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簡稱“臨”,浙江省臺州市代管縣級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長三角經濟圈南翼,東連東海、西接仙居、南連黃巖、北靠天臺,臺州地區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臺州副中心城市,一座融千年古城深厚底蘊、江南名城秀麗山水、現代城市繁榮昌盛為一體的古城新市。臨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唐以后一直是臺州府治,臺州府在南宋時為畿輔,臨海作為其治所,在各方面均有較大提升。擁有著眾多的文物古跡,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譽,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跡、名特“四名”之城。宋代時曾被文天祥贊曰:“海山仙子國,邂逅寄孤蓬,萬象圖畫里,千巖玉界中。”臨海話是吳語-臺州片的代表方言,保留較多古漢語發音、文言詞語和句式。臨海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也是全國首個獲得“中國宜居城市”稱號的縣級市。臨海為中國沿海首批開放城市之一,私營經濟發展快速,活力四射,是中國股份合作制經濟發祥地之一,在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地理環境編輯區域位置
臨海位于浙江省東南沿海,西北距省會杭州市245公里。東靠東海,南接椒江區和黃巖區,西連仙居縣,北與天臺縣、三門縣接壤。東西最大橫距8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44公里,陸地總面積220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41.3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81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27公里。臨海地理坐標介于北緯28°40′~29°04′,東經120°49′~121°41′之間。
地形地貌
臨海東湖公園臨海地質構造屬華夏陸臺閩浙地質的組成部分。境內地貌受西北部的天臺山脈和西南部的括蒼山脈控制,類型復雜多樣,以切割破碎的丘陵和山地為主要特征,兼有谷地、平原、江河、灘涂、島嶼,其中山區、丘陵占2/3以上,形成”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地貌格局。境內自然作用強烈,地貌以侵蝕堆積最為發育。主體可分西南—西—北部山地丘陵、中部河谷平原、東部沿海平原和沿海島嶼四個類型。臨海境內背山面水,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地勢自西向東傾斜。西部有大雷、赤峰、羊巖諸山環立,海拔在700~1200米之間。中部是斷陷盆地,東部為濱海平原,地勢平坦,河浦縱橫。其外緣為淺海灘涂,海域有大小島嶼86個。
河流水文
臨海江南長城
據統計,臨海水域面積為臺州最大,約132.6平方公里,擁有的河流也最多,共計2900多條,河道總長度約3360公里。臨海自然水系主要屬于靈江水系,小部分屬于直接入海的洞港和海游港小流域。中、西部山丘區域溪流眾多,東部平原河網縱橫交錯。主要河流有靈江及其上游干流永安溪、支流始豐溪、雙港溪、方溪、大田港、義城港以及直接注入靈江和臺州灣的百里大河、直接出海的桃渚平源河網。其中,靈江是浙江第三大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境內流域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0.7%,平原面積占22.8%,水域面積占6.5%。
氣候特征
臨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7.1℃,全年積溫5370℃,無霜期241天,平均蒸發量1231.4毫米,屬濕潤地區,5~6月為梅雨季節,7~9月以晴天為主,夏秋之交臺風活動較頻繁。
行政區劃編輯2001年1月,臨海市行政區劃調整:
臨海市風光
撤銷城關鎮、小溪鄉建制。同時將大田鎮所轄下洋巖、莊頭、前江、西林、塘里、桑園、洛河、柘溪、雙田、梅岙、獅云、麻地頭12個村和邵家渡鎮所轄開石、橋東、西新3個村改由臨海市直轄。設立古城街道辦事處,以原城關鎮東湖、鹿城、巾山、古樓、西郊辦事處的地域范圍為行政管理范圍,轄49個居委會、33個村,駐鹿城路(原城關鎮駐地)。設立大洋街道辦事處,以原臨海經濟開發區、原大田鎮所轄12個村和原邵家渡鎮所轄3個村的地域范圍為行政管理范圍,轄8個居委會、30個村,駐五家殿村。設立江南街道辦事處,以原城關鎮城南辦事處和原小溪鄉的地域范圍為行政管理范圍,轄1個居委會、39個村,駐向陽路。2001年12月,臨海市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紅光鎮、水洋鎮建制,合并設立沿江鎮。沿江鎮轄46村,駐水洋村(原址)。撤銷張家渡鎮、愛國鄉建制,合并設立括蒼鎮。括蒼鎮轄47村,駐括蒼路1號(原張家渡鎮址)。撤銷更樓鄉、沿溪鄉建制,和古城街道的八疊、岙東、岙西、里柱、龍潭坑、坑頭、下魯、方山頭、渡頭、留賢10村合并設立永豐鎮。永豐鎮轄78村,定址留賢村。古城街道管理范圍調整為23村、12社區居委會,駐鹿城路295號(原址)。撤銷大田鎮、仙人橋鄉建制,以原仙人橋鄉的行政區域和原大田鎮的浚頭、桐巖嶺、上西遼、瓦窯山、牌前、下曼、姜岙、嶺腳、江根、東坑、西溪、黎明、小坑、楓林、黃泥坦、谷岙、南城、兩頭門18村合并設立匯溪鎮。匯溪鎮轄37村,定址浚頭村。撤銷東洋鎮、連盤鄉,將原東洋鎮和原連盤鄉的連盤、永興、盈峙、公平、浦后、四聯、三聯、里魚、珊瑚、雙聯、岙里、新橋、英雄、巖下、中城、山南、塘坤、屯峙、新山、陳家、武坑、武坑閘、白箬峙、冬瓜山、石桌塘、后面山、南港27村與桃渚鎮合并。桃渚鎮轄80村,駐順南村(原東洋鎮址)。撤銷雙港鎮、黃坦鄉建制,與白水洋鎮合并。白水洋鎮轄145村,駐白水洋村(原址)。
撤銷川南鄉、溪口鄉、市場鄉建制,將其和原連盤鄉的東連、知建、花山、應山塘、肯步、蘭江塘、岙底陳、塘里洋8村并入杜橋鎮。杜橋鎮轄123村、6居委會,駐前王村(原址)。撤銷康嶺鄉建制,并入東塍鎮。東塍鎮轄68村,駐康西村(原址)。撤銷嶺景鄉,并入河頭鎮。河頭鎮轄60村,駐河頭村(原址)。將原大田鎮其余行政區域(下高、下街頭、橫街、上街頭、大脈嶺、白筑、孔岙、田圳、白石、橫溪、方家弄、砟溪頭、雙山、下匯頭、大田劉、大田橋、橋坑、謝家岙、石門、大屋、山里、山前、嶺下、嶺里、嶺外、嶺坑、云溪、雙獅、雙廟、廟洋、上彭、上沙、寺后、青田、朝陽、下沙周、下沙馬、下沙屠38村,浦山、花園2居委會)改由臨海市政府直轄并設立大田街道辦事處。大田街道辦事處的管理范圍為38村、2居委會,駐河東路36號(原大田鎮址)。調整后,臨海市轄杜橋、白水洋、汛橋、邵家渡、桃渚、東塍、沿江、括蒼、涌泉、小芝、上盤、尤溪、河頭、永豐、匯溪15鎮,城區設古城、大洋、江南、大田4街道。
臨海行政區劃圖2004年1月18日,臨海市行政區劃調整:同意撤銷臨海市邵家渡鎮建制,其行政區域由臨海市政府直轄,并在此范圍內設立邵家渡街道辦事處作為臨海市政府的派出機構。邵家渡街道辦事處管理原邵家渡鎮的44個行政村,辦事處駐邵家渡村(原邵家渡鎮政府駐地)。截至2014年,臨海市共轄5個街道、14個鎮:古城街道、大洋街道、江南街道、大田街道、邵家渡街道;汛橋鎮、東塍鎮、小芝鎮、桃渚鎮、上盤鎮、杜橋鎮、涌泉鎮、尤溪鎮、河頭鎮、沿江鎮、括蒼鎮、永豐鎮、匯溪鎮、白水洋鎮,993個村委會,13572個村民小組,32個社區居委會,730個居民小組。
交通編輯臨海區域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基礎設施配套齊全,臺州及浙江沿海中部的陸上交通樞紐。
鐵路
臨海站甬臺溫鐵路(國家沿海鐵路)縱貫全境,在臨海設有臨海站(客貨兩用)。規劃中的金臺鐵路初擬在2015年內開工建設,將設立臨海南站和臨海東站。
公路
沈海高速(G15)、臺金高速公路(S28)、104國道、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214省道、322省道、225省道、327省道穿越臨海全境,臨海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的公路網,直達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各大城市。另外,杭紹臺高速公路終點將位于臨海市括蒼鎮。臨海擁有鄉道以上等級公路69條,公路通車總里程1984.2公里
臨??瓦\中心
,公路密度9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農村公路全面實現“等級公路通村率”和“公路硬化率”兩個100%,高級路面鋪裝率達到100%,市域“半小時交通圈”正形成。臨海市客運中心位于臨海市靖江中路,南鄰雙鴿和平國際酒店,西連104國道。規劃中的臨海市汽車客運總站綜合體,位于臨海大道以北、東渡路以東、柏葉路以南、東港路以西區塊。市汽車客運總站綜合體一期工程,按國家一級客運站標準規劃建設,可滿足高峰期日發送旅客4萬人次的使用需求,是集公交客運、農村短途客運、長途客運、旅游客運、出租車服務為一體的公路綜合交通樞紐。項目總建筑面積約7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億元,并于2014.12.30正式開工,計劃于2016年年底竣工并投入運營。
航運
浙江第三大內河——靈江航道穿境直通東海,有紅光深水碼頭和對外開放的液化氣專用碼頭,內外輪可通過海門港連接上海、大連、香港及世界各地港口。
臨海頭門港
臨海頭門港地處中國南北航線與長江航線“T”形黃金交匯點,距國際主航道僅13.5海里,港區兩側自然水深8至12米,規劃碼頭岸線總長約28.7公里,年設計吞吐量1.61億噸。是臺州沿海產業帶的重要增長極,是浙江海洋經濟的新高地。通過金臺鐵路、金臺高速,向浙中、浙西以及江西、湖南輻射。頭門港一期工程估算投資約104億元(于2014年12月26日正式開港),這是作為國家戰略的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未來可發展石油倉儲、能源儲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港口物流等臨港產業。
航空
臺州路橋機場距臨海市區50余公里。
臨海臨港新城規劃效果圖(頭門港新區) (3張)
寧波櫟社國際機場距離臨海市區150余公里。臨海頭門港區還規劃建設一個民用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