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línyí)因臨沂河而得名,別稱“書城”、“瑯琊”,位于山東省東南部,地近黃海,南鄰蘇北。地處長三角經濟圈與環渤海經濟圈結合點、東隴海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素有“齊魯襟喉、徐淮鎖鑰”之稱?,F轄12個縣區和3個開發區,總人口1081萬,總面積1.72萬平方公里,平原、山區、丘陵各占三分之一,是山東省人口面積第一大市。 臨沂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是東夷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先秦時期境內誕生了徐、郯、鄅、費、莒等諸方國,春秋時建啟陽城,秦時屬瑯琊郡,漢代設臨沂縣,清設沂州府,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后在臨沂創建了濱海、魯中、魯南革命根據地,先后設立了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山東省政府等國家黨政機關。1994年,國務院批設地級臨沂市。 臨沂資源豐富、商貿物流業發達,獲評中國市場名城和全國十佳品牌會展城市,為北方重要的商貿、物流、會展和商品集散中心,每年在臨沂舉辦的“中國國際商貿物流博覽會”已與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聯系,吸引了大量的客商及投資者。臨沂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有臨沂商城、沂蒙山、崮群、王羲之故居、竹泉村、天上王城、湯頭溫泉等景點,有曾子、荀子、諸葛亮、王羲之、顏真卿、蕭道成等歷史名人。曾獲“世界滑水之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城市”、“中國十佳生態宜居典范城市”、“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十大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等稱號。 臨沂的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遠古文明。二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在境內有多處發現使用文字符號,現沂河和沭河流域發現的近百處細石器文化遺存,是一、二萬年前的人類所創造。 早在5000年以前,這里的人類就開始掌握了釀酒技術,使用砭石治病等。商朝時期,這塊土地上出現了徐、郯、莒、費諸方國。周滅商后, 魯國和齊國是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重要支柱,臨沂地域除分屬齊、魯等國外,見于<<春秋>>的還有顓、陽、向、莒、郯、根牟、於馀丘、杞等國。春秋時期,除上述古國外,見于<<春秋>> 的有啟陽,中丘、祝丘、費、防、臺、東陽、武城、丘輿、向、次室、蒙、鄆、堂阜、蓋、 艾、紀障、密、鄢陵等20個。戰國時期,域內諸封國先后為齊、楚所兼并,至戰國末期,南部屬楚,北部屬齊。秦朝統一,地方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三十六郡,臨沂地域分屬瑯琊郡和郯郡。西漢時,郡國并行。臨沂地域分屬徐州之瑯琊國、東???、城陽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漢承西漢制度,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瑯琊郡、瑯琊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莞郡、東安郡和城陽國。三國時期,屬魏國。至魏末,分屬東海國、瑯琊國、東莞郡、泰山郡。西晉時期,分屬徐州之瑯琊國、東???、蘭陵郡、東莞郡、兗州之泰山郡。晉室南渡后,地域先后屬于后趙、東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和北魏。隋朝分屬沂州(瑯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密郡)、海州(東???、徐州(彭城郡)。唐朝分屬沂州(瑯琊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宋朝分屬沂州(瑯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軍等。宋室南渡后,分屬于金朝山東東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元朝,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朝,分屬山東布政司兗州府和青州府。清朝初因之,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府,置附郭蘭山縣,降莒州為散州,屬沂州府。領蘭山、郯城、費縣、沂水、蒙陰、日照、莒州6縣1州。中華民國成立后,廢府撤州,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3年撤銷沂州府,改莒州為莒縣。1914年分山東省為4道,改蘭山縣為臨沂縣,臨沂地域分屬濟寧道和膠東道。1918年撤銷。1925年10月22日,新建瑯琊道,轄區即沂州府舊治全境,治所駐臨沂縣。1928年,瑯琊道撤銷,各縣直隸于省。1936年,置山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谷諔馉帟r期,中國共產黨這里創建抗日根據地。1940年8月,在沂南縣青駝寺成立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1943年9月改為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1945年8月在莒南縣大店鎮成立山東省政府。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的行政區劃層次仍沿襲抗日戰爭時期,只是對區劃作了某些調整。1948年7月,魯中區、魯南區、濱海區三行政區合為魯中南行政區,設魯中南行政公署(駐臨沂城), 下轄7個專區,49個縣。至1949年10月1日,臨沂地域分屬沂蒙專區、尼山專區、臺棗專區、濱海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1950年5月,魯中南行政區撤銷。以沂蒙專區為基礎,成立沂水專區,轄9縣。以濱海專區為基礎,成立臨沂專區,轄9縣。1953年1月將原屬臨沂專區的贛榆、東海、邳縣、新海連市劃入江蘇省。1953年7月,沂水專區撤銷,除日照縣劃入膠州專區外,所轄其余各縣皆劃歸臨沂專區,同時,原屬滕縣專區的平邑縣亦劃歸臨沂專區。1956年3月,日照縣劃歸臨沂專區。至1961年4月,臨沂專區轄臨沂市、郯城、蒼山、臨沭、莒南、沂南、沂水、沂源、蒙陰、平邑、費縣、日照、莒縣1市12縣。1985年3月22日,撤銷日照縣和石臼辦事處改為縣級日照市。1989年6月12日,日照市升格為地級市。1989年12月2日,沂源縣劃入淄博市。1992年1月,莒縣劃入日照市。至此,臨沂地區轄臨沂市、郯城、蒼山、莒南、沂水、蒙陰、平邑、費縣、沂南、臨沭1市9縣。1994年12月,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設立地級臨沂市。原市級臨沂市分為蘭山、河東、羅莊3個縣級區。地級臨沂市轄蘭山、羅莊、河東3區和郯城、蒼山、莒南、沂水、沂南、平邑、費縣、蒙陰、臨沭9縣。 2014年1月21日,蒼山縣復名蘭陵縣。
自然環境編輯地質地貌
臨沂市地質構造復雜,地層發育比較齊全,從太古界至新生界,除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統、三迭系及中、下侏羅統、老第三系古新統、新第三系地層缺失以外,其他各期地層都有發育。主要構造以郯廬斷裂帶(境內稱沂沭斷裂帶)為主,郯廬斷裂帶經郯城北北向延伸,縱貫臨沂市,以斷裂為界,臨西為魯西臺背的一部分,屬華北地臺范疇,臨東為膠南隆起的一部分,屬揚子大陸塊范疇。 臨沂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區東南部和魯東丘陵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北而南,有沂山、蒙山、尼山3條 主要山脈呈西北東南向延伸,控制著沂沭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的流向。以沂、沭河為中心,西、北、東三面群山環抱,向南構成扇狀沖積平原。山地、丘陵、平原面積比例為1:2:2。山地集中分布在沂水、沂南、蒙陰、平邑、費縣、莒南等縣。地勢較高,一般海拔400米以上。丘陵主要分布于山區外圍,沂水、沂南、莒南、蘭山、蘭陵、臨沭、郯城、平邑等地都有分布,以沭河以東分布最廣,一般海拔200米─400米。平原有沂沭河沖積平原、山間溝谷平原、澇洼平原。沂沭河沖積平原主要分布在沂水南部、沂南東部、河東、蘭山、羅莊、蘭陵、郯城。澇洼地平原主要分布于蘭陵和郯城南部。
山脈
境內山脈自北而南,有沂山、蒙山、尼山3條主要山脈,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余座。其中蒙山海拔1156米,為山東第二高峰,素稱“岱宗之亞”,久負盛名,享譽中外。境內有不少由流水侵蝕造成的桌狀山,當地稱為“崮”,素稱沂蒙七十二崮,著名的孟良崮就是其中之一。 蘭陵縣文峰山是文化名山,號稱“魯南小泰山”,文峰山景區有季文子墓、季文子廟、文峰祠等眾多景點。文峰山下建有文峰山地質公園和文峰山地質博物館。
氣候
氣候屬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氣溫適宜,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 全年平均氣溫14.1℃,極端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24.1℃,年降水量849毫米,全年無霜期200天以上。曾在五十年代,冬季最低氣溫達零下24攝氏度。
土地資源
臨沂市土地總面積為1719121.3公頃(25786819.5畝)。臨沂市農作物播種面積108.6萬公頃。土壤分為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和水稻土五大類。棕壤面積84.03萬公頃,占可利用面積的46.06%,主要分布于沭東丘陵和蒙山、四海山等山體及其周圍。褐土面積60.57萬公頃,占可利用面積的33.21%,主要分布于沂、沭河以西石灰巖山體上及其山體周圍。潮土面積24.48萬公頃,占可利用面積的13.42%,分布于沂、沭河及其他河流兩岸,臨郯蒼平原及濱海平原上。砂姜黑土面積8.14萬公頃,占可利用面積的4.46%,分布于沂沭河沖積平原,澇洼平原和蒙山山體洪積扇緣的低洼地帶。水稻土面積4.89萬公頃,占可利用面積的2.68%,分布在臨沂3區和郯城、蘭陵等縣。
水資源
境內有沂河、沭河、中運河、濱海四大水系,區域劃分屬淮河流域。主要河流為沂河和沭河,有較大支流 1035條,10公里以上河流300余條。沂河主源發源于沂源、蒙陰、新泰交界處的老松山北麓。流經沂水、沂南、蘭山、河東、羅莊、蘭陵、郯城等縣區,南流入江蘇省境內后注入黃海,全長570公里,境內流長287.5公里,最大流量每秒1.54萬立方米(1957年)。較大支流有東汶河、蒙河、柳青河、祊河、涑河、李公河、白馬河等,流域面積10790余平方公里。沭河發源于沂山南麓,流經沂水、莒縣、河東、臨沭、郯城等縣區,至江蘇省境內流入黃海,境內流長197公里,最大流量每秒7290立方米(1974年)。較大支流有潯河、高榆河、湯河、分沂入沭水道、夏莊河、朱范河等,流域面積5320平方公里。屬中運河水系的河流有武河、武河引洪道、東泇河、西泇河和燕子河等,都經蘭陵縣境,南至江蘇省境流入中運河。屬濱海水系的河流有銹針河、相邸河、青口河等,皆入黃海。境內河流均屬山洪河道,上游支流眾多,源短流急,雨季洪水暴漲,峰高量大,枯水季則多數斷流。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51.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23.6億立方米,重復計算量15.6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59.6億立方米。其中現有水利工程平水年可供水量31.8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已發現礦產84種,其中,白云巖儲量居全國第一位,金剛石、石膏、石英砂巖儲量居全 國第二位。地熱臨沂市共發現地熱異常區49處,總面積1417.85平方公里,預計遠景地熱資源總量5.4×1018J,相當于1.84億噸標準煤的產熱量。已驗證地熱異常區12處,發現6處地熱田,河東湯頭,沂南松山、銅井,沂水許家湖四大溫泉開發基地已初具規模。 鐵礦蘭陵鐵礦礦區可采面積達10.61平方公里,已經探明鐵礦資源儲量達6.3億噸,據專家預測深部和外圍尚有大量鐵礦資源未探明,總儲量可達18億噸。該區礦石巖性為磁鐵石石英巖,礦石質量好,mFe平均在25%左右,tFe平均在32.83%。礦石成份主要為石英、角閃石,磁鐵礦及少量的黑云母,礦石呈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礦石中礦物顆粒較大,屬易選礦石。
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種類較多。臨沂市有高等植物151科、1043種(包括變型或亞種)。其中木本植物65科、367種,藥用植物830余種,主要農作物品種923個。動物約14綱1049種,其中淡水魚15科57種,鳥類37科171種,哺乳類7目25種。盛產金銀花、銀杏、大蒜、板栗、山楂、黃梨、蘋果、花椒、核桃、蠶繭、白柳、蝎子等。
經濟編輯綜述
201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569.8億元,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0.9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648.9億元,增長10.7%;第三產業增加值1580億元,增長10.8%。三次產業增加值占比為9.5:46.2:44.3,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公共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國地稅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1%,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農林牧漁業平穩發展。2014年全年糧食總產量435.2萬噸,畝產424.5公斤,均與2013年基本持平。農業增加值249.4億元,比上年增長3.7%;林業增加值13.7億元,增長7.9%;牧業增加值57.7億元,增長3.1%;漁業增加值10.4億元,增長3.3%;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9.6億元,增長9.1%。林業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完成新造林34.9萬畝,有林地面積達到74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4.5%。牧漁業發展良好。全年生豬出欄617萬頭,增長0.1%;家禽出欄1.6億只,同比下降9.9%;豬肉、牛肉、羊肉產量分別為44.1萬噸、4.2萬噸和3.1萬噸,增長1.1%、1.1%和1.8%;奶類產量10.8萬噸,同比增長2.9%。水產品產量14.9萬噸,增長0.1%。
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新建優質農產品產業園區65個,新增種植業基地面積27.4萬畝,新培育品牌84個,新認證“三品一標”110個,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一直穩定在98%以上。全市共有工商登記注冊農民合作社1.5萬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505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家,市級438家。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順利推進,已有228萬戶完成合同簽訂,占應確權總戶數的82%;223萬戶完成頒證工作,占應確權總戶數的90%。生態循環農業取得顯著成效,新建大中小型沼氣工程和秸稈氣化站105處、新增沼氣用戶2.1萬戶,沼氣數量與產氣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第二產業
工業工業生產較快增長。201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5%。工業用電281.7億千瓦時,增長5.2%?!?0+6”產業中涉及工業的企業3912家,完成工業總產值9775.2億元,增長17%。七大傳統優勢產業完成產值8721億元,五大新興產業完成產值1054.2億元,分別增長16.6%和20.1%。產值過億元企業2348家,完成產值9234.1億元,增長18.4%,戶均產值3.9億元;“1531”骨干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119.8億元,增長14.3%;全年營業收入過億元企業2335家,同比增加221家。臨港經濟實現總產值138.9億元,增長30%,高于全市14.7個百分點。礦產加工企業完成產值1222.7億元,增長12.2%。重點調度的195種產品中有116種同比保持增長。人造板產量2033.9萬立方米,增長7.8%;鋼材產量798.3萬噸,增長12.1%;鮮、冷藏肉產量241.4萬噸,增長1.6%;金屬切削機床產量5040臺,增長32.1%;水泥產量1963.5萬噸,增長7.4%;挖掘、鏟土運輸機械產量3.6萬臺,下降15.6%;布產量7.1億米,增長2.2%;電動自行車產量94.1萬輛,下降0.8%;化學農藥原藥產量3.1萬噸,增長78.4%。工業效益增勢穩健。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21.9億元,增長16.1%;實現利潤530.4億元,增長10%;利稅813.3億元,增長11.4%。1941家企業實現利稅過千萬元,增加171家;其中利稅過億元企業71家,增加 15 家。建筑業建筑業生產規模擴大。全市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375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700.8億元,增長21.2%。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7141.8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2442.7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投資保持適度增長。2014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26億元,增長16.2%。投資結構趨于優化,第一產業完成投資27.9億元,下降14%;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515.4億元,增長17.8%,其中工業投資1477.4億元,增長16.3%,工業技改投資完成880.7億元,增長25.3%,占工業投資的59.6%,同比提高4.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282.6億元,增長15.2%。計劃投資過億元以上項目1373個,完成投資額2154.3億元,增長11.8%,其中,新開工過億元項目 908個,完成投資額1642.3億元,增長1.9%。計劃投資過10億元以上項目70個,完成投資額385.2億元,下降4.7%?!?0+6”產業完成投資2473.9億元,增長17%。高新技術產業投資736.8億元,增長13.1%,占工業投資的49.9%。先進裝備制造業投資97.8億元,增長75.1%,占工業投資的6.6%,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A設施投資317.9億元,增長16.4%。高耗能行業完成投資542億元,增長21.1%,同比回落 0.8個百分點。
2014年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70.9億元,增長23.4%。商品房銷售面積906.1萬平方米,增長0.6%;銷售額368.1億元,增長4.3%。 國內市場、物價、外經外貿消費市場運行平穩。2014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8.4億元,增長12.8%。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完成零售額1869.7億元,增長13.1%;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38.7億元,增長9.6%。1178家限額以上企業完成零售額1230.3億元,增長16.6%,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61.3%。傳統消費品持續增長,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銷售額中,食品、服裝、石油及制品、汽車、家電類商品分別增長13.4%、24.7%、4.4%、17.6%和16.2%。
商品交易市場形勢良好。臨沂商城101個專業市場交易額達到2687.4億元,增長28.2%。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升2.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2.3%,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1.7%。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07.9億美元,增長14.4%,其中,出口額56.9億美元,增長22.9%;進口額51億美元,增長6.3%。全年新批利用外資項目24個,實際到賬外資3.4億美元,增長10.2%。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和對外勞務合作合同22 份,外派勞務2551人,增長4.8%。 民營經濟、招商引資民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完成總產值9147.2億元,增長16.3%。全市民間投資2533.2億元,增長13.6%,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89.6%。年末實有私營企業6.6萬家,增長61.5%,注冊資金2058.3億元,增長53.2%;個體工商戶30.9萬戶,注冊資金160.9億元,增長21.5%。
招商引資形勢良好。全市共引建市外招商項目476個,到位市外資金480.3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21.3%,增長21.5%。億元以上招商項目412個,實際到位459.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4%和22.5%,分別占引進總量的86.6%和95.7%。在建5億元以上項目153個,到位297.9億元,占62%;10億元以上項目86個,到位203億元,占42.3%。 財稅、金融和保險財政收支穩定增長。2014年公共財政收入251億元,增長16.2%。其中,稅收收入217.3億元,增長17.9%,占公共財政收入的86.6%,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從四大稅種看,增值稅增長5%,營業稅增長22.9%,企業所得稅增長14.9%,個人所得稅增長27.6%。公共財政支出455.1億元,增長12.2%。其中,民生支出297.9億元,增長12.2%,占全市財政支出的65.5%。國地稅收入完成393.5億元,增長13.3%。其中,國稅收入195.6億元,增長9%;地稅收入197.9億元,增長17.8%。
金融業形勢良好。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225.3億元,比年初增加539.7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2583.8億元,比年初增加333.5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992. 6億元,比年初增加51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1735.1億元,比年初增加214.4億元;中長期貸款1092.3億元,比年初增加275.2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比為70.8%。
保險業平穩發展。全年保費收入123.7億元,增長15.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50.2億元,增長24.7%;人身險保費收入73.5億元,增長9.4%。支付各項賠款和給付40.7億元,增長20.5%,其中,財產險業務賠付25.3億元,增長31.2%;人身險業務賠付15.4億元,增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