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是河南省安陽市代管的擴權縣級市,位于太行山東麓,晉、冀、豫三省交界處,總面積20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99647,戶籍人口1026659,是紅旗渠的故鄉,紅旗渠精神的發祥地,是中國最大縣級汽車配件生產基地。
林州人民常年在各地承包建筑工程,80年代當地口碑“十萬大軍出太行”,形成了知名的“林州建筑”,有“中國建筑之鄉”之稱, 90年代大力發展工商業,同時大力發展旅游業,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連續三十幾年一直位居河南省各縣(市)之首, 譜寫了“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創業三部曲,曾先后獲得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文化模范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市、 最美中國·人文(生態)旅游目的地、 中國汽車鑄造產業基地、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 、“國際生態休閑示范城市” 等榮譽稱號,并被確定為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河南省綜合改革試點縣(市)。歷史沿革
編輯
安陽自古居“天下之中”,西依太行,東臨平原,四省通衢,沃野千里,自然的恩澤和經濟的繁榮,使安陽為歷代先賢所倚重。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至當時被稱為“北蒙”的安陽,開創了殷商基業。
林州歷史悠久,古名隆慮,出自戰國韓國“臨慮邑”。
林州市區在夏屬冀州,春秋時先屬衛,后屬晉。
戰國時為韓國臨慮邑,后屬魏國,而后又屬趙國。
秦屬邯鄲郡。
西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 置縣,以西鄰隆慮山取名置“隆慮縣”,屬河內郡。
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06年) 因避殤帝劉隆諱,改名林慮縣,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屬魏郡。
三國屬魏國朝歌郡。
西晉泰始元年(公元265年) 屬司州汲郡,永嘉元年(公元307年) 屬前趙。
東晉大興二年(公元319年) 屬后趙,永和七年(公元351年) 屬前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 屬前秦,太元九年(公元384年) 屬后燕。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 ,并入鄴。
林州市區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 復置林慮縣。
永安元年(公元528年) 由林慮縣分置臨淇縣,置林慮郡,屬相州。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 ,廢林慮郡。
北周復置林慮郡。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 林慮郡廢,南部分置淇陽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 置巖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 廢州,淇陽縣、臨淇縣并入林慮縣,屬魏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復置巖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廢州為縣,屬相州。
林州市區金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 升為林州,屬河北西路彰德府,興定三年(公元1219年) 增置輔巖縣,屬林州。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 廢州為縣,輔巖縣并入,
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 復升為州,劃輔巖入安陽縣,屬中書省彰德路。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降州為縣,改名林縣,屬河南布政司彰德府。
清屬河南省彰德府。
中華民國2年(公元1913年) 屬河南省河北道。
中華民國29年(公元1940年) 3月分為林縣和林北縣,林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第五專區,林縣屬國民黨統治區。
中華民國32年(公元1943年) 5月成立林縣抗日民主政府,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第七專區。
中華民國35年(公元1946年) 6月林縣、林北二縣合并,復稱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第五專區。
1949年8月屬平原省安陽專區。
1952年11月屬河南省安陽專區。
林州市區1962年屬安陽專區。
1983年10月屬安陽市。
1994年1月24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林縣設立林州市,由安陽市代管轄。
地理環境
編輯
林州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脈東麓,處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匯處,地圖坐標為東徑113°37′-114°51′,北緯35°40′-36°21′。轄境東與安陽縣、鶴壁市鶴山區、淇濱區接壤,南鄰輝縣市,西界與山西平順、壺關兩縣接壤,北與河北涉縣相連,總面積2046平方千米,其中山坡、丘陵占86%。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南段東麓,境內多山,山坡、丘陵占總面積的86%。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市區海拔高度為306.8米。屬海河流域漳、衛南運河水系,有漳(濁漳河) 、洹河、淅河、淇河4條河流以及紅旗渠。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8℃,年降水總量672.1毫米。礦藏有鐵、煤、白云石、石英石、耐火粘土、大理石、花崗巖等。
林州市地理位置優越,東臨京廣鐵路,西通晉陜腹地,南依鄭州,北連京畿,乃南下北上、東進西達、三省通衢之要地。人稱“金三角”,史書有“衛棄之而弱,晉有之而霸”的記載。
山城林州行政區劃
編輯
沿革
1986年,林縣轄15個鄉。1987年12月,城關鄉撤鄉建鎮。
1988年12月,城關鎮又分為城關鎮、城郊鄉。同時,臨淇、姚村、河順、任村、東姚、合澗、橫水7個鄉撤鄉建鎮。
1993年,從姚村、河順2鎮各劃出4個行政村成立陵陽鎮。
1996年,東崗、原康、澤下、采桑4個鄉撤鄉建鎮,其中澤下鄉更名為五龍鎮。
1998年,撤小店鄉建桂林鎮。
山城林縣2003年元月,撤銷原城關鎮,新置4個街道:開元街道、桂圓街道、龍山街道、振林街道。
2010年,原康鎮更名元康鎮。2012年,茶店鄉撤鄉改鎮。
2012年10月24日,增紅旗渠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4年8月18日石板巖鄉撤鄉建鎮。
截止2012年,林州市轄4個街道,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15個鎮,1個鄉,34個社區居委會, 542個村委會,1643個自然村。
市區
振林街道 面積8.12平方公里。轄2個村委會,8個社區居委會。
桂園街道面積12.4平方公里。轄3個村委會,7個社區居委會。
開元街道面積11平方公里。轄4個村委會,6個社區居委會。
龍山街道面積8.32平方公里。轄3個村委會, 7個社區居委會。
經濟開發區
紅旗渠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林州市產業集聚區(省級)
紅旗渠農業產業集聚區
林州市林南(合澗)工業園
鄉鎮
任村鎮面積185平方公里,轄33個村委會,290個村民小組。
紅旗渠青年洞 岳臨淇鎮面積185平方公里。轄4個社區居委會,45個村委會,403個村民小組。
橫水鎮面積144平方公里。轄51個村委會,418個村民小組。
姚村鎮面積102平方千米。轄41村委會,305個村民小組。
五龍鎮面積190平方千米,轄28個村委會,292個村民小組。
河順鎮面積104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39個村委會,295個村民小組。
東崗鎮面積133平方千米,轄25個村委會,283個村民小組。
合澗鎮面積133平方千米。轄31個村委會,372個村民小組。
原康鎮面積137平方千米,轄36個村委會,284個村民小組。
桂林鎮面積98平方千米。轄33個村委會,239個村民小組。
林州區劃東姚鎮面積172平方千米。轄39個村委會,316個村民小組。
采桑鎮面積85平方千米。轄28個村委會,290個村民小組。
陵陽鎮面積26平方公里。轄20個村委會,89個村民小組。
茶店鎮面積90平方千米。轄23個村委會,240個村民小組。
城郊鄉面積131.76平方千米。轄42個村委會, 385個村民小組。
石板巖鎮面積89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112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
編輯
截止2012年,常住人口1200007人,戶籍人口1026659人,.
林州市地圖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81人。市區人口25萬,產業集聚區人口3萬。林州境內以漢族為主,流動人口含回族等少數民族、韓國和越南人,其中東崗鎮有白族、苗族、布依族3個少數民族。交通運輸
編輯
林州市交通便利,新河、安林、合嘴三條省級干線公路貫穿全境,
林州市公路東距107國道和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 南林高速公路已經建成通車;林(州) -長(治) 高速已于2013年5月29日全線通車;鶴(壁) -輝(縣) 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京廣鐵路支線安林鐵路直達林州腹地 ;2014年12月30日,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呂梁市(山西省) -日照市(山東省) 重載鐵路途經林州市,并在林州市設立紅旗渠站。
自然資源
編輯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資源有鐵、鈷、鎂、鉛、鈮、鉭、石灰巖、白云巖、花崗巖、大理巖、板石、硅石、鑄石、方解石、冰洲石、硅灰石、水晶、鉀長石、磷、含鉀巖石、煤、耐火粘土、建筑石料、磚瓦粘土、河沙、麥飯石等32種,其中20余種已開發利用,其中鐵礦儲量3401萬噸,現保有儲量1000萬噸,煤儲量為1200萬噸,白云石儲量為8300萬噸,石英石儲量12000萬噸,耐火粘土儲量2300萬噸,大理石、花崗巖遍布林慮山脈,其中花崗巖分紅、黑、花三個系列10多個品種,儲量約6億立方米。
農林牧資源
林州盛產小麥、玉米、谷子、紅薯、水稻、大豆、花生、棉花、油菜、芝麻等。境內山坡面積廣大,林果資源豐富,主要土特產品有柿子、柿餅、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蘋果、杏、梨、桃等。畜禽品種有牛、羊、豬、雞、兔、驢等。
特產“大紅袍”花椒、淇河鯽魚(雙背鯽魚) 、洪河小米。
藥材資源
林州山坡林間草地中生長有黨參、
林州風景一(32張)
柴胡、元參、當歸、黃芩、元胡、遠志、板蘭根、靈芝等800多種中藥材,其中黨參、全蟲、山楂、五加皮等中藥材盛產,常用藥材160多種,年收購量達2000多噸。林慮山主峰四方垴北部山谷中,有藥用植物92種,素有“太行天然藥物園”之稱。
經濟概況
編輯
林州市為河南省經濟實力較強的縣市之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連續三十幾年一直位居河南省各縣(市) 之首。
改革開放30年來,林州市經濟快速發展。從經濟總量看,林州市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45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172.6億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了27倍,年均增長12.2%,比河南省、安陽市平均增速高出1個百分點。從人均生產總值看,林州市人均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86元上升到2007年的17377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了20.5倍,年均增長11.5%,人均生產總值繼2004年突破1000美元大關后,2007年突破了2000美元,又實現了一個新的跨越。從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看,由1978年的1544萬元上升到2007年的52266萬元,增長33倍,年均增長12.9%。財政保障能力的提升,為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河南省縣域經濟社會綜合考評中,2005年、2007年連續兩屆進入20強縣(市)。
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388億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長17.5%;人均生產總值完成49087元,突破7500美元,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長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6.9億元,是2006年的3.6倍,年均增長29.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0.25億元,是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長20.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998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長16.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008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長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5.35億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長20.7%??h域經濟綜合排名從2006年的全省第20位躍升到第8位;姚村、陵陽、城郊、河順、橫水5個鄉鎮進入全省百強鄉鎮行列。
山城林州2012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419.7億元,增長12.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1.42億元,增長1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15.5億元,增長25%;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11222元,增長1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172元,增長12.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75.7億元,增長15.8%??h域經濟綜合實力繼續位居全省前十強。 2012年10月15日,河南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正式發布《2012河南省百強鄉鎮評價報告》,姚村、陵陽、城郊、河順和橫水5個鄉鎮進入全省百強鄉鎮行列。
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51.3億元,增長8.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4.03億元,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3.2億元,增長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8億元,增長12.1%。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14190元,增長1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41元,增長10%。
工業發展
2012年林州市工業總產值完成1075.6億元,增長16.5%;工業增加值完成253.7億元,增長15.4%。 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機械鑄造、建材、輕工紡織、醫藥化工、農副產品加工六大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2012年10月24日,經國務院批準,林州紅旗渠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紅旗渠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我省第8家被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縣域獲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尚屬首例。2011年底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2億元,工業企業總產值完成135.68億元,實現稅收5.6億元,完成出口額2.68億美元。先后榮獲省“先進產業集聚區”、“知識產權優勢培育區域”、“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示范區”、 “汽車配件招商引資特色產業園”等稱號。當前,園區入駐企業210家。
農業發展
農田水利設施不斷完善,
完成投資1000萬元的紅旗渠南分干渠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工程,投資2276萬元解決了5.51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完成節水灌溉面積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平方公里,新建、治漏庫塘50座,蟬聯全省農建“紅旗渠精神杯”。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糧食總產達到33.5萬噸。中藥材、優質小雜糧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3萬畝和6萬畝。投入畜牧發展資金2.2億元,新建、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21個。全年外出建筑業從業人數16.7萬人,完成建安總產值116億元,創勞務純收入26.5億元。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54個新農村建設試點開展順利,累計完成投資5.94億元,建筑面積達47.6萬平方米。完成2000戶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工程。新增農村沼氣用戶8140戶。新改建農村公路125.5公里。完成林業生態市建設任務11.9萬畝,成功創建“林業生態市”。
2013年4月,林州市創建河南省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市) 順利通過省質監局考核驗收,正式躋身“省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市) ”行列。
2014年全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23萬畝,新增中藥材種植面積1.52萬畝,新增核桃種植面積4.2萬畝,完成優質小雜糧種植面積9萬畝。全年完成山區綠化面積11萬畝,森林圍城面積2.3萬畝。投入畜牧業發展資金3億元,新建擴建各類規模養殖場45個,牧業產值30.1億元。投資2.8億元,建成紅旗渠農業產業集聚區、梅平農業生態園等30個現代農業園區。水利建設深入推進。完成渠道節水改造60公里,完成小水庫除險加固10座,新建維修治漏庫塘30座。農村13.68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建筑產業加快發展。企業總數達到201家,全年回遷企業30家,全年完成建安總產值720億元,創勞務收入70億元,被確定為“全省唯一建筑業發展綜合試點市”。
旅游業發展
2014年,旅游三產持續提升?;A設施更加完善。紅旗渠分水苑景區升級項目基本竣工,紀念館新館、太行大峽谷漂流、萬泉湖景區中原第一高山水滑道、航空運動主題公園建成投用,太行天路安全升級改造項目正在進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紅旗渠·林慮山大峽谷創建國家5A級景區工作積極推進;智慧旅游平臺正式運行,紅旗渠景區官方網站及手機智能導游上線,智慧旅游票務系統正式投用;成功舉辦第六屆安陽林慮山滑翔傘公開賽暨第四屆“海峽杯”滑翔傘交流、“中外藝術家太行對話”、第三屆中國林州國際和平藝術節和“相約紅旗渠畔,自駕太行天路”等活動。全年接待游客527.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3億元,分別增長8.2%和10.4%,我市被確立為全省首批旅游標準化示范市(縣)。三產實現加快發展。在旅游的帶動下,三產增加值實現136.6億元,增長8.8%,在安陽市排名第一。
政治
編輯
市委領導
1、中共林州市委書記、林州市人民政府市長:王軍。
主持市委、政府全面工作。
2、市委副書記、市委秘書長:路德軍
負責市委常務工作,協助鄭中華同志處理市委日常工作;主持市委辦公室全面工作;分管市委黨校、黨史辦、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科協、市殘聯以及農村、農業、新型城鎮化、人口和計劃生育;分管檔案局、機要局、保密局、接待辦;聯系黨群、人大、政協、武裝、民政、旅游、經濟工作和機關事務管理局。
3、組織部長:周翔
主持市委組織部全面工作;分管市直工委、市老干部局;主管紅旗渠干部學院。
4、紀委書記:韓愛民
主持市紀委全面工作;聯系交通、公路、衛生、食品安全工作。
5、宣傳部長:謝東
主持市委宣傳部全面工作;分管精神文明建設、對外宣傳、新聞中心、市文聯;綜合協調新聞、宣傳、廣播電視、文化出版工作;聯系科技、教育工作。
6、政法委書記:郭強
主持市委政法委全面工作;分管信訪、穩定、社會管理;聯系建筑業、商貿流通工作。
7、人武部政委:李全山
分管武裝、人防戰備、民兵預備役和軍隊方面的工作。
8、市委常委:雷鳴
負責市政府常務工作。
9、市委常委:李冰冰
聯系工業、產業集聚區和招商引資工作。
10、市委常委:肖照青
主持市委統戰部全面工作;分管市工商聯和民族宗教工作;協助謝東同志聯系教育和外宣工作。
市政府領導
1、林州市人民政府市長:王軍
持市委、政府全面工作。
2、正市長級干部:?;矍?/span>
負責交通、公路、衛生、食品藥品監督等方面工作。聯系民主黨派和工商聯工作。分管交通局、公路局、衛生局(愛衛辦、紅十字會)、藥監局、食安辦、市人民醫院等醫療衛生單位。
3、副市長:雷鳴
負責市政府常務工作。綜合協調經濟、計劃、財政、監察、稅務、金融保險證券、體制改革、人事、編制、統計、審計、重點項目、節能、紅旗渠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集聚區)、中心商務區、工業園區及處非等方面工作。聯系人大、政協工作。分管政府辦、財政局(會計結算中心)、監察局(糾風辦)、發改委(重點辦)、人社局、審計局、產業集聚區(經濟開發區)、國稅局、地稅局、編辦、統計局、行政服務中心、機關事務管理局、接待辦(外僑辦)、國投公司、建投公司、匯通公司、城投公司、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處非辦及各金融保險部門。
4、副市長:孫建鐸
負責農業、教體、信訪工作。分管農業局、水務局(紅管處、自來水公司)、畜牧局、林業局、農機局、扶貧辦、氣象局、信訪局、、教體局、一中。
5、副市長:王獻青
負責招商引資、文化、廣電等工作。聯系文聯、新聞中心工作。分管商務局(各招商分局)、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廣播電視總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招商引資指揮部辦公室、史志辦。
6、副市長:王景敏
負責科技、環保、安全生產、三產等工作。分管科技局、環保局、安監局、供銷合作聯合社、糧食局、市場發展服務中心、鹽業局、煙草局、物資管理辦公室及三產工作。
文化
編輯
城市精神
人工天河-紅旗渠(25張)
紅旗渠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林州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稱之為“人工天河”,在國際上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紅旗渠精神概括: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
新時期的紅旗渠精神: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斗不息
教育
歷年來,林州市各級領導非常重視教育事業發展,林州市在歷年高考中各項指標繼續保持了安陽市五縣桂冠,曾經創造了安陽市五縣(市) 高考成績八連冠,教育已經成為林州市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和窗口。
林州市有高中五所。分別是林州一中,林州市實驗中學,林州二中,林州四中,林州三中。
林州市高中(8張)
林州市非常重視職業教育。林州市原有中等職業學校:林州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林州市第一職業高中、林州市第二職業高中、林州市第三職業高中、林州市第四職業高中?,F已整合為由林州市職業中專牽頭整合的紅旗渠職業技術學院一所,及另外林州市經濟管理學院一所。
方言
林州話,或稱林州方言,屬晉語系。林州方言語音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高亢宏亮,發音清晰,渾厚直硬,變音較多,四聲分明,去聲字多多。詞匯豐富,詞尾多有后綴;句中常有語頭、鑲中和綴尾,說話常省略某些詞語 。林州話對多音節詞的首音節詞讀得沉重、響亮、節奏長,末音節詞讀得輕、低、節奏短:常因發音速度快,省略或輕放讀個別詞的聲母、韻母,聽起來好象改變了原來詞語的音節 。
林州國際和平藝術節(11張)
林州話和河南話不屬于同一語系:典型的河南話屬于中原官話,而林州話則屬于晉語。 “晉語前身應該是漢代揚雄《方言》提到的“趙、魏之西北”方言。晉語的使用人口近5000多萬(86年是4600萬) ,其中山西約2000萬(不含運城和臨汾大部,運城話和臨汾話屬于關中系統) 、內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萬,陜北有300多萬。晉語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入聲,這和北京的官話很不相同,晉語比北京話的語言特點古老很多,有學者戲稱之為“北方話中的山里話”。林州話,放在河南話,或者放在晉語邯新片中都是非?;逎?。
林州話和安陽話同屬于安陽地區方言,不同于河南中原官話,而是都屬于晉語分支。
飲食
林州特色飲食有:大燴菜、鹵面、水餃、撈面條、寬面條湯、涼粉、粉條、和樂剏、
林州風景二(13張)
雞蛋面疙瘩湯、紅薯面窩窩等。
大燴菜
由于制作簡單,口味鮮美、醇厚,在林州是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的,除了飯店里做的大燴菜,基本是家家都會做,每天都在吃。由于林州歷史上比較窮,在吃飯上不講究,炒菜時不一盤一盤的炒,而是把各種菜依次放到鍋里一起炒熟,從而成為燴菜。隨著生活的改善,燴菜里的配菜越來越豐富,口味也越來越好吃,逐漸形成林州一種地方特色飲食文化。在飯店里一般配以大米為主食,再上一碗雞蛋紫菜湯,讓人回味無窮。在個人家庭里,一般也是配以大米為主食,在過節日時,有時會配饅頭為主食。如今林州大燴菜已成為林州特色菜,每每有結婚喜慶的時候,主人家都會支起大鍋,一連做好幾天大燴菜,招待親戚朋友、街坊鄰居。
鹵面
在林州是一種很受歡迎的主食,由于鹵面食用方便快捷,很方便外出辦事的人食用,不管是街頭巷尾,還是城市鄉村,隨處可見三輪車上放著大籠屜,籠屜里面放著做好的鹵面,下面放著加熱的火爐。中午時分,在街上行色匆匆的生意人隨時可以坐在馬路邊要一碗鹵面,熱情的老板還會免費為你端上一碗面湯,在上世紀90年代,1.5元的價錢就可以讓你吃飽喝足,然后接著去忙自己的事情。林州鹵面做法獨特,做好后1天之內口感不變,被稱為中國林州式快餐。林州鹵面是將面與鹵(肉) 湯混合,使面充分吸收鹵湯入味后上籠屜蒸制。蒸好的鹵面沒有湯汁,香而不膩,干而不柴,百吃不厭。鹵面的配料一般是:細面條,五花肉,黃豆芽(或豇豆,蒜苔) 等。
水餃
在林州水餃也叫扁食,代表了團圓、喜慶、關愛、牽掛,它是逢年過節等隆重節日里不可缺少的角色。和面、盤餡、搟面皮、包餃子,每一步精細的做工,都把美好的心愿和對親人的關愛融入了進去。春節、端午、中秋、重陽、元旦、冬至等節日,水餃總會出如今林州人每家的飯桌上。對親人的關愛和牽掛,也融入到了水餃,每每有親人遠行或歸來,都會用水餃來送別或接迎。
撈面條
林州飲食是撈面條的天下,無論春夏秋冬,家家戶戶的正餐一定是撈面條。林州太行山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這里的小麥生長創造了黃金條件。成熟后麥粒質硬而透明,含蛋白質較高,達14~20%,面筋強而有彈性,做成的面條筋道、滑爽、有嚼頭。這一切優厚的自然條件,成就了撈面條風行林州的獨特景象。面條可選細、寬各種種類,以手搟面為佳。撈面條好吃,還需調以入味的臊子,也就是吃撈面需要的配菜或鹵菜。臊子可以是各種炒菜,并無固定配方,但是,不論葷素,菜一定要切的精細,這樣炒出來的臊子,菜細汁濃,加到煮熟的撈面條里,攪和均勻,配以蒜汁和一滴香油,口味鮮美的撈面條就可以品嘗了。
介紹幾種林州特色的臊子:白菜炒豆腐、雞蛋炒西紅柿、菠菜炒雞蛋、西紅柿炒茄子、土豆炒肉丁等等。
寬面條湯
在林州,小孩滿月那一天,會邀請親戚朋友、街坊鄰居,舉行慶賀,中午飯吃過,會給鄉親們花飯,除了大燴菜外,其中必有寬面條湯,寬面條有2cm寬,其中有著深刻寓意,期盼孩子以后人生道路寬廣、事事順利。這么好的飯,自然也就成了林州人飯桌上常見的飯了,一般會在晚飯做,只不過面條會適當細一點,另外會加上一些青菜,用燒熱的菜油一烘鍋,再加上饅頭或火燒,就發展成了林州常見的晚飯。
雞蛋面疙瘩湯
人生病后,一般都腸胃虛弱,不喜飲食。家里人一般會做雞蛋面疙瘩湯給病人喝,根據病人口感,或調以白糖,或加油鹽醬醋。雞蛋面疙瘩湯營養豐富,易于消化,還可以滋養脾胃,完全無污染、無添加劑,很有利于病人康復。
隨著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融合,林州飲食呈現多樣化發展,如出現了:米皮、涼皮、面皮、米線等各種街頭小吃,大飯店里更是融合了東南西北中各式飯菜。
特產
林州特產有:柿子(其中焦家屯村的柿子產量豐富、寨底村的柿子質量很好) 、柿餅、核桃(在申家洼村已經形成一定的生產基地) 、柿卷(合澗鎮路家嶺的柿子樹滿山都是 ,以前村里的人都去皮曬成柿卷(柿子的皮)和柿餅,村里人少了,家庭條件好了,一般也不稀罕了,不過還會摘些待客之用)。
林州特產小米(合澗鎮路家嶺村的小米非常有名,因為它生長地理位置高,受陽光照射時間長,雨量豐富,家家戶戶種的小米色澤黃潤,晶瑩剔透,聞名各鄉)、水煎包子、小磨香油、板栗、花椒等,山楂產量、品質中國之首。
林州山楂:習稱北楂。據古碑文記載:清康熙年間,林縣城關大紙坊鄉紅土崗村李清基,曾出任山東“五品軍工”,后帶回山楂枝條植于紅山崗村,長勢健壯,品質俱佳,遂移栽繁衍至全縣各地。主要品種為豫北紅和林紅兩種。
林州花椒:有大紅袍、小紅袍等品種。早在北宋時已大量種植。
任村鎮:核桃、柿子、花椒、蘋果。
姚村鎮:花椒、柿子、板栗、蘋果。
河順鎮:山楂、蘋果、核桃、柿子、李子、花椒。
陵陽鎮:山楂、核桃、板栗、花椒、柿餅。
臨淇鎮:臨淇小磨香油、淇河鯽魚,臨淇豆腐。
東姚鎮:柿子、黃杏、核桃、蘋果、香椿。
城郊鄉:山楂、板栗、水磨石、黃華玉。
城郊鄉桑園村:板栗。
采桑鎮:柿、杏、蘋果、山楂。
采桑鎮棋梧村:柿子。
桂林鎮:蘋果、柿子、梨、花椒。
社會事業
編輯
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申報實施各級各類科技項目127項,被確定為國家級科技富民強縣試點縣(市) 。完成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新“三館”建設,建成1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市中醫院病房樓建設順利進行,人民醫院新址開工奠基,建成150個標準化衛生所。不斷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人口自然增長率3.2‰。就業再就業不斷推進。新增城鎮就業1.6萬人,安置下崗職工6881人。完成農村零轉移就業家庭幫扶1500戶,發放支持就業小額擔保貸款4300萬元。城鎮登記失業率3.4%。社會保障進一步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82.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8.7%。城市和農村低保4.7萬人,五保供養1976人,企業養老保險參保4.35萬人。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完成主體工程。廉租住房建設一期、二期3.35萬平方米全部完工,三期完成主體工程量60%。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全年共接受社會各界捐助3118萬元,發放善款673萬元,救助5.4萬人。
2011年,林州市啟動了總投資9.7億元的“珍愛生命線,重修紅旗渠”水利建設三年大會戰,當前累計完成投資6.06億元,新建治漏庫塘240座,技改、新建、維修干支斗農渠977公里,改善恢復灌溉面積16萬余畝。
城鎮建設
主城區道路長114公里,綠化覆蓋率35.4%,綠地率30.5%,成功創建了省級園林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城市規劃區面積168平方公里,重點規劃控制區面積37.8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面積27平方公里, 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7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八縱十四橫”及一個產業集聚區的城市框架。小城鎮建成區面積達32平方公里,市區海拔高度為306.8米。 林州市政府強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城鎮化率達40.2%。
城市軸線初具規模。紅旗渠大道沿線公建項目全面展開,人民公園基本建成,科技大廈等項目建設順利。“兩改造”穩步實施。年度完成投資7.8億元,新開工建筑面積52萬平方米,在建180萬平方米,竣工68.5萬平方米。城市品位不斷提升。開工建設高層建筑21棟,新建和改造功能完善的配套小區65個,新增綠化面積28公頃。完成紅旗渠大道南側景觀渠建設,黃華河和馬肩河規劃整治全面啟動。城市功能更加完備。投資5880萬元,新建、改造和完善9條城市道路及配套設施。建成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工程,城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投資1.9億元的榆濟天然氣林州支線項目建成供氣。
14個建制鎮中,姚村、陵陽兩鎮被確定為省級重點鎮,臨淇、河順、合澗、東姚4個鎮被安陽市確定為市級重點鎮;并由9個鎮被命名為“中州名鎮”,21個行政村被命名為“中州新村”。
林州規劃截至2012年12月11日, 全市已有141個村完成了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任務,其中姚村鎮和城郊鄉兩個鄉鎮實現了農村社區全覆蓋。
道路名稱
根據林州市政府最新規劃,市區東西走向的道路稱作“某某街”或“某某大道”,南北走向的道路稱作“某某路”。
占元大道 原南三環路 為紀念抗美援朝烈士孫占元而命名。
振林路 原振林街 為紀念抗美援朝烈士栗振林而命名(以及振林街道、振林居委會、振林區、振林社區均是為紀念而命名) 。
長安路 原長安大道或西環路 太平盛世,長治久安之意。
天河路 原西三環路 人工天河紅旗渠位于其西側。
阜民街 原農業路 因南關大池古稱“阜民池”而命名。
長春大道 原紅旗路、站前街 意為林州經濟社會發展如春天生機盎然、蒸蒸日上 。
人民公園(22張)
魯班大道 原北三環路 林州為建筑之鄉,為紀念工匠鼻祖魯班而命名。
紅旗渠大道 原北環路 為弘揚紅旗渠精神而命名 。
林慮大道 原北二環路 西為林慮山而命名 。
天平大道 原南外環路、南二環路 其路位于城南,西有天平山風景區而命名 。
桃園大道 原大學路、南環路和電廠路 因向西直達風景秀麗的桃園村和桃園水庫而命名。
王相路 原西外環路或西二環路 因西側有王相巖風景區而命名。
太行路 西為太行山脈而命名。
龍山街 原龍山路 因東側為龍鳳山風景區而命名。
龍安路 原東環城路或東環路 因位于龍頭山下,且為市區通安陽的主要路段而命名。
以綠美城,以水活城。林州市圍繞建設大氣、秀氣、靈氣和宜居城市的中心,啟動了國家級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大力實施擴地增綠、拆墻透綠、見縫插綠、沿街植綠等城市綠化活動,來提升綠化品位。共新建城市防護林1400余畝,建設游園綠地20余片300余畝。初步形成了一街一景、一園一色、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花草相映、以綠促美的城市園林綠化格局。林州市還分期建設、逐步完善水系工程,與道路建設同步,修建了引水入城的景觀渠。在紅旗渠大道南側建設了2.8米寬的疊瀑式景觀渠,對穿城而過的12支渠進行了局部整治,并以人民公園建設為契機,啟動了對黃華河和馬肩河的規劃整治,水系建設初見成效。隨著城市框架的逐步拉大,還將建設水磨山郊野公園和四道河濕地公園等多樣的生態景觀,對迎賓大道南側河道進行防滲漏和綜合治理,建設小型水壩,形成新的水系。以水活城,讓林州這座山城充滿了靈性。
科技發展
太行人家(27張)
林州市榮膺2011年“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2011~2015年度全國科普示范市”、“中國低碳生態示范市”。林州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大力實施企業科技創新工程,有效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截至當前,共建成市級以上研發中心30家(2009年至2010年新增15家) ,其中,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家、省級企業研發中心9家、地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3個、地市級工程技術中心7家。成立了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林州市抗菌肽研究所和林州市煤礦機械設計院。投資2.6億元的國家級研究中心林州市科技中心正在積極建設中,預計2012年建成投運。 2010年至2011年,林州市共申報實施各級各類科技項目227項,其中,國家級項目3項、省級項目9項、地市級重大科技計劃項目5項、科技進步獎8項,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率達8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達52%。該市的優質無公害生豬飼養技術與示范項目成功申報為國家級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通過篩選能有效支撐經濟發展的科技項目,扶持企業做大做強,為集聚科技資源、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林州市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林州為目標,大力推進企業科技創新工程。近3年,累計申請專利443件,該市被確定為河南省第四批知識產權優勢區域。2010年,林州市產業集聚區參加了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工業企業知識產權專項行動,45家企業中有41家企業申報職務專利77項,完成參加專項行動80%的工業企業消除“零專利”的工作目標,走到了河南省前列。
醫療衛生
醫療衛生保障全面發展。2012年投資8000萬元的中醫院病房樓建成投用,投資2.5億元的人民醫院新址門診樓主體完工。新建60個殘疾人康復站(室) 。新農合參合81.7萬人,城鎮醫保參保15.5萬人,醫療救助因病困難群眾8萬余人。全面啟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12.2萬人開始領取養老金。但是公共服務水平與人民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上學、就醫等民生問題尚未得到很好解決,困難弱勢群體幫扶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
友好城市
河北省清河縣(054800) 河南省沁陽市(454500) 河南省商丘市(476000)
江蘇省錫山市(214100) 山東省榮成市(264300) 江蘇省張家港市(215600)
山東省即墨市(266200) 河北省冀州市(053200) 上海市虹口區(200100)
遼寧省海城市(114200) 山西省屯留縣(046100) 江蘇省江陰市(214400)
福建省東山縣(363400) 山西省壽陽縣(045400) 黑龍江省黑河市璦琿區(164300)
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716000)
旅游景點
編輯
林州滑翔(27張)
林州風景名勝眾多,現已形成以紅旗渠和太行大峽谷為龍頭、以黃華神苑、天平山、洪谷山、柏尖山、龍鳳山、萬泉湖、五龍洞為側冀的景區格局。紅旗渠的紅色旅游與太行大峽谷綠色生態旅游“紅”“綠”交輝,形成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紅旗渠、林慮山景區,以其“雄、奇、險、絕”令中外游客流連忘返。紅旗渠景區、太行大峽谷景區被確定為國家4A級旅游區。林慮山乃“北雄風光最勝處”,群峰秀拔,峭壁險峻,林木蔥郁,飛瀑流泉、景觀奇物,為世所稱,內有天然公園“王相巖”,有高達346米的亞洲第一高瀑,以及三九嚴寒桃花怒綻、三伏酷暑寒水結冰、千古之謎豬叫石等神奇的自然景觀。被國際航聯譽為“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慮山國際滑翔基地,吸引著中外滑翔健兒競相來此大展雄姿。成功舉辦滑翔傘世界杯賽暨第一屆中國安陽林慮山國際滑翔傘。
公開賽和全國汽車越野賽。紅旗渠景區列入“全國第二批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被命名為首批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天平山景區創建成3A級旅游區。石板巖鎮石板巖村、郭家莊村、高家臺村被評為全省農家樂百村萬戶試點村。
紅旗渠
紅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十年余。它以濁漳河為源,在山西省境內的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設壩截流,將漳河水引入林州。在極其艱難的施工條件下,林州人民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奮戰于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險灘峽谷之中,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如把這些土石壘筑成高2米,寬3米的墻,可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紅旗渠總干渠長70.6公里,渠底寬8米,渠墻高4.3米,縱坡為1/8000,設計加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
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境,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糧食畝產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紅旗渠工程不僅工程浩大,而且建筑工藝高超,通水40年來,仍巍然屹立在太行山上,至今建筑專家們還稱贊它為中國建筑史上的典范,成為林州市的標志性建筑。
太行山大峽谷
太行山大峽谷南北長100華里,東西寬2.5華里,海拔800-1739米,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斷崖高起,群峰崢嶸,陽剛勁露,臺壁交錯,蒼溪水湍,流瀑四掛,峰、巒、臺、壁、峽、瀑、嶂、泉姿態萬千,是北方山水風光的典型代表。
境內有三九嚴寒桃花開的桃花谷,三伏酷暑水結冰的太極山,千古之謎豬叫石三大奇觀。有太行之魂王相巖,潭深谷幽仙霞谷,晉普龍洞小洞天,原始森林太極山,亦真亦幻仙臺山,鬼斧神工魯班門,華夏—絕桃花瀑,太行平湖南谷洞(劉秀湖) 八大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