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的一個轄縣。位于廣西中部偏北,東經108°36'至109°50',北緯24°26'至24°25'之間。東與鹿寨縣毗鄰,西與羅城縣、宜州市接壤,南與柳州市郊區、柳江縣相連,北與融安縣、融水縣交界??h境內東西最大橫距7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47公里。柳城縣歷史悠久,建縣于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原名龍城縣,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始更名柳城縣。1949年11月24日,柳城宣告解放,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3215號)同意將柳州地區的柳城、柳江2縣劃歸柳州市管轄。1984年2月,柳城縣正式劃歸柳州市管轄??h治大埔鎮,距柳州市48公里。
中文名稱柳城縣外文名稱Liucheng County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柳州市下轄地區轄9個鎮、3個鄉政府駐地大埔鎮電話區號0772郵政區碼545200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北面 積2109平方公里人 口406053人(2004年)方 言壯語、客家語、西南官話桂柳片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龍寨水巖等機 場柳州白蓮機場火車站柳城站車牌代碼桂B耕 地67.2萬畝森 林70.95萬畝陸 地301.2萬畝水 域15.2萬畝行政代碼450222目錄1 歷史2 區劃3 地理? 地形地貌? 氣候特征4 資源? 礦產? 水域5 人口? 人口數據? 民族構成? 語言構成6 政治7 經濟? 綜合實力? 農業? 工業8 科技文衛? 宗教? 教育? 衛生? 科技9 旅游10 著名人物? 革命烈士? 名 人歷史編輯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從潭中縣劃出設龍城縣,屬桂州始安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屬桂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設龍州,轄龍城、柳嶺兩縣。貞觀七年(公元633),柳嶺縣并入龍城縣,撤銷龍州,龍城縣歸南昆州管轄。貞觀八年改南昆州為柳州,天寶元年(公元742)改柳州為龍城郡,乾元元年(公元758)改龍城郡為柳州,龍城縣均屬之。 五代十國,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龍城縣屬楚國柳州。南漢乾和六年(公元948),柳州入南漢版圖,龍城縣屬柳州。宋開寶四年(公元971),龍城縣屬廣南路柳州。至道三年(公元997),屬廣南西路柳州。景德三年(公元1006),龍城縣改名柳城縣,仍屬柳州。咸淳一年(公元1265),柳州州治遷柳城縣之龍江南,即今南丹村。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設柳州路總管府,柳城縣屬柳州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柳城縣屬柳州府。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柳城縣屬廣西行省柳州府。民國元年(公元1912), 柳城縣屬廣西省柳州府。民國2年,屬柳江道。15年廢道,屬省轄。17年,屬柳江行政督察區。18年,轉屬省轄。19年,屬第三民團區。21年,屬柳州民團區。23年,屬柳州行政監督區。29年,屬第四行政督察區。31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35年,屬行政督察區第二區。1949年11月24日柳城縣解放, 屬柳州專區。1952年7月,柳州專區并入宜山專區,柳城縣隸屬宜山專區。 1958年7月,宜山專區駐地從宜山縣慶遠鎮遷柳州市,更名柳州專區,柳城縣屬之。據國務院國函[1983] 215號《關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市機構改革方案的批復》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桂政[1984]2號文通知,于1984年2月10日,柳城縣從柳州地區劃出,歸柳州市管轄。
區劃編輯柳城縣轄大埔、龍頭、太平、沙埔、東泉、鳳山、六塘、沖脈、寨隆9個鎮和社沖、馬山、古砦3個鄉,下設120個村委會,12個社區居委會,1391個村民小組??h城大埔鎮城區13124戶,人口4.18萬人。
柳城縣
柳城縣是一個低丘谷地巖溶低山交錯的半丘陵地區。融江自北向南流,將縣境劃為東西兩大塊,東部為丘陵和山地,西部系巖溶石山和丘陵交錯地區。西北部地勢較高,由東、西兩面向中部融江遞降。中部融江沿岸以低丘平原為主,地勢平緩,海拔 200米以下。
氣候特征
縣域屬亞熱帶季風區,夏熱冬寒,四季明顯,光照能量和水量豐富。年日照總時數1548.4小時,年平均氣溫20.2℃,年無霜期334天。 降水量:年降水量平均在1300~1500毫米之間,河東多于河西,平地多于山地。東泉、沙埔、鳳山、太平、古砦地區,平均年降水量為1400毫米;丘陵和山地的六塘、馬山、洛崖地區,只有1300毫米的平均年降水量;大埔居中,平均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資源編輯礦產
柳城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冶金錳礦和非金屬礦產。煤炭以煙煤和肥焦煤為主,儲藏量700萬噸以上,發熱量一般為4000----6000大卡/公斤,年產量5至8萬噸。 冶金錳礦:探明儲量12萬噸,平均含錳品位30%,低磷、低鐵、易采。 白云巖礦:儲量超億噸,已探明5137萬噸。石灰巖礦:分布全縣,到處皆是,質量優良。大理石礦:主要有黑色和彩色兩種。黑色大理石儲量150萬立方米,拋光度好,名為“黑玉”;彩色大理石花色有彩帶、紅彩花、象彩花等,拋光色彩鮮艷,名為“彩玉”,儲藏豐富。耐火石英砂巖儲量多,易采易制,年產量1000到2000噸,遠銷全國各地。天然硅粉(石英粉)地質儲量10萬噸以上。硅石礦(石英卵石)儲藏量多,易采易選。
水域
1987年, 全縣水域總面積101938畝, 占全縣總面積的3.2%。 按農業人口平均,每人0.33畝。其中大小江河、溪流70條,面積73268畝,占水域總面積71.87%;池塘2580張,面積4085畝, 占水域總面積4.01%;水庫63處,面積2324.1畝,占水域總面積22.80%;山塘71張, 面積1344畝, 占水域總面積1.32%。 全縣可養殖水域面積39281畝,占水域總面積38.53%。 其中:池塘占可養殖面積28.32%,水庫占可養殖面積68.26%,山塘占可養殖面積3.42%。
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億元,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32.8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38.2億元,增長16.3%,第三產業22億元,增長13.1%;財政收入6.7億元,比上年增加1.1億元,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3億元,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7865元,增長1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73元,增長12.1%。為民辦10件實事全面完成。
農業
柳城縣農業以生產糧食、糖蔗、油料為主。解放前,農村生產力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縛,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解放后,經過土地改革運動和合作化運動,生產不斷發展。1987年與1950年相比,農作物復種指數提高近1倍,糧食作物產量增長2.5倍,糖蔗產量增長17.97倍, 油料作物產量增長2.54倍,生豬年末存欄增長2.12倍,農業總產值增長8.88倍。解放以后至1987年,糧食生產逐年上升。1981年以后,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生產結構. 農業生產得到長足發展。 1982年,糧食總產15.31萬噸,創歷吏最好水平。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70元增加到1987年的479元,人均口糧從235公斤增加到322公斤。
工業
民國時期,本縣工業主要有榨糖、榨油、碾米、糕餅、織布等行業,全為手工生產。1950年,縣屬工業產值59.1萬元,主要門類有制糖、食品、機械、紡織縫紉、陶器、印刷等, 均為手工生產。 1952年, 開始出現縣屬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1953年縣屬工業產值91.4萬元。此后,縣辦糧油加工企業有所發展,私營工業、手工業完成社會主義改造, 生產亦有所發展。1957年,縣屬工業產值227.5萬元,其中縣屬國營工業產值192萬元。 50年代末,興辦采煤工業,食品、機械、陶器等工業企業繼續發展。1960年,縣屬工業產值399.6萬元, 為1950年工業產值的6.76倍。 60年代初,由于糧食減產,工業生產相應縮減。1964年,縣屬工業企業52家,產值147.25萬元。1966年開展“文化大革命”后,各工業企業遭受不同程度的影響,工業產值時起時伏。1970年,縣屬工業產值上升到295.92萬元, 為1960年產值的74.05%。 自1971年起,食品、機械、采礦、建材等工業企業發展較快, 縣屬工業產值達到561萬元。1975和1976年,柳城糖廠和風山糖廠先后劃歸本縣,制糖工業即上升為縣屬工業的主力。1980年,縣屬工業產值2788萬元,為1970年產值的9.42倍。 進入80年代,縣屬國營工業企業先后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其中柳城糖廠、鳳山糖廠、縣罐頭廠、制藥廠、水泥廠經過技術改造和擴建,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期,鄉鎮工業蓬勃發展, 成為后起的工業生力軍。1987年,全縣工業產值13782萬元,其中自治區屬工業產值1082萬元,地市屬工業產值5539萬元,縣屬工業產值7161萬元。同年,縣屬工業產值為1980年產值的2.56倍??h屬工業包括了制糖、食品、建材、機械、制藥、造紙印刷、電力、紡織縫紉、采礦、森工等門類,而以制糖、食品為主要部門。在縣屬工業中,國營工業企業16家,職工2262人,產值4619萬元,實現稅利1197萬元;二輕工業企業9家,職工266人,產值202萬元,實現稅利7.22萬元;鄉鎮(村)工業企業152家,職工2907人,產值1069萬元, 實現稅利88.92萬元;聯戶和個體工業企業1214家,從業人員3829人,產值1203萬元,實現稅利279.69萬元; 其他部門集體工業企業22家,職工274人,產值68萬元,實現稅利13萬元。
科技文衛編輯宗教
縣境內有宗教活動場所28處,其中,基督教24處,佛教4處,基督教八十年代初傳入柳城并迅速發展,信教群眾有3000多人左右,4個佛教寺廟是九十年代按宗教政策恢復重建的,其中鳳山開山寺,系廣西四大名寺之一,在東南亞地區享有盛譽。
教育
自1953年以來,柳城縣的教職工隊伍不斷壯大,素質不斷提高。1953年,全縣小學教師504人,其中民辦小學教師22人,初中教師22人,中小學師生比為1:24.8和1:35.8。1958年,人民公社辦學校,民辦小學教師迅速增多。同年, 全縣小學教師646人,其中民辦小學教師186人,小學師生比例為1:48.9;初中教師72人,高中教師16人,初高中師生比例為1:29和1:16.8。1985年,全縣小學教職工2241人,其中民辦教職工1215人,占54.21%;中學教職工846人,其中民辦教職工72人, 占8.51%。2012年,全縣小學143所(其中教學點45個),學生20555人。普通初中16所,學生9337人。普通高中2所,學生3989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學生2060人(其中全日制學生82人)。幼兒園71所(其中民辦幼兒園69所,民辦公助幼兒園1所),學前三年在園幼兒9600人。全縣教職工3515人,其中公辦幼兒園教師86人,小學1894人,初中1181人,高中300人,職校54人。全縣小學教輔人員23人,工勤人員26人;中學教輔人員121人,工勤人員65人。全縣小學專任教師1761人,初中專任教師974人,高中專任教師274人,職校專任教師49人。
衛生
柳城縣人民醫院的前身是縣衛生院。1987年,全院有各種用房10130平方米,病床145張,固定資產原值133.31萬元。 院內設醫務、藥劑、保健、總務等大小科室45個。工作人員183人,其中醫務辦員145人。在醫務人員中,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18人,護師12人。 1985年,行政村或自然村建立衛生所(室),采取承包或自負盈虧等形式。1987年,全縣有衛生所(室)247個,農村醫生302人,衛生員294人。 至2013年全縣有縣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19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機構5個,分別是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鄉鎮衛生院14個,其中:中心衛生院4個,普通衛生院8個,華僑經濟管理區衛生院1個;鎮防保院1個;經許可個體診所109個;村衛生室121個。全縣19家公立醫院機構共有在職職工1499人(包括單位自聘人員),其中衛技人員994人,占職工總數的66.31%。在職職工正高級職稱1人,副高級10人,中級237人,初級746人。有鄉村醫師247人,注冊193人。全縣醫療機構有病床879張,平均每千人口擁有病床2.17張,平均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45人。
科技
解放后,1959年11月,成立柳城縣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科委),負責管理全縣科技行政事務。1964年精簡機構,科委被撤銷。1974年3月,成立柳城縣科學技術管理局(簡稱科技局) 。1978年7月,改科技局為科學技術委員會。1984年機構調整,科委內設秘書科、計劃業務科、成果推廣科和科技情報科??莆饕_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貫徹執行科技方針、政策,協調落實各項科技任務和組織技術攻關,進行科技調查研究等。 至2013年,柳城縣建成了較完善的縣、鄉、村三級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129個,輻射帶動農戶1.5萬戶;全縣建設了9個“廣西科技工作先進鄉鎮”、26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科技示范村、56個科技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戶8352戶,新技術入戶率達92.5%;建立了規范化、制度化的科技興農培訓體系,建有鄉(鎮)星火課堂和遠程教育設施,有30個科技培訓基地,149名科技培訓教師隊伍,每年都舉辦綠證、星火、勞動力轉移就業等專業技術培訓班,年培訓農村學員3000人以上;還建立了21個“三農”科技信息服務網站,形成了區—市—縣—鄉—村—示范戶—信息員多級聯結的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