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市位于山東省西北部,漳衛河與古運河交匯處,與河北省隔河相望,是山東西進、晉冀東出的重要門戶,是京九鐵路自北向南進入山東省的第一站,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從市區穿過。臨清歷史悠久,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明清時期,臨清憑借大運河漕運興盛而迅速崛起,成為當時中國30個大城市之一,素有“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美譽。2006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水文
境內有三條河流:衛運河自西南向東北,沿西部邊境而過,境內長44.184公里,流域面積247.7平方公里;古運河由東南向西北,從中部穿過,至城區匯入衛運河,境內長34.5公里;馬頰河自西南向東北,沿東部邊境而去,境內長13.331公里,流域面積702.4平方公里。另有尚潘渠、友誼渠、胡姚河、裕民渠、戴顏渠、龐丁渠、德王河等17條干渠,全長267公里,形成縱橫交錯的排灌網絡。
氣候
臨清市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和季風氣候特征,屬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的基本特征為“春旱多風,夏熱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干寒”。全年盛行風向為南風和偏南風,年平均降水量為550毫米左右。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境內土壤為黃河沖擊沉積而成,屬黃河平原的一部分。據資料記載,境內土壤形成約有7000——8000年歷史。在地形、時間和生物等因素等綜合作用下,經過人們長期的生產活動,具備一定的肥力基礎后,由母質轉變成為土壤。由于黃河沖擊沉積,逐漸形成砂質、砂壤質、壤質及粘質地。土壤分潮土、鹽土、風沙土3個土類,4個亞類、5個土屬、45個土種。褐土化潮土57.35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49.8%,主要分布在唐園鎮、潘莊鎮、大辛莊鎮、劉垓子鎮、金郝莊鄉、松林鎮、老趙莊鎮。潮土35.9227萬畝,占總面積的31.2%。主要分布在潘莊鎮、煙店鎮、劉垓子鎮。鹽化潮土18.145萬畝,占總面積的15.8%。主要分布在康莊鎮、魏灣鎮、戴灣鄉,以及劉垓子鎮的東部,老趙莊鎮的南部。風沙土3.5002萬畝,占總面積的3%,主要分布在松林鎮、金郝莊鄉、唐園鄉。自潮鹽土0.2589萬畝,占總面積的0.3%,主要分布在魏灣鎮東部。
水資源
水資源主要有天然降雨、河水、地下水等。年平均降水量550多毫米,2001年引黃河水1.26億立方米,地下水開采量1.1億立方米。境內天然降水所產生的地表徑流為13091萬立方米,不給的淺層地下水量10220萬立方米,總量為13091萬立方米??衫昧堪ń涤陱搅鲾r蓄可利用及淺層地下水源可利用量,總量為9932萬立方米。境內可利用總量包括當地水資源可利用量和客水資源可利用量。每年可供水量為25374萬立方米。境內排水河道,屬海河流域的衛運河及馬頰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大于1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26條,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條,30—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8條,10—3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2條,10平方公里以下的田間排水溝有341條,總計長度約838.8平方公里。其中主要過境河流尤為運河和馬頰河。
礦藏資源
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有待開采。
太陽能
境內太陽能輻射每年總量為125.362千卡/cm2,其中5—6月份總輻射量最多,12月最少,4—8月平均每日輻射量超過400卡/cm2,年日照為2661.7小時,年日照率為60%。
生物資源
畜禽有牛、驢、騾、馬、鹿、豬、羊、犬、貓、貂、兔、雞、鴨、鵝、火雞、鵪鶉、鴿子等近20種,名貴特產有大尾寒羊和獅貓。野生動物有野兔、刺猬、貓頭鷹、倉鼠、錦鼠等。主要樹種有銀杏、油松、雪松、水杉、側柏、毛白楊、加拿大楊等。水生植物有蘆葦、鋪草、浮萍、藻類、菱、藕、水花生、水葫蘆等。 境內天然植被很少,僅有零星灌木林,分布在古黃河故道地帶。地表植物多為農作物、自然草本植物以及人工栽培的喬木、灌木。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和蔬菜為主,占總面積的70%。
人口編輯截至2013年底,全市總人口76.0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1.4‰,死亡率為5.6‰,自然增長率為5.8‰。有少數民族29個,17134人。
經濟概況編輯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93.92億元,增長13.5%。實現財政總收入12.03億元,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85億元,分別增長8.67%和12.31%。 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9元,比上年增長10.8%;人均消費性支出8972元,增長6.7%;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3.86平方米。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1852元,增長22.7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273元,比上年增長14.9%;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650元,增長10.7%;人均住房面積30.85平方米。全市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8萬人、21.1萬人、4.76萬人、5.5萬人和1.66萬人,比上年底增加0.3萬人、1.87萬人、0.08萬人、0.5萬人和0.65萬人。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42414萬元,增加4332萬元;支出53699萬元,增加12104萬元。全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救助30886人,其中,城鎮低保8149人,農村低保22737人。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7個,收養1152人。
工業
工業基礎較為雄厚,歷史上曾是著名的手工業城市。臨清市現形成了造紙及紙制品、銅加工、棉紡織、軸承、汽車及工程機械、特鋼及鋼鐵加工、農機制造、食品及醫藥等八大特色產業和一批名牌拳頭產品。截至2008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67家,同比增加61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60.97億元、利稅48.97億元、利潤2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6%、26.1%和25.6%。工業投入完成80.1億元,增長31%。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40家,其中過億元的企業8家,同比分別增加7家和1家。中冶紙業銀河有限公司已跨入全國同行業經濟效益前十強,山東奧博特銅鋁業有限公司成為山東省最大銅管材加工企業,三和紡織集團進入全國色織布行業前三強,蠟印布生產規模世界第一。民營經濟已經支撐起臨清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以軸承加工、棉紡織、農機制造三大產業為主,電機、木材加工、農副產品深加工業為輔的產業發展格局。軸承加工業成為“山東省十大工業產業集群”。品牌建設效果明顯。全市擁有省級以上技術中心5個,聊城市技術中心5個,省級工程研發中心4個,省著名商標9個,省名牌產品15個,國家名牌產品1個,國家免檢產品3個,國家級火炬產業基地2個。先后被命名為“中國軸承之鄉”、“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基地”、“山東省紙及紙制品生產基地”、“中國棉紡織蠟染名城”。
農業
臨清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棉花、小麥、玉米、蔬菜、果品、油料、水產品和畜產品,是國家優質棉、出口棉和商品糧基地,也是山東省主要的蔬菜瓜果生產基地。臨清獅貓、魯西黃牛、小尾寒羊等都是馳名中外的名產。通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林果、畜牧、水產為主的四大特色產業,建成了一批大型蔬菜瓜果基地和規模養殖小區。全市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到36萬畝,蔬菜種植專業村發展到60個,規模養殖小區達到330個,農田林網化面積達到80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7.8%。,聊城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28家,其中省級企業3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達到199個,注冊農產品品牌14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數量12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達到20萬畝。
固定投資
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6.18億元,同比增長22.92%。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8.0∶64.6∶27.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2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57元,分別增長7.02%和8.78%。
社會事業編輯文化事業
截至2014年,臨清有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處,公共圖書館1處,檔案館1處。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98%。臨清是武訓興學所在地、山東快書誕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是著名的京劇之鄉、軸承之鄉、書畫之鄉、武術之鄉和醬菜之鄉。山東快書起源于山東臨清、 濟寧一帶,流行于山東及華北、東北各地,曲藝的一種,約有一百多年歷史。一人手持兩塊銅板說唱,節奏較快。也有用竹板擊拍的,稱“竹板快書”。句法基本是七字句,間以說白。曲目有單段、長書、書帽三類。傳統曲目《武松傳》、《魯達除霸》等影響較廣。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臨清有中等職業、技工學校1所,在校生1620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9201人。初中21所,在校生17382人。小學105所,在校生45328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32人。共取得市(地)級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6項。專利申請量282件,授權專利286件。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推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各級規范化學校達到69處,連續四次榮獲聊城市教育綜合督導工作一等獎。
醫療衛生
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截至2014年,全市參保人數達到49.5萬人,參合率達到91.67%。人口計生工作整體水平不斷提高,被命名為“山東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市)”。 衛生機構 23所,其中,醫院、衛生院 18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091張,衛生技術人員1337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578人,注冊護士759人。
社會保障
加大養老保險擴面征繳力度,做到了全市1.5萬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了農村低保制度,保障人口1.17萬人,城市低保保障人口8413人,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在聊城市率先建立了五保對象財政供養體制。開工建設了老趙莊、魏灣2處中心敬老院。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全面啟動,參保人數達6.6萬余人。
體育事業
截至2014年,臨清有體育館1座,2013年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4枚,其中金牌1枚。
交通編輯臨清市位于冀魯豫三省接壤地帶,西依晉冀能源基地,是西部煤碳外運的交通要道;東靠沿海開放之濱,是承接產業轉移的黃金地帶;北連京津都市圈;南望中原腹地,是周邊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京九鐵路及7條省級干線公路貫穿全市,京福高速、青銀高速、濟聊館高速毗鄰臨清,即將開工的德(州)商(丘)、邢(臺)臨(清)高(唐)高速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均從臨清通過,1.5小時可到濟南,4小時可達北京、天津、青島港口。
旅游編輯臨清市境內擁有名勝古跡70余處,其中運河鈔關、舍利寶塔、清真寺、鰲頭磯等2組11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五樣松
臨清東郊陳墳村北,有1株古樹松柏,為明永樂年間所植,因葉狀有竹篾、米粒、喇叭、針、剌5樣,故俗稱“五樣松”。此檜柏高16米,樹圍2米。臨清縣志中載有邑人張樹梅以“東郊孤松”賦詩:“中有長松高百尺,枝柯蜿蜒如龍蛇。菀枯不與凡卉并,郁然直上色參天?!?/p>
龍山
龍山系魯西北千里廣袤平原上唯一的一座人造土山,為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開鑿會通河的泥土及以后疏浚河道的淤土堆積而成。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此土山廣植樹木,修建花圃,辟為“龍山公園”?,F土山高5米多,長2里許。嶺頂建有望月亭、望岳亭、臥龍亭3座古色古香的涼亭,內設石桌、石墩,供人小憩。
大寧寺
大寧寺坐落在臨清大寺街,同靜寧寺、天寧寺、滿寧寺并稱為“臨清四大寺”。該寺始建年代無考,明萬歷、清乾隆年間兩次重修,全寺占地面一萬多平方米,平面呈縱長方形。原寺院坐北朝南,三進院落,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祭殿、戲樓、大雄寶殿、伽藍殿,東西兩側輔以對稱禪堂、齋堂,是“壯麗甲于諸剎”的建筑群?,F存大雄寶殿。殿中原塑有釋迦牟尼佛像,還供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佛像。該殿為臨清現存唯一完整的寺觀古建筑?,F存有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大寧寺穩長老重修大雄寶殿碑記》等三道碑碣及經幢。碑文中記有當時“環四周為市廛,金銀錢布,貝玉珠璣堆積如山”的民間商業繁榮景象。 館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建筑為仿古式,典雅大方。展廳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序幕廳,其中陳列有毛澤東為張自忠題寫的“盡忠報國”。第二部分為張自忠生平事跡展覽,展有200余幅珍貴歷史照片和部分文字資料。第三部分為張自忠紀念碑廊,共收入朱德、董必武、季羨林等題詞碑刻50余塊。第四部分為張自忠故里碑亭。該館已被列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