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西縣隸屬于河北省邢臺市,地處河北省東南部、邢臺市東部??偯娣e542平方千米,轄5鎮4鄉和299個行政村,總人口38萬(2014年),縣政府駐臨西鎮。 京九鐵路、邢臨高速和邢臨公路貫穿縣境,是邢臺市的東大門,溝通冀魯的橋頭堡。臨西縣歷史悠久,漢代設置為清淵縣,北魏更名臨清縣,后幾經演變,成為臨清縣的河西部分,1964年析臨清衛運河西5個區設臨西縣,是邢臺市19個縣市區之一。 臨西縣主產小麥、玉米等作物,形成了棉紡、建材、機械等工業體系,軸承是其特色支柱產業。 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2億元。 臨西縣歷史上涌現出北宋名將王彥超、明代文學家謝榛、全國勞模呂玉蘭等名人志士。有京杭運河、臨清古城遺址、月洼寺等名勝古跡, 潭腿、亂彈、空心面等文化遺產。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臨西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邢臺市東南端,衛運河中游左岸。地理坐標東經115°18′—115°45′,北緯36°44′—36°57′。地處冀魯平原腹地、兩省(河北、山東)三市(邢臺、聊城、德州)交界之地。東瀕衛運河,南鄰館陶縣,西接內丘縣,北銜威縣、清河縣。東西橫距34公里,南北縱距19公里,略呈橢圓形,總面積542平方公里。[6-7]
地形地貌
臨西全縣地勢平坦,中部古堤縱貫南北,將全縣分割為堤上緩崗、堤下低平兩個地貌。西部海拔在33—36米之間,東部海拔在28—33米之間。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稍有傾斜,地面坡降為1/5000—1/6000,堤下坡被西部高地東部衛運河左岸所圍,北部又是南坡洼、白坡洼與清河、威縣部分區域共同封閉洼地,最低點海拔27米。
地質
臨西縣在地質構造位置上處于華北新華夏第二沉積帶的東部邊緣。按地質分區,屬華北地臺區的渤海臺向斜。西靠太行山隆起帶,東與華北平原斷裂帶接觸,跨居邢衡隆起及臨清拗陷兩個三級構造單元,基底發育是晚中生代和第三紀時形成的北北東向晚近期活動斷帶,并割裂成冀縣、南宮凹陷四級構造單元?;讟嬙炜刂浦谒南党练e厚度。地層屬于較厚的第四系覆蓋層,是一套成因類型復雜的松散亞沙土、亞粘土、粘土、中夾粉沙——粗沙的沉積,總厚度在470一600米之間。此種地層結構雖貧于礦藏,但土層深厚,無障礙層次,富含水肥,構成了農業生產的良好土壤基礎。據國家石油部門的勘探,境內地下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
氣候
臨西縣屬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C。1月平均氣溫-2.9°C,極端最低氣溫-21.2°C(1971年12月27日)。7月平均氣溫26.6°C,極端最高氣溫41.2°C(1966年6月22日)。無霜期194天,年日均氣溫5°C以上的持續時間為249天,年日均氣溫0°C以上的持續時間為286天。初、終霜凍平均日期分別在10月24日和4月12日。年平均日照為2497.8小時,平均日照百分率56%。年平均輻射總量119.2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年降水量559.6毫米,年極端降水量最大為886.3毫米(1973年),最小為274.3毫米(1972年)。
水文
臨西縣境內河道屬海河流域。東臨漳衛南運河(衛運河),縣內長39.2公里。此外,境內還有衛西干渠、臨威渠、臨館渠、申街分洪渠、下堡寺渠、新清臨渠、東清臨渠、躍進渠、趙疃渠、馬劉莊渠、引衛西干渠、趙王河等21條骨干渠道,縣內干渠總長204.24公里。渠道密度為0.38公里/平方公里。年均輸水量7000萬至1.1億立方米??h內地下水年平均總量4959.5萬立方米,地表水11.1億立方米,全縣淺層淡水區面積為483.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87.9%。
土壤
臨西縣境內土壤分1個土類(潮土),3個亞類(褐化、潮土、鹽化潮土),8個土屬,26個土種。西部黃河故道堤上緩崗帶,向褐化潮土發展、轉化,有褐化潮土14.48萬畝,占總面積的17.8%;東部堤下低洼地區為典型的潮土和鹽化潮土,面積分別為60.12萬畝和6.7萬畝,各占總面積的74%和8.2%。表土質地以輕壤質為主,面積達70.3萬畝,占總面積的86.5%;沙壤質分布在衛運河沿岸及老沙河一帶,面積6.2萬畝,占總面積的7.6%;中壤質4.3萬畝,占總面積的5.3%;另有5000畝的砂質,占總面積的0.6%。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臨西縣的水資源主要由地表水(天然降水)、客水(衛運河來水)、地下水三部分組成,屬水資源量少區域,人均水資源僅為1980立方米,地下水超采,水資源缺乏。
生物資源
植物
臨西縣樹木有喬木、灌木、藤木等27科、39屬、185個樹種,如楊、柳、榆、槐、椿、桐等喬木,檉柳、杞柳、紫穗槐、白蠟等灌木;小麥、玉米、谷子、大豆、高粱、地瓜、黍稷及小雜豆等16種作物糧食作物;棉花、花生、芝麻、蔬菜、瓜類、紅麻、煙葉及葦、藕等共54種作物經濟作物;另有100多種藥用植物和種類繁多的野生植物。
動物
臨西縣有牛、驢、馬、騾、羊、豬、狗、貓、兔、駝、貂等15種畜類;禽類主要有雞、鴨、鵝、鴿子、鶴鵜;獸類有野兔、狐貍、黃鼠狼、獾、刺猬、田鼠、家鼠、倉鼠、鼴鼠、蝙蝠等;鳥類主要有鳥鴉、喜鵲、麻雀、鴿子、鵪鶉、布谷鳥、啄木鳥、貓頭鷹、燕子、山雀、黃鶯、黃鸝、鸚鵡、八哥、畫眉、百靈、翠鳥、靛頦、鷹、鳩、鸛、雁等;有6目、9科、27屬、30多個品種的魚類;有蝗蟲、螻蛄、蠐螬、粘蟲、螟蟲、瓢蟲、種蠅、薊馬、地老虎、盲蝽象、棉鈴蟲等80余種害蟲,2個綱、18個目、51個科、205種的益蟲,如捕食性瓢蟲、草蛉、胡蜂、蜻蜓、蜘蛛等。
人口民族編輯臨西縣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
統計項目數據
戶數合計89887
家庭戶89496
集體戶391
人口數合計343384
人口數(男)176228
人口數(女)167156
參考資料來源:天地圖·河北 人口統計
臨西縣各鄉鎮人口數據(2012年)鄉鎮人口(單位: 萬人)
臨西鎮4.3
河西鎮4.59
下堡寺鎮3.7
尖冢鎮4.07
老官寨鎮4.3
東棗園鄉2.77
呂寨鄉4.61
搖鞍鎮鄉4.1
大劉莊鄉4.01
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臨西縣共有10個民族,以漢族為主,其次是回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8.9%和1.1%。改革開放后,隨婚姻關系陸續有蒙古、彝、滿等外省籍少數民族婦女遷入,主要分布在東部鄉鎮。 截至2012年3月底,臨西縣總人口353622人,其中已婚育齡婦女71600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4.07,人口死亡率為2.8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72‰,人口出生率為6.55‰。
經濟編輯綜述
2012年,臨西縣生產總值完成52億元,比2011年增長10%。其中,全部財政收入完成3.32億元,比2011年 增長33.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人15615元,與2011年同比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人6975元,與2011年同比增長11%。
第一產業
臨西縣盛產小麥、玉米、谷子、棉花、大豆等作物,是國家優質糧、棉基地縣、省市波爾山羊和小尾寒羊改良基地、河北農大高新技術示范基地。依托糧、棉、果等主導產品,形成了浸出油廠、面粉加工廠、醬菜廠、果蔬脆片廠、釀酒廠等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儲備和深加工能力的企業。 截至2013年,臨西縣有蔬菜大棚1721個,食用菌大棚1200個,核桃1640畝,蘆筍2050畝,初步形成兩條高效農業種植長廊,沿路周邊建設以蔬菜、食用菌、核桃、黃金槐、蘆筍、竹柳等為主的10個特色農業示范區。
第二產業
民營經濟占臨西縣工業主導地位,截至2012年,全縣擁有各類企業5000多家,形成了軸承、棉紡、建材、機械、醫藥、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軸承生產是臨西經濟的特色支柱產業,臨西是全國最大的軸承加工生產基地之一、全國最大的碳鋼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軸承商貿集散地,被授予“河北省臨西縣軸承出口聚集區”、“中國軸承產品出口共建基地”稱號。 2012年全縣軸承產業固定資產達58億元,從業人員6萬余人。 截至2012年,臨西縣有固定資產投資億元以上龍頭企業3家,千萬元以上企業20家,百萬元以上企業188家,其中50家企業通過了國際質量體系認證,46家企業獲得了自營出口權,注冊商標20多個,產品遍銷海內外。
工業園區
臨西縣軸承工業園區位于臨西縣城珠江路以北,陽光大道兩側,總面積14.87平方公里,由中國軸承大世界、工業區和10個行政村組成。園區形成以中國軸承大世界市場為龍頭,以加工生產區為主體,集生產加工和市場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軸承產業園區,2011年7月被河北省政府批準為省級工業園區。
臨西縣運河工業園區位于臨西縣東部,與山東省臨清市隔衛運河相望,是臨西縣依托軸承、機械加工等特色產業而建設的工業聚集區,集中有軸承加工、機械制造、機電數控等生產型企業。2011年被邢臺市政府列編為市級工業聚集區。
第三產業
2012年,臨西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3億元,比2011年增長15%;各項存款余額46.34億元,貸款余額18.01億元,存貸比達38.9%。
交通編輯綜述
臨西縣交通便利,是溝通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省的交通咽喉。京九鐵路在境內設有客、貨站,京廣線、京滬線垂翼東西,邯臨、邢臨高速公路橫穿全境,橫跨衛運河的公路、鐵路大橋使天塹變通途。臨西公路交通建設蓬勃發展,建成了以縣城為中心、橫縱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體系。
公路
邢臨高速公路(邢臺市-臨西縣)是國家級高速公路東呂高速(編號為G2516 )的一段,東呂高速起點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經過山東、河北、山西3省,終點在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邢臨高速起點為京珠高速公路邢臺南互通,終點為冀魯界,全程104.64公里,主線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全線于2005年底建成通車,是連接山東、河北、山西的重要通道。邢臨公路(邢臺—臨清)在臨西縣境內長19.5公里。西由威縣入境,經呂寨、老官寨、河西鎮,于河西鎮匯結后過衛運河至山東省臨清市。邯臨公路(邯鄲—臨清)系省級干線公路,臨西境內段長35.85公里,東起河西鎮,經洪官營、白莊、大劉莊、縣城、高村、氮肥廠、下堡寺鎮、張三寨、西倪莊、務頭出境到丘縣香城堌。另有清臨公路(清河-臨西)、童呂線(臨西-呂寨)、童尖線(臨西-尖冢)、周姚線(周樓-姚樓)、張搖線(西張堤-搖鞍鎮)、張黎線(張莊-黎博寨)、白水線(白莊-東水波)、簡東線(簡店-東棗園)、張賀線(張三寨-中賀伍莊)等縣鄉道路。 截至2012年,臨西縣全縣公路總里程達750公里,公路密度為148.6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邢臺市前列,形成了“一條高速、兩條縣道、三條省道、四橫五縱、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車、縣域出口全拓寬”的交通大格局。
鐵路
臨西站京九鐵路經過臨西縣東北部,在東棗園鄉張莊村設有臨西站,現為四等站,隸屬北京鐵路局北京車務段??瓦\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截至2014年10月,臨西站有4461次(陽泉-臨西)、4462次(臨西-陽泉)兩趟普快列車???。
水運
臨西縣境內衛運河共有渡口5處,自南向北依次為尖冢渡、大營渡、江村渡、劉口渡、汪江渡。明清時期,臨清縣運河漕運十分發達,臨清成為北方重鎮和交通樞紐。清中葉以后,河決頻繁,水道淤塞,行船受阻,官府不問,衛運河航運不能溝通南北,河運規模迅速縮小。津浦鐵路、津漢鐵路通車后,大運河更是逐年衰落,直至河船停駛。
社會事業編輯城市建設
臨西縣城區圖2011年,臨西縣城鎮化率為41%,城區面積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7.6萬人。 2012年,臨西縣規劃建設縣城北部新區“二橫一縱”路網、縣城工業新區“二橫二縱”路網等重點項目,建成陽光公園和5處街頭游園,完成了環城水系供水主體工程,被評為省級園林縣城。
教育事業
2013年,臨西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304所。其中,公辦221所(幼兒園60所、小學及教學點152所、初中4所、高中2所、職教、教師進修和特教各1所);民辦83所(幼兒園77所、小學4所、初中2所)。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在校生(幼兒)75966人。其中,公辦65544人(幼兒園10075人、小學37452人、初中11780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749人、中職在校生3488人);民辦10422人(幼兒園6772人、小學2770人、初中880人)。全縣共有教職員工(不含民辦學校)3199人,其中專任教師3038人。專任教師中,研究生學歷19人,大學本科學歷1001人,高級職稱教師184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2013年,全縣本科一批上線率為9.7%,本科二批上線率為16.8%。
文化事業
2012年,臨西縣新圖書館開館,實現無障礙免費開放; 投資110余萬元為9個鄉鎮文化站配備了辦公設備,新建40個農家書屋并配送書架及圖書,實現了全縣299個村莊文化及圖書資源全覆蓋。 2014年,開展送優秀劇目進農村活動,實現農村文藝演出常態化。
衛生事業
2012年,臨西縣新農合參合人數達到28.87萬人,參合率99.7%。全年參合農民112萬人次,得到住院和門診補償7952.85萬元。
社會保障
2011年,臨西縣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各類保障房813套,超額完成市下達任務;發放農村和殘疾人危房改造補助資金630萬元,初步解決了部分低收入家庭“住房難”問題。推廣“農村低保陽光聽證”制度,2011年累計發放低保資金836萬元,五保供養金280萬元,救助金157.5萬元,撫恤金417萬元,受益群眾達1.4萬人,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投資156萬元建成61家農村互助幸福院。 截至2012年,全縣有城鎮低保對象4390人,發放低保金1001萬元;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9萬人,3.7萬老人按月領上了養老金,實現了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
文化編輯文化遺產
項目名稱項目類別保護級別
亂彈傳統戲劇省級 、市級
彈(譚、潭)腿雜技與競技省級 、市級
手工掛面制作技藝傳統手工技藝省級 、市級
羅竹林的故事民間文學市級
貢磚燒制技藝傳統手工技藝市級
亂彈臨清亂彈也稱“鑾壇”,因早期專供宮廷欣賞而名。約于清乾隆年間傳入臨清縣,臨西縣老官寨向有“亂彈之鄉”之稱。劇目多反映宮廷生活,唱腔基本為板腔體系。伴奏有“文伴”、“武伴”之分。唱腔婉轉、抒情性強的生、旦多以橫笛、笙伴奏;唱腔激昂、高亢嘹亮的老生、花臉多以大笛、笙伴奏;其他伴奏樂器有三弦、二胡、板胡、揚琴等。 潭腿古老武術“潭腿”是由“昆侖“大師創立于北宋初年,因昆侖大師隱居在臨清縣龍潭寺(今屬臨西縣)而得名,講究”拳打三分腳踢七“,分為正宗潭腿(臨清潭腿)、教門潭腿和少林潭腿。各門派互教傳練,門派拳功不同,在路數上也各有增減,為與正宗潭腿區別,分支各派皆稱“彈腿”。以臨西縣為中心的正宗臨清潭腿流傳至今,拳法沒有失傳,也沒有任何添改。 空心掛面臨西尖冢手工空心掛面系河北省邢臺市臨西縣尖冢鎮地方特產,空如竹、細如發、長如絲,直徑均不超過1毫米,最細僅有0.1毫米。 萬歷初年,尖冢鎮王氏二十八世祖王垣始創手工空心掛面,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生產歷史,二十九世祖王廷銓公使工藝日臻完善,傳進皇宮,萬歷帝食用后喜其爽滑可口,柔軟清純,封為貢面。
文物古跡
遺址蓮花池、古堤、月洼、搖鞍鎮、州教場、墩臺
故城漢榆陽故城、北魏臨清故城、隋沙丘縣故城、明臨清故城
古墓漢代貴人墓、元代路元帥墓、明代龔指揮墓、清代孫總兵墓
寺廟洪官營清真寺、八里圈禮拜寺
碑刻下堡寺碑林、調節臨清清河水利糾紛碑、義會碑等
革命文物賀伍莊烈士墓群、下堡寺慘案井、“四·二九”革命烈士紀念碑、“四·二九”烈士陵園
其他文物陶罐、瓷碗、青釉瓷缽、雙系青釉瓷罐、直耳雙系黑瓷罐、白瓷碗、瓷碟、古鏡、古幣、圣旨、三足鐵釜、元槐、石佛、三眼井等
明臨清故城臨清古城遺址位于臨西縣境東部,縣政府駐地東偏南18公里處。至建國前后,原街巷未變,但城墻已大部分毀掉。1972年衛運河擴挖,舊城區大部分拆除而變成河坡地。臨西縣第二中學西側系西城墻南段,長3公里,高約25米,寬約100米。由于農村墊造宅基,挖取城墻土甚重,修筑大堤時埋入堤中一截,因此古城墻日漸縮小,現已不存。 古堤古堤位于臨西縣境中部,縱貫南北。相傳此堤與館陶之金堤同為漢代所筑,故亦稱金堤。又傳,堤為鯀所筑,故又稱鯀堤。據科技人員實地勘踏,從土層構造分析,疑非人工所筑,可能為古代洪水淤積而成?,F存古堤全長25公里,堤上(西部)海拔在36~33米之間。堤下(東部)海拔在33~28米之間。古堤經過歷代自然流水的沖刷和人為破壞,變化很大。建國后來一些沿堤村莊搬堤造田,局部堤段已接近平衡或變成漫坡地。 巨幅圣旨2014年臨西縣文物調查中在臨西縣孫樓村一農戶家(清代名將孫維統后代子孫)中所發現,系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康熙登基時,依慣例嘉獎功臣,頒給時任“河南撫標都司僉書管右營游擊事”孫維統的三軸誥命之一的皇帝誥封圣旨,分為七節,總長度為3.5米,寬0.31米,用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書寫,品相完好、制作精美、莊重大方,十分珍貴。
方言
臨西話屬冀魯官話區石濟片的聊泰小片,有22個聲母,40個韻母。主要特點是:臨西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單字調,沒有入聲;臨西話沒有r聲母,普通話里r聲母的字在臨西話中讀成l(“日”字除外);有尖團音的分別,如“精一經”、“節一結”、“秋一丘”、“齊一旗”、“修一休”、“旋一玄”不同音;臨西話中有一個舌根濁鼻音聲母[?];臨西話有一個[iai]韻母,另外有些韻母在臨西話里讀成合口呼,如蛻[t'ueu]、嫩[luen]。 臨西話內部有明顯差異,分為童村片(臨西鎮、下堡寺鎮、尖冢鎮和樊村鄉、白地鄉、搖鞍鎮鄉、姚樓鄉、呂寨鄉及大劉莊鄉西部)、河西片(河西鎮、單屯鄉、黎博寨鄉、大劉莊鄉東部老官寨鄉、東棗園鄉)和水波片。本地稱東片話、西片話和北片話。東片平翹舌不分,一律讀成舌尖前音。西片有尖團分別,平翹舌區分清楚。西片和東片的陰平字單字調是一個中平調,北片是一個曲折調,與邊鄰的清河話一致。
特產編輯臨西醬菜臨西醬菜是臨西縣久享盛名的特產。清末民初,臨西醬菜就蜚聲山東、河北一帶,遠銷京津等地。臨西醬菜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共有二十多個品種。其中包瓜、磨茄、臭豆腐、豆腐鹵等最為人們所稱道。
臭豆腐清康熙年間,西水波村的沈氏家族的沈貴,少時貧窮,流落江蘇逃荒時學到了做臭豆腐的手藝,后輾轉來到西水波,帶來了做臭豆腐的手藝,并在家開起了臭豆腐坊。后經不斷改良,其臭豆腐色香味俱佳。光緒初年,沈氏麒昌、麟昌二兄弟帶著幾百年來的傳統手藝在臨清開創了“園香齋”醬菜廠,以生產臭豆腐為其立廠項目,與臨清“濟美”、“茂盛”醬菜齊名,并被選為進京“貢品”進入皇宮大內。 吳老胖餅卷吳老胖是一家專門經營清真醬牛肉的老字號,開創于民國初期,主要經營醬牛肉餅卷、醬牛肉、五香腱子、醬牛肚、燒羊腿、醬蹄筋等,其中醬牛肉餅卷成為臨西當地的特色小吃。 王一摸鐮刀清代嘉慶年間,臨清縣趙凡村(今屬臨西縣)鐵匠王信兄弟三人打造的鐮刀刃薄鋒利,人們買鐮刀時不用挑,從背褡里隨手摸出一把,個個都是好樣的,于是得外號“王一摸”。鐮刀用料選用山西晉城的鐵,河南焦作的煤,安徽蕪湖的鋼,山東章丘的磨石,經18道工序,過72遍手才能制作出來。解放后成立鐮刀廠,實現流水機械化生產。
旅游景點編輯呂玉蘭紀念館
呂玉蘭紀念館坐落在全國著名勞模呂玉蘭的故鄉臨西縣下堡寺鎮東留善固村,和玉蘭公園是一個有機結合的建筑群體,公園內建有人工湖、假山、
六角亭、八角亭、水榭、宣傳欄、功德碑、體育器材等,呂玉蘭紀念館坐落在其中,占地面積3236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內設5個展廳:呂玉蘭事跡展廳、黨史展廳、國防教育展廳、勞模展廳、電教放映廳。呂玉蘭事跡展廳建筑面積500畝,展出面積350平方米,共展出照片214幅,實物58件,以大量詳實的資料再現了呂玉蘭光輝的一生。
四·二九烈士陵園
四·二九烈士陵園位于搖鞍鎮鄉中賀伍莊北,有64個烈士墓。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28日,日軍糾集臨清、館陶等13個縣的日偽軍,于4月29日圍襲搖鞍鎮一帶的抗日力量。八路軍冀南四軍分區政治部,新4旅11團、771團和385旅的一部分官兵,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大部突破重圍。戰斗中,四軍分區司令員楊宏明、政治部主任孫毅民以身殉國,200余名戰士壯烈犧牲。當地人民將烈士尸體葬埋于此。1987年于此建成烈士陵園。
萬和宮
萬和宮是一座以“和諧文化”為主題的園林旅游景區,坐落在孔子講學途經之地邢臺市臨西縣萬莊村,是河北省首家國學文化旅游景區,占地2萬余平方米,建筑1萬余平方米。宮內建有八大文化區,有孔子、袁隆平、亞里士多德等古今中外先賢名人雕像數百尊,古今中外精美畫品千余幅,經史典籍、箴言、篆刻數萬字。
八里圈清真寺
邢臺市臨西縣八里圈清真寺是冀東、魯西一帶著名的清真寺之一。位于臨西縣東棗園鄉八里圈村,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間,現南北、東西各長57.50米,總面積3305平方米。主建筑西大殿面積360余平方米。四周建有南北講堂及對廳、沐浴室計21間,后大殿斗拱木結構,大殿兩側的雕刻刻工精湛,已有580余年的歷史,是研究大運河歷史的寶貴資料。被列為河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