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翔區地處臨滄市政府駐地,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瀾滄江與怒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上,緊靠瀾滄江沿岸,位于東經99°49′-100°26′,北緯23°29′-24°16′之間,東與景谷傣族彝族拉祜族自治縣接壤,南與景東彝族自治縣、鎮沅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接壤,西與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相連,北與云縣交界,東西橫距55公里,南北縱距83公里??偯娣e2652平方公里。曾名勐緬、緬寧、臨滄,2004年10月18日正式更名臨翔區。臨翔區轄7鄉1鎮2個街道,93個村,9個社區,總人口32萬人(2012年),總面積2652平方公里。共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等23個少數民族分布。2011年,臨翔區完成生產總值42.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16.1%。
臨翔區西漢時期屬哀牢地,東漢、蜀漢、兩晉、南朝、宋、齊均屬永昌郡治,唐屬劍南道,南詔為永昌節度地,宋為大理蒲滿孟佑地,元屬大理謀粘路和景東府地。
明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以景東的勐緬、勐梳地,置勐緬長官司,屬勐卯安撫司。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改屬順寧府。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土歸流,置緬寧廳。勐緬長官司為緬寧廳,屬順寧府,隸迤西道,后改隸迤南道。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析緬寧、勐連地,設鎮邊廳。民國二年(1913年)改緬寧廳為緬寧縣,屬普洱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第十一視察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改為第十四視察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為第五視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為第十視察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分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緬寧歸第五區(蒙化),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為第九區,駐地緬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屬大理專區,1952年屬緬寧專區。1954年7月,緬寧縣更名為臨滄縣,屬臨滄專區。1959年,臨滄縣、雙江縣合并,改名臨雙,1959年底恢復臨滄。曾名勐緬、緬寧、臨滄,2004年10月18日正式更名臨翔區。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2000年,臨滄(現臨翔區)轄2個鎮、9個鄉:鳳翔鎮、博尚鎮、螞蟻堆鄉、章馱鄉、南美拉祜族鄉、忙畔鄉、邦東鄉、馬臺鄉、那招鄉、平村彝族傣族鄉、圈內鄉。2005年,臨翔區撤銷那招鄉,其行政區域并入博尚鎮,博尚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鳳翔鎮和忙畔鄉,分別改設鳳翔街道和忙畔街道。區劃詳情截至2006年,臨翔區轄鳳翔街道、忙畔街道、博尚鎮、螞蟻堆鄉、章馱鄉、南美拉祜族鄉、圈內鄉、馬臺鄉、邦東鄉、平村彝族傣族鄉等7鄉1鎮2個街道,93個村,9個社區。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臨翔區地處臨滄市政府駐地,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瀾滄江與怒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上,緊靠瀾滄江沿岸,位于東經99°49′至100°26′,北緯23°29′至24°16′之間,東與景谷傣族彝族拉祜族自治縣接壤,南與景東彝族自治縣、鎮沅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接壤,西與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相連,北與云縣交界,東西橫距55公里,南北縱距83公里??偯娣e2652平方公里。
地形
臨翔區地形由北向南傾斜,東西寬55公里,南北長83公里,平均海拔1500里。
氣候
臨翔區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8℃-17.9℃,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有“亞洲恒溫城”之稱。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截至2012年,臨翔區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鍺煤、高嶺土、硅藻土、銅、鐵、鉛、鋅等16種53個礦屬。 水資源截至2012年,臨翔區水利資源豐富,有瀾滄江和怒江兩大水系,有大小河流48條。
人口民族編輯截至2012年,臨翔區總人口32萬人。共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23個少數民族分布。
經濟編輯綜合
2011年,臨翔區完成生產總值42.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16.1%;財政總收入5.12億元,比2010年增長36.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9.14億元,比2010年增長53.82%(其中:城鎮建設投資完成36.1億元,占61%)。
第一產業
2011年,臨翔區完成了瀾滄江經濟帶熱區產業發展規劃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加大對咖啡、云南堅果等熱區作物的開發扶持力度,統籌抓好核桃、烤煙、茶葉、油菜、甘蔗、畜牧等產業,新植核
桃10.3萬畝、烤煙8.3萬畝、云南堅果1.04萬畝、咖啡0.3萬畝,完成中低產林改造7.5萬畝、中低產茶園改造2.4萬畝。完成油菜種植5.4萬畝,總產量達1.09萬噸。完成糧食總產9萬噸,比2010年增長13.33%,完成蔬菜種植3.58萬畝,比2010年增長2.5%。投資3481.23萬元,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3.07萬畝。組織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22588人,完成目標任務20580人的109.7%;累計轉移就業21344人,完成目標任務20440人的104.4%。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5.3億元,比2010年增長29.3%;實現畜牧業產值5.7億元,比2010年增長45.5%。
第二產業
2011年,臨翔區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6.36億元,比2010年增長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56億元,比2010年增長34.2%;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7.4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25.1%。
第三產業
2011年,臨翔區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21.55億元,完成目標任務21.5億元的100.2%,比2010年增長2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695元,完成目標任務14950元的98.3%,比2010年增加1695元,比2010年增長13%;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394元,完成目標任務4028元的109%,比2010年增加1065元,比2010年增長32%;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5億元,完成目標任務25.5億元的100%,比2010年增長25.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完成控制在7‰以內的目標任務;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完成控制在4%以內的目標任務;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完成下降2%的目標任務;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控制在104.8%,比控制目標103%高1.8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達46%、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1.3%,均完成了提高2.3個百分點的目標任務。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臨翔區文化教育早為清雍正十年(1732年)開設的童蒙館,相繼有私塾出現。
民國十九年(1930年)后學校完全取代私塾,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全縣有71所小學、1所中學,在校中、小學生2600多人。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舊學校,創辦新學校,學校達115所,學生5400多人,學校教育穩步發展。后來,由于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和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洗劫,學校秩序混亂,教學質量下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撥亂反正,學校教育有了生機,正常發展。1990年臨翔區辦有幼兒園3所、小學467所、中學19所,中、小學在校學生4.1萬多人,教師2000多人。此外,縣內辦有省、地直屬師范、衛校、農校、財校、技工學校等中等專業學校和1所高等院校。到2006年臨翔區中小學幼兒園發展到4所,在校學生(在園幼兒)7113人,教職工143人。臨滄教育事業早在明清和民國時期就很有成效,培養出不少有識之士,為文化教育奉獻的有彭應聰、楊潤之、何士林、丘廷和、彭桂萼、劉御、蔡國銘等人;為國家興亡報效的有彭仲倫、廖鼎銘等人。他們中,有的是臨滄最早創辦新學的先驅;有的畢生奮力于桑梓文化教育,培育英才,收集文獻;有的留學日本并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回國投入反清討袁斗爭,報效國家。
醫療衛生
截至2010年,臨翔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設3個中心、9個站,共有村衛生室102個,每個村設2名村醫。
社會保障
臨翔區到2011年底,2.44萬人享受農村低保,8923人享受城鎮低保,農村五保對象2128人得到全面供養,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8498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15201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11740人?;踞t療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廣覆蓋,參保人員達14128人,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成年居民提高到242元、學生兒童提高到202元,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3萬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達16113人。新農合參合人數達228186人,參合率達96.51%,人均財政補助提高到200元,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5萬元。新增城鎮就業人員5012人,開發公益性崗位204個。
歷史文化編輯臨滄區文化在土司建置初期以佛教文化最盛,改土歸流后漢文化大量傳入,各民族文化交融,至民國初期有新文化興起。
臨滄文化事業自民國時期開始繁榮,縣城設有圖書館,有滇戲玩友班子和學校話劇團演出,鄉間有打歌舞蹈和山歌對唱。在東城建蓋文人墨客聚會之所“儀鳳樓”,后設有圖書館、民眾教育館,彭桂萼、邱原明等組織警鐘社,出版《警鐘》季刊,旅省學生會在昆明出版刊物《新緬寧》。1949年人民自衛軍創辦《老百姓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2000年以后,城鄉物質文化生活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每當重大節日和大型慶?;顒?,城鄉普遍組織有文藝演出,耍獅子龍燈,游園舞會等。區境內設置有臨滄市群眾藝術館、圖書館、民族藝術團、影劇院、廣播電視臺、區圖書館、區文化館、詩社、老干部書畫協會等文化單位和文藝團體,以及鄉村社區的老年協會活動十分活躍。地方志辦公室先后編纂出版《臨滄縣志》、《臨滄縣年鑒》、《臨翔區年鑒》和其他部門志、專業志數十種。文藝創作繁榮,滇劇、地方民族劇以及傳統詩書畫聯作品不斷在中國云南省比賽中獲獎,涌現出一批具有實力的文學藝術創作隊伍。辦有刊物《臨滄文藝》、《南汀河》、《臨滄詩詞》、《芳草》等,編輯出版文學書刊數百種。特別是臨翔區委宣傳部主辦的綜合性刊物《南汀河》,自2006年改版以后,由最早的間斷性出版,到季刊發行,再到雙月刊出版發行的飛躍。交通編輯
臨翔區距省會昆明598公里,國道214線和323線穿境而過,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臨滄機場每天有航班飛往昆明、大理和思茅。隨著糯扎渡電站建成后瀾滄江航運開通,又可與緬甸等東南亞國家水路相通,成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開發的前沿陣地。風景名勝編輯茶文化風情園:位于市區以北3公里的忙畔鄉青龍山,占地面積110公頃,于1997年批準立項,1998年被省政府列為25個旅游精品工程之一,總投資3480萬元,工程分三期建設,2001年1月24日開始試營業,4月15日正式開園,熱血傳奇私服并于同年被臨滄市旅游景區(點)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為AA級景區。五老山森林公園:五老山森林公園位于臨滄城東面,距市區18.7公里,區域面積約5萬畝,地勢北高南低,主山脊由五老山峰向南北延伸,形成瀾滄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的分水嶺,最高海拔為小龍潭2700m,最低海拔為金竹林河1900m,五老山主峰海拔2583米,位居旅游區范圍中心位置。
西門公園:西門公園是臨滄市唯一的城市公園,于1990年建成開放,分為花卉植物觀賞區、兒童游樂區、動物園、盆景區、運動休閑游賞區、民族風情區等,于2001年經臨滄市旅游景區(點)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A級景區(點),占地面積57畝,綠化率達80%以上。靈山勝境:是臨翔區重要的名勝古跡之一,位于臨滄城東南4公里處,因建于“靈應山”而得名,始建于清嘉慶十三年,環抱于青山綠水之間,氣勢宏偉、怪石嶙峋、青泉飛濺、曲徑通幽、景光落布、綠樹成蔭、殿亭輝煌,通過重修擴建,現已建成陪景牌坊、雙輝塔、忠武亭、德景靈隱殿、靈露、交通亭、武警橋亭、金融亭、水池曲橋、工業館等景點,吸引著眾多的旅游愛好者和宗教信徒前來觀光和朝拜。南美拉祜風情寨:南美拉祜風情寨建設面積達40余畝,投資30余萬元,于2004年10月建成12戶農家樂、一個中心打歌場、民族工藝展覽室、叫魂臺、射弩場等,其中農家樂以拉祜族飲食習慣為基礎,以魚生、蘿卜葉舂多依、蕎粑粑蘸蜂蜜、綠子葉拌蜂蛹等為特色。蓮花塘娛樂度假區:蓮花塘娛樂度假區位于臨滄城以南12公里,機場路旁,投資1500萬元,占地1000多畝,其中森林600多畝,果園200多畝,金竹林100多畝,魚塘及其它占地100多畝。建蓋歐式與中式建筑風格相結合的賓館2幢,有床位189個,可容納20人的會議室1個,釣魚臺24個,大小餐廳2個,區內建有蓮花湖、七星拱橋、八角亭、百畝果園、金竹林、觀賞亭、釣魚臺、馨香蓮花池、人工松山林等景點,是一個集休閑、娛樂、度假為一體的旅游休閑度假區和個體私營建設旅游業的典型代表。曼來湖水景區:座落在博尚鎮,始建于1958年,占地3200畝,180萬平方米水面。四面環山,蒼松翠綠,溪流縱橫,百鳥啼鳴,稻谷飄香,是一幅濃淡相宜、幽逸淡雅的山水畫。地方特色編輯平村傣族彝族鄉位于臨翔區東南部,距市區102公里,是一個民族風情濃郁的民族鄉。平村在歷史上是景東土司和勐緬土司友好和睦相處的見證。據說,這塊土地是景東土司和勐緬(今臨翔區)土司聯姻,景東土司把它陪嫁給女兒的嫁妝,人們把這片土地又稱為姻脂地。彝族火把節
彝族性格開朗,熱情大方,以勇敢吃苦勤勞為榮。這個民族用火般的熱情給這片土地揮灑出絢麗的色彩。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的骨子里是燃著火的。沒有“火把節”就不能稱為彝族。關于火把節的過法,似乎每一個彝區都有自己的一個慶祝方式,而平村的彝族也不例外。彝族摸黑臉臨翔區摸黑臉是彝族有趣的習俗。每年四、五月份的栽秧季節,彝族寨子都要相互請工幫忙栽秧,就在栽完秧回歸的路途中。男女老少把早已準備好的滲有油膩的黑灰拿出互相賽抹,抹得越多越黑就越好。摸黑臉當地彝族人稱之為“糊倉底”,抹得越多越黑就越好,就預示著那家人來年糧食一定飽滿豐收。傣族潑水節潑水節實為傣族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后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傣族搶親
傣族最興搶親。姑娘出嫁前許多“小卟哨”(小姑娘)伙伴把她團團的圍護著。男方事先按約好相當數量的“卟冒”(小伙子)到女家搶親,小伙子要進到房內把“小卟哨”一個個拖出去,最后親長把姑娘護送或背出門給男家。出門時要打傘,胸前掛明鏡。據說可射邪氣。那一帶仍傳承著這種習俗。
著名人物編輯丘廷和(1884~1963),字鳳笙,別號悟莊道人,臨滄縣鳳翔鎮人。民國時期,為緬寧縣第一屆參議員。彭桂萼(1908~1952),字小圃,筆名震聲、丁屹、長戈、號兵、彭鵬等。馬臺鄉大忙頂村人。1946年11月當選國大代表,出席中華民國國民代表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