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武,古稱靈州。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縣級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銀川市工業發展的核心區域。
靈武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早在三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就在靈武這片神奇的土地繁衍生息,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靈武于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
靈武旅游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聞名遐邇的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距今1.6億年前的靈武恐龍化石遺址是中國發現面積較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周邊環境未遭破壞的恐龍化石,是蜥腳類恐龍中個體最大的屬種之一。
靈武是中國國家級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國家優質果品(靈武長棗)基地。靈武被中國國家林業部命名為是“中國靈武長棗之鄉”。2013年,靈武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6.8億元。
建制沿革
靈武古稱靈州,縣制歷史已達2200年。水洞溝遺址的考古發掘證明,早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就在靈武這片神奇的土地繁衍生息,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靈洲縣,北魏置薄骨律鎮,北周設靈州,隋設靈武郡,均為寧夏平原最高政區機構。
唐代,靈武為靈州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駐地,統七軍府,轄三受降城,軍事上輻射的范圍遠達西北和內蒙古地區?!鞍彩分畞y”爆發后,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肅宗,升靈州都督府為大都督府。肅宗在靈州調兵遣將,號令天下,平定叛亂,重興中唐,更使靈州聲威大振,名聞遐邇。
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黨項族首領李繼遷攻下靈州,改靈州為西平府,為西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西夏建國后,西平府與興慶府(西夏都城,今銀川市)并稱東西二京。
元明清三代,靈州管轄的地域逐步縮小,但地位依然重要。元置州牧,屬寧夏府路。明設千戶所,直隸于寧夏衛。清廢衛所,靈州為寧夏府直隸州。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靈州為靈武縣,屬寧夏省,將靈武縣東南之萌城,隰寧、惠安、鹽積4堡劃出并入鹽池縣,靈武縣境進一步縮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靈武縣屬寧夏省,政區分為1市(吳忠市)6區,1950年吳忠市析出。1954年,寧夏省撤銷并入甘肅省,設河東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屬之。1955年,又將郭家橋鄉金銀灘劃屬吳忠市。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屬自治區管轄。1972年,成立銀南地區,靈武縣為所轄7縣市之一。1996年,靈武撤縣設市,交由吳忠市代管。2002年,靈武自吳忠市析出,由銀川市代管。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解放后,靈武縣組建為8個區49個鄉,并改吳忠鎮為縣轄吳忠市。
1950年1月,析縣境西部1市3區組建省轄吳忠市后,縣轄5個區23個鄉。即:第一區駐城鎮,轄4鄉;第二區駐崇興寨,轄5鄉;第三區駐郭家橋,轄5鄉;第四區(原為第七區)駐紅山堡,轄5個鄉;第五區(原為第八區)駐磁窯堡,轄4鄉。
1952年,第五區的各個鄉均分成兩個鄉,以原第五區第三、四鄉的地域組建為第六區。1953年以國營靈武農場及第四區第五鄉合并成立農場鄉,由縣直管。1955年冬,撤銷第一、二、三、四區,將所屬19個鄉合并組建為10個鄉;第五、六區保持不變。此時全縣共轄2區及城鎮、崇興、臺子、胡家堡、郝家橋、清水營、杜木橋、新華橋、新龍灘、農場、磁窯堡、清水營、沙溝、橫山、石溝驛、海子井、馬家灘、楊家窯等18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縣組建為3個人民公社,下轄11個管理區。即躍進公社,駐崇興寨,轄5個管理區;星火公社,駐城關,轄3個管理區;燎原公社,駐磁窯堡,轄3個管理區。不久,3個公社按駐地分別更名為崇興、城關、磁窯堡公社。1961年,3個公社調整為11個公社。原崇興公社分為崇興、郝家橋(先稱胡家堡)、郭家橋、杜木橋等4個公社;原城關公社分為城關、新華橋、梧桐樹3個公社;原磁窯堡公社分為磁窯堡、橫山、石溝驛、馬家灘等4個公社。
1964年6月,由城關公社析城鎮部分,置城鎮。1075年5月,城關公社更名為東塔公社。1980年5月,橫山公社更名為臨河公社;石溝驛公社更名為白土崗公社。
1981年4月,在新開發的五星坡增置五里坡公社。1983年6月,各公社改稱為鄉。9月,在大泉新灌區置大泉鄉。1985年12月,將崇興、新華橋、磁窯堡、馬家灘4個鄉改建為鎮。
1996年撤縣設市,全市共轄城鎮、崇興、新華橋、磁窯堡、馬家灘等5鎮和臨河、梧桐樹、東塔、杜木橋、郝家橋、郭家橋、大泉、白土崗、五里坡等9鄉。
2000年,靈武市轄5個鎮、9個鄉。
2003年,將靈武市郭家橋鄉全部及新華橋鎮4個村劃歸吳忠市利通區,
2004年,臨河鎮橫城村被劃屬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
區劃詳情
2013年,靈武市轄1個街道(城區街道),6個鎮(東塔鎮、郝家橋鎮、崇興鎮、寧東鎮、馬家灘鎮、臨河鎮),2個鄉(梧桐樹鄉、白土崗鄉),1個國有農場(靈武農場),1個國有林場(狼皮子梁林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靈武市位于寧夏中部,地理坐標東經105.59°-106.37°,北緯37.60°-38.01°。地處黃河東岸,東靠鹽池縣,南接同心縣、吳忠市,西濱黃河與永寧縣相望,北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所轄市縣區之一。南北長98公里,東西寬54公里,總面積4639平方公里。
氣候
靈武市主導風向冬季為西北風,夏季為東南風。屬于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為:春遲秋早,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蒸發強烈、氣候干燥、晴天多、雨雷少,全年日照時數3080.2小時,平均無霜期157天,植物生長期持續170天,年平均≥10℃,積溫3351.3℃,年平均氣溫8.8℃,年均降水量206.2-255.2mm。
水文
黃河自南向北流經靈武市境內47公里。
自然資源
截至2008年,礦產資源品種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粘土、石灰巖、湖鹽、陶土、芒硝、石膏、砂板石等。靈武市含煤區域達821公里,探明儲量為273億噸,有自流灌溉農田30多萬畝,盛產水稻、小麥、油料、蔬菜、瓜果、甜菜和淡水魚,也有灘羊二毛皮、枸杞、甘草、啤酒花等西部地區土特產。
經濟
2013年,靈武市實現生產總值28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11.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9.7億元,比2012年增長4.5%;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47.1億元,比2012年增長12.2%;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0.0億元,比2012年增長6.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2658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4:86.1:10.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4%、91.9%、6.7%。
2013年,靈武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2012年上漲3.5%,其中食品價格比2012年上漲7.3%,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比2012年上漲4.5%,衣著類價格比2012年上漲2.8%,居住類價格比2012年上漲2.6%,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上漲1.2%,煙酒及用品類價格比2012年下降0.3%,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比2012年下降0.4%,交通和通信類價格比2012年下降2.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5.0%,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3.1%,新建住宅價格上漲5.8%,商品零售價格上漲2.3%。
2013年,靈武市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5.2億元,比2012年增長22.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4億元,比2012年增長11.6%,其中稅收收入13.2億元,比2012年增長14.3%,稅收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5.7%。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支出50.6億元,比2012年增長23.9%。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9.3億元,比2012年增長13.3%。其中,教育支出增長4.0%、醫療衛生支出下降18.0%、住房保障支出增長47.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03萬元。
第一產業
2013年,靈武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047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4.8%。其中農業產值97230萬元,比2012年增長2.4%;林業產值8778萬元,比2012年增長6.7%;畜牧業產值72454萬元,比2012年增長7.1%;漁業產值3611萬元,比2012年增長8.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8400萬元,比2012年增長11.0%。
2013年,靈武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7305公頃,比2012年減少7.0%;其中小麥播種面積1882公頃,比2012年減少13.2%。蔬菜播種面積1804公頃,園林水果播種面積8542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70197噸,比2012年增長1.7%;其中小麥產量8683噸,比2012年下降14.1%。蔬菜產量71495噸,比2012年下降8.2%;園林水果80878噸,比2012年增長6.1%。肉類產量21009噸,比2012年增長11.9%,其中豬牛羊肉產量19842噸,比2012年增長12.7%。年末大牲畜存欄3.2萬頭,生豬存欄8.9萬頭。禽蛋產量1239噸,比2012年增長10.4%;牛奶產量83046噸,比2012年增長23.3%;水產品產量5097噸,比2012年增長68.8%。
2013年,靈武市有效灌溉面積27305公頃,比2012年下降7.0%。年末荒山荒沙造林面積5864公頃,下降11.4%。
2013年末,靈武市農業機械總動力489277千瓦,比2012年下降0.6%;農用拖拉機1307臺,增長9.0%;農用運輸車9022輛,下降4.8%。農村用電量9079千瓦小時,增長7.2%;農用化肥施用量(按實物量計算)43100噸,增長8.9%。
第二產業
2013年末,靈武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30.4億元,比2012年增長14.0%。其中全市大中型企業完成增加值204.9億元,比2012年增長14.4%。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完成增加值32.7億元,比2012年增長17.3%;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97.7億元,比2012年增長13.5%。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166.5億元,增長5.9%;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215.1億元,比2012年增長14.7%。按行業分,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完成增加值36.2億元,比2012年增長5.7%;石油加工、煉焦業完成增加值41.5億元,比2012年增長71.2%;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完成增加值82.2億元,比2012年增長5.1%;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完成增加值15.1億元,比2012年增長18.0%;紡織業完成增加值17.0億元,比2012年增長11.6%。全市規模以上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72.0億元,比2012年增長38.6%。
2013年末,靈武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706.3億元,比2012年增長19.2%,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5%;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402.1億元,比2012年增長34.7%;主營業務成本335.0億元,比2012年增長34.1%。工業企業利稅總額41.1億元,比2012年增長108.5%;利潤總額32.4億元,增長173.7%。工業品出口交貨值17.7億元,虧損企業虧損1.1億元,企業虧損面12.2%,應收賬款凈額417.5億元,資產負債率71.2%。
2013年,靈武市具有資質等級建筑業企業23個,實現建筑業總產值212343萬元,比2012年增長8.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產值32094萬元,比2012年下降40.8%;建筑裝修、裝飾業實現產值197萬元,比2012年下降26.2%。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63.2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40.6%;房屋建筑竣工面積39.9萬平方米,比2012年下降17.3%。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筑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216萬元,比2012年下降2.8%;實現稅金總額7324.4萬元,比2012年增長18.7%。
第三產業
2013年,靈武市全年接待區內外游客12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300萬元。農家樂接待游客25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3000萬元。
2013年,靈武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3.7億元,比2012年增長22.0%。其中,建設安裝投資196.2億元,比2012年增長23.4%;房地產開發投資15.8億元,比2012年增長29.6%。分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投資280.9億元,比2012年增長52.4%;非國有經濟投資112.8億元,比2012年下降18.4%。從投資結構看,第一產業投資3.4億元,比2012年增長326.7%;第二產業投資320.0億元,比2012年增長10.7%,其中工業投資320.0億元,比2012年增長10.7%;第三產業投資70.3億元,比2012年增長114.3%
2013年,靈武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5.8億元,比2012年增長29.6%,其中住宅開發投資8.1億元,比2012年增長14.1%。全年購置土地面積11.1萬平方米,比2012年下降39.3%。商品房施工面積139.8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5.6%;商品房銷售面積39.8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33.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32.4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28.0%。全年商品房銷售額13.4億元,比2012年增長47.2%,其中住宅銷售額9.4億元,比2012年增長34.3%。商品房待售面積38.4萬平方米,比2012年下降19.7%。
2013年,靈武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6億元,比2012年增長18.3%。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0.2億元,比2012年增長37.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4億元,比2012年增長18.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0.9億元,比2012年增長22.3%;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7億元,比2012年下降2.0%。分經濟類型看,國有經濟實現零售額0.4億元,比2012年下降4.1%;集體經濟實現零售額0.1億元,比2012年下降20.5%;股份制經濟實現零售額6.0億元,比2012年增長121.1%;私營經濟實現零售額1.9億元,比2012年下降10.4%;個體經濟實現零售額4.2億元,比2012年下降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