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市位于甘肅省西南部,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距省會蘭州117公里,屬蘭州一小時經濟圈范疇。市域東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接壤,南西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毗鄰,四面環山,平均海拔1917米,區域面積88.6平方公里,全市轄4鎮6街道。 臨夏市2013年常住人口27.91萬人,國內生產總值443209萬元元。 臨夏市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南道重鎮,曾稱為枹罕、河州,素有“茶馬互市”、西部“旱碼頭”和“河湟雄鎮”之稱,有“中國小麥加”、“花兒之鄉”、“彩陶之鄉”和“牡丹之鄉”之稱。行政區劃編輯2013年,臨夏市下轄6個街道(城南街道、城北街道、八坊街道、紅園街道、西關街道、東關街道);4個鎮(城郊鎮、折橋鎮、南龍鎮、枹罕鎮)。共41個行政村、27個社區。
人口編輯2013年,臨夏市戶籍總人口為24.49萬人,比2012年增加1500人。其中:鄉村人口9.07萬人,城鎮人口
臨夏市人民15.42萬人。常住人口27.91萬人,城鎮化率84.4%。人口出生率1.165%,死亡率0.547%;自然增長率為0.618%。有漢族、回族、東鄉族、土族等18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5.3%。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臨夏市位于甘肅省西南部,距省會蘭州117公里,屬蘭州一小時經濟圈范疇。市域東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接壤,南西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毗鄰,地理坐標地處北緯35°31'至35°39',東經103°0'至103°16'。區域面積88.6平方公里。
地形
臨夏市四面環山,平均海拔1917米,地勢自西向東傾斜,相對高度差398.3米。
氣候
臨夏市四季分明,氣候濕潤,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1攝氏度,年日照時數2520小時,全年無霜期163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84毫米,蒸發量1343毫米。
水文
黃河的一級支流大夏河穿臨夏市城區而過,大夏河一級支流牛津河、紅水河在境內匯入大夏河。
土壤
臨夏市土壤以壚土、紅土為主。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
臨夏市土地總面積為88.546平方公里,折合132819標準畝,其中市區用地面積6.439平方公里,折合9658標準畝。農村用地123161標準畝??偯娣e中耕地83368.3標準畝,農村人均耕地1.08畝,0.69自然畝;牧坡3692.8標準畝,林地3352.7標準畝,道路337937標準畝,村莊12642.8標準畝,河流渠道8932.9標準畝,灘利用地7113.3標準畝,其他10336.8標準畝。
水能
臨夏市地處大夏河下游,河床縱坡徑流量均大,落差顯著,從臨夏州西川電站滾坎至木湖峽長23公里的河
臨夏市風景段,落差達165米。電力蘊藏量比較豐富??偺N藏量為43820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發電量為19980千瓦,至2013年已開發利用的發電量為2468千瓦。實際開發分別占可開發量和蘊藏量的八分之一和十分之一。水能資源的應用臨夏始于明清時期,以水磨為代表的水力資源利用極為普遍。明嘉靖乙卯年(1555年),河州有水磨“共一千八百有奇”,經清代、民國均以水磨加工面粉居全省之冠,解放后逐漸以電磨代替。
礦產
臨夏市迄今尚未發現有可供開采的金屬礦。非金屬礦主要有石灰石和紅粘土。石灰石分布在牛津河寬100米,長2萬米,深7米的1400完立方米的主流河床上,市境內可開采面寬70米、長3000米、深1.5米約31.5萬立方米,含氧化鈣(CaO)54.38%。紅粘土含二氧化硅(SIO2)52.86%,塑性指數大于13,粘土中碎石、礫石、鈣質結??偤托∮?%,基本符合質量要求。大量河沙及河卵石,分布于大夏河大橋上下游河床中,來源主要為上游巖石風化物經流水沖刷逐年沉積與下游河床的沉積巖石粒。
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臨夏市實現生產總值443209萬元,比2012年增長15.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035萬元,比2012年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93439萬元,比2012年增長17.2%;第三產業增加值315735萬元,比2012年增長16.3 %。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7350萬元,比2012年增長17.7%;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36363萬元,比2012年增長12.1%;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23802萬元,比2012年增長8.4%;金融業增加值21534萬元,比2012年增長12.1%;房地產業增加值16622萬元,比2012年增長9.3%。人均生產總值15917元,比2012年增長12.4%(按可比價計算)。產業結構:2013年,臨夏市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8.8:19.3:71.9調整為2013年的7.7:21.1:71.2。財政稅收:2013年,臨夏市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59922萬元,比2012年增長17.1%。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7298萬元,比2012年增長19.2%。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97047萬元,比2012年增長14.4%。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36189萬元,比2012年增長66.0%。物價:2013年,臨夏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0%,比2012年上升2.0個百分點。就業:2013年,臨夏市單位從業人員數達 32921人,增長5.2%;發放工資總額111050萬元,比2012年增長3.8%。其中:國有單位25739人,發放工資99035萬元;集體單位2407人,發放工資5564萬元;其他經濟類型單位4237人,發放工資11264萬元。2012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731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 %,開發公益性崗位1268個。全年輸轉勞務人員3.48萬人,比2012年增長3.6%;創勞務收入40942萬元,比2012年增長21.8%。
農業
2013年,臨夏市實現農業總產值43858萬元,比2012年增長5.3 %。其中:種植業30049萬元, 比2012年增長5.6%;林業238萬元,比2012年增長57.4%;牧業10639萬元,比2012年增長2.4%;漁業159萬元,比2012年增長2.8%;農林牧漁服務業2772萬元,比2012年增長11.8%。2013年,臨夏市糧食種植面積33200畝,比2012年下降0.3%。 其中:夏糧種植面積5000畝,比2012年下降20.6%;秋糧種植面積28200畝,比2012年增長4.4%;油料種植面積300畝,與2012年持平;蔬菜種植面積15000畝,比2012年增長11.1%。畜牧業: 2013年,臨夏市大牲畜年末存欄10400頭,比2012年增長2.0%;羊年末存欄16800頭,比2012年增長3.1%;豬年末存欄19600頭,比2012年增長3.2%。肉類總產量4300噸,比2012年增長2.4%。2013年,臨夏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59800千瓦,比2012年增長7.6%。大中型拖拉機253臺,比2012年增長7.7%;小型拖拉機541臺,比2012年增長1.5%。完成機耕面積30000畝,機播面積9000畝;分別比2012年增長28.5%和16.7%。2013年末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4000畝,機電灌溉面積16000畝,旱澇保收面積33500畝?;适┯昧?折純量)1176噸,與2012年持平。
工業
2013年,臨夏市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53702萬元,比2012年增長2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
臨夏市值33302萬元,比2012年增長23.0%。按經濟類型分,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增加值11143萬元,比2012年增長19.1%;私營企業完成增加值20407萬元,比2012年增長25.7%。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實現增加值22159萬元,比2012年增長25.2%;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1143萬元,比2012年增長19.1%。2013年,臨夏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4632萬元,比2012年增長20.3%。工業產銷率為90.8%,比2012年增長0.8%。實現利稅總額-647萬元,完成出口交貨值7771萬元,增長74.0%;企業用電量953萬千瓦小時,比2012年增長41.8%。2013年,臨夏市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20400萬元,比2012年增長20.2%。
建筑業
2013年,臨夏市建筑業實現增加值39737萬元,2012年增長增長11.5%。
旅游業
2013年,臨夏市旅游總收入達49689萬元,比2012年增長55.2%。旅游接待總人數115.54萬人次,2012年增長增長40.4%。
固定資產投資
2013年,臨夏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9628萬元,比2012年增長28.8%。
臨夏市道路2013年,臨夏市房地產開發投資達211310萬元,比2012年增長24.8%,占固定資產投資的50.4%,比重比2012年增長7%。在房地產投資中:住宅投資189507萬元,比2012年增長14.3%;其中:90平方米及以下住宅投資88351萬元,比2012年增長109.9%。
商業貿易
2013年,臨夏市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2331萬元,比2012年增長14.5%。 按行業分,批發業106136萬元,比2012年增長19.8%;零售業113675萬元,比2012年增長12.2%;住宿業3818萬元,比2012年增長12.2%;餐飲業48702萬元,比2012年增長9.3%。外貿:2013年,臨夏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034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2.1%。
交通運輸編輯2013年,臨夏市完成客運量520.4萬人,旅客周轉量47977萬人公里,均比2012年增長46.2%;完成貨運量495.4萬噸,貨物周轉量62544.7萬噸公里,均比2012年增長45.8%。擁有出租車776輛,公共汽車155輛。 蘭合鐵路已經開工建設,在臨夏市設有臨夏站,遠期還將延伸至九寨溝與成都至九寨溝鐵路相接,形成成蘭鐵路新通道。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2013年,臨夏市共有各類學校123所,在校學生56976人,專任教師3393人。其中:中專及職業技術學校5所,在校學生4488人,專任教師384人;普通中學7所,在校學生21375人,專任教師1393人;小學45所,在校學生20507人,專任教師11118人;幼兒園66所,在園幼兒10606人,專任教師49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100%,畢業率100%。
衛生
2013年,臨夏市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9個,其中:醫院4所,疾控中心2所,婦幼保健站2所,鎮衛生院4所,衛生監督所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所,采供血機構1個,醫學科學研究機構1個。所有衛生機構擁有床位數2042床,衛生技術人員1631人。
文化
2013年,臨夏市完成文化產業增加值10883萬元,比2012年增長42.8%;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090人,文化產業完成投資25848萬元。
環境保護
2013年,臨夏市共有環境監測站1個?;瘜W需氧量(COD)排放量6978 噸。氨氮排放量583噸。二氧化硫排
臨夏市城區放量3172 噸。氮氧化物排放量396噸。全市共有大小供熱站(點)107個,供熱面積521萬平方米。其中:集中聯片供熱站16家,集中供熱面積330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29.7 %。
人民生活
2013年,臨夏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47元,比2012年凈增1219元,增長10.7%。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176元,比2012年凈增2616元,增長34.6%。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41.5%。
社會保障
2013年,臨夏市參加失業、養老保險的單位182戶,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4060人,養老保險的職工3657人;支付職工養老保險費7244萬元。參加職工醫療保險人數為1334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達65809人,參合率97.95%。參加城市居民醫療保險的人數達91777人,參保率98.0%。全市累計發放低保資金21713萬元,保障對象達79314人。其中:農村低保對象14248人,發放低保資金1726萬元;城市低保對象65009人,發放低保資金18974萬元。
安全生產
2013年,臨夏市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47起,比2012年上升23.6%;死亡12人,與2012年持平;受傷11人,比2012年下降8.0%。經濟損失48.01萬元,比2012年下降75.4%。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27人。道路交通發生事故9起,比2012年下降30.8%;發生火災事故38起,比2012年上升58.3%。工礦商貿企業、農機行業未發生安全事故。
交通編輯
蘭郎高速公路臨夏收費站臨夏市位于甘肅省西南部,G213、S309、S310穿境而過,S2(蘭郎高速公路)康家崖至臨夏段(康臨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臨夏至合作段(臨合高速公路)在建。臨夏市是甘肅西南部的交通樞紐,是聯系甘南州、青海的交通要道,對外交通便利,一個半小時即可到達蘭州。市內有數條公交線路,出租車千余輛,有汽車西站、汽車南站、東門汽車站三個汽車站。規劃中的蘭州至合作鐵路經過臨夏市。 旅游編輯
臨夏風光 (12張)
臨夏市居住著漢、回、東鄉、保安、撒拉等18個民族,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一半以上,是國內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具有穆斯林風情和風俗文化,素有“中國小麥加”之稱,有八坊民俗文化住宅區和中阿藝術相結合的清真寺建筑,清真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獨具一格,有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和葫蘆雕刻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紫斑牡丹“花兒”藝術自成一脈。臨夏市是回藏風情旅游線上的旅游目的地和中轉站,市內有民族風情濃郁和地方特色突出的人文景觀與歷史遺跡,地處城市中心的人民紅園集江南園林建筑與臨夏古典建筑于一體。東西南北輻射的東郊公園、南龍山森林公園、萬壽山公園、枹罕山莊等旅游景點,東公館、蝴蝶樓、南關清真大寺、大拱北、萬壽觀等名勝古跡及其磚雕、木雕藝術。周邊有炳靈寺、劉家峽水庫、松鳴巖、拉卜楞寺、??撇菰?、九寨溝等旅游景點。 旅游景點八坊十三巷東公館十里牡丹觀光長廊蝴蝶樓胡廷珍紀念館
東郊公園大拱北清真前河沿寺榆巴巴拱北國拱北
清真老華寺清真老王寺臨夏萬壽觀韓家寺九眼泉
紅園王尚書墓園寶覺寺南陽山森林公園臨夏潮音寺
枹罕山莊清真北寺龍鳳影壁北大街石頭洼清真寺
推薦旅游線路1.從市區出發——榆巴巴拱北——古河州酒廠牡丹園——萬壽觀——河州花兒藝術苑——南濱河東路牡丹觀光帶——東郊公園——東公館——八坊民居;2.紅園——大拱北——河沿頭拱北——老華寺——八坊民居——東公館——南濱河東路牡丹觀光帶——河州商務會展中心——州博物館——東郊公園;3.東公館——八坊民居——老華寺——古河州酒廠牡丹園——萬壽觀——榆巴巴拱北——東郊公園——南濱河東路牡丹觀光帶——河州商務會展中心——神韻、能成磚雕廠。
人文歷史編輯特產
河州磚雕走進臨夏,凡屬古典建筑,不論是回族的禮拜殿,還是漢族的社廟,不論是昔日的達官貴人的公館、府第,還是尋常百姓人家,大都飾有精美的磚雕。據考古發掘,在宋代,臨夏磚雕藝術已相當成
特色產物 (3張)
熟,到元明時代,磚雕已廣泛使用于各種建筑之中?,F存有建于明末清初的八坊清真北寺門前的“龍鳳呈祥”影壁。影壁兩邊為“鳳凰來儀”,中為“墨龍三顯”,觀此影壁,淺浮雕墨龍,忽隱忽現,陰云漠漠之中,納云吐霧,夾帶雷聲。河州磚雕(臨夏磚雕)將書法、繪畫和雕刻融為一體,創造了許多構思新穎、富有詩意和濃厚生活氣息的磚雕藝術、融合了臨夏民間風俗、風情入畫的,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作品,民間藝術磚雕作品在臨夏許多旅游景區點都能看到。已開發的小型可攜帶型磚雕藝術品,采用細膩的雕刻技術,加上對臨夏民俗風情的愜意描繪,將常年只存在與建筑上的雕刻藝術與現實中的休閑、收藏結合起來。雕刻葫蘆小巧玲瓏、精致典雅的雕刻葫蘆集書法、繪畫、篆刻為一體,表現題材和內容多為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歷史典故、人物、風景、文學作品人物等,將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刻入畫面,以其奇妙的構思,精美的圖案,嫻熟的刀法,方寸之間盡顯大千世界,世間百態,其形象逼真。彩陶彩陶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智慧的結晶,臨夏是著名的中國彩陶之鄉,出土彩陶是國家的珍貴文物,數量有限,價格昂貴,市場上流通的少,為了滿足人們對彩陶的喜愛之情,臨夏的民間藝人們通過長期探索研究,仿真復制出不少精美的彩陶手工藝品。這些仿古復制的盆、罐、壺、瓶等,保持了真品的基本特點,一些技藝精湛的仿古彩陶高手制作的仿古彩陶古樸逼真,真假難辨。
民俗
節日臨夏市少數民族中,回族、東鄉族占多數,并和散居在市轄區內的保安族、撒拉族等共同信仰伊斯蘭教,一致的信仰、長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融合,形成以回族、東鄉族習俗為主體的穆斯林民俗。開齋節和古爾邦節為臨夏市全體穆斯林共同慶祝的兩大節日。 婚俗臨夏回族、東鄉族婚俗一般有相親、央媒、送定茶(亦稱提提盒)、送聘禮、開典(擇日子)、念尼卡哈(證婚詞)、吃宴席、回門、會親家等程序,除開典和送聘禮的時序有所變化外,整個過程有條不紊。 喪葬穆斯林對死者稱為“亡人”或“埋體”。對亡故稱“歸真”(人死去不是消失,而是歸向真主)、“口喚”、“歿了”、“無?!?、“毛體”(阿拉伯語音譯)?,F今最常用“歸真”一詞,忌諱稱“死”。實行土葬,習慣速葬,要求儉葬。只有在航船上歸真,并且時間緊迫沒有土葬條件時才實行水葬。禁止火葬等其它葬式。下葬日期當日為宜,一般晨亡午葬、晚亡次日出葬,因個別特殊原因可稍推遲,但最多不超過三天。送葬稱為“送埋體”。除特殊情況外,不允許太陽正在升起、正午和太陽快落山的時刻舉行葬禮和下葬,絕大多數在晌禮之后舉行。誰家有葬事,要向清真寺、親戚朋友和熟知的人通知,沖洗亡人用的水床先立在大門外,以示有喪事。親友們送去清油等物品,表達對亡人家屬的慰問。 食品
河州包子臨夏清真餐飲文化歷史悠久,并已形成自己的體系。人們所熟知的家常便飯有炒面、面茶、拌湯、疙瘩面、擰錐、撒飯、攪團、雞腸面、扁食、兔耳朵等;油炸食品有油香、馓子、馃馃等;風味名優小吃有河州包子、大鹵面、面片、牛肉面、涼面、蔥油鍋盔、油酥餅、筏子面腸、釀皮子、桶子肉、羊雜碎、牛雜割、糖油糕、糖瓜、水浸包子、東鄉手抓、發子、秴饃、囷鍋、新疆大盤雞、糖合合、韭餅、蔥花餅、糖餃子、酥馓、燙面油香、豆面旗(梯)花、酸菜攪團、地鍋鍋、扣夾沙、紅燒鴿蛋、肉沫粉條、姜片、牛肉漿水面、囷囷、雞腸面、榆錢面、鍋沓、蜂窩里脊、茄合、河沿面片、羊肉葫茄、紅燒牛筋、酸湯面片、燴面片、臊子面、五谷麥仁、胡拉羊蹄、地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