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區隸屬于寧夏自治區吳忠市,地處中國西北內陸,位于寧夏平原中部,距首府銀川市59千米,是寧夏經濟發展的核心區之一,也是吳忠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區總面積1384平方千米,轄8鎮4鄉,104個行政村、3個農場辦、17個城鎮社區,總人口38.1萬(2012年)。
利通區商貿流通活躍,素有“水旱碼頭”之稱,是西北地區傳統的物資集散地,建有各類專業、綜合批發市場35個。2012年利通區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15%。平均海拔1125米,屬溫帶半干旱氣候區,年平均溫度11.2℃。
建制沿革
戰國時屬秦國地,秦統一后置富平縣(駐地在今市區西南)。
西漢時置靈洲,吳忠歸其管轄。北魏時屬薄骨律鎮。后改為靈州。
北周屬回樂縣。隋唐時屬靈州。
宋咸平五年(1002年),靈州為黨項族占領,廢州改稱西平府,為西夏建國時的臨時首府,后又改稱靈州。
元屬寧夏府路靈州。明屬陜西布政使司寧夏鎮下的靈州守御千戶所。
清屬甘肅省寧夏府靈州。中華民國成立后,改寧夏府為朔方道,亦稱寧夏道。
民國二年(1913年)改靈州為靈武縣時,今吳忠市除原金積縣所轄部分外,均屬靈武縣,隸屬寧夏道。
民國十八年(1929年),寧夏道建為寧夏省。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吳忠回族自治州撤銷,吳忠市直屬自治區管轄。
1960年9月,金積縣撤銷,該縣的大部分(東南部)劃歸吳忠市。
1963年改置為吳忠縣。
197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成立,吳忠縣歸屬其管轄。
1983年撤銷吳忠縣,恢復吳忠市(縣級),市人民政府駐吳忠鎮。
靈武解放后改吳忠鎮為吳忠市,靈武縣下轄。
1950年1月,吳忠市自靈武縣析出升格為縣級市,直屬寧夏省管轄。當時將靈武縣劃歸吳忠市的一市三區劃為以數字序號為名的4個區共20鄉。其中第一區駐城鎮,第二區駐東塔寺,第三區駐王家廟,第四區駐上橋。
1950年1月在靈武縣西部置吳忠市,駐吳忠鎮,直屬寧夏省管轄。
1954年4月,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成立,吳忠市歸其管轄。
1954年秋,寧夏省撤銷并入甘肅省,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改為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
1955年,又改為甘肅省吳忠回族自治州。
1955年將原4區20鄉調整為東塔寺、古城灣、秦橋、早元、陳袁灘、上橋、羅渠等7個鄉。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劃化,全縣組建為1個公社——吳忠人民公社,以原7個鄉為公社管轄的管理區。次年,增置了1個街道管理處。
1960年10月,全市劃分為吳忠、紅旗、東風3個人民公社。此時,金積縣撤銷,該縣所轄的馬蓮渠公社及雙閘公社的大部分劃歸吳忠市管轄。吳忠市從馬蓮渠公社劃出一部分與雙閘公社部分組建為金積公社,此時全市管轄吳忠(駐利通街)、紅旗(駐古城)、東風(駐新民)、馬蓮渠(駐岔渠橋)和金積(駐金積)等5個公社。
1961年,劃馬蓮橋及東風兩公社的廖橋、羊馬湖等地增置漢渠公社。1962年,將6個公社調整為紅旗(駐羅家湖)、古城(駐紅星)、陳袁灘(駐陳袁灘)、東風(駐新民)、東塔(駐二大隊)、吳忠(駐利通街)、板橋(駐板橋)、金積(駐金積)、馬蓮渠(駐馬蓮渠)、馬家湖(駐馬家湖)、高閘(駐朱渠)、漢渠(駐廖橋)和秦渠(駐大廟橋)等13個公社。
1964年3月組建金積鎮;10月,組建吳忠鎮;鎮與公社為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1966年4月,陳袁灘公社劃歸青銅峽縣。1968年12月,陳袁灘公社劃歸吳忠縣。
“文革”期間,大部分公社的名稱被更改,到1972年6月以后,又陸續恢復了原來公社的名稱。
1968年吳忠公社撤銷并入吳忠鎮。1973年3月撤銷金積鎮,并入金積公社。
1984年3月,所有公社改為鄉,同時恢復金積鎮的建制。11月,撤銷漢渠鄉,以原漢渠鄉地域設立楊馬湖鄉和九千米鎮。1986年12月,撤銷金積鄉,并入金積鎮。1987年5月,紅旗鄉更名為早元鄉,東風鄉更名為上橋鄉,東塔鄉更名為東塔寺鄉,九千米鎮更名為金銀灘鎮。1988年3月,在新開發的扁擔溝灌區設置扁擔溝鄉。
1991年2月,在新開發的黃沙窩灌區設置黃沙窩鄉;至此,全市轄吳忠、金積、金銀灘3個鎮和東塔寺、古城、陳袁灘、早元、秦渠、板橋、上橋、楊馬湖、漢渠、馬蓮渠、馬家湖、高閘、黃沙窩、扁擔溝等14個鄉。
1998年5月1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銀南地區和縣級吳忠市,設立地級吳忠市,吳忠市新設利通區。
1998年9月8日,利通區正式掛牌。
2000年,利通區轄3個鎮、14個鄉。其中各鄉鎮:吳忠鎮、金積鎮、金銀灘鎮、上橋鄉、東塔寺鄉、古城鄉、早元鄉、陳袁灘鄉、板橋鄉、秦渠鄉、馬家湖鄉、馬蓮渠鄉、漢渠鄉、高閘鄉、楊馬湖鄉、扁擔溝鄉、黃沙窩鄉、巴浪湖農場虛擬鄉。
2003年,吳忠市人民政府批準:同意利通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由原來的13個鄉4個鎮撤并為4個鄉4個鎮、2個街道。
2004年12月將利通區的陳袁灘鄉劃歸青銅峽市管轄。
2005年,利通區轄2個街道、4個鎮、4個鄉:上橋街道、古城街道;金積鎮、金銀灘鎮、高閘鎮、扁擔溝鎮;東塔寺鄉、板橋鄉、馬蓮渠鄉、郭家橋鄉;巴浪湖農場、孫家灘開發區。
2006年,利通區面積1313平方千米,轄4街道、6個鎮、4個鄉。區人民政府駐裕民東街。
2007年,吳忠市撤銷古城、上橋、勝利路、金星街4個街道辦事處,同時設立4個建制鎮。7月10日,4個鎮正式掛牌成立,分屬利通區轄。
2010年,寧夏自治區政府決定:將靈武市白土崗鄉沙溝以南、211國道—211高速公路以西地域,包括白土崗鄉的西溝沿、南梁、五里坡、海子井(除仍居住在211高速公路以東的一個村民小組)4村和白塔水村北部及新紅村位于211國道—211高速公路以西的地域劃歸利通區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利通區轄8鎮4鄉,104個行政村、3個農場辦、17個城鎮社區。
利通區轄8個鎮、4個鄉:上橋鎮、古城鎮、金星鎮、勝利鎮、金積鎮、金銀灘鎮、高閘鎮、扁擔溝鎮、東塔寺鄉、板橋鄉、馬蓮渠鄉、郭家橋鄉;巴浪湖農場、孫家灘管委會、太陽山開發區。區政府駐地吳忠利通區高閘鎮。
位置境域
利通區地處銀川平原南端,西臨黃河與青銅峽市毗連,南與中寧、紅寺堡兩縣交界;東北部與靈武市接壤;距寧夏首府銀川市59千米。地處寧夏平原中部,黃河中上游,位于東經104°10'~107°39'、北緯35°14'~39°23',總面積1384平方千米。
地貌
利通區境內溝渠縱橫,林帶成網,轄區地勢南高北低,似寶瓶形,平均海拔1125米。
氣候
利通區屬溫帶半干旱氣候區,年平均溫度11.2℃,年平均降水量195.6毫米,具有春曖遲、夏熱短、秋涼旱、冬寒長的特點、年平均降水量193.4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013.7毫米,年平均氣溫8.8℃,極端氣溫最低為22.4℃,相對濕度53%,年均日照達2936小時,年平均無霜期171天。
水文
清水溝位于吳忠市利通區,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發源于牛首山東麓東干渠南邊,上游有黃羊子溝和扁擔溝的洪水經東干渠上的泄水閘排入其中,清水溝由南向北流經利通區高閘鎮、馬蓮渠鄉、金銀灘鎮、巴浪湖農場、上橋鎮,穿過吳忠市城區至古城鎮黨家河村流入黃河,沿途有86條灌溉退水溝道匯入其中。清水溝控制流域面積307.73平方千米,全長為27.3千米,平均比降1/1309。入黃河口處高程1113.98米。清水溝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85.7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1200毫米,多年平均流量9.04立方米/秒,實測最大流量87.3立方米/秒,年徑流量2.85億立方米,水文特征為干旱,徑流小,泥沙大,徑流模數101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多年平均輸沙量72.13萬噸,年輸沙模數2571噸/平方千米·年。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利通區土地總面積106424公頃,其中林地面積27145公頃,占利通區總面積的25.5%;非林地面積79279公頃,占利通區土地面積的74.5%。
利通區土壤類型分為9大類、28個亞類、48個土屬及500多個土種或變種。賀蘭山至西干渠之間主要為山地灰鈣土、草甸土和灰褐土,東部沖積平原主要為長期引黃灌溉淤積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洼地區有湖土和鹽土分布。灌淤土土質適中,理化性好,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適種性廣。土壤類型的多樣性非常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和多種經濟作物生長。
林業資源
2015年,利通區共核查苗木品種75種,查驗面積8138.4畝。利通區完成治沙及封山育林綠化項目建設3.4萬畝。其中:結合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在扁擔溝鎮五里坡地區封山育林2萬畝。依照世行項目規劃,重點在扁擔溝鎮在五里坡和孫家灘地區完成封山育林、喬灌混交林建設9000畝;結合國家退耕還林工程和三北工程的實施,在扁擔溝鎮五里坡地區進行荒山造林5000畝。
截至2015年7月,利通區林地面積27145公頃,占利通區總面積的25.5%。全區森林面積19328公頃,占林地面積的63.4%。平均森林覆蓋率為18.16%,平均林木綠化率20%。利通區城鎮土地總面積28.21平方千米,市區人口18.68萬,綠化覆蓋面積1086.92公頃,公園綠地面積355.49畝,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9.03平方米。
人口民族
2012年,利通區總人口38.1萬,其中農業人口占69%,回族人口21.4萬,占57.2%,是寧夏回族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
經濟概況
2012年利通區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79億元,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52.06億元,增長20.3%;第三產業增加值35.4億元,增長9.9%。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4.5%,比2011年下降1.1%;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0.9%,上升1.5%;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4.6%,下降0.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6255元,增長14.4%。
2012年利通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是101%,比2011年上漲1.0%。分類別看,食品類、煙酒及用品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交通和通信類分別上漲5.6%、1.8%、0.5%、2.1%、0.6%,衣著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居住類價格分別下降4.5%、4.3%、2.2%。分經濟類型看,國有經濟實現零售額0.53億元,增長9%;集體經濟實現零售額2.41億元,增長14.7%;私營經濟實現零售額6.33億元,增長8.2%,個體經濟實現零售額20.04億元,增長16.4%,股份制經濟實現零售額5.35億元,增長18%。
第一產業
2012年利通區全年全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35億元,比2011年增長6.5%。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14.8億元,比2011年增長6.4%。
利通區2012年全年糧食產量18.92萬噸,比2011年增長5.3%。蔬菜產量23.53萬噸,比2011年增長15.4%;園林水果產量15.16萬噸,比2011年增長47.3%。全區完成造林面積3625公頃,育苗面積200公頃,年末實有育林面積3333公頃。
利通區2012年年末大牲畜存欄13.82萬頭,比2011年增長13.1%。年末奶牛存欄12.88萬頭,比2011年增長8.3%,生豬年末存欄1.21萬頭,比2011年下降22.9%。羊只年末存欄25.02萬只,比2011年下降5.0%,家禽年末存欄29萬只,比2011年增長52.6%,肉類總產量1.14萬噸,奶產量43.67萬噸。
利通區2012年全年水產品總產量2340噸,比2011年增長42.2%。
利通區2012年年末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44.79萬千瓦,比2011年增長1.8%;農用拖拉機8179臺,比2011年增長2.5%;農用運輸車1.06萬輛,與2011年持平;農村用電量1.71億千瓦小時,比2011年增長1.2%;農用化肥施用量6.67萬噸,比2011年下降2.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88萬公頃。
第二產業
2012年,利通區全區工業完成總產值125.5億元,比2011年增長13.4%,實現工業增加值36.1億元,比2011年增長14.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5.6億元,增長17.2%,實現增加值32.5億元,增長12.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75家,實現增加值32.5億元,增長12.7%。其中:輕工業增加值11.9億元,增長14.6%,重工業增加值20.6億元,增長11.6%。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7億元,增長21.2%;股份制企業17.5億元,增長11.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4億元,下降3.4%。全區非公有制工業實現增加值17.5億元,增長3.6%;大中型企業實現增加值24.6億元,增長13.6%。
2012年,利通區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2億元,比2011年增長16.4%,工業產品產銷率95.8%,實現利潤1.7億元,下降10.5%,利稅3.2億元,增長0.2%。
第三產業
2012年利通區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4.66億元,比2011年增長14.8%。分城鄉看,城鎮實現零售額29.94億元,增長14.7%;農村實現零售額4.72億元,增長15.6%。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6.46億元,增長6.5%;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7.73億元,增長14.7%;住宿業實現零售額0.36億元,下降0.2%;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0.11億元,增長21.6%。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實現總產值67.2億元,比2011年增長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