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壩縣位于陜西省西南部,漢中市北部。地處秦嶺南麓,漢江上游,“面巴蜀而背秦川”,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地質地貌特征獨具特色,歷史悠久,資源豐饒,交通便利,歷代為棧道交通要道,素稱“秦漢咽喉”之地。東西長46.4公里,南北寬67.2公里??h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距西安367公里,距漢中85公里,其林業用地272.5萬畝,農用地8.9萬畝,為陜西省林業縣之一。
夏商時,境域屬梁州;周并梁于雍,境域屬秦地雍州。春秋留壩縣全景時期為羌人所居;戰國時期屬白馬氐管轄。秦代,境域隸屬漢中郡。后劃歸隴西郡,統屬“故道縣地”。西漢時,境域南部屬漢中郡褒中縣地,北部及西部屬武都郡故道、沮、河池三縣地。東漢時期,境域仍之。張魯據漢中,改漢寧郡,本境南部屬之。三國時期,本境為蜀魏相爭的重要地帶。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魏將鐘會率兵入漢中。264年,蜀國滅亡,本境歸魏,屬武都郡故道縣地。兩晉時期,本境歸益州,屬武都郡河池、沮、故道三縣地。其南部屬漢中郡褒中縣。南北朝時期,境屬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本境屬南岐州故道郡鳳州;西魏廢帝三年(554),改故道郡為歸真郡,改南岐州為鳳州。本境南屬漢中郡褒中縣,北屬歸真郡梁泉縣(鳳縣)。北齊廢帝乾明元年(560),本境北屬梁泉縣(鳳縣),南屬褒中縣。北周大成元年(579),本境屬兩當郡梁泉縣地,后屬順政郡靈道縣地。隋代,大業三年(607),廢鳳州置河池郡,治所梁泉縣,本境屬之;大業十三年(617),河池郡太守蕭瑀以郡降唐,本境隨之歸唐。北部屬河池郡梁泉縣地,南部屬順政郡褒城縣。唐代,初期和中期,境域均屬河池郡梁泉縣地。乾元元年(758),改河池郡為鳳州,境域屬之。南部屬山南西道興元府褒城縣。
留壩縣夜景五代時期,境域屬鳳州梁泉縣地。后梁貞明元年(915),蜀主以王宗瑤為東北招討使,攻克鳳州,本境歸蜀。后唐同光三年(925)九月,魏王遣郭崇滔為招討使,率兵伐蜀,本境歸后唐。后漢天福十二年(947),蜀主命山南西道節度使孫漢韶攻克鳳州,設行營,本境復歸后蜀。后周顯德二年(955)十一月,本境又入后周之梁泉縣地。北宋時,本境北部屬陜西路(后改為秦鳳路)鳳州梁泉縣地。南部屬利州路興元府褒城縣地;南宋本境歸興元府(今漢中)管轄。端平三年(1236),蒙古兵攻克武休關,本境歸元。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本境遂為興元路沔州所管。至正二十三年(1363),境域由興元府鳳州管轄。明代,洪武三年(1370),設留壩巡檢司,地屬鳳翔府鳳州。洪武七年(1374),歸漢中府鳳縣轄。弘治年間(1488~1505),遷留壩巡檢司駐廢邱關(留鳳關)。正德年間(1506~1521),移留壩巡檢司駐柴關(柴關嶺),縣地北屬鳳縣,南屬褒城縣。清代初,境沿用明代建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漢中府水利通判遷駐留壩,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5)十二月,設置留壩廳。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正月,將鳳縣南星(留鳳關為界)以南,褒城縣武休關以北,劃歸留壩廳管轄,東與洋縣松坪子交界,西以沔縣黑河為界,改漢中府水利通判為撫民通判。乾隆三十九(公元1775年)十二月,升漢中府撫民通判為總捕水利同知,主理留壩廳行政事務,兼理鳳嶺(酒奠梁以東)、柴關驛務,隸屬漢中府。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治所移至留壩。中華民國2年(公元1913年),改留壩廳為留壩縣,隸屬陜西省。民國3年(公元1914年)1月,廢漢中府,設漢中道,留壩縣屬之。民國17年(公元1928年)撤漢中道,直屬陜西省。民國24年(公元1935年),漢中設為陜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留壩縣屬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2月2日留壩縣成立人民政府,隸屬陜南行政公署。1950年1月,將褒城縣的鐵佛殿鎮劃歸留壩縣。1951年,設南鄭專區,留壩縣屬之。1954年,南鄭專區改稱漢中專區,留壩縣屬之。1958年12月29日,撤銷留壩縣置,劃歸鳳縣管轄,隸屬寶雞專區。1961年1月15日,將留壩縣轄區劃歸漢中市管轄。1961年9月2日,恢復留壩縣置,隸屬漢中專區。1968年,改漢中專區為漢中地區,留壩縣屬之。1996年6月,改漢中地區為漢中市,留壩縣屬之。
地理環境編輯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地處陜西省西南,漢中市北部,東連洋縣、城固,南接漢臺,西鄰勉縣,北靠太白、鳳縣。東經106°38′05〞至107°18′14〞,北緯33°17′42〞至33°53′29〞。東西長46.4公里,南北寬67.2公里??h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距西安市367公里,距漢中市85公里??h內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610米,最低海拔585米,平均海拔1547米。有耕地2897.5公頃(43462.5畝),占總面積的1.48%,其中旱地32741畝,占75.3%,水田10721畝,占24.66%。留壩縣屬亞熱帶北緣山區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系長江流域漢江支流。年平均日照1804.4小時,年降雨量為886.3毫米,平均氣溫11.5℃,無霜期為214天。境內山嶺陡峭,垂直高差大,地貌復雜,氣候多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資源,素有“天然氧吧”、“綠色寶庫”之美譽。
行政區劃編輯留壩縣轄8個鎮:青橋驛鎮、馬道鎮、火燒店鎮、武關驛鎮、城關鎮、留侯鎮、玉皇廟鎮、江口鎮,98個行政村。 名稱
境內生態環境優越,自然風光宜人,兩漢三國文化積淀深厚,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獨具魅力。位于縣城西北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張良廟,始建于東漢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集南方園林之秀麗與北方殿堂之宏偉于一體,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祭祀張良的古建筑群;省級風景名勝區紫柏山為陜西三大名山之一,其獨特的天坑地質奇觀,世所罕見,構成了中國最大的天坦群落,目前全縣正在全力創建張良廟—紫柏山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境內棧道遺跡星羅棋布,褒斜棧道、連云棧道、陳倉古道穿境而過,歷史典故眾多,文化源遠流長,故有“棧道博物館”之稱,依托古棧道遺址打造的漂流項目—中國棧道第一漂,目前已初具規模,成為蜀道文化之旅的重要節點。此外,我們正在積極打造的縣城商務休商中心和風云寺、寒溪夜漲、獅子溝國際狩獵場、農業觀光園等重要節點,也將成為旅游觀光和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植物資源
生物資源得天獨厚。林產品極為豐富,盛產板栗、核桃
紫柏山風光、獼猴桃、天麻、生漆、杜仲、食用菌等林副產品。特別是以留壩命名的“留壩香菇”被列入陜西省優質產品名錄。天然中藥材和生化植物品類繁多,人稱“綠色寶庫”、“天然藥庫”。留壩縣可供藥用的動、植物藥材有1320多種,盛產黨參、當歸、豬苓、杜仲、天麻、金銀花、生地、西洋參、棗皮、靈芝、九節菖蒲、黃姜、柴胡、茯苓、山藥、川芎等稀有名貴藥材,尤其是黃姜、西洋參、黨參、天麻、豬苓等中藥材品質極佳。俗稱“山珍”的菌類資源有乳菇、柳針菇、平菇、紅菇、冬菇、裂褶菇、側耳、金線菌、猴頭菌、木耳、羊肚、多孔菌、口蘑、喇叭菌等21屬300余種,極具開發價值。留壩縣林地面積181673.71公頃(272.5萬畝),占總面積的92.8%,森林覆蓋率86%,人均林地4公頃。樹種以紅樺、櫟類、山楊、冷杉、華山松、油松為最多,大部分為天然林?,F有馬道、火燒店、閘口石、桑園、廟臺子5個國營林場和9個天然林管護站,負責留壩縣森林的管護和營造。留壩縣現有天然牧草場2312.32公頃,占總面積的1.2%,主要分布在縣城西北。
動物資源
境內野生動物達410余種,其中常棲飛禽類270多種,被列為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毛冠鹿、金錢豹、羚羊、蘇門羚、林麝、鬣羚、豹貓、熊、靈貓、大鯢、蠑螈、白冠長尾雉、血雉、大鴇、白肩雕、紅腹角雉等。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儲量大,發現的礦藏有50余處,主要有鐵、銅、鎳、鉻、金、銀、鋁、鋅、銻、煤、硫、水晶、石
留壩水鈣鋁榴石(紫柏翠) (4張)
墨、石英石、大理石、冰洲石、花崗石、石榴子石、石棉、滑石、水鈣鋁榴石(紫柏翠)、蛇紋石等,其中以鐵、銅、鉛鋅、煤類、大理石、蛇紋石蘊藏量大,極具開發價值。鐵礦總儲量約490萬噸,含鐵量35%左右,現有18處28個開采礦點;矽線石儲量約170萬噸,其主要成份Al2O3含量達56.32%;鉻礦品位在35%以上,儲量3萬余噸;大理石儲量2.3億立方米,尤其以雪花白大理石最為珍貴,石體潔白無瑕,高雅華貴,通體晶瑩,是現代建筑裝潢的最佳之選。被視為石材珍品的大花綠蛇紋石,總儲量3.3億立方米。
水資源
本縣以光華山為分水嶺,東為褒河水系,西為黑河水系。褒河水系流域面積1758.03平方公里,占留壩縣水域總面積的89.8%;黑河水系流域面積198.63平方公里,占水域總面積的10.2%。有大、小河流20余條,總徑流量6.78億立方米,其中褒河水系流量占絕對優勢。徑流量1億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5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6條,水資源總量12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21.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3.5萬千瓦。全縣大小河流共223條,年平均徑流量12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21.5萬千瓦,可供開發利用的達13.5萬千瓦。
人口編輯1950年,留壩縣人口26042人。1951年,留壩縣人口為26929人,凈增887人。1966~1974年,人口出生率最高。1966年出生1155人,除死亡533人外,凈增622人,出生人口占總人口3.1%;1974年出生1185人,除死亡496人外,凈增689人,出生人口占總人口3.3%。1980年以來,計劃生育工作深入開展。1990年,留壩縣人口出生率為2%,人口死亡率為0.9%。1996年,留壩縣人口出生率為-2%,人口死亡率為0.8%。 2000年,留壩縣轄5個鎮、5個鄉,總人口4629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城關鎮11065 、馬道鎮5381、武關驛鎮5727、 留侯鎮3196、江口鎮7713、青橋驛鄉2388、火燒店鄉3511、石門鄉1735、玉皇廟鄉3520、桑元鄉2058。境內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壯族、滿族、黎族。
經濟編輯農業
民國30年(1941)統計資料,留壩縣牧草面積41.5萬畝,牲畜
留壩縣風光存欄為:牛743頭,馬13頭,羊152只,豬7600頭,蜂3078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糧食和油料作物種植仍居首位。糧食種植,以秋糧為主,秋季農作物品種以玉米水稻為主。1949年,留壩縣糧食播種面積11.3萬畝,總產量841萬公斤。1983年,農業資源調查,留壩縣有草坡31.5萬畝,占總面積10.8%;可利用面積為26.8萬畝。占草場面積的85%,其飼草、飼料資源豐富,草食家畜、家禽發展迅速。1990年,糧食播種面積降至7.9萬畝,總產量1647萬公斤,較1949年增長1.9倍。1995年留壩縣牲畜存欄:牛6090頭,羊609只,豬1.41萬頭,蜂5179群,家禽(雞)5.59萬只,池塘養魚12畝。1996年,糧食播種面積為9.5萬畝,總產量1853.3萬公斤。 2003年,留壩縣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西洋參、食用菌等主導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西洋參累計留床面積達到2600畝,比2002年翻了兩番。高山無公害蔬菜種植規模逐年擴大,種植面積達1萬畝,總產達9500噸。核桃、板栗、銀杏種植面積累計達到3萬畝,發展梨、李、桃等小雜果3500畝,被中國林學會銀杏分會授予“全國銀杏示范基地縣”稱號。畜禽養殖規模不斷擴大,以豬、禽、蜂為主的產業格局初步形成。2007年留壩縣豬、牛、禽、蜂飼養量預計分別達5萬頭、7000頭、12萬只和2萬箱。西洋參、蜂蜜、花粉綠色認證以及香菇、木耳無公害產地認定順利完成。以大鯢、林麝養殖為主的特色養殖業快速發展,留壩縣已建成大鯢養殖場84個,養殖林麝140余頭。
工業
中華民國時期,留壩縣工業以廟臺子鐵廠冶煉鑄造最為知名,其產品遠銷西北各省。其他工業門類較少,規模較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1953年起,實行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原有的企業在整頓中并、轉。1958年,在“大躍進”中組建全民企業,掀起了“大煉鋼鐵”的高潮,然而因其盲目發展,缺乏技術,不久即停業。1963年,調整工農業生產關系,向農業傾斜,工業生產基本停頓。1970年,興辦“五小”工業(小鐵廠、小煤礦、小農械廠、小木材加工廠、小釀造廠),引進技術和設備,擴大基建投資,招聘技術人才,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采取綜合開發,加工增值,工業初露生機。1979年后,逐步調整產業結構,進行技術改造,名優產品相繼問世。1981年,縣人民政府確定縣辦工業以建材工業為主體,依靠當地石材、木材等資源優
張良廟勢,重點發展石材、木材等加工業。1984年,鄉鎮企業發展,成為留壩縣工業生產的一大支柱,工業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邁步,雖然規模效益尚不顯著,但工業產值逐漸上升。1996年,留壩縣工業企業達229家,產值為7264萬元。 2008年至2013年五年內,建成水電站2座,總裝機容量達1720千瓦。非公經濟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累計發展“省級成長型重點企業”1戶、“市級成長型重點企業”3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戶、規模以上企業4戶。2011年,留壩縣新發展私營企業14戶、個體工商戶172戶,實現工業總產值1.6億元,是2006年的2.3倍。2014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1.42億元,增長12.1%;完成財政總收入6774萬元,增長22.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346萬元,增長23%;財政支出6.15億元,增長15.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77億元,增長114.9%;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億元,增長13.5%;預計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3930元、7065元,增長13.1%和13.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9‰。交通概況編輯1954年以來,留壩縣除恢復和拓展公路運輸線外,繼而在城鄉修建了數條公路。至1995年,縣、鄉公路暢通,初步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1996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通運輸環境也不斷改善。寶漢公路(316國道) 鐵佛殿至青橋驛20公里首險路段,將其油路拓寬后鋪筑成二級水泥路。 姜眉路、高桑路建設工程陸續完成,廟二
留壩縣公路路、西坪路等縣際公路相繼完工,截至2013年累計新建、改建公路442.2 公里,留壩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668公里, 40 多個通行能力較差的行政村交通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實現鄉鄉通三級以上柏油路或水泥路, 87% 的行政村通公路,以316國道、姜眉路、高桑路為骨架的環形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先后完成河濱路上段、紫柏路及廳城路、橋等新建和改建工程,硬化路面1.9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