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區,位于貴州省西部,屬六盤水市轄區域。系“三線建設”時期由原“六枝特區”與“郎岱縣”合并而成。地理坐標為東經105°08′~105°43′;北緯25°59′~26°33′之間。東臨本省的普定、鎮寧兩縣,西接普安、晴隆、水城三縣,南連關嶺縣,北靠織金、納雍縣。南北長61公里,東西寬56公里,國土總面積1792平方公里。2013年底轄5個鎮、14個鄉,常住人口49.46萬,境內居住32個民族。
六枝特區地處“中國涼都”六盤水市的東大門,長江、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大小河流共40余條,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農作物品種以水稻、玉米、小麥、薯類、油菜籽為主。先后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商品糧基地縣、重點產煤縣等榮譽。
六枝特區是貴州省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示范區;貴州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先導區,畢水興資源富集區與黔中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國家統籌規劃建設的攀枝花—六盤水經濟區和南貴昆經濟帶的重要支點。 煤炭、機械、電力、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等行業形成了地方的發展主要格局。
六枝特區歷史文化厚重,是夜郎文化和牂牁文化的發祥地。5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境內的桃花公園距今是2萬年前的新舊石器交替時期古人類遺址。1995年中國和挪威兩國政府建立的亞洲第一座生態博物館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就落戶于此。近代人物有安健、龍騰、李興隆等革命烈士。
歷史溯源
遠古
春秋初期,胖舸國建立,現境屬胖舸國。秦至西漢屬夜郎國腹地,王莽篡漢屬夜郎國腹地,名同亭。東漢至西晉時期為夜郎地。南北朝至隋朝淪為管外,境內由各少數民族分治。唐朝,境內少數民族實行部族統治內附。宋朝,境內大部屬羅殿國,其余是管外。元朝屬管外。明朝,設有(隴氏)郎岱長官司,(沙氏)西堡長官司,(溫氏)西堡副長官司,邊地屬十二營司、頂營司,屬土司統轄。
清代
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郎岱土司隴安藩反清。吳三桂領兵自滇人黔,進剿水西土司安坤、烏撒土司安重圣后,剿郎岱土司??滴跷迥?/span>(1666年)二月,清政府以土司安坤地設立比喇為平遠府,轄9里,即:東境設向化、懷忠、興文3里;北境設慕恩里;南境設太平里;西境設敦仁里、崇信里;西遠境設財豐里、歲稔里。同年6月,吳三桂從威寧進兵討平隴安藩,以其轄地歸安/頃軍民府。
康熙十八年(1679年),郎岱除設流官外,改隴氏土司為外委千總,分為二目統領,一目管轄郎岱本枝,一目轄六枝。雍正九年(1731年)六月十二日,以隴氏郎岱、六枝二目地及西堡司、副司地設置郎岱廳,廳治所為郎岱,添設安順府同知一員分駐其地。乾隆十九年(1755年)十二月初二,于郎岱廳內設羊場巡檢司,隸屬于安順府,治所羊場(今巖腳鎮)。
郎岱廳設置流官后,分為7枝管轄。即:郎岱為本枝,居西南隅,與安南、永安接界;正化為下枝,與普定、鎮寧交界;正東為西堡枝,與普定縣接界;西北為上枝,與水城交界;東化為化處枝,與安乎及平遠交界;東南隅為木崗枝,與西堡枝相連。居上枝、下枝、本枝、西堡枝之間的地方為六枝。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郎岱廳將7枝建置改為10里,即:樂善里,治所大拱地(今鎮寧縣屬);歲稔里,治所落別。以上2里領域為廳治之東物阜里,治所化處(今普定縣屬);財豐里,治所波玉河(今普定縣屬)。以上2里在廳東北。敦孝里,治所鼠場;篤行里,治所龍場;明讓里,治所巖腳。此3里領域在廳治北。崇正里,治所黑塘;時合里,治所六枝;家仁里,治所郎岱城。全郎岱廳轄100甲,395個自然寨。
建制沿革
城區面貌六枝特區,原為郎岱縣,1950年1月14日解放后,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安順專區。1960年5月27日撤銷郎岱縣,改設六枝市。1962年10月2日,六枝市改為六枝縣。1965年11月29日,在六枝境內設六枝礦區人民委員會,受煤炭工業部和貴州省人民委員會雙重領導,六枝縣仍屬安順專區。1966年2月22日,礦區改為特區,同時六枝縣復名郎岱縣。1970年12月2日,原六枝特區與郎岱縣合并為六枝特區,歸六盤水地區領導,行使縣一級職權。1978年12月18日,六盤水地區改為六盤水市后,六枝特區歸六盤水市領導。
名稱來由
國家建立六枝特區、主要是從劃定煤炭基地、開發煤炭資源、修建鐵路和支援“三線建設”而設立的特殊行政區。經過了40年的發展、六枝特區的經濟社會和行政管理體制發生了巨大變化。70年代以后。國家把企業和政府分開、成立了六枝礦務局,專管煤炭生產,至此,六枝特區由政企合一的特殊行政管理體制過渡到地方一般行政建制。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六枝特區地處云貴高原東斜坡烏蒙山與苗嶺山脈的銜接地帶,中段五指山橫貫特區中部將全區分為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長期的地質演變中,由于受地質內外力作用的綜合影響分水嶺以北屬長江水系,以南為珠江水系?;拘螒B是西北高,東南低,河谷深切,地表破碎,地形變化大。區內最高的老王山海拔2126.9米,北盤江出境處海拔609.5米,相對高差達1517.4米,區內平均海拔在1200米~1400米之間,各種類型的巖溶地貌、山峰、洼地、溶洞等廣泛發育。由于巖石的不斷風化和泥沙的沉積作用,分布著許多山間盆地、丘陵和壩子。
地質構造區內大地構造相對來說,位于威寧弧反射弧的東南部份,一系列北西向構造相間地排列著。如大煤山背斜、六枝向斜、三丈水背斜、郎岱向斜及毛口背斜等。這些北西向延伸的構造占據著主要位置,形成了威寧—郎岱褶皺群。形成時間較早的北東向構造。如梅子關背斜及其軸部的壓性、壓扭斷層。在受到北西、南方向的壓力作用后形成了北東向的構造,隨后又受北東、南西方向的壓力而形成了北西向的構造,在北東、南西向褶皺形成后,區內又受到一次南北的扭應力,致使斜交翠曲軸的壓扭性斷層比較發育,并出現一組張扭性斷裂。在區內各時期的灰巖中發育有多層溶洞和暗河,地表溝谷切割極深,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地殼仍在作緩慢地、間歇性地大面積抬升運動。
氣候氣溫
城區一角六枝特區范圍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降雨主要受西太平洋孟加拉灣一帶的水汽和其副熱帶高壓背脊活動的影響,具有氣候比較溫和,根據特區氣象站資料及六盤水市水文水資局資料,一直平均降雨量為1519.1毫米(1957年-2006年),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為25.3億立方米,但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地區分布特點是北部小于南部,降雨的年內分配也極不均勻,大部份集中在5-9月,其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198.6毫米,占全年年均降雨量的77.6%,最高年份(1983年六枝站)降雨量達1924.4毫米,占全年降雨的85%,一年中元月份最小,平均為25.5毫米,6月份最多317.7毫米,降雨的年際變化也較大,最高達2341.7毫米(1983年六枝站),最小為1021.1毫米(1953年郎岱站)。
境內年平均氣溫在14.5℃左右,最熱的7月份月平均氣溫22℃,極端最高氣溫34.1℃,元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5.2℃,極端最低氣溫-5.5℃,太陽輻射總量多年平均為86.93千卡/平方厘米,最高的7月為10.53千卡/平方厘米,最低的元月為4.7千卡/平方厘米。多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144.2小時,歷年平均無霜期291天。
水文
全區年平均徑流深為811.6毫米,年徑流變差系數為0.29。北部長江流域年徑流深為783.9毫米,南部珠江流域年徑流深為827.9毫米,全區平均年徑流總量14.5億立方米,其中長江流域5.3億立方米,珠江流域9.2億立方米,全區人均占有量2651立方米。平均年270天徑流模數為4.2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
老王山夕照2000年衛星遙感調查統計,六枝特區總面積1792.1平方公里,其中長江流域687平方公里,珠江流域1105.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總面積538.48(不含微度)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30.05℅,其中輕度288.87平方公里,中度235.30平方公里,強度13.55平方公里,極強0.76平方公里。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198.59平方公里,占流失總面積的28.96℅,其中,輕度101.74平方公里,中度90.34平方公里,強度6.87平方公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339.53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積的30.72℅,其中,輕度187.13平方公里,中度144.96平方公里,強度6.68平方公里,極強0.76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積30719平方公頃,平均侵蝕模數3768噸/年平方公里,土壤年侵蝕量675.26萬噸。
侵蝕形態主要是水力侵蝕,其中又以面蝕為主。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是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沙巖、泥質砂巖所占比重較大,植被稀疏,森林覆蓋率較低,加上區域內暴雨頻繁,且強度大,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較差。水土流失造成山體滑坡、泥石流等,使大量泥沙淤積于河道,削弱了河道行洪能力,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六枝特區轄19個鄉鎮(14個鄉,5個鎮,其中少數民族鄉9個),220個行政村,25個社區居委會。
5個鎮分別為:平寨鎮、郎岱鎮、巖腳鎮、木崗鎮、大用鎮。
5個鄉分別為:新華鄉、新窯鄉、新場鄉、墮卻鄉、龍場鄉。
9個民族鄉分別為:灑志彝族布依族苗族鄉、梭戛苗族彝族回族鄉、 落別布依族彝族鄉、折溪彝族鄉、中寨苗族彝族布依族鄉、牛場苗族彝族鄉、箐口彝族仡佬族布依族鄉、毛口布依族苗族鄉、 隴腳布依族鄉。
25個社區居委會分別為:涼水井社區、那固壩社區、六枝社區、四角田社區、平寨社區、鐵路社區、銀壺社區、公園社區、文化路 社區、營盤社區、團結路社區、地宗社區、那平路社區、木城社區、廻龍溪社區、木崗社區、大煤山社區、落別居委會、新場居委會、中寨居委會、墮卻居委會、毛口居委會、龍場居委會、新華居委會、花德居委會。
人口民族
人口
據《六盤水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六枝特區總人口481762人。至2011年末,總人口(常住半年及以上)49.36萬人,年末戶籍總人口69.5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5.4萬人,非農業人口14.19萬人。全區人口出生率為5.0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3‰;政策生育率為96.01%。截止2012年,全區常住人口為49.46萬人。
民族
境內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30.52%。
宗教
境內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道教,共有信徒6000余人,宗教活動場所24處,其中基督教信徒有3500人,活動場所20處,佛教信徒30人,活動場所2處,天主教信徒80余人,無活動場所,伊斯蘭教信徒1700余人,活動場所2處,在上述信徒中,基督教中奉信者漢族、苗族、布依族較多,伊斯蘭教多為回族信奉,道教多與職業迷信融在一起分散在境內各地,天主教在境內的信徒較為分散,集體活動較少。
經濟
綜述
民國時期,境內交通蔽塞,商品流通受到制約,經濟落后,都是以自己的自然經濟以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體,沒有現代工業支撐。1950~1995年,經過不斷的艱苦奮斗,逐步改進了貧窮落后的面貌。國民經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
發展至2011年,生產總值完成69億元、工業總產值完成89.1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1.6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9.63億元,分別為2006年的2.19倍、3.54倍、12.01倍、2.32倍;財政總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和財政支出預計完成67520萬元、35660萬元和21.44億元,分別為2006年的3.09倍、2.85倍、4.33倍;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64.5億元和36.5億元,分別為2006年的2.86倍和3.19倍。經濟綜合排位從2007年的全省68位進位到2011年的34位。
至2012年,該區主要指標創造“六枝速度”,達到“四個高于”的要求。預計全區生產總值完成82.3億元,同比增長17.7%;工業總產值完成116.56億元,同比增長23.5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0.69億元,同比增長126.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4.49億元,同比增長25.05%;財政總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0.05億元、7.6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0.91%、52.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13218元、4722元,同比分別增長25.11%、17.3%。據省統計局預評,2012年該區經濟發展綜合排位在全省排第16,比2011年上升18位。
2013年,特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100.11億元,同比增長17.8%;工業總產值預計完成125億元,同比增長7.25%;預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0億元,同比增長95.36%;財政總收入預計完成15億元,同比增49.2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計完成12.15億元,同比增60.4%;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5422元,同比增長14.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17917元,同比增長17.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完成28.3億元,同比增25%。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速、稅收收入增速、旅游總收入增速在全省分別排1、3、4位;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預計達79.31%,比2012年提高5.71個百分點;在全省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測評中,六枝特區排第15位。
農業
糧食總產量增長表民國時期,農業經營單一,廣種薄收,生產經驗不足,農業基礎薄弱。解放以后,逐步引進先進技術,改善農業技術設備,農業機械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生產經驗不斷提高。推廣良種和改進耕作方式,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1984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2.3萬噸,是1949年的20多倍。1995年,糧食總產量上升到13萬噸。經濟作物發展較快,油菜籽總產量1949年182.75噸,1995年增加到4647噸,專業蔬菜種植面積2600畝,產量在一萬噸以上,西瓜從無到有,逐步擴大,年產量1000~1500噸。牧業發展穩步上升,1922年大牧畜存欄由1949年的2.23萬頭增到9.01萬頭。漁業從單純野生捕撈發展到山塘、水庫、池塘養魚,稻田養魚業逐步推廣,1988年產魚31.54噸,以后,逐年增長。生豬存欄由1949年的3.35萬頭增加到1992年的13.54萬頭。農民年平均收入從1949年的不足百元增加到1995年的378,農村貧困人口絕大部分得到溫飽。農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868元增加到1995年的2100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平均每年遞增3%以上。
2011年,全年農業總產值達11.03億元,同比增長22.4%,實現農業增加值7億元,比上年增長1.9%。糧食種植面積39163公頃,比上年增加1037公頃。油料種植面積5459公頃,比上年增加189公頃。糖料種植面積9公頃。蔬菜種植面積4150公頃,比上年增加108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53097噸,比上年減產6745噸,比上年下降4.22%。截止2012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預計完成13.8億元,同比增長25%。
工業
城區遠景圖民國時期,境內以個體手工業為主,發展單一。1949年,工業總產值只有22.2萬元,解放后,境內迅速恢復和發展一批小手體工業,連續興辦了一些縣屬小型骨干企業。1958~1975年,共有26個中央、省、市及地方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先后建成投產,1978年,地方工業生產總值增加到5933萬元,比1949年增長46倍。地方工業主要有煤炭、機械、電力、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等行業。主要產品產量均有較大增長。1988年與1978年比較,原煤炭產量由23萬噸增至76.17萬噸,增長2倍多,發電量由69萬度增至1126.95萬度,焦炭產量由6.43萬噸增至10.34萬噸,增長60.89%。水泥、皮鞋等產品從無到有,具備了相當的規產規模。鄉鎮工業發展迅猛,從單一的煤炭生產向多行業轉換,并建成投產了一批骨干企業,1988年,鄉鎮工業產值占特區地方工業總產值的60%。與前期地方工業總產值13835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49年增長435倍,平均每年遞增16.44%,比1978年增長8倍。1991年后,工業發展最快的是個體經濟,以197.22%的速度向前發展,比國有工業經濟發展速度高97.98個百分點,比集體經濟高35.42個百分點。“三資”(即合資、獨資、合作)及其他行業從無到有。到1995年,地方工業總產值達到26781萬元。
2011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94.32億元,比上年增長50.9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47.03億元,比上年增長46.75%,規模以下工業產值完成47.29億元,比上年增長55.38%。工業增加值完成29.75億元,比上年增長29.1%,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億元,比上年增長30.1%。截止2013年,全區工業總產值完成125億元,同比增長7.25%。
服務業
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得到穩步提升。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家電下鄉工程,引進了“蘇寧”等知名零售商業品牌企業入駐六枝,有力地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建成了涼都·月亮河夜郎布依文化生態園景區、梭戛箐苗風情景區、戈廠林場景區、廻龍溪景區。評定二星級賓館4家,建成牂牁江假日大酒店。新組建了六盤水城市商業銀行六枝分行、中國郵政銀行六枝分行和六枝祥云小額信貸公司等金融信貸機構。截止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了23億。
貿易
根據全區城鄉消費市場繁榮,消費活躍,消費環境不斷的進一步改善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較快增長。2011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880萬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完成147365萬元,同比增長19.96%,住宿和餐飲業完成48515萬元,同比增長20.08%。
旅游
進入“十二五”期間,該區內旅游業得到了快速發展。2011年,接待旅游總人數64萬人次,同比增長147.86%,實現旅游接待收入6.99億元,同比增長585.78%。
循環經濟
六枝路喜循環經濟產業基地效果圖六盤水第一座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六盤水路喜循環經濟園區(六枝境內),于2012年3月30日開工建設。六枝特區黨委書記高玉林指出,路喜循環經濟園區是六枝特區第一產業的牛鼻子,是帶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企業。
六盤水路喜循環經濟產業園2012年被省發改委列為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基地,2013年初納入貴州省政府著力打造的省100個產業園區成長工程省級重點園區名錄。園區采取分步實施原則,項目占地6300畝著力打造“15155”工程,即:產值1000億元、投資500億元、創利稅100億元、解決50000人就業、帶動5倍產值的相關產業發展;構建以煤一電一化、煤一電一鋁、煤一電一材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共規劃建設涉及煤礦開采、重介選煤、特種玻璃、搗鼓機焦、熱電聯產、石墨電極等21循環經濟支撐項目,其中,已開工建設的核心項目有:2萬平米生態辦公區、打造1000萬噸/年煤礦規模集團、4×120萬噸/年焦化廠、4×350MW熱電聯產項目、4×600噸/日特種玻璃生產項目、2×300萬噸/年選煤項目、中船路鑫礦用高新裝備項目、那玉貨場改擴建項目。
貴州省100個標志性工業園區建設六枝特區占3個,分別為:六枝特區巖腳工業園區、六枝經濟開發區、六盤水路喜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園區(六枝境內)。省級工業園區一個(木崗工業園),省級農業園區一個(郎岱農業園),市級工業園區一個(巖腳工業園),市經濟開發區一個(平寨經濟開發區)有六枝工礦集團、六盤水煤機廠、一四二隊、水源隊、鐵五局水泥廠等省、市屬企業事業單位;有綠色食品廠、領先食品廠、家鄉土豆片廠、犇鑫牛肉干廠、宏奇制藥廠等區屬企業和上規模的民營企業102家。
自然資源
礦產
六枝特區能源資源富集,礦產資源豐富。全區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4.96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達5.17萬千瓦。境內有煤、鐵、硫、砷、鉛鋅、螢石、冰洲石、重晶石、水晶石、石膏、石灰石、硅石、粘土等20余種礦產資源,已探明煤炭儲量25.8億噸,煤層中蘊藏著豐富可供開發利用的煤層氣。境內有六枝工礦(集團)有限公司、六盤水市煤機廠等省屬國有大中型企業。六枝特區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有煤、鐵、砷、鉛、鋅、瑩石、冰石、重晶石、硅砂、石灰石、石膏等十余種礦產資源。煤炭探明儲量為25.5億噸,煤種齊全、煤質好、易開采,年產250萬噸;瓦斯儲量為69.5億立方米。
生物
境內高速六枝生物資源極為豐富。有野生動物、巖羊、狗獾、黃麂、果子貍、山兔、野豬等20多種。天然林面積為9197.8公頃,活立木蓄積量為21.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25.26%。主要樹種有杉、馬尾松、華山松、云南松、榆樹、青杠、白楊、楸樹、柳杉、香椿、楠木以及核桃、板栗、漆樹、油桐、銀杏等40多種;野生中草藥有杜仲、天麻、半夏、伏苓、貝母、桔梗、金銀花等87科158種。農作物品種也較為豐富,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薯類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籽為主;有草地42.42萬畝,牧草品種8科52屬113種,對發展畜牧業具有良好的自然條件。
動物
六枝特區境內主要有野生動物有狐、野鹿、果子貍、斑竹貍、小靈貓、豹貓、山兔、野豬、長吻松鼠、紅白鼠、竹鼠、松狼、野山羊、大靈貓、猴等。主要分布在墮卻、中寨、新華、新場、郎岱、木崗等鄉(鎮)、的山林灌木草叢中,由于森林資源減少,許多野生動物失去了生存、繁殖,數量總類逐步減少,據《郎岱訪搞》載,境內野生動物還有虎、豹、狼、獐、鹿、穿山甲、狐貍、猥、竹鼠等獸類。鳥類有鳧、鴛、等。境內鳥類較為稀少?!栋岔樃尽份d,有鳥屬46種,獸屬20種,蟲屬13種,由于環境及人捕殺等因素。有些野生動物已經稀少甚至滅絕。
水資源
六枝特區水力資源較為豐富,首先氣候溫暖濕潤,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其次區內雨量豐沛,一直年平均降水量為1415.8mm,全區多年平均徑流深為811mm。再次,六枝特區地表水資源量為境內水量兩者之和,共為51億立方米。水質狀況境內河流只有六枝河、月亮河(中寨段)、三岔河、北盤江受到工業污染,其它河流天然水質良好。六枝特區處于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南有北盤江的上游牂牁江,北有烏江上游三岔河,東有黃果樹瀑布的源頭白水河,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水流落差大,水能資源極為豐富。有河流25條,總長316.2公里,流域面積1370平方公里,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量15.06萬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4.85萬千瓦,投資8000多萬元的阿珠電站已經建成。
土地資源
據六枝特區2008年土地利用變更資料,農用地143182.8ha,占總用地的78.68%,建設用地6544.2ha,占總用地的3.6%,未利用地32265ha,占總用地的17.73%。
農用地中耕地67373ha,占總用地的37.2%,主要分布在特區中西部的中寨鄉、巖腳鎮、新場鄉、新窯鄉、郎岱鎮,各鄉鎮耕地占其土地總面積的比例差距較大,其中最高龍場鄉為60.4%,最低的毛口鄉為21.5%,相差近3倍;園地993.5ha,占總用地的0.55%,主要分布在特區南部的毛口鄉、郎岱鎮以及北部的梭戛鄉;林地41442.2ha,占總用地的22.77%,主要分布在特區中西部新場鄉、中寨鄉、墮卻鄉、隴腳鄉;草地24905.8ha,占總用地的13.69%,主要分布在特區西南部的中寨鄉、墮卻鄉;其他農用地8468.3ha,占總用地的4.65%。建設用地中,建制鎮用地421.6ha,占總用地的0.23%,獨立工礦用地792.5ha,占總用地的0.44%,農村居民點用地4133.7ha,占總用地的2.3%,特殊用地440.6ha,占總用地的0.24%,交通運輸用地620.9ha,占總用地的0.34%,水利設施用地134.9ha,占總用地的0.07%。未利用地中草地3339.9ha,占總用地的1.83%,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689.6ha,占總用地的0.93%,其他未利用土地27235.5ha,占總用地的14.97%。
水系分布
六枝特區地處三岔河及北盤江上游的分水嶺地帶,境內河流分別歸入長江和珠江流域。河流全長10公里以上、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25條,河流總長361.2公里。五指山主脈的老馬地大山老黑山,是特區的主要分水嶺。北部為長江流域三岔河水系,南部為珠江流域北盤江水系。三岔河水系主要河流9條,即懶龍河、黑塘河、巖腳河、木貢河、雨海河、岱翁河、岔河、沙子河、倮木河,河流總長117.15公里。三岔河在該區境內流經新場、新華、巖腳3個鄉鎮,由龍場鄉流入普定縣,匯六沖河入烏江。北盤江水系主要河流16條。除北盤江界河段外,還有六枝河、納罵河、落別河、木城河、郎岱河、磨盤河、毛口河、月亮河、木則河、中壩河、大田河、和平河、龍潭河、木果河、田壩河、超子河等。河流總長244.05公里。北盤江沿本特區西南邊境(毛口鄉)進入關嶺縣,是六枝特區與普安、晴隆二縣的界河,界河段長50公里,除北盤江干流以外,南部河流流域面積200~1000平方公里的有2條,即月亮河(408.28平方公里)和六枝河(228.9平方公里)。月亮河長55.8公里,六枝河長36.7公里。小于200平方公里的河流14條,總長151.55公里。
交通
航空
六枝特區離安順黃果樹機場直線距離不到40km、離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也僅僅150km左右。六盤水月照機場已經開工建設,航空也非常方便,發展民航服務業也較為為方便。
鐵路
隨著株六鐵路復線的建成,貴昆鐵路和株六鐵路復線成為六枝鐵路運輸的主要通道,六枝是貴陽—六盤水—昆明方向鐵路客貨上下的重要場站。在建黃織鐵路與株六鐵路復線在黃桶接軌,黃桶站地跨普定、六枝,并毗鄰鎮寧,在隆黃鐵路建成后,黃桶站將成為黔中與六盤水之間重要的鐵路編組站,并將帶動周邊的六枝、鎮寧、普定等產業向鐵路干線輻聚,形成區域新增長極。
2014年,規劃的新貴昆快速鐵路六安客運支線將正式動工興建,預計總投資134億,設計時速每小時250公里,途中經過3個站:六盤水站-六枝南站-安順西站;屆時六枝的交通將形成三位一體的大樞紐時代。
公路
六鎮高速六枝特區交通十分便利,以三級路面為主的貴煙公路(貴陽—煙堆山)、水黃公路(水城—黃果樹)以及六納公路(六枝特區—納雍)貫穿全區,形成了“兩橫一縱”的交通網絡,已成為貴州西部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樞紐。在政府通過積極爭取的六枝至大山哨和六枝至晴隆六枝至納雍等高速公路已經納入省“678”網,同時也即將開工建設。新建的六鎮(六枝特區—鎮寧)高速段已于2013年12月23日全面通車,限速110公里。該高速是國家高速公路網布局中都勻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G7611)組成部分,是國家高速公路網第12橫杭瑞和第13橫滬昆的聯絡線;同時也是貴州高速公路網第3橫江口至六盤水和第4橫鲇魚鋪至勝境關的聯絡線。
2014年,正式規劃六枝-織金、六枝-普定高速、六枝至木崗快速通道已經動工,六枝-六盤水高速也將在2014年10月底前全面通車。
水路
阿志河六枝的水運交通是以北盤江、三岔河(簡稱“一江一河”)為主,現通行航道里程48公里。截止到2008年,北盤江建有毛口和中寨阿哈2座貨運碼頭,鄉鎮渡口2個;三岔河僅有5個鄉鎮渡口。全區擁有機動貨運船只40艘515噸,非機動客渡船只11艘220座,庫區非機動旅游船只11艘44座,鄉鎮非機動自用船12艘。2004年,客渡運量12.8萬人,客渡運周轉量38.4萬人公里;貨渡運量14.7萬噸,貨渡運周轉量118萬噸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