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區,四川省廣元市下轄區,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嘉陵江上游,位于廣元市中部,原名市中區,2007年3月更為現名,幅員面積1538.53平方公里,轄8個街道、7個鎮、3個鄉,廣元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轄區內,截至2011年末,戶籍總戶數199201戶,戶籍總人口480594人,是廣元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早在舊石器時代末,廣元境內已有先民棲居生息。有朝天區中子鎮細石器時代遺址、廣元張家坡新石器時代遺址、劍閣蔡家河小廟山聚落遺址發掘為證。據《蜀典》記,公元前2000年為胤侯國。西周時,巴、蜀、苴、氐先民在嘉陵江、白龍江合流臺地上建立了奴隸制國家“昔阝”。春秋戰國時,為蜀王領地。開明氏蜀王第五世尚,“別封其弟于漢中,號苴侯”。以葭萌(今昭化區昭化鎮)為都邑。在當時的川地蜮的知名度僅次于巴和蜀。
公元前316年,因“苴蜀相攻擊”,秦惠文王趁機伐蜀并苴,在苴侯都邑(今昭化區昭化鎮)設葭萌縣。東晉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于市城置興安縣,赤化鄉境置益昌縣。在此以前,區境屬漢壽縣、晉壽縣地。劉宋初益昌縣為清水坍陷,移治昭化鎮城。劉宋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后,氐人楊難當分白水縣南于三堆鎮西置平興縣,屬白水郡。梁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南梁將平興縣并歸白水縣。齊永泰元年(公元498年)于市城置東晉壽郡,領興安、石亭兩縣。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至西魏的近50年中,北魏曾于市城三次置西益州,南梁曾兩次改名為為黎州;至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方改為利州,利州”之名源于西魏大將軍尉遲迥襲取西益州,西克成都,取“順利”之意而命名為利州。此后曾統轄東晉壽、西晉壽、新巴、始平、東洛等郡。北周于市城置利州總管府,所屬利州統晉壽、新巴、東洛郡。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諸郡,存利州,直領興安等8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州治興安縣為綿谷縣;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總管府、利州,改置義城郡,郡領綿谷等7縣。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改義城郡為利州,州仍領綿谷等7縣,屬復置利州總管府;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分綿谷縣北境置金??h(屬褒州)及南安州和所轄三泉、嘉牟兩縣(均在陜西境);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升利州總管府為都督府,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罷;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又改利州為益昌郡,領轄綿谷等6縣;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改益昌郡為利州,轄縣未變。經五代、北宋,利州屬昭武軍;南宋屬寧武軍。蒙古憲宗三年(1253年)立利州治,設都元帥府;至元三年(1266年)又于利州立陜西四川行中書省(至元十七年還冶京兆);至元十四年(1277年)罷帥府,升利州為廣元府廣元路,取擴充元朝疆土之意。明洪武四年(1371)廢廣元路存廣元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廣元府為廣元州屬保寧府,以綿谷縣省入;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綿谷縣;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降廣元州為廣元縣,又將綿谷縣并入,后直至清代,均屬保寧府。民國初屬嘉陵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廣元縣屬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劍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分廣元縣東境建旺蒼設治局,1945年改建為旺蒼縣。1949年12月14日,廣元縣屬劍閣專區。1952年劍閣專署改名廣元專署。1953年廣元專區并入綿陽專區,廣元縣改屬綿陽專署。1959年將昭化縣的5個區33個公社劃入廣元縣。1985年2月,撤銷廣元縣,設立地級廣元市和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青川、旺蒼2縣劃歸廣元市管轄;將南充地區的蒼溪縣劃歸廣元市管轄。2007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廣元市市中區更名為利州區。
利州區位于東經105゜27′至106゜04′, 北緯32゜19′至32゜37′之間,東鄰旺蒼縣,南連劍閣縣、昭化區(原元壩區),西接青川縣,北界朝天區,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嘉陵江上游,四川、陜西、甘肅三省交匯處,處于廣元市腹心,四川省的北大門。轄區幅員1538.5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2.3萬畝,有水域面積10萬畝。
地形地勢
利州區地勢東北、西北高、中部低,形成北部中山區,中部河谷淺丘及平壩區,南部低山區的特殊地理環境。全區70%屬山地類型。境內山峰屬米倉山脈西、岷山脈東,龍門山脈東北三尾端的余脈。最高點西北部白朝鄉的黃蛟山海拔1917米,最低點南部嘉陵江邊的牛塞壩海拔454米。境域被嘉陵江、白龍江、清江河、南河4個水系劃割為大光、艮臺、黃蛟、云臺、南山5個小山系。
氣候
利州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四季分明,日照時間長。年均氣溫17℃,生長期平均310天,無霜期共263天,年日照時數1342小時。光熱資源豐富,熱量集中在4至9月,能滿足多種農作物生產。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80毫米,年內降雨量集中在5至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形成了冬干、春旱、夏洪、秋澇的一般現象。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利州區境內有探明礦產70余種,
實拍廣元東城夜景主要金屬礦有煤、鐵、石灰石、花岡石等,非金屬礦有煤、天然氣、石墨、石棉、白云母、鉀長石、花崗石、大理石等。其中:煤炭儲量4.6億噸,花崗石10億立方米,大理石1億立方米,石灰石340余億噸,鐵礦上億噸。礦產資源不僅儲量大,品位高,而且分布集中,易于開發。
植物資源
截至2013年,利州區境內有植物4940種,其中灌木408種,經濟林木17種,藥材1500種(可收購318種)。名貴藥材有天麻、麝香、熊膽等,杜仲、黃柏、厚樸質優量大,1998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全國名特優經濟林杜仲之鄉"。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3.98%,有面積多達320平方公里的原始生態植被,有7000余公頃的原始水青岡林,是世界水青岡屬植物的起源和現代分布中心。
動物資源
截至2013年,利州區境內有動物307種,具有較大開發價值的有50種(野生獸類46種)。熊、金貓、豹、云豹、林麝、獼猴、大靈貓、斑羚、大鯢、紅腹角雉、白尾長冠雉、紅腹錦雞等14種屬國家二、三類保護動物,光霧臭蛙是全國獨有品種。
水能資源
截至2013年,利州區水能資源豐富,境內有主要河流8條,水能蘊藏量45萬多千瓦,可開發量在10萬千瓦以上。地表有人工小型水庫31座,塘1408口。境內屬嘉陵江水系的有東河、西河、黃洋河、白水河、李家河及其支流,屬渠江水系的有三江河、清江、寨壩河、洛平河及其支流。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3年8月31日,利州區轄10個街道、7個鎮、3個鄉。國家級廣元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利州區行政區域內,由廣元市直接領導,轄2個街道、1個鎮,轄區行政區劃仍隸屬利州區。 廣元市利州區人民政府駐東壩街道。
街道:東壩街道、嘉陵街道、河西街道、雪峰街道、南河街道、上西街道、回龍河街道、楊家巖街道、袁家壩街道、下西街道;
鎮、寶輪鎮、榮山鎮、大石鎮、盤龍鎮、赤化鎮、三堆鎮、工農鎮;
鄉:白朝鄉、金洞鄉、龍潭鄉。
其中,袁家壩街道、下西街道和盤龍鎮由廣元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截至2011年末,利州區戶籍總戶數199201戶,戶籍總人口480594人,比2010年增長6.3%。其中男241980人,女238614人,男女性別比為101.4/100。非農業人口295560人,占總人口比重為61.5%。2011年常住人口52.6萬人,比2010年增長1.7%。2011年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0.11%,出生人口3972人,人口出生率為8.24‰,死亡人口4702人,死亡率4.8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00人。
民族
截至2011年末,利州區有27個民族,人口絕大多數為漢族,其中少數民族26個,有回族、藏族、滿族、羌族、苗族、壯族、白族、蒙古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散居,以回族較多。
經濟編輯綜述
2011年,利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85634萬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1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9231萬元,比2010年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758449萬元,
比2010年增長21.3%;第三產業增加值547954萬元,比2010年增長11.7%。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664978萬元,比2010年增長22.8%;建筑業增加值93471萬元,比2010年增長12.1%。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比2010年增長11.1%,批發零售業比2010年增長10.6,住宿餐飲業比2010年增長7.7%,金融業比2010年增長3.3%,房地產業比2010年增長7.6%,營利性服務業比2010年增長23.7%,非營利性服務業比2010年增長7.7%。轄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6585元,比2010年增長11.3%。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7%、67.2%、 31.1%,分別拉動GDP增長0.3、10.7、5.0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1年利州區農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25222公頃,實現糧食總產量85420噸,比2010年同期下降2.0%,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141760萬元,實現增加值79231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2010年比分別增長8.1%和4.2%。2011年有效保護利州區天然林資源160萬畝,完成天保工程區生態公益林建設任務1.3萬畝;退耕還林工程撫育管護21.32萬畝;完成退一還二新建任務0.7萬畝;新增核桃基地6665畝。積極開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省級生態區相關工作。切實加強林政資源管理,較好地保護了森林資源安全,森林林病蟲害防治率達90%以上,成災率控制在5‰以下。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0.5%,城區綠化率達到了39.7%。2011年利州區新建標準化生豬養殖小區4個,土雞養殖小區4個,肉羊養殖小區2個,新(改)建標準化生豬圈舍23200平方米?!皟|只土雞工程”初見成效。建設土雞養殖小區4個,培育養禽大戶240家,組建專業協會2個。畜牧防疫工作切實加強。豬牛羊口蹄疫免疫密度達100%;動物疫病免疫密度達99.2%,有效抗體水平常年保持在72%以上,2011年轄區內無重大動物疫病發生。2011年利州區水產品產量達到14300噸,比上年增長0.2%。2011年新建蓄水池50口,標改塘堰工程15個,新建渠道27公里,發展節水灌面0.25萬畝,改善灌面0.35萬畝;新建加固堤防14.8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平方公里。年末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17827千瓦,比2010年增長8.9%。機耕作業面積2010公頃,機電灌溉面積2000公頃,機械植保面積1200公頃,機械收割面積1200公頃。截至2011年末,利州區193個村,自來水受益村129個,通汽車村193個,通電話村193個。
第二產業
2011年利州區轄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2122956萬元,比2010年增長38.5%,其中:區本級實現產值373124萬元,比2010年增長57.4%。轄區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607177萬元,比2010年增長24.8%,其中:區本級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15225萬元,比2010年增長32.5%。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1.8%,拉動經濟增長9.9個百分點,貢獻率和拉動力均居國民經濟各行業之首。區本級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68241萬元,比2010年增長58.0%。工業品產銷率達到98.39%,同2010年比下降1.16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1152萬元,比2010年增長71.3%,實現利稅總額41444萬元,比2010年增長47.1%,實現凈利潤32256萬元,比2010年增長37.3%;總資產貢獻率20.9%,比2010年同期提高1.25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56.31%,比2010年下降2.47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為4.42次,比2010年提高1.19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77.39%。2011年利州區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0.63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31.7%。2011年末利州區轄區內共有資質以上建筑企業105家,其中有工作量的企業95家。2011年末利州區轄區內共有建筑業從業人員29813人。2011年完成建筑總產值446568萬元,比2010年增長47.2%。2011年建筑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19789萬元,增長12%。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2011年利州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4634萬元,比2010年增長17.3%。分地域看,城鎮實現零售額327325萬元,比2010年增長17.7%;鄉村實現零售額87309萬元,比2010年增長14.6%,城鎮快于鄉村3.1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84113萬元,比2010年增長29%;零售業實現銷售額442011萬元,比2010年增長12.3%;住宿業實現零售額9708萬元,比2010年增長34.5%;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8803萬元,比2010年增長20.2%。旅游業2011年,天曌山AAAA旅游景區完成景區項目建設并正式開園;啟動實施了民俗文化園AAAA級旅游景區建設。2011年新發展農家樂、鄉村酒店10戶,創建五星級鄉村酒店1家,三星級鄉村酒店1家;發展星級農家樂5家。到2011年末,轄區內共有風景名勝區和文物文物保護單位17個,星級飯店9個。2011年入境旅游人數155.92萬人,景區門票收入509.5萬元,實現國內旅游收入63000萬元。郵電通信2011年利州區郵電業務收入53145萬元,比2010年下降22.5%。其中:電信業務主營收入50157萬元,比2010年下降24.8%;郵政業務收入2988萬元,比2010年增長57%。2011年末利州區擁有本地固定電話用戶160337戶,移動電話用戶649254戶(其中:3G移動用戶65286戶),互聯網注冊上網用戶103984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