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北區位于柳州市的北部,建區于1979年。下轄2個鎮和8個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320.03平方公里,總人口36.8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44萬人,是柳州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區。轄區呈扇形,依山環水,風景宜人,環境優越,九曲柳江環東、南、西三面而過,北面有風光秀麗的雀兒山公園、君武森林公園、江灣休閑觀光區等風景區。
中文名稱柳北區外文名稱Liubei District行政區類別市轄區所屬地區柳州市下轄地區解放 雅儒 錦繡 柳長 鋼城 勝利 雀山 白露政府駐地勝利路12號電話區號0772郵政區碼545000地理位置柳州市北部面 積282平方公里人 口43萬人(2010年)方 言西南官話桂柳片氣候條件中亞熱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雀山公園、君武森林公園、花果山生態園、十二灣林場機 場柳州白蓮機場火車站柳州北站車牌代碼桂B行政代碼450205目錄1 建制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氣候4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水資源5 人口民族6 經濟概況? 農業? 工業7 交通運輸8 教育事業? 幼兒教育? 小學教育? 成人教育9 文化事業? 文化場所? 文物古跡10 旅游觀光? 雀兒山公園? 君武森林公園? 沙塘花果山迷宮建制沿革編輯
柳北區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析桂林縣置馬平縣,縣治所設于今柳州市柳北區雀兒山附近“雙山”。屬象州.大業元年(605年),撤象州,馬平縣屬桂州。大業三年(607年),桂州改稱始安郡,馬平縣屬之。唐武德四年(621年),馬平縣為昆州(同年改名南昆州)治所。貞觀八年(634年)為柳州治所。馬平縣城址位于今柳州市城中區東南濱江一帶。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柳州治所遷柳城縣,馬平縣仍屬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馬平縣屬柳州安撫司,十六年(1279年)屬柳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馬平縣屬柳州府。為府治所,清仍之。民國元年(1912年),撤馬平縣入柳州府。2年6月,裁柳州府,復置馬平縣,屬廣西柳江道,為道治所。民國20年(1931年)1月1日,馬平縣改名柳州縣。23年柳州縣屬柳州行政監督區并為治所。26年4月7日,柳州縣改名柳江縣。29年,柳江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并為治所。31年,第四區改稱第二區,柳江仍為區治所。1949年11月25日,柳江縣城解放。12月10日,柳江縣城區,即今柳北轄區及部分郊區劃歸柳州市。城區外18個鄉劃為柳江縣,屬柳州專區。1950年3月19日,柳江縣治遷拉堡圩。今柳北轄區分屬柳東、柳西區。7月26日,柳東、柳西區改為第二、第三區,屬柳州市第二、第三區,一部分屬柳城縣鷓鴣江鄉。同年下半年,改屬第一、三區。1955年撤區,建立街道,今柳北轄區分屬文惠街道、中南街道和郊區管轄。1958年9月25日成立柳北區,管轄新建工業區。1960年4月,撤銷區公所和居民委員會,將城區和郊區合并,組成柳州市轄4個人民公社。雀兒山人民公社成立,下轄白露(鋼鐵)、長塘(飛躍)和沙塘(超美)等3個分社。今柳北轄區大部分屬雀兒山人民公社,一部分屬城中人民公社文惠分社、東方紅農業分社。1961年12月恢復城鄉分管。21日,撤銷雀兒山公社,將大部分地區并入郊區,小部分并入城中區。1962年恢復居民委員會,今柳北轄區部分劃歸向陽公社所屬居委會。次年12月5日,恢復雀兒山公社,轄柳北工業區全部地區。1968年間,柳州市成立城中區、魚峰區、郊區,今柳北轄區分屬城中、郊區。1972年,城中、魚峰合并為柳州市城區。今柳北轄區分屬其中解放公社和雀兒山公社。1979年9月20日,恢復柳北區。28日,柳北區正式成立。屬柳州市至今未變。
行政區劃編輯柳北區初建時,就原解放公社和雀兒山公社的13個居民委員會擴建為16個居民委員會。隨著改革開放深入發展,區內工商企業、居民點不斷增加,居民人口激增。根據居民居住情況和便于居民自治原則,轄區居民委員會逐年調整,1980年下轄18個居委會。1981年,新建躍進路、北雀路、勝利路和火車北站等居委會,轄區居委會增加到27個。1985年3月,由于城區工作需要,區內設立解放、黃村、勝利、雀兒山4個街道辦事處,作為區政府的派出機構,代表區政府行使部分職權,并直接管理轄區內各居民委員會。解放街道辦事處主要管轄從八一路至躍進路口、三中路、北站路、白沙路地段的12個城市街道居民委員會,機關駐地八一路36號。黃村街道辦事處管轄南從雅儒路鐵橋頭北至北雀路紅碑路口,東至湘桂鐵路邊,西至柳江地段,下轄8個城市街道居民委員會,機關原駐北雀路7號,后遷至雅儒路清水塘邊。勝利街道辦事處管轄南起躍進路口,北至柳長公路與湘桂鐵路交叉口,西至北雀路中段,東至柳江畔,下轄14個城市街道居民委員會及勝利小區管理委員會,機關駐地勝利小區。雀兒山街道辦事處管轄地區南與勝利辦事處交界,北至鷓鴣江地段,下轄9個城市街道居民委員會,機關駐地北雀路79號。1983年1月17日,柳城縣沙埔公社石碑坪片古木、大灘大隊劃歸柳州市,境內的長虹機械廠的職工、家屬為城市戶口,歸柳北區管理;同日,鹿寨縣屬的洛埠鎮劃歸柳州市,境內的柳江造紙廠的職工、家屬為城市戶口,亦屬柳北區管理,柳北區轄范圍按選民所在地逐漸擴大。1988年5月,成立柳鋼居民辦事處,自行管理柳州鋼鐵廠內部9個居民委員會,行政上仍受柳北區人民政府領導。全轄區的居民委員會經歷年調整,至1990年,共有52個。管轄最遠的地方,為屯秋兩個居委會,駐地在鹿寨縣境內。這種城鄉交織并與外縣搭界“插花”的現象,是柳北區行政區劃和管理上突出的特點。 2012年2月22日,洛埠鎮劃歸魚峰區。2015年,柳北區管轄8個街道3個鎮:解放街道、雅儒街道、勝利街道、雀兒山街道、鋼城街道、錦繡街道、白露街道、柳長街道、石碑坪鎮、沙塘鎮、長塘鎮
柳北區位于柳州市北部,地處東經109°21'一109°26′,北緯24°19′一24°24′。東部和西南部隔柳江與郊區柳東鄉和柳南區相望,南接城中區,北至郊區長塘鄉、白露鄉,西濱柳江,形成北寬南狹的長形帶柄斧狀布局,總面積18.99平方公里(如包括轄區12個不連片的選舉單位所在地,總面積計達48.46平方公里)。是一個城鄉交織地區。
氣候
柳州位于南亞熱帶北緣,大江環繞,地氣疏豁,柳北地區受季風環流影響尤為明顯。氣候特征是夏長冬短。夏季盛行溫暖濕潤的海洋氣團,雨量充沛,冬季盛行寒冷干燥的大陸氣團,形成夏濕冬干的氣候。自1964年以來,在沙塘物候觀測點進行系統的物候觀測,從多年的天氣變化和柳北一帶的生物現象表明:柳州地區(以柳北為觀測點)春季由每年2月7日至4月25日,氣溫由攝氏11度逐漸升至20.4度,先見毛桃芽膨大,桐油樹展葉至苦楝樹開花,共歷78天。自每年4月末起進入夏季。初夏平均氣溫20.4度,葡萄開花;仲夏氣溫平均21度,蚱蟬始鳴;季夏平均氣溫26度,桂花綻蕊,至每年10月初夏季結束,共為160天。秋季由每年10月3日至12月25日,計為84天,平均氣溫16.2度,枇杷出現花蕾,桐油樹葉漸次變黃。自12月26日起至第二年2月6日是為冬季,共43天,平均氣溫11度,苦楝樹葉落盡,野草枯黃。年平均氣溫攝氏20.5度,一般變化不大,年際前后的氣溫差異在0.4度左右。最熱月份為每年7—8月,月平均氣溫28.8度,1956年8月7日極端最高氣溫為42度;最冷月份是每年12月至次年1月間,月平均氣溫10.3度,1955年1月12日的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3.8度。無霜期332天,1975年霜凍嚴重,全年有霜期連續22天。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柳北區內的巖層為沉積巖,地下礦藏多屬于沉積礦,如石灰石、白云石礦,分布面積很廣。筆架山已探明C1級儲量石灰石273萬噸,含氧化鈣46.9%;白云石153萬噸,含氧化鎂21.25%。駝背山的石灰石儲量21萬噸,含氧化鈣50%;白云石130萬噸,含氧化鎂19.9%。1970年,柳州鋼鐵廠曾在此兩山開采白云石,投產半年后,發現礦體溶洞裂隙發育,其間填滿粘性黃土,影響生產,因而停產報廢。鷓鴣江一帶地下儲藏二疊系風化形成的堆積錳礦,并有頁巖黏土,適于作建筑材料打磚用。
水資源
柳北區內地下水資源豐富,主要含水段分布標高在50一20米,地下水埋藏2.5—2.2米不等。經計算,地下水儲存資源約0.15億立方米左右,允許開采量9.25萬立方米/日,這類地下水屬重碳酸鈣、鎂類型,水溫春冬攝氏20一23度,夏秋20一25度,水質良好。1985年已有柳鋼等13個廠礦企業單位開鑿成井利用地下水,收到明顯的經濟效益。
人口民族編輯
柳北區據民國37年(1948)5月份統計.當時柳州城廂普通住戶24227戶、97949人;公共住戶296戶、16064人;流動人口24071人,總計全柳州城廂人口為138084人(其中男84003人,女54081)。今柳北轄區當時屬柳州、柳城兩縣分管,人口無準確統汁數字。解放后至1979年,區域變動頻繁,人口流動很大。今柳北區政府成立后,經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確計全區總人口為104948人,是解放前一年柳州城廂總人口的76%。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柳北區內人口已增加到210557人,為解放前一年柳州城廂總人口的152.48%,超過一半以上。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杳數據,柳北區常住人口為428023人,其中:解放街道44690、雅儒街道53266、勝利街道63695、雀兒山街道42501、鋼城街道39813、錦繡街道65852、白露街道21435、石碑坪鎮20086、沙塘鎮30691、長塘鎮39826、洛埠鎮6188
經濟概況編輯農業
柳北區新中國建國前,農村的土地、山林等主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大量為地主和封建宗族占有,廣大農民無地、少地。據民國22年(1933)馬平縣政府選擇雅儒村、黃村100戶農民作抽樣調查,統計半自耕農占50%,佃農占28%,自耕農只占22%。75%以上的土地為地主所有。地主憑借所占土地向佃農出租,普遍采用分租制,以谷物計租,對半分成或四六分成(即地主、佃農各半或主4、佃6)。年租一次定死,年中受災不變。農民苦累一年,收獲后除交田租、牛租外,所余無幾,遇有天災人禍,則靠向地主(財主)借貸,忍受重利剝削,過著貧困不堪的生活。清道光十四年(1834),太學生陳玉作《城北看菜花》詩,描寫當時柳州北郊已有人家專業種菜,而菜價低賤,“幾擔挑入市,難易粟一斗”。菜農的生活也很貧苦,“菜傭忙菜花,菜色常嗟有”。歷時百余年,至民國24年(1935)以前,柳州近郊基本形成雅儒、連塘、灣塘3個村的蔬菜基地。雅儒村有5代人均以種菜為業的菜農,他們習慣傳統種菜方法,很少改進。民國35年(1946)廣西農事試驗場派人到雅儒村首次用美國制造的噴霧器為菜農噴灑藥物,菜農才開始懂得用器械滅除害蟲。在解放前夕,雅儒等村大多數菜農的生活仍處于貧困中,“賣菜婆,咬菜腳”,就是他們的生活寫照。白沙村一帶多畬地,農民除在水田種稻谷外,多種糖蔗,采用土法榨糖,自產自銷。民國24年(1935)柳州白糖產量為廣西全省之首,白沙年產糖10余萬公斤。但蔗農要交地租、開榨稅和在市場上受到層層盤剝,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國幣)。民國25年(1936)12月10日,黃村、雅儒、白沙等村,首次舉行村民大會,討論各村興革事宜,但在土地所有制未改變前,處于國民黨政府統治下,貧苦農民沒有經濟地位,也沒有政治地位,所謂“興革”,一切仍由國民黨當局決定,農民的愿望無從實現。新中國建國后,1951年3月6日,雅儒村、黃村首先辦理減租、減息,解決農民春夏度荒問題,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同時提高農民的階級覺悟,隨后分別建立農會,為土地改革創造條件。同月10日,市人民政府派土改工作隊進駐黃村,發動、領導農民開始進行土地改革,并逐漸全面鋪開。至1952年,黃村、雅儒、白沙等村土改工作結束,把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剝削土地所有制從根本上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1954年9月27日至11月20日,市頒發土地證,白沙、黃村等村村民先后都領到土地、房屋所有證和國有土地使用證。1954年,農村工作開展“以互助合作為中心”的生產運動。經過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3個階段,進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2月7日,雅儒村成立高級蔬菜生產合作社,一時掀起辦高級合作社的高潮。由于辦社發展過快,一些人缺乏思想準備,認識不足,入社后感到吃虧,1957年初,一度有人鬧“退社”,1月9日,雅儒村、黃村派干部參加郊區黨委召開的三級干部會議,開展“合作社有沒有優越性”的討論,統一思想,穩定合作社,頂住退社風。12月17日,市內首次下放干部到白沙、黃村參加勞動,與農民同吃同住,共同搞好農業生產。1958年,出現農業生產“大躍進”局面,2月27日,在全市召開“農業生產大躍進”會議,白沙、黃村等社、隊參加,提出3年內實現糧食畝產800斤的口號。1959年7月18日,郊區劃分為雅儒等5個蔬菜生產區,實行分口管理,其中兩個生產區在今柳北轄區內。至1962年,黃村、雅儒、白沙3個大隊28個生產隊全以蔬菜生產為主,同時開展多種經營。黃村、雅儒兩個大隊召開老農座談會,討論縮短和消滅四、五月蔬菜淡季的問題,提出具體辦法:(一)合理安排生產,錯開播種,分期上市;(二)根據蔬菜不同品種、不同特點,實行間種、套種;(三)增加高產和適合四、五月雨季生產的蔬菜品種與早熟瓜的播種面積;(四)克服雨季的不利自然條件,做好防蟲工作;(五)搞好蔬菜加工。雅儒大隊還認真制定合理的勞動定額,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實行集體計件、評工記分、個人計件和按時記分等3種計酬方式。為了保證耕作質量和方便記分,逐塊丈量土地,進行編號、建立卡片,并發動群眾民主制定質量檢查制度,嚴格執行,共同遵守,不斷地提高蔬菜的產量和質量。1962年第一季度以來,月月超額完成蔬菜上市任務。副業以養豬發展較快。雅儒一隊從1958年開始,依靠社員投資,辦起集體養豬場,到1965年全隊飼養生豬達227頭,其中集體養豬121頭,比1958年增加4倍。全隊達到平均每戶養豬7頭,全年賣給國家大肥豬110頭,全年集體養豬收入6450元,占生產隊總收入的27%。其他各社、隊發展養豬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入。1989年1月26日,新華社電訊報道勝利小區個體戶秦金華貸款辦養豬場,自1986年至1989年,共賣豬給國家1.1萬頭,成為轄區內養豬發家的大戶。轄區內有地方國營鷓鴣江牛奶場1所,于1963年4月1日建成,次年投產,供應柳北片市民飲用鮮牛奶,至1990年年產奶量33.65萬公斤,全年總產值115萬元。牛奶場還辦有家禽飼養場,每年又為市場提供活雞、鴨、珍珠雞、生豬等3.5萬只(頭)。轄區內還有幾個園藝場,其中鷓鴣江園藝場也從事水稻生產,1965年所種260畝早稻畝產折干谷225公斤,比1964年畝產增加18%。場里柑橙1963年總產量比1962年總產量增加1倍以上,1965年的總產量又比1964年增產約3成。1969年,鷓鴣江園藝場一部分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五七干?!焙湍蠈幨小拔迤吒尚!?另一部分劃出,新建紅星園藝場和紅江園藝場。至1973年,恢復鷓鴣江園藝場,1985年產值432萬元。柳州市紅星園藝場1970年1月在龍家橋建場,以栽種柑橙為主兼營養殖業,1990年農業產值91萬元,養殖業產值140.1萬元。
工業
柳北區內的工業,最早只有1間附屬于生產教養院的火
柳北區柴廠,1950年創辦于銅鼓嶺(今三中路),設備簡陋,僅有手搖火柴出片機和切枝機各1臺,當年廣西全省火柴會議決定,分配該廠生產任務才102箱。1951年創建織布廠,亦附屬于生產教養院,安置經過改造、無家可歸的妓女22人和孤兒、貧困烈、軍屬、殘廢軍人等30余人,有織布機13臺、整經機1臺、搖紗機1臺及漂染和后處理等設備。另有腐竹廠也設在銅鼓嶺,1952年創辦,僅有1間草棚,1個管理人員和10多名生產人員,設備為石磨2盤,10余只平底鍋,用2匹馬拉磨。這些廠的設備既不足,工人技術也不熟練,產量極低,長期虧損。腐竹廠于1953年3月停辦,織布廠和火柴廠于1954年2月移交市工商局接管,合并他廠,遷出柳北轄區。轄區內原有少數小手工業者,分散、游動設點經營,無固定地點,亦無統一管理。1953年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才將小手工業者組織起來,并逐步由街道、居民委員會組成生產廠、組,開始有了街道工業。1951年,柳州鋅品廠在白沙村、柳州貯木場在白露村境內相繼建立,是柳北區內最早出現的大型國營企業。1958年,柳州鋼鐵廠在雀兒山附近破土興工,建成廣西最大的鋼鐵企業。繼后,許多企、事業單位不斷遷入柳北區。全市的紡織工廠也大部份集中于區內,柳北轄區隨之日益繁榮,成為柳州市的新興工業區。柳北區人民政府成立后,1979年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8字方針,區內組建11個區屬工廠。1984年對區屬工廠分別進行調整和充實,采取關、停、并、轉的措施,保留區屬工廠8個。1990年,區屬工業企業才又有較大發展。柳北區的工業主要是依靠群眾,自力更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有了積累,再求發展,這是一個基本特點。 交通運輸編輯
柳北區柳北轄區內有火車北站、白沙汽車客運站、鐵路貨運站、鷓鴣江碼頭等交通樞紐站點,國家一級公路209國道縱貫該區4個鄉鎮,連接柳州市北面四縣,正在建設的環城高速公路與209國道交匯,將南柳、桂柳、宜柳高速公路連接貫通,潭中高架橋、勝利立交橋等大型現代交通建筑也已建成使用,形成了縱橫交錯、快捷方便的公路網絡。
教育事業編輯幼兒教育
柳北中學幼兒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幼兒園、托兒所。柳北轄區早在50年代農業合作化時期,一些生產隊已開辦有幼兒園和托兒所,為婦女參加勞動生產解除后顧之憂。柳州木材廠于1954年已開辦幼兒園,其他各大中型廠礦依靠自身力量,一般也陸續設有托兒所、幼兒園。1960年8月25日,市婦聯、教育局、民政局在雀兒山人民公社聯合召開幼托工作現場會議,全市117個單位的代表參加,聽取該公社辦好幼托組織,促進人民公社鞏固、提高的經驗介紹。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需要,各街道居委會和廠礦企業均自行創辦規模不等的內部托兒所或幼兒園。1984年,三中路第一居委會還自籌資金創辦幼兒學前班,于2月6日開學,是區內首創。自改革開放以來,又出現個體戶開辦幼兒園。1988年轄區內計有混合托幼83間,其中收托100名以上兒童的26間,全轄區入托總人數9099人。到1990年,混合托幼減至77間,其中收托100名以上兒童的增至27間,全轄區內入托人數8377人,有幼托工作人員1480人,為幼兒教育打好基礎。
小學教育
柳北轄區內,開辦新制小學始于民國15年(1926)春,馬平縣知事公署在雅儒村六祖庵創辦縣立第四初級小學校,有學生60余人,開設國文、算術兩科,教師2人。民國18年(1929)小學實行征收學費制,但確為赤貧者免收。學校一直辦到抗日戰爭末期,校名迭有更變,即今雅儒小學的前身。民國22年(1933)在黃村開辦柳州縣廣源鄉國民基礎中心小學。民國24年(1935),在龍家潮嶺上創辦白沙國民基礎小學,有學生60多人,分4個年級,實行2級教學制,有教師2人,民國33年(1944)校舍被日寇飛機炸毀,次年秋,利用白沙糖廠作教室,恢復白沙小學。柳州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發展教育,貫徹“政府領導,群眾辦學”的方針,至1954年先后在第一區內設立3所民辦小學,其中北站因距離較遠,單獨開班,解決當地學齡兒童入學的問題。另由市文教局統一領導,在柳北轄區內有計劃、有步驟地改建或新建一些小學,于1959年創辦鷓鴣江小學,1965年始建柳北小學(1981年改稱北雀路小學)等,并批準區屬范圍內各機關、企業單位以及私人興辦小學教育。三中路小學的前身原是民辦文惠小學,1958年7月由尹鈞、鄧素珍、秦楚珍等人自籌經費,在文惠路掃盲夜校的基礎上,租用2間民房,報經政府批準開辦,有學生60至70人,教師2人,得到街道群眾的熱情支持。經費來源主要依靠學雜費收入和街道辦事處補助,不足再向社會集資。教師待遇每人每月最初只有20元至25元,以后才增加到30元至35元。1963年,文惠街道辦事處集資5萬元,在三中路中段建造1棟3層教學樓,有教室12間。1964年秋,文惠小學全部遷入新校舍上課,成為該校的固定校址,有學生11個班共約500人,教師15人,學校初具規模,仍屬街道領導,實行民辦公助。從1965年起,教師工資由市教育局撥給70%,區政府補助30%,職工醫藥費每人每月1元,以后增為2元。1966年秋,學校改名“七一小學”。1970年市教育局撥款1.5萬元,城中區政府補助5000元,并向社會集資,又興建1棟2層教學樓,有教室7間,還蓋了辦公用房和職工宿舍,師生利用勞動時間,開辟操場和一些活動場地,使七一小學成為全市較大規模的民辦完全小學,1972年有學生15個班共約700余人。1978年91名畢業生中有89名升入初中,其中17名為重點中學錄取,升學率為98%。1979年9月1日,七一小學改隸柳北區人民政府領導,1982年遵照市教育局指示,將學校改名三中路小學,當年選送10名教師脫產進修1年,提高到具有中等師范的業務水平,從1980年開始,通過考核,到1986年2月報準11位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中共柳北區委在學校發展優秀教師入黨,并建立學校黨支部組織,加強黨對學校的直接領導。學校里建立2個校辦工廠,到1986年校辦企業收入累計達23200元,其中14300元用于改善辦學條件。1989年9月1日,三中路小學改為公辦,由市教育局直接領導,全校有14個教學班600多名學生。所有教職員工全部改為全民所有制職工。
成人教育
柳州解放后,人民政府一面興辦學校教育,一面著手掃除文盲。1950年北站街開辦居民夜學班,有180多名成年人參加學習文化;15歲以上的失學青年和14歲以下的失學兒童學習國語、常識、算術、珠算等課。1956年1月27日,市人民政府即派掃盲工作隊進駐黃村、白沙、以居民小組為單位開辦少青壯年識字班、文化補習夜校。1979年,柳北區屬5個工廠和4條街均成立掃盲組。1980年區人民政府發出《關于集中開辦掃盲學習班》的通知:掃盲學習暫定1個月,每日用半天,加上每星期二、四晚上分別集中7廠、2街和3個勞動隊的掃盲對象學習文化,學習期間,工人和勞動隊員由工廠和勞動隊照發工資,居民由區文教科從文教經費中提取發給每人每日4角生活補助費。無故曠課者作曠工處理,職工扣發工資,居民不發生活補助費。在掃盲班學習勤奮者。經過驗收達到脫盲標準的發給脫盲證,并給一些物資獎勵。1982年,貫徹國務院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掃盲的指示,在柳北全區內進行調查,對區屬11個廠和13條街共6377名少青壯職工和居民中查實有242名文盲、半文盲,10月18日集中他們分期分班進行學習,每日學習半天,每期1個月,前后歷時1年,經考試驗收有40人脫盲。至此,全區非文盲人數6176人,占少青壯總人數96.8%,達到基本掃除文盲的標準(按市規定工廠非文盲人數占總人數的95%;街道居民非文盲數占總人數的85%即為無盲標準),柳北區實現基本無文盲區,市人民政府給予通報表揚并發給獎金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