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代管縣,位于中國廣西的西南部、右江下游兩岸,地處東經107°21′~108°6′,北緯22°51′~23°21′,東及東北鄰武鳴縣,西連天等、大新兩縣,西北與著名鋁業基地平果縣相連,南同南寧市西鄉塘區及崇左市江州區、扶綏縣接壤,是大西南鐵路、公路、水路的重要交通樞紐??h境東西最大橫距77千米,南北最大縱距56千米,面積2277平方公里,人口40.53萬,有壯、漢、苗、瑤等13個民族。中文名稱隆安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下轄地區城廂鎮、南圩鎮、雁江鎮等政府駐地城廂鎮電話區號0771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南部、右江下游兩岸面 積2277平方公里人 口40.53萬(2012年)方 言壯語、瑤話、平話等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屏山水溶洞旅游度假景區 龍虎山自然保護區車牌代碼桂A特色食物布泉酸魚、雁江米粉、板栗行政代碼450123目錄1 歷史沿革2 地理氣候? 位置? 氣候3 行政區劃4 資源? 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 水資源5 人口6 經濟? 工業? 農業7 交通8 教育? 小學教育? 中學教育? 師資力量9 文化? 文化場所? 文物古跡10 旅游歷史沿革編輯
隆安縣今隆安縣地域,秦朝(前214~前206)屬象郡地。漢朝(前206~220)初時歸南越國轄地。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屬郁林郡增食縣地。三國(220~265)時屬吳國郁林郡增食縣地。晉朝(265~420)屬郁林郡增翊縣地(增食縣改稱)。南北朝(420~589)時屬晉興郡增翊縣地。隋朝(589~618),初時沿襲南北朝,隋開皇十八年(598)置宣化縣,屬宣化縣地,歸郁林郡轄。唐武德五年(622),從宣化縣分設朗寧縣時,為朗寧地,屬邕州。至乾元年間(758~759),邕州添置思龍縣,縣治在今城廂鎮之南,此為隆安今地獨立設縣之始。宋開寶五年(972),撤銷思龍縣,并入如和縣;景話二年(1035),如和縣并入宣化縣,時屬宣化縣地;治平四年(1067),宣化縣的原朗寧縣地劃歸武緣縣,時屬宣化、武緣兩縣地。元朝(1279~1368)同屬宣化、武緣兩縣地,隸南寧路。明嘉靖十二年(1533)四月,將宣化縣思龍鄉的一、五、六、七、八、九、十、十二等8圖(今南圩、雁江、喬建、古潭4鄉鎮全境與城廂、那桐、楊灣3鄉鎮部分屬地)和西鄉的六、八兩圖(今那桐、小林、丁當3鄉鎮部分屬地),及武緣縣永寧鄉的三、四、五等3圖(今城廂、小林、丁當3鎮部分屬地)劃出,設置隆安縣,屬南寧府管轄。清朝時沿襲之。民國2年(1913)改府為道,屬南寧道;民國19年屬賓陽民團區;民國21年屆南寧民團區;民國23年屬南寧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31年屬第四區;民國37年,為第十一區(武鳴)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置隆安縣。1958年12月,隆安縣與武鳴縣合并稱武隆縣。1959年5月10日,恢復隆安縣建制至今。1949年12月,隆安解放時,屬左江人民行政專員公署,12月下旬屬龍州專區。1950年1月屬武鳴專區。1951年1月25日,政務院批準,撤銷武鳴專區,隆安縣劃歸龍州專區;10月19日,省政府第48次會議通過,龍州專區改稱崇左專區,隆安縣隨屬崇左專區。1952年8月,屬邕寧專區。1952、年12月,成立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3月改為桂西壯族自治州),隆安縣屬之。1958年1月屬邕寧專區。1958年11月,邕寧專區更名為南寧專區(1970年改稱南寧地區),隆安縣仍屬之,至今不變。
隆安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西南。東及東北臨武鳴,南與南寧市郊、扶綏、崇左交界,西接大新、天等,北與平果毗連??h城距廣西首府南寧100公里??偯娣e2264.7平方公里。
氣候
隆安縣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濕潤多雨,雨量集中,日照充足,暑多寒少,冰雪少見,偶有嚴霜,常風不大。 按候溫(5天為1候)劃分四季,以候平均氣溫小于10℃為冬季,大于22℃為夏季,介于10℃~22℃之間為春秋兩季。據1959~1985年氣象資料統計,平原地區(用縣氣象站資料)夏季從4月18日起,至10月18日止,長達184天;10月19日至次年4月17日為秋、春季節,長181天;無冬季。山區(用興陽氣象哨資料)春季始于2月9日,長84天;夏季始于5月4日,長達173天;秋季始于10月24日,長98天;冬季始于1月30日,只歷時10天。按累年平均候溫統計,隆安屬于夏長無冬或基本無冬,秋春相連,四季宜耕的地方。但由于受季風影響,各年氣候差異較大,候平均氣溫小于10℃并不罕見,不少年份有暫短的冬季。
行政區劃編輯1950年2月5日,全縣劃設4個區、17個鄉。1952年8月18日,全縣仍劃5個區(那龍、壇洛2區及所轄鄉復歸邕寧縣),17個鄉則劃為81個鄉。1953年2月,全縣劃為6個區、68個鄉。其中將第三區的聯馬、保灣和第四區的丁當、儉安、喬聯、古陽、定華、英敏等8個鄉劃出,增設第六區,區人民政府設在丁當圩。4月,鎮都縣第十一(都結)區劃歸隆安縣,排稱第七區,轄其原仁杰、三樂、愛華、鄧顯、林利、同樂、禮明、留奇、新民、普權、玉洞、興隆、吉隆、陸連、茴利、榮朋、平養等17個鄉,區人民政府設在都結圩。1955年4月21日,區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27日,增設第八區,將第一區萬朗、四興、信潤、鑾正和第二區百朝、龍灣、西安以及第七區三樂、愛華、興隆等10個鄉歸其管轄,區公所設在百朝圩。1958年2月10日,撤區并鄉,全縣由84個鄉并為24個鄉(南圩、城廂、岑隘、大同、震東、雁江、那桐、那重、古潭、小林、敏陽、喬建、板羅、九甲、丁當、白馬、喬聯、都結、陸隆、吉隆、同樂、楊灣、聯隆、鑾正)。9月4日,又由24個鄉并為9個鄉(城廂、南圩、雁江、那桐、小林、喬建、丁當、都結、楊灣),17日,再由9個鄉并為5個鄉(南圩、喬建、小林、雁江、都結)。同月20日,全縣在原5個鄉、190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5個人民公社,實行政(鄉)社合一:紅旗人民公社,管委會設在南圩;紅色人民公社,管委會設在雁江圩;東風人民公社,管委會設在喬建圩;先鋒人民公社,管委會設在小林圩;衛星人民公社,管委會設在都結圩。12月,人民公社以公社管委會所在地命名。1960年1月,全縣15個公社并為11個公社。1961年6月,又由11個公社劃為城廂、南圩、大同、百朝、雁江、那桐、那重、小林、敏陽、喬建、板羅、古潭、丁當、白馬、都結、同樂、布泉、屏山18個公社。1962年3月24日,增設陸隆、龍會2公社。1980年1月2日,全縣增設20個大隊。4月16日,設城廂鎮(公社級),轄城廂大隊。年底,全縣轄10個公社,1個鎮,128個生產大隊,2234個生產隊;公社、大隊革命委員會改為公社、大隊管理委員會。1其中城廂鎮轄1個大隊20個生產隊,南圩公社轄17個大隊314個生產隊,雁江公社轄10個大隊149個生產隊,那桐公社轄12個大隊244個生產隊,小林公社轄9個大隊192個生產隊,喬建公社轄21個大隊366個生產隊,丁當公社轄11個大隊183個生產隊,都結公社轄20個大隊321個生產隊,楊灣公社轄8個大隊140個生產隊,布泉公社轄9個大隊183個生產隊,屏山公社轄10個大隊122個生產隊。1984年9月進行機構改革,政社分開。全縣10個公社、1個鎮改為9個鄉、4個鎮;128個生產大隊全改為村(居)民委員會,2469個生產隊劃為2442個村(居)民小組。取消人民公社模式。
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隆安縣據1978年縣統計局的統計資料,全縣土地總面積339.7萬畝。其中農用耕地40.48萬畝,占總面積11.92%;林地102萬畝,占30.03%;荒山荒地47.51萬畝(宜農1.16萬畝,宜林25.5萬畝,宜牧20.85萬畝),占13.98%;石山68.55萬畝,占20.18%;城鎮、村莊用地16.54萬畝,占4.87%;工礦用地1.75萬畝,占0.51%;交通用地4.25萬畝,占1.25%;水域20.61萬畝,占6.07%;其他土地38.01萬畝,占11.19%。解放后,由于人口自然增長過快,全縣土地資源每人平均占有量,已由1949年的22.08畝銳減至1985年的10.19畝,36年間下降53.85%。
礦產資源
解放以后初步探明,隆安縣礦產有煤、銻、鉛、鋅、鎢、鉍、水晶、磷、石膏等9個礦種,形成小型礦床2處、礦點6處、礦化點16處。尚有未查證,但已開采的石灰巖、白云巖、粘土、砂、礫(卵)石、金、鈦鐵等礦產。
水資源
據1983年縣水電局的《廣西隆安縣水利化區劃及水資源調查評價成果報告》,全縣水資源總量15.02億立方米(地表水11.08億立方米,地下水3.94億立方米),可供水總量為4.791億立方米(地表水4.331億立方米,地下水0.46億立方米),總需水量3.827億立方米(農業用水3.537億立方米,工業用水0.19億立方米,人畜飲用水0.1億立方米),現有水量尚余0.964億立方米。隆安縣主要河流8條,水能理論蘊藏量58061千瓦(右江37632干瓦,其它中小河流20429千瓦),可裝機容量49690千瓦(右江3.5萬干瓦,其它河流14690千瓦)。至1985年已建小電站6處,裝機容量1950千瓦,占可裝機總容量(除右江外)的13.3%。此外,山區可建小電站或微型電站的水力資源甚豐富,現已建有小電站23處,微型電站39處,裝機容最774.8千瓦。
人口編輯2004年,轄6個鄉、6個鎮,共118個村委會和15個社區居委會。年末總人口370797人(農業人口332889人、非農業人口37908人)。
經濟編輯工業
解放前,隆安縣無近代工業,只有一些個體手工業,生產鐵器、竹(木)器、磚瓦、建筑、雕刻、縫紉、制革、土布、沙紙、土香、草席、紙扇、釀酒、榨油、榨糖、制誨、糖果糕點、加工面條、榨米粉、制豆腐等。產品主要在縣內市場銷售?;ㄉ?、沙紙銷往南寧。桐油及雁江復盛醬園的豉油王、辣椒醬遠銷港澳等地。1949年有手工業170家,產值72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占工農業生產總值3.56%。解放后,1954年開辦集體工業企業14家,1955年創建國營工業企業4家。1958年“大躍進”,全縣工業一轟而起,國營廠礦企業增至12家,集體工業企業上到590家,全年總產值413萬元,比上年增80.35%。1960年,國民經濟發生困難,大批工業企業被迫下馬。到1963年,全縣剩下國營工業企業10家,集體26家,產值比1958年下降42.13%。1965年工業生產開始回升。1969年隆安糖廠、氮肥廠兩個骨干工業企業建成投產,全縣工業產值比1963年增1.6倍。70年代初,縣興建磷肥廠和水泥廠,公社開辦一批“五小工業”。1978年,全縣有工業企業57家,總產值2200萬元,分別比1969年增32.6%和2.6倍。1980年后,農村經濟改革開放,國營、集體、個體一齊上,工業生產步子邁得快。到1985年,全縣擁有食品、電力、機械、化工、建材、玻璃、縫紉、采礦、印刷和其他工業等10個行業的工業企業85家,總產值282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6.01%,分別比1978年增49.12%和28.55%。在工業產值中,國營企業2267萬元,占80.16%,集體企業405萬元,占14.32%,個體企業156萬元,占5.52%。在全部工業中,獨立核算工業55家,職工3305人(其中技術人員37人),固定資產原值累計3234.94萬元,固定資產年末凈值2319.54萬元,總產值2369.39萬元,稅金267.24萬元,利潤186.74萬元(有46家企業盈利192.94萬元,5家企業無盈虧,4家企業虧損6.2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7169元。其中國營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產值、稅金、利潤,分別占全縣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總數的85.85%、92.04%和96.47%。
農業
農業是隆安縣國民經濟的基礎。1953~1985年,國家對隆安縣農業投資3298.19萬元,占全縣經濟建設總投資的39.9%;農業總產值14.8377億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下同);生產糧食28.4億多公斤。它不僅為全縣33萬多人提供口糧,而且為國家提供5億多公斤商品糧,為縣內36%的工業企業(占工業總產值51.18%)提供原料,為100%的出口商品提供貨源,直接和間接來自農業的稅收占財政收入的51.01%,銷往農村的工業品占國營商業、供銷系統商品零售額的88.38%。1985年,全縣社會總產值13183萬元,其中農業占61.01%;農業總產值8043萬元,其中農業種植業占61.30%,林業占2.78%,牧業占23.32%,副業占11.49%,漁業占1.11%。農作物以糧食為主。平原地區又以水稻為主,玉米次之;山區以玉米為主,套種豆類、薯類。經濟作物主要有木薯、花生、芝麻、糖蔗等,以糖蔗為大宗。1985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81.81%,經濟作物占12.41%,其他作物占5.78%。解放前,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縛,農業水平低下。解放后,變革生產關系,興辦農田水利,推廣農業利用學技術,生產不斷發展。農業產值1949年1398萬元,1985年達4930萬元,增長2.5倍。主要農產品的產量,1985年與1949年相比,糧食增加1.9倍,糖蔗增加109倍,油料增加6.4倍。30多年來,農業生產幾經波折。1958年“大躍進”、刮“共產風”和1959年“反右傾”斗爭,帶來糧食高估產,高統購,造成1960~1961年農民生活的極度困難,農業生產下降?!拔幕蟾锩?0年,片面強調“以糧為綱”,限制、取締多種經營,造成生產成本高、農業增產不增收,1975年人均收入分配比1970年下降2.7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業總產值連年上升,1985年比1978年增長23.28%。推行家庭經營承包責任制后,1982年糧食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長15.48%,比1978年增長11.04%。由于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及農業投入減少等原因,1983年后糧食連年減產。1985年比上年減少9.29%,比1978年下降27.38%。
交通編輯
隆安縣交通清代、民國,縣人稱行人多之路為大路,行人少的路為私路。其時,縣、鄉、村皆有大路??h境交通大路有二:一是由邕寧縣之壇洛圩來,至分界塘入縣境,經梅桂嶺,至那桐、那重圩,過龍床渡,上博浪、儒浩諸村,跨七星橋、三橋、二橋、頭橋而入縣城,再由縣城出西門,經西寧、西興,跨興隆、太平、鎮西3橋,過龍莊、那艾、拉[山更]、那勞、潭色等村后出縣境,入果德縣。另一由邕寧縣之甘圩來,至叫巖山入縣境,經巴里(中真)、馬村、古潭,上喬建圩,過馬鞍橋(早毀)后再分兩路:左路上六門橋,經南圩、楊圩、那灣,上三隆(聯隆),至秾圩(今平果新安圩)入果德縣;右路過九門橋,北上休雞,至三橋與梅桂來路會合后入縣城??h城至縣內各圩場共有15條大路,總路程411公里。所有大路路面多狹窄坎坷,僅可人畜通行。民國22年,縣公路局開始修筑南隆公路隆安路段,路基寬4.5米,全程50公里。同時修筑南圩至果德縣境公路,路基寬4.5米,全程38公里;喬建至武鳴縣境公路,路基寬4.5米,全程55公里;喬建至萬承縣境公路,路基寬4米,全程18公里;楊灣至鎮結縣境公路,路基寬4米,全程3公里。上述公路均為黃泥碎石路面,因無道班養護,長期受雨水沖刷,抗日戰爭時期又遭破壞,至1949年已全崩敗,無法通車。解放后,1956年開始修筑公路。至1985年,全縣建成縣、鄉公路17條,總長279.1公里,按土地面積每平方公里有公路0.12公里??h道4條,境內全長110公里。南寧至隆安公路:從中真村叫巖山入境,經馬村、古潭、喬建,至城廂鎮??h內路段長35.4公里,路基寬度7.5米,路面寬度5米。1956年2月動工修筑,1957年6月竣工,1958年4月20日正式通車。1981年在舊路標105~107公里路段實施降坡工程,1983年竣工,縱坡度由11%降至5.8%。至1984年,全路段鋪上瀝青路面,為等外渣油路。南圩至天等縣龍茗公路:從南圩鄉淀粉廠前接南隆公路,經三寶、百朝、都結,至陸連村出境??h內路段長34公里,路基寬度6.5米,路面寬度4米。1963年3月動工修筑,1965年8月竣工通車。1980年鋪上瀝青路面,為等外渣油路。武鳴縣鑼圩至喬建公路:從儉安村那潭屯入境,經丁當、國營浪灣華僑農場、那桐、下鄧,至喬建公路道班住所前接南隆公路??h境內路段長36.8公里,路基寬度8米,路面寬度5米。1958年11月動工修筑,1959年1月1日竣工通車。至1990年,全路段鋪上瀝青26.8公里,有9公里路段評為四級路,余為等外渣油路。平果縣雷感至聯隆公路:從平果縣新安鄉道峨村入境,經新隆、永隆,至聯隆村東南面接百朝至雁江公路??h境內路段長3.8公里,路基寬度7米,路面寬度3.5米。1979年11月作為戰備工程項目緊急施工,1980年10月竣工通車。為3等碎石路。鄉道13條,全長169.1公里。1962年,開始修筑喬建至屏山、羅興至布泉兩條鄉道,全長64公里。1965年至1966年,又修建那桐至馬村、保灣至白馬等4條鄉道,共長22.7公里。70年代修筑鄉道進入高潮,先后修路8條,全縣鄉道里程發展到169.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