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縣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緣,東北與茂縣、黑水接壤,西南與小金相連,東南與汶川相通,西北與馬爾康、紅原毗鄰。距離省會成都202公里,距州府馬爾康193公里。處于北緯30°54′43″—31°12′12″,東經102°32′46″—103°30′30″。全縣面積為4313.42平方公里。理縣山高谷深,風景秀麗,有省級風景名勝區—米亞羅紅葉風景區、省級名泉—古爾溝“神峰溫泉”、東方古堡—桃坪羌寨、畢棚溝自然風光等。國道317線沿雜谷腦河貫穿全境。
古代理縣女皇峰理縣新石器時代雜谷腦河畔就有人類生息繁衍?!队碡暋窞榱褐葜?,秦屬湔氐道。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汶山郡,始入中央版圖。西漢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設廣柔縣,屬蜀郡。東漢靈帝光和七年(178年)屬漢山郡。隋開皇六年(587年)置金川縣(治所今通化鄉卡子村)。仁壽元年(601年)改為通化縣。唐武德八年(625年)置維州和薛城縣,后陸續設小封縣、維州和定廉縣。宋、元設為霸州和保寧縣。明永樂五年(1407年)置雜谷安撫司。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剿滅雜谷土司蒼旺,改土歸流置理番直隸廳,取治理番民之意。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土歸流,廢雜谷土司,設雜谷廳(治所今薛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升為直隸廳,嘉慶八年(1803年)改為理番直隸廳,轄域遼闊,有“四土、五屯、九枯、十家、三番、六里”之稱。
近現代
薛城籌邊樓民國初期改廳州為縣,民國2年(1913年)改為理番縣,屬川西道。民國24年屬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民國35年(1946年)為緩和民族矛盾去“番”,改理番縣名為理縣。1950年1月16日成立理縣人民政府,屬茂縣專區。1951年11月縣治由薛城遷雜谷腦。1958年7月析縣成立含汶川、茂縣在內的茂汶羌族自治縣,1963年6月分縣恢復理縣至今。1990年全縣行政建置為2鎮、12鄉、82村。4個居委會、203個村民小組。1997年,理縣面積4313.4平方千米,人口4.3萬。轄3鎮10鄉??h政府駐雜谷腦鎮。2000年,理縣轄4個鎮、9個鄉。
行政區劃編輯雜谷腦鎮,理縣轄鎮,縣府駐地。1952年置雜谷腦鎮,1992年農家樂鄉并入。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1.3公里。面積197.5平方公里,人口1萬。 米亞羅鎮,理縣轄鎮。1951年建上來蘇區,1954年更名米亞羅區,1958年改公社,1984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54.6公里。面積672平方公里,人口0.1萬。 薛城鎮,理縣轄鎮。1952年建薛城鄉,1958年改公社,1992年置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23.4公里。面積250平方公里,人口0.5萬。 古爾溝鎮,位于縣城西部雜谷腦河上游,距縣城30公里,東與雜古腦鎮相鄰,西界夾壁鄉,南連樸頭鄉。鎮地處東經102°24′,北緯31°31′,海拔2741.3米,幅員面積547.9平方公里。 夾壁鄉,理縣轄鄉。1951年置下來蘇鄉,1954年夾壁鄉并入,1958年改夾壁公社,1984年置夾壁鄉。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48.1公里。面積352平方公里,人口0.1萬。 樸頭鄉,理縣轄鄉。1954年建樸頭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府11.7公里。面積850平方公里,人口0.3萬。甘堡鄉,理縣轄鄉。1938年建甘堡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8公里。面積104平方公里,人口0.3萬。蒲溪鄉,理縣轄鄉。1955年置蒲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蒲溪羌族鄉,1988年復名蒲溪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14.3公里。面積124平方公里,人口0.2萬。 上孟鄉,理縣轄鄉。民國初置上孟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26.6公里。面積744平方公里,人口0.3萬 下孟鄉,理縣轄鄉。民國初置下孟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22.1公里。面積75平方公里,人口0.2萬。 木卡鄉,理縣轄鄉。1964年置木卡公社,1984年更名為木卡羌族鄉,1988年置木卡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27.3公里。面積84平方公里,人口0.2萬。 .通化鄉,理縣轄鄉。民國時期置通化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為通化羌族鄉,1988年復名通化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36.4公里。面積260平方公里,人口0.3萬。 桃坪鄉,理縣轄鄉。民國為桃坪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桃坪羌族鄉,1988年復名桃坪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39公里。面積102平方公里,人口0.3萬。
理縣理縣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緣。東南與汶川相通,東北與茂縣、黑水接壤,西南與小金相連,西北與馬爾康、紅原毗鄰。距離省會成都202公里,距州府馬爾康193公里。全縣面積為4313.42平方公里。國道317線沿雜谷腦河貫穿全境。
地形地貌
地質結構屬龍門山斷裂帶中斷,地形呈蜿蜒起伏的立體單元,地表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類型為低中山-中山-高山-極高山,是典型的中高山峽谷區。境內群山連綿,峰巒重疊,海拔1,422~5,922m,境內山巒起伏,平均海拔2700米,高差懸殊,溝谷縱橫。地形呈蜿蜒起伏的立體單元,地表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氣候
氣候受西伯利亞西風氣流、印度洋暖流和太平洋東南季風三個
巖上羌寨環流的影響,形成季風氣候。因海拔高差懸殊,地形復雜,氣候差異顯著,具有山地立體型氣候特征。冬季受青藏高原的北方冷氣流的影響降水稀少,日照強烈,晴朗多大風,五、六月份西南季風加強,氣溫暖濕,降水增多,形成雨季,七、八月份青藏高壓穩定,副熱帶高壓西伸,降水減少,形成伏旱,九、十月份雨量增加,形成低溫降雨季節。年降雨量在650毫米—1000毫米之間,河谷地帶年均氣溫6.9℃-11℃。
人口編輯總人口43902人,其中:藏族21064人,占總人口的48%,羌族13894人,占總人口的32%,漢族8699人,占總人口的19.5%,其他民族245人,占總人口的0.5%。農業人口3.6萬人,耕地面積4萬畝。人口出生率6.7‰,人口自然增長率2.7‰。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3668人,其中:雜谷腦鎮10912、米亞羅鎮2381、古爾溝鎮2200、薛城鎮5386、夾壁鄉1222、樸頭鄉3516、甘堡鄉3634、蒲溪鄉1802、上孟鄉2665、下孟鄉2382、木卡鄉1685、通化鄉3063、桃坪鄉2820。
經濟編輯綜述
羊皮鼓“十一五”時期全縣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高于全州發展水平,達到15%,2009年,實現地方生產總值達到58810萬元,增長4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4730萬元,同比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38280萬元,同比增長110%,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5800萬元,同比增長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080萬元,同比增長187%,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億元,同比增長9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60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86萬元。確保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2010年地方生產總值達到92890萬元,人均地方生產總值達到20000元(折合2400美元),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9:60:3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同口徑比增長1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幅度高于全州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年均增長280元以上,確保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覆蓋面分別達到100%和95%。2011年全縣實現地方生產總值13119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32.1%,增速居全州第二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876萬元,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91591萬元,增長45.8%,第三產業增加值26731萬元,增長9.8%。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4%、90.2%、7.4%。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8106元,比上年增加8708元,增33.2%。民營經濟。年末實有內資企業63戶,注冊資金2.36億元,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52291萬元(現價),增長39.7%(按可比價計算)。其中:第一產業民營增加值3434萬元,增長7.5%,第二產業民營增加值41479萬元,增長51.2%,第三產業民營增加值7378萬元,增長9.3%。民營經濟占全縣國民經濟總量達39.9%,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5.5%。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2.8︰63.1︰24.1調整為9.8︰69.8︰20.4,第一產業比重降低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6.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降低3.7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堅持以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為主線,以全域推進幸福美麗家園建設為依托,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十大特色農產品示范基地和五大優質畜禽基地初具雛形。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農村經濟平穩發展。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097萬元,同比增長9.9%。種植業。建成無公害蔬菜、特色小水果等農產品示范基地10個。引進優質馬鈴薯、玉米良種等各類新品種143噸,種植“名、優、特”果木18.84萬株。年末全縣實有農耕地面積2441公頃,比上年減少26公頃。全年農作物總播面積3653公頃,增長2.6%,糧食作物播面1962公頃,增長2.24%。小麥種植面積62公頃,增長1.6%,玉米1433公頃,增長2.9%,洋芋280公頃,減少19.1%,油料作物19公頃,增加18.8%,蔬菜播面1575公頃,增長1.3%。全年糧食總產量8821噸,比上年增加188噸,增長2.2%。其中,小春糧食產量446噸,大春糧食產量8375噸,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36噸,蔬菜產量84086噸,水果產量3050噸。養殖業。建成生態土雞、優質肉兔等畜禽養殖基地4個。年末各類牲畜存欄306339頭(匹、只),增長5.7%。全年肉類總產量2206噸,增長5.7%。其中:豬肉產量1271噸,長4.6%,牛、羊肉產量456噸,增加0.4%,禽肉產量108噸,增長10.2%,禽蛋產量51噸,增長13.3%,奶產量27噸,增加22.7%。華西生態、明宇生豬繁育等項目深入實施。林業。與香港低碳亞洲有限公司簽訂川西北森林碳匯貿易三方購買協議,747.8公頃森林碳匯工程首次實現市場交易。新增人工造林8500畝,封山育林3.7萬畝,義務植樹31.6萬株,實施退牧還草60萬畝,2.25萬畝退耕還林通過國家檢查驗收,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3.7%,生態環境明顯提高。加強火患預防,取得了連續32年無重特大森林火災和人員傷亡的優異成績。農業生產生活條件。以“四改兩建調結構,強配套促增收”為重點,全域推進“三百”示范工程,全面推進藏羌文化走廊建設,全縣11個精品旅游村寨、70個幸福美麗家園全部建成并順利通過州委、州政府檢查驗收。累計投入資金3.17億元,建成村民活動中心79個,硬化通村道路287.8公里、戶間路308公里,四改兩建5606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3513套,發放生物質爐3174臺,建設垃圾處理池233個,新建特色果蔬基地15422畝,村莊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農村群眾居住條件全面改善,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幸福指數進一步提升。廉租房、安居房實現入住,實施棚戶區改造84戶、公租房改建26套,城鄉貧困居民住房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第二產業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投資1.1億元完成下孟工業集中區和縣城綠色經濟集中區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長化宏光鹽化工、四川協鑫硅業等優勢企業相繼入駐下孟工業集中區,川蘇生態農業、高原綠谷食品加工和5000噸凍庫入駐綠色經濟集中區,塔斯葡萄酒業、華西生態養殖等龍頭企業不斷壯大。2011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78322萬元,同比增長7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76260萬元,同比增長81.3%。主要工業產品:發電量352476萬度,鐵合金3982噸,高氯酸鉀16961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戶,盈利企業6戶,虧損企業1戶,實現利稅總額6344萬元,盈利企業盈利額6616萬元,虧損企業虧損額1168萬元,同比減虧15%,盈虧相抵后利潤5448萬元。
第三產業
2011年,新建和改造“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村村農家店59個,完成投資112萬元,全縣共有村村農家店94個(村級店81家,鄉級店13個),2011年家電下鄉銷售總數為2132臺,實現銷售額533萬元,兌現財政補貼64萬元。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128萬元,同比增長19.1%。城鄉消費市場同步發展,其中縣的零售額14399萬元,增長19.2%,縣以下的零售額2729萬元,增長18.6%。批發業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12722萬元,增長18.6%,住宿餐飲業零售額4406萬元,增長20.6%。以增收節支為重點,努力培植稅源,強化稅收征管。財政收支結構逐步優化,公共財政更好更多地惠及城鄉群眾。全年縣本級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291萬元,比上年實際增加2518萬元,同口徑增長43.6%。其中:增值稅完成1648萬元,營業稅完成3384萬元。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支出59059萬元,比上年減支120208萬元,同口徑下降67.1%。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8992萬元,教育支出8236萬元,科學技術、文化體育、醫療衛生支出5825萬元,農林水事務支出7324萬元,其他支出2776萬元。金融運行平穩。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272514萬元,比年初下降11.4%,各項貸款余額達112065萬元,比年初增7.2%。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1268萬元,增長6.9%,居民人均儲蓄13389元,增800元。推行縣級領導聯系重大項目制度,全力推進災后恢復重建、擴大內需、交通、工業、水電能源開發等重大項目建設。2011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270085萬元,比上年下降32.7%。從建設性質分析,基本建設投資270085萬元。從產業投資分析,農林牧漁業投資4980萬元,電力行業投資73716萬元,交通郵電通訊業投資63863萬元。累計開工項目103個,完工76個,完工率達74%。
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理縣土壤、氣候、植被乃至農牧業生產都具有明顯的山地區域垂直分布差異,呈高山主體的多層次分布結構特點。全縣土壤分為9個土類,15個亞類,17個土屬,27個土種。礦產資源礦產資源有銅、錫、鐵、鉛、鋅、金、銀、鋁、鈦和非金屬礦大理石、硅石、金鋼砂、石英石、云母、花崗石、硫磺等。其中僅有大理石、金鋼砂和硅石被開發利用。
水力資源
雜谷腦河(史稱沱水)由西北流向東南,橫貫全境,至汶川縣注入岷江,水流湍急,切割強烈,縣境流長146km。水能資源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可開發量達42萬千瓦,已建成中小電站37座,總裝機47臺,3.54萬千瓦。工業以開發水能資源為主,當前已建成甘堡電站、理縣電站、紅葉一、二級電站等,在建和已進入前期開發工作的有回龍橋電站、米亞羅電站、大溝口電站、十八拐電站、獅子坪龍頭水庫、薛城電站、古城電站等,同時也有一部分高載能企業。
交通編輯國道317線貫穿全境,交通十分便捷,是連接內地和大草原、大西北的重要通道,是阿壩州迎接客商的重要門戶??h城距省會成都170公里,距州府馬爾康164公里。紅葉景區、古爾溝溫泉和桃坪羌寨等主要景點均在國道線附近。自助旅游可在成都茶店子車站或都江堰客運站乘成都至米亞羅長途公共汽車,沿途經過都江堰、汶川,然后到達理縣,也可以乘坐發往馬爾康、紅原的過路客車。根據行程安排需要,中途可在桃坪羌寨、理縣縣城、畢棚溝或古爾溝下。
旅游編輯米亞羅
米亞羅藏語意為“好耍的壩子”,是我國最大的紅葉景區之一,九寨溝-黃龍寺旅游線上的又一勝景。風景區總面積達3688平方公里,比北京香山紅葉風景區大180余倍,是我國當前發現并開放的面積最大、景色最為壯觀的紅葉風景區之一。
畢棚溝
理縣畢棚溝一景原始生態景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完美的自然生態景觀、優良的生態環境著稱。景區內紅葉、羊角花種類繁多,溪水潺潺,森林原始,瀑布飛掛,冰川奇特。
古爾溝
古爾溝溫泉古爾溝的礦泉水,流傳著古樸的神話。據說,神泉洗眼后的人們永遠心清目明,洗發后永遠沒有頭屑。古爾溝溫泉是當前四川省惟一的集浴用、飲用、療用為一體的天然熱礦泉,對人體消化系統疾病、風濕病、皮膚病、膽結石、膽囊炎等均有較好的療效,具有美容、護膚、減肥、延年益壽等功能。
籌邊樓
籌邊樓位于理縣薛城鎮薛城小學內一平地突兀拔起的天然巖石頂上,雄偉壯觀,為唐蕃對峙時劍南道西川節度使李德裕為籌劃川西防務所建。樓為正方形二層重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筑,通高18米。底樓為正方形,邊長7.38米,高4.43米,以外柱12根、內柱4根將其空間隔成進深、面闊各3間。內外柱為方形,四棱卷剎起弧線,方形須彌座石質柱礎。樓外建石欄桿一周,石欄桿、樁、條欄均為方形,柱頂為須彌座上托蓮花瓣石珠。二樓高3.60米,中為方形大廳,邊長3.64米,四周板壁及頂部望板皆彩繪各種人物故事圖案,內容多為李德?;I邊故事,如商討軍事、演練兵士、山川地形等。大廳四面各開方形大窗三幅,廳外有一周木柵欄走良好。
桃坪羌寨
全寨共有98戶人家。桃坪羌寨完整地保存了羌族古老民族的特點,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布局嚴密完整。走進桃坪,映入眼簾地便是那些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參差交錯、古樸神秘的羌族古民居建筑。這些建筑全由石頭壘成,高高低低、起起落落。走進桃坪,仿佛走進一個深深淺淺、迂回曲折的迷魂陣,因此桃坪被人們稱為“神秘的東方古堡”。桃坪最高大的建筑是羌碉,他是桃坪地標志性建筑,主要用于防御敵人。座座古碉如寶劍直插云霄,有一種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在羌族聚集區,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一個這樣的碉樓,連接起數百里的村村寨寨,一旦發現敵情,馬上施放煙霧,很快把戰爭的信息傳到百里之外。這些碉樓成了桃坪羌寨獨特的文化景觀。
木卡羌寨
木卡羌寨沿用名“木宅寨”,羌語叫“麻澤布”,“木”為寨形,“卡”為關卡,是灌(口)馬(塘)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木卡老寨房屋是典型的山谷坡面上的石木建筑群,具有平定、石墻、木架、過街樓、懸挑陽臺等一系列典型的羌民族傳統建筑特征。其民居“依山而建,壘石為室”,整個村落依靠自然的坡度呈梯狀布局,在不同的高度上錯落布置,高差甚大,從下往上看就如同巖石上生長出來的房子,十分雄偉。被譽為“巖石上的羌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