司。隋朝先后授官秘書監、禮部和吏部尚書。享年66歲。一生為搶救歷史典籍、制禮作樂、完善刑律貢獻甚巨。 牛僧孺牛僧孺(公元779—847),字思黯,安定鶉觚(甘肅靈臺)人,一生歷經中唐德、順、憲、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官至宰相。一生酷好文學,仕宦期間,好交名人文士,頗嗜“傳奇志怪”,所著《玄怪錄》造傳奇之文,薈萃為一集,其中80余篇保留完整。 皇甫松皇甫松,唐代詩人,陸州人,唐工部郎中皇甫之子。其詩歌大多反映田園、漁村的風情,純樸、真實感人。傳說其死后葬于靈臺西屯塬上,其弟皇甫竹,也是詩人,死后同兄并葬一個墓地。其墓俗稱“雙堠子”。 楊重楊重,明代靈臺上良人,進士,官至翰林修撰,任為肅政大夫,漢南道監察御史。曾與南京才子比詩文,倒背《春秋》一字不差,令人折服,號稱“天下春秋第一人”。 張文明張文明(?—1930),山東臨清縣人,畢業于北京中國大學。1930年9月4日,奉命署理靈臺縣縣長。 楊子恒楊子恒(1898—1961),靈臺縣上良楊家莊人,名渠統以字引。民國陸軍將領,歷任排、連、營、旅長,隴東綏靖司令、軍長。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甘肅省政府委員、交通廳長,民盟甘肅支部委員,民盟西北總支委員、中央委員,甘肅省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全國赴朝鮮慰問團二分團副團長,1954年當選甘肅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高永祥高永祥(1915—1945),靈臺縣星火王家莊村人,原名高蒼貴。1931年背瞞父兄投奔國民軍,1932年隨部于寧都其一,后即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隊伍中,多次榮立戰功,受到嘉獎。歷任連、營長,綏晉軍三十六團團長職務,1945年犧牲于神池,時年31歲,遺體安葬于華北軍區石家莊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