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猗縣古稱郇陽,為山西省運城市下轄縣。臨猗縣由臨晉縣和猗氏縣合并而成,地處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西臨黃河,東望太岳,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境內無山,是山西省唯一的平川縣。 臨猗縣歷史悠久,平疇萬頃的自然環境,令郇伯封國,猗頓富興;沃饒近鹽的地理優勢,使堯舜時為甸服之地,夏代時建猗國于此。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5°C,年平均降水量508.7mm。 至2014年,轄區總面積1339.32平方公里,轄9個鎮、5個鄉、2個區, 375個行政村,常住人口56萬。臨猗縣是“全國文化工作行進地區”、“文明村鎮建設示范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水果十強縣”。行政區劃編輯至2014年,臨猗縣轄9個鎮,5個鄉,2個工貿區,分別為:嵋陽鎮、七級鎮、耽子鎮、三管鎮、廟上鄉、北辛鄉、角杯鄉、北景鄉、楚侯鄉、牛杜鎮、閆家莊工貿區、卓里工貿區。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臨猗縣位于山西西南部,運城盆地北沿,東南與運城市接壤,西南與永濟市毗鄰,西瀕黃河與陜西省合陽縣相望,北面孤峰拱秀與萬榮縣相連。轄區東西闊55公里,南北長33公里,總面積1339.32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0°17′30"--110°54′38″,北緯34°58′52″—35°18′47″。
地貌
轄區經受長期復雜的構造運動以及侵蝕和堆積的作用,特別是燕山期與喜馬拉雅山期的構造運動,第四紀以來的侵蝕與堆積,由大地構造運動形成斷塊與升降變化,表現為地塹和地壘,使地貌分為黃土臺垣和涑水平原兩個地貌單元。黃土臺垣又叫峨嵋嶺,占全縣總面積的50.96%,南部與西部均有波折;南部邊緣海拔500米左右,北部邊境海拔約600米左右;最高點位于東北角的孤山為820米,地勢呈現為自北向南傾斜。涑水平原占全縣總面積的46.5%,海拔360—400米,呈現東北——西南向傾斜。
氣候
峨嵋嶺臨猗縣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風;夏季雨量相對集中,但常有不同程度的伏旱;秋季一般多連陰雨天氣。日照時間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271.6小時,日照總輻射量為123.9千卡/平方厘米。歷年平均氣溫13.5°C,年平均最高氣溫19.7°C,極端最高氣溫42.8°C。年平均降水量508.7mm,降雨量以冬季最少,春季次之,夏季高度集中,秋季又明顯減少。常發的天氣災害有干旱、冰雹、暴雨和干熱風等。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臨猗縣總面積為1339.32平方公里,折合2045844.1畝;按國家統一標準分類,耕地101418.6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9.57%;園地為490134.1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3.96%;林地2590.8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59%;工礦用地11294.0畝,占總土地面積的0.55%;交通用地5800.5畝,占總土地面積的0.28%,水域40197.5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96%;特殊用地8483.8畝,占總土地面積的0.41%;未利用地89629.8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38%;灘涂46608.4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28%。
礦藏資源
臨猗縣境內礦產資源比較貧乏,只有粘土、砂、花崗巖等,但地熱資源較為豐富。磚瓦粘土礦分布廣泛,境內二坡臺地的荒溝荒坡儲量豐富;砂礦主要分布在牛杜、嵋陽、黃河沿線的孫吉、角杯、東張等鄉,黃河沿岸砂礦儲量大約200萬噸;石料主要分布在北景鄉的馬家窯、焦家營以北的孤山山腳下,可采儲量大約200萬噸;地熱資源以里寺、三星臺為軸心,呈東北沿南走向,面積119平方公里,總量12.42億立方米,水化學類型以重碳酸鈉型和氯化物硫酸鈉型為主,水溫在42°C—62°C之間,水中所含鋰、氟、鍶、溴、偏硼酸、偏硅膠等六種成份達到國家醫療礦泉水水質標準。2009年探測到焦煤蘊藏,以臨猗萬榮交界為中心,面積270平方公里,儲量11.2億噸。
水利資源
臨猗縣境內黃河流經河段全長29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為19512.2立方米/秒,是主要客水資源;涑水河在轄區自東北向西南流過,流經楚候、城關、牛杜、嵋陽、廟上、七級鎮6個鄉鎮,35個行政村,流域面積985.44平方公里,全長44公里,為全縣主要排污及泄洪道。轄區有大型電灌站151處,機電井3163眼,人畜飲水工程537處,建成防滲渠道3751公里,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4.94萬畝。全縣地下水資源總量為9945.1立方米,人均資源占有量為175立方米。
人口民族編輯2012年人口抽樣調查顯示,轄區共有171925戶,戶籍總人口為579290人,其中,城鎮人口208076人,鄉村人口371214人。戶籍人口中,男性人數為295713人,女性人數為283577人。從業人員有28301人,在崗職工有28286人。臨猗縣有回、滿、蒙古、朝鮮、壯、苗、藏、布依、納西等9個少數民族;截止2010年8月,共有宗教信徒6538人,宗教活動場所27處。
交通運輸編輯1996年,臨猗縣在山西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通工程。至2009年,全縣擁有公路總里程1406公里,其中國道36公里,省道74公里,縣道240公里,鄉道919公里,公路密度為96公里/百平方公里,農村巷道水泥路建設總里程1300公里。轄區形成了“一級路過境、二級路環鄉、三級路通村、水泥路通戶”的道路骨架。
政治編輯截至2010年8月,全縣共有基層黨委23個,其中鄉鎮區黨委16個;基層支部735個,其中農村支部378個,基層黨總支20個。各級各類人才9016人,其中女性干部人才4822人,占全縣干部總數的53.5%;黨政干部人才1294人,占總數的14.4%;事業干部人才7593人,占總數的84.2%;企業干部人才129人,占總數的1.4%。共產黨員16840人,其中農村黨員12550人,占黨員總數的74.5%;女黨員2423人,占總數的14.4%人。在臨猗縣設有基層支部的民主黨派有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設立小組的有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臨猗縣支部成立于1988年,中國民主同盟臨猗縣支部成立于1987年,中國民主建國會臨猗縣支部成立于1989年10月15日,中國民主促進會臨猗縣小組成立于1989年。
文化編輯臨猗文化源遠流長,遠古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殷商文化境內皆有遺跡;春秋時期的郇遺址以及漢魏碑碣等珍貴文物尚存。臨猗縣1991年被命名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地區,2009年被命名為“山西省文化強縣”。 設施:先后興建了文化綜合大樓、文化中心、圖書館大樓、博物館辦公樓、縣影院、縣劇團排練廳等一批文化設施,建立健全了鄉鎮文化站和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形成了三級群眾文化網絡。至2007年,全縣擁有文化站16個;公共圖書館1個,館藏圖書12萬冊;群眾藝術館1個;各種藝術表演團體180個;博物館1個,館藏文物2500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5個。團體:1997年7月,臨猗縣王申村威風鑼鼓赴香港參加“龍的光輝”慶回歸大匯演;1998年春節,城關鎮貴戚坊春蕾兒童文化園排演的鼓樂“果鄉娃娃鬧新春”,應邀赴京參加中央電視臺“天南地北喜迎春”春節文藝聯歡晚會,受到國家文化部的好評。戲?。号R猗眉戶劇團自1952年建團以來,堅持編演現代戲,深入山莊窩鋪送戲下鄉,被譽為“硬骨頭劇團”。演出1.4萬場,四次進京演出,受到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贊譽。大型現代眉戶戲《一顆紅心》、《澗水東流》、《嗩吶情》三上銀幕,創作的大型現代戲《戲緣》、《張小民》獲“五個一工程”獎,《酸棗樹·甜棗樹》獲“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82項大獎,《十里花香》獲第七屆全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23塊獎牌。
旅游編輯臨猗文物古跡眾多,轄區內有春秋猗頓古墓、戰國車馬坑、隋唐雙塔、唐柏、宋代銀棺、元代大堂等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特別是位于縣城東隅的建于隋唐時期的雙塔,以“日月交影”而遠近聞名。
戰國車馬坑
車馬坑內發掘出土的48輛戰車,天馬遺址被曲村、天馬、北趙、毛張四個自然村覆蓋,東西長3800米,南北寬2800米,共計約11平方公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涵蓋有新石器時期的仰韶和龍山文化層、夏文化層、西周至戰國文化層,以及秦漢元明文化層等四大文化層。天馬遺址有20000余平方米的晉侯墓地,10000余座西周至戰國古墓。已發掘出周代墓600多座,出土了280余件青銅禮器,大量青銅兵器、車馬器、完整陶器1000余件,以及數萬件玉、石、骨、貝、蚌、鉛器等。
猗頓古墓
猗頓的古墓在臨猗王寮村的西面路側。猗頓并不是河東地方人,他是"魯之窮士"。陶朱公范蠡他:“子欲速富,當畜五牸”。猗頓便來到河東,在峨嵋嶺下畜牧“五牸”,不到十年,他由"魯之窮士"變成了富翁,和陶朱公齊名。因為他發跡于猗氏,所以人們稱他猗頓,他的真名字反倒失傳了。
雁塔寺
臨猗雙塔雙塔又稱“雁塔”,位于臨猗縣城北隅雙塔學校內,據《猗氏縣志》及兩塔碑文載,兩塔創自隋唐間,宋代重修。歷為寺院,先后名為“妙道寺”、“雙塔寺”、“ 雁塔寺”。明太祖洪武年間置僧正司于寺內。兩塔東西排列,相距50余米。西塔宋代建,方形七層,高約30余米。 明嘉靖乙卯冬(1555)地震時塔剎毀壞。 第七層檐下砌磚雕斗拱,其余各檐皆疊澀伸出或收剎。塔內有階梯可登。東塔亦七層,方形,底層中空,以上實心,一、二層檐下有四鋪作斗拱,二層以上每層倚柱四根,上施斗拱。雙塔之門,對向而立,俗稱西塔為“白蛇塔”,東塔為“許仙塔”。每年七夕,有“雙塔交影”之稱,又因雙塔上雁巢叢結,黃昏時小雁環飛,故亦稱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