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縣,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州南部,東毗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南鄰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融安縣,西連黔東南州榕江縣、從江縣,北接黔東南州錦屏縣、劍河縣,是貴州東進兩湖、南下兩廣的橋頭堡。
黎平縣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其中侗族約占全縣總人口71%,是中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因而有“侗鄉之都”的美稱。黎平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政府駐德鳳是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的府城,古城保留完好,有”杉海糧倉油壺”、侗族大歌之鄉、鼓樓之鄉等稱號。
黎平縣是中國名茶之鄉,截止2012年底,黎平縣茶葉種植面積已經達到50.8萬畝。黎平縣是中國28個重點林區縣和國家11個退耕還林示范縣之一,也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
黎平得名源自1322年(元至治二年)設上黎平長官司。黎平府自1413年設置始至1913年廢除,有500年的歷史。
黎平,侗語音譯。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黎平境內開始建土司,置福祿永從長官司。元至元中,于里坪寨置上里坪長官司(‘里’,原是侗族人民祭祀的處所)。
1283年,置古州八萬軍民總管府(古州,今黎平羅里)。至治二年(1322年),廢除總管府,里坪寨更名黎平寨,上里坪長官司改為上黎平長官司,轄12個長官司,隸屬湖廣行省思州安撫司(思州,今岑鞏),黎平始得名。
1385年,廢除上黎平長官司,建五開衛指揮司,軍政總管,轄15所2屯、14個長官司。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廢除思州安撫司,設黎平府于黎平寨之官團,隸屬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轄潭溪、八舟、古州、曹滴(后廢)、洪州泊里、福祿永從、西山陽洞(后廢)7個長官司,境內實行軍民分治;五開衛轄所、屯,隸屬湖廣。
1434年,并新化府入黎平府,府轄區擴大,為有效管理新轄湖耳、歐陽、新化、龍(隆)里、亮寨、中林驗洞、赤溪湳洞7個蠻夷府城駐地由官團遷至五開衛城(五腦寨),府衛同城。
1441年,明正統六年,廢除福祿永從長官司,設永從縣,隸屬黎平府。1582年(明萬歷十年),黎平府改為軍民府,兼治五開衛事,知府歸沅辰道節制。1600年黎平府隸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1603年復隸屬貴州。
1725年,楚省的五開、銅鼓二衛改屬黎平府。1727年,五開衛改設開泰縣,銅鼓衛改設錦屏縣,隸屬黎平府,改楚省靖州的天柱縣屬黎平府。
1730年,設古州廳同知,屬黎平府。
1733年,天柱縣改隸屬鎮遠府。
1913年,原府、州、廳一律改為縣,廢府設黎平縣和洪州分縣,改開泰縣為錦屏縣,屬黔東道。
1935年,黎平縣為第十行政督察區專員駐地;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同年撤銷洪州分縣,并入黎平縣;二十六年(1937年)以后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50年,黎平縣屬獨山專區,1952年屬都勻專區,1956年劃歸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2013年,黎平縣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直管縣試點(暫未推行)。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黎平縣轄8個鎮、17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德鳳鎮、高屯鎮、中潮鎮、孟彥鎮、敖市鎮、水口鎮、洪州鎮、尚重鎮、永從鄉、順化瑤族鄉、羅里鄉、茅貢鄉、九潮鄉、壩寨鄉、巖洞鄉、口江鄉、雙江鄉、雷洞瑤族水族鄉、肇興鄉、龍額鄉、地坪鄉、德順鄉、大稼鄉、德化鄉、平寨鄉??h政府駐德鳳鎮。
1999年12月,撤銷九潮鄉、巖洞鄉,設立九潮鎮、巖洞鎮。
2003年末,轄10個鎮、15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1個街道辦事處,403個村委會、18個居委會。
2007年末,轄10個鎮、15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403個行政村、3086個村民小組。
2012年12月,撤銷龍額鄉、肇興鄉、雙江鄉,設立龍額鎮、肇興鎮、雙江鎮。
2014年2月,撤銷德鳳鎮、高屯鎮,設立德鳳街道、高屯街道。
截至2014年,黎平縣下轄25個鄉級行政區,其中2個街道、11個鎮、10個鄉、2個民族鄉。
2個街道:德鳳街道、高屯街道;
11個鎮:中潮鎮、敖市鎮、洪州鎮、尚重鎮、水口鎮、巖洞鎮、九潮鎮、孟彥鎮、肇興鎮、龍額鎮、雙江鎮;
10個鄉:壩寨鄉、德順鄉、大稼鄉、羅里鄉、口江鄉、平寨鄉、德化鄉、永從鄉、茅貢鄉、地坪鄉;
2個民族鄉:雷洞瑤族水族鄉、順化瑤族鄉。黎平縣是一個以侗族人口為主,侗族、漢族、苗族、瑤族、水族等多民族雜居的縣份。
2003年末,黎平縣總人口50.3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42.2萬人,非農業人口3.09萬人。
2007年末,總人口51.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44.1萬人(侗族人口34.81萬人,占總人口的67.33%,苗族人口7.78萬人,占總人口的15.05%),非農業人口39402人。
2012年末總人口5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9.62萬人,非農業人口15.56萬人,人口出生率12.16‰,自然增長率5.33‰,符合政策生育率92.81%,人口較多的民族有侗族、漢族、苗族。
2014年,總戶籍人口53萬人。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黎平縣位于東經108°31′~109°31′,北緯25°41′~26°08′之間,地處黔、湘、桂三省(區)交界及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過渡地區,黎平河谷入口處海拔為貴州最低。東南面與湖南靖州縣、通道縣及廣西三江縣交界,西南面與貴州省榕江縣、從江縣毗鄰,東北與貴州省劍河縣、錦屏縣接壤。
氣候
黎平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左右。一月最冷,平均4.5℃,極端最低氣溫-9.8℃。全縣年平均降水量1325.9毫米,最多年份1690.4毫米,最少年份1093.1毫米,年均蒸發量1255.9毫米。
水文
黎平縣較大的河流有六條,河流總長3480公里,占地43平方公里,其中長江水系較大的河流有:孟彥河、八舟河、洪州河,珠江水系有南江河、雙江河、育洞河。
資源
土地資源
根據1996年土地詳查結果統計,黎平縣土地總面積666.62992萬畝,折合4441平方公里,農業人均16.17畝,在黔東南州處于中等水平,人均占有耕地1.27畝,其中稻田1.14畝,旱地0.1畝,菜地0.04畝,屬于人多地少的縣份。境內耕地零星分布于海拔400——1000米的沖溝坡塝之間,以6°~15°、15°~25°兩個坡度級的面較大,耕地利用程度中等,一年一熟耕地占耕地面積的39.51%,一年兩熟耕地占56.59%,一年三熟耕地占3.68%,輪歇地、間作地占0.04%。人均園地0.05畝,人均林地11.19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人均0.17畝;交通用地人均0.03畝;水域人均0.13畝;未利用地人均0.93畝。
1993年第二次土地普查,黎平縣土壤有5個土類、16個亞類、40個土屬、97個土種。地帶性土壤有黃壤、紅壤,非地帶性土壤有潮土、石灰土、水稻土。自然土土層深厚,質地適中,土壤肥力以中等肥力居多,占總土壤面積的56.31%,上等肥力土壤占4.31%。經土壤養分含量化驗,有機質和全氮含量較為豐富,潛在養分豐富;速效鉀含量較高;速效磷普遍偏缺。
林業資源
林業是黎平的傳統產業,森林覆蓋率78%。早在清朝乾隆四年(1739),黎平開始人工造林,乾隆四十二年(1777),黎平
境內森林資源境內“兩岸杉木映印,一江巨筏長流”。木材暢銷江淮兩廣。2006年,全縣有林地面積370萬畝,森林覆蓋率65%,活立木蓄積量1415萬立方米,位居全省10個林業縣之首,有24種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1220種野生中草藥材;野獸種類為52屬675種。以產杉木為主,故有"杉木之鄉"之稱,屬貴州省十大林區縣之一,森林覆蓋率達58%,主要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油茶、山核桃、油桐、麻櫟、楠竹。
珍稀樹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禿杉
屬國家二級保護的:啄核桃、伯樂樹、蔸子三尖杉、十齒花、馬蹄參、香果樹、傘花木、銀杏、鵝掌秋、馬尾樹、觀光木。
屬國家三級保護的:穗花杉、黃枝油杉、柔毛油杉、凹葉厚樸、紅花木蓮、樂東擬單性木蓮、閩楠、華南五針松、青檀、白辛樹、銀鵲樹、紅木。
屬貴州省重點保護樹種:三尖杉、南方紅豆杉、桂南木蓮、深山含笑、闊葉含笑、亮葉含笑、擦木紫楠、小葉紅豆、花櫚木、木莢紅豆、華南樺、青線柳、木荷等。
中草藥類
黎平中草藥資源十分豐富,藥用植物有桔梗、金銀花、三顆針、勾藤、半夏、獨腳蓮、三百棒、續斷、杜仲、梔子、黃柏、山楂、烏梅、通草、竹莎、金邊小黃草、竹節人參、中華秋海棠、中華雪膽等數百種。近幾年人工引種栽培的有天麻、杜仲、川貝、茯苓、玉竹、太子參、沙參、牛夕等。
水利資源
黎平縣屬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全縣江河徑流總產水量約26.60億立方,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達80210千瓦,其中長江水系42820千瓦,珠江水系37390千瓦,可開發電能為31720千瓦,占理論蘊藏量的39.5﹪,其中長江水系16060千瓦,珠江水海15660千瓦。河網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0.78公里,高于全省平均值0171公里。全縣地下水蘊藏量達2.8億立方米,占地面水的10.7﹪。
礦產資源
黎平縣主要礦產有金、磷、錳、煤、壓電水晶、硅質原料,水泥用石灰巖,飾石用石材,建筑用砂石等礦。礦床、礦點(礦化點)106處。其中37種礦產不同程度探明了儲量,主要儲量產地168處。探明儲量屬大型礦的有8處,屬中型礦的有16處。截至2005年底,全縣開發利用礦種主要有5種,共有各類持證礦山19個,主要開發礦種為金、硅石、飾石板材、建筑用砂石、磚瓦粘土等。在各類持證礦山企業中,按礦種分有:金礦1處,硅石礦1處,錦石板材礦2處,建筑砂6處,磚瓦粘土礦9處,按礦山規模分,均為小型礦山。
經濟
總述
2012年,黎平縣生產總值完成37.52億元,同比增長17.3%;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億元,同比增長
黎平縣城(7張)
77.97%;500萬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6億元,同比增長23.5%;財政總收入完成4.19億元,同比增長39.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860元,同比增長1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549元,同比增長18.2%。 全年共實施項目238個,總投資123.6億元。共簽約項目49個,簽約資金233.5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25個,開工率達51%;到位資金44.2億元,增長1.76倍。
第一產業
黎平縣境內油茶林14萬多畝,年產精制侗鄉茶油1500噸。有松林99.6萬畝,年生產加工松脂4000噸。黎平黃牛和黎平香米暢銷廣西、廣東、湖南、及整個貴州省。2012年,黎平縣新增茶葉種植面積3.5萬畝、油茶2萬畝,獲得年度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稱號,被列為重點產茶縣。全年農業產業化經營銷售收入3.2億元,增長23.07%,全縣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達18家,專業合作組織74個,農業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13億元,帶動農戶6.7萬人。
第二產業
2012年,黎平縣共投入5億元,投入中潮工業園區建設。完成園區總體規劃、產業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土地利用方案編制和規劃環境評價,中潮工業園區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園區共征收土地4228畝,完成園區供水水源點建設,園區1號、2號工業大道、園區環線道路、1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會展中心、保障性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全年共引進項目16個,建成投產項目5個,實現產值3.8億元。
第三產業
2012年,黎平縣進行了肇興景區建設、翹街亮化及立面整治
工程、古城墻修復及烽火臺建設、堂安生態博物館建設,四寨村莊整治基本完成。全年全縣累計接待游客293萬人次,同比增長2.4倍,實現旅游收入13.64億元,同比增長1.32倍。
社會事業
醫療
2012年,黎平縣醫院住院大樓和縣疾控中心綜合樓投入使用,縣醫院門診大樓已投入使用,縣醫院十三層外科大樓已動工,且于2011年9月底升為了二級甲等醫院??h婦幼保健院搬遷工程啟動,改建了中潮等9
黎平夜景風光(7張)
個衛生院,建成了蒲洞等96個村級衛生室,新招錄169名醫務人員充實醫療隊伍,新農合參合率達98.3%,醫療報銷達1.43億元,完善城鄉特困群眾大病救助機制,醫療保障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計生
2012年,黎平縣人口出生率由2002年的16.13‰下降到2012年的7.8‰,自然增長率由2002年的9.2 ‰下降到2012年的6.51‰;新建了13個鄉鎮計生服務樓,縣計生綜合服務樓工程開工建設;制定并出臺了農村獨生子女戶、二女結扎戶獎勵、扶助和養老保障制度及政策,全縣2158戶農村獨生子女戶、二女絕育戶養老得到保障。
教育
2012年,黎平縣職校改擴建項目進展順利,按時完成農村寄宿制攻堅工程建設,完成45所農村中小學校改擴建工程,新建幼兒園5所、改造10所,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和高考成績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排位前列,新招錄111名中小學教師 ,全縣有1所職業中學,4所高中,28所初中,300多所小學。
職校:黎平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高中:黎平一中(貴州省級二類示范性高中)、黎平三中、黎平四中、黎平龍華學校
初中:黎平二中、黎平四中初中部、黎平五中、黎平六中、黎平七中、黎平四小附屬中學 等
小學:黎平一小、黎平二小、黎平三小、黎平四小、黎平五小、黎平六小 等
媒體
截止2012年,黎平縣已經實現鄉鄉鎮鎮通電視,每個鄉鎮可以接收到中國各地30多個衛星頻道,還可以接收到本地電視臺黎平電視臺兩個頻道,黔東南州電視臺綜合頻道、黔東南電視臺新聞薈萃頻道(201頻道)、貴州電視臺的5頻道等。黎平本土的媒體有:黎平電視臺、黎平廣播電臺、黎平教育報、《多彩如畫·黎平古城》雜志、黎平縣人民政府網、侗鄉網、黎平新聞網、黎平旅游網、侗族風情網等官方認證網站。
民生
2012年,黎平縣推進農村危改、生態移民住房、廉租房、公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共解決9萬多人住房困難問題。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8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9%,完成勞務輸出轉移9.6萬人。
交通
公路
黎平縣內公路有:S308省道(榕江—黎平)、S202省道(從江—黎平—錦屏)、S222省道(貴州黎平—湖南靖州)、S221省道(貴州黎平—湖南通道)。
G76廈蓉高速公路路經黎平縣肇興、雙江、水口、雷洞4鄉鎮,其中設置雙江、水口、雷洞3收費站出入口,貴迷1個服務區。
S15松從高速公路黎洛段2012年07月12日正式通車運行,設立永從、中潮、黎平南、黎平北4個收費站出入口,中潮、黎平2個服務區;三黎段2014年12月通車通往北部天柱縣、銅仁市;
黎靖高速公路于2015年9月即將開工通往湖南省靖州縣;
黎平公交日前縣城開通1—4路和3條專線公交,是黔東南州除凱里市外開通公交路線最多的縣城;
截止2015年6月,黎平汽車站每天共發往77個直達目的地的班車,其中省際客車19個、縣際15個、縣內43個。
機場
黎平機場位于貴州黎平機場位于黎平縣高屯鎮,毗鄰湘、桂兩省區,距
縣城直線距離9公里,公路里程20公里??偼度?/span>2.4億元,按4C級運行標準建設而成,機場跑道長2200米,寬45米,兩端各設300米安全區,可起降波音737、空客A320等大型客機。開通有黎平—貴陽、黎平—廣州、黎平—上海和黎平—長沙、黎平—重慶5個城市航線
“黎平山珍,芳名千里”這是古代文人對黎平古邑文化的贊嘆。黎平古城,地處黔、湘、桂三省交界,已有1300多年歷史。唐代,黎平為龍標縣治地,時稱五腦寨,始興土司。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改稱黎平。北宋巡撫副使龍禹官和丞相司馬光上書神宗皇帝:“蠻地古州(駐地今黎平羅里)山珍物豐。蠻民聚黨作亂。”神宗下令攻打土
黎平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張)酋楊承磊。禹官統宋軍在黎平城不遠的侗寨槍殺千人后,把這個寨子改稱“平越
寨”。這是黎平特產和兵燹較早的記載,也是黔東南至宋代以來重要的文字資料之一。黎平,雅名黎陽,素有“黔東咽喉,軍事要塞”之稱。宋代以來,一直是軍事戰略要地,征戰不息。明代,吳勉率20萬農民起義軍攻占古州(今黎平羅里)、靖州一帶,朝廷命楚王朱楨、湯和率兵圍剿,戰爭長達10年之久。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黎平府,轄五開衛等14個長官司。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紅軍長征到貴州第一個縣城黎平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等在這里召開了“黎平會議”,確立了紅軍長征北上進軍的軍事戰略路線。這里幾經戰火摧殘,但眾多的文物古跡依在。如:東城門洞、南城門洞等古城墻;二郎坡、馬家巷、雙井街等明清時期民宅建筑;湖廣會館、胡榮順商號、九如堂等清初的商業古建;何公祠、南泉山古寺、西佛崖、十萬坪古戰場等宗教軍事古跡。
河流井水是一個城市的靈氣,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黎平古城,南有南泉山脈環繞,北有北門山脈圍攏,形成上至五開下至羅團,長寬分別十公里三公里的船形盆地。城中有清澈見底的龍溪河(現稱福祿河)沿北門山腳流下清水江。城內還有五座連綿的五腦山,形成五開回龍。讓人稱奇的是:先人依五腦地形,運用易經、星宿、天干地支、地理學,進行推算布局,開鑿“九八”七十二眼井,眼井布局形象成一幅巨大的羅漢圖。明清時期,黎平出進士30名,舉人236人。有明代翰林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何騰蛟、亞中大夫前吏部尚書梅友月、朱萬年等人。
作為唐代龍標縣治地的黎平,從古籍文獻上也可讀到稱贊黎平山水文化的一些史詩。王昌齡貶謫龍標縣尉后,天寶年間(742年)在龍溪惜別好友時,寫下《送崔參軍往龍溪》:“龍溪只在龍標上,秋山孤月兩相向。”明萬歷二十七年秋天,時任南京大理評事的龍起雷,從南京回黎平,徙步龍溪賦詩《祭王昌齡》:“龍標天遠接龍溪,黯黯青山月欲低;千年羈魂應不怨,詩荒開遍夜郎西。”這寥寥的幾句,卻道出了黎平優美的地理特點,也表達了他對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的無比同情和贊頌其傳播漢文化的精神。
黎平古城,是東下湖廣,西上云貴的交通要塞,也是清水江、都柳江兩大河流的分水嶺重地。這里盛產杉木、木耳、山藥材、牛皮等,為歷代商賈云集之地,市場相當繁榮,有小南京的雅稱。清代中期,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浙江、四川、江西等省客商在黎平建立商會?,F存清代嘉慶湖廣會館,建筑面積3480多平方米,僅禹王宮內就懸掛有“探花及第”、“狀元及第”等各種扁牌題詞80多件。木材方面,保存有5000多年前的陰沉木。“日有千人拱手,夜亮萬盞明燈。”就是當年黎平古城繁榮的盛況。當地居民為繁榮經濟,常年把山區的茶油、核桃、香菇、天麻、杜仲等山珍藥材,由水路運往清水江,下洞庭,到上海,故而讓黎平古城一直享譽上海等大都市。自宋代以來,“黎平山珍,芳名千里”的佳話。
吉尼斯之最
黎平有五項“世界吉尼斯之最”,四項吉尼斯世界之最集中在一個縣,這在貴州乃至全國都罕見的:
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石拱橋——高屯天生橋
世界上最早的侗族鼓樓雛型——述洞獨柱鼓樓
世界上埋藏于地下最久、體積最大的陰沉木——杉木陰沉木
世界上最大的侗寨鼓樓群——肇興鼓樓群。
世界上人數最多的合唱——黎平機場通航慶典晚會上萬人合唱侗族大歌。
非物質文化遺產
黎平的侗族大歌也已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特產
黎平腌魚、黎平牛癟、黎平茶油、黎平茶葉、黎平米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