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市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九龍江出???,1985年被國家確定為首批沿海開放縣,1993年撤縣設市,1996年劃出郭坑、步文兩鎮成立龍文區,全市總面積1128平方公里(含角美鎮)。位于北緯24o11’~24o36’,東經117o29’~118o14’。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漳州市東部,西北南群山環抱,東南瀕臨東海和南海。東與廈門市接壤,南與漳浦縣交界,西和漳州市區、南靖縣、平和縣毗鄰,北與長泰縣相接。西距漳州市區19千米,西北距省會福州市292千米。
龍海自古以來就有“海濱鄒魯”的美譽,也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聞名全國的“龍江風格”的誕生地。有世界最大的石梁橋——江東橋,臺胞朝圣地——白礁慈濟宮等名勝古跡。還有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2200萬年前的古火山口。區劃
編輯
2011年末,龍海市轄角美鎮、九湖鎮、程溪鎮、顏厝鎮、榜山鎮、紫泥鎮、石碼鎮、海澄鎮、東園鎮、白水鎮、浮宮鎮、港尾鎮、東泗鄉、隆教畬族鄉14個鄉鎮,領導239個村民委員會、32個居委會;下設354個居民小組、2787個村民小組。另外,管轄雙第華僑農場、程溪農場和九龍嶺林場。[地理
編輯
位置
龍海市位于北緯24o11’~24o36’,東經117o29’~118o14’。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漳州市東部,西北南群山環抱,東南瀕臨東海和南海。東與廈門市海滄區交界,南與漳浦縣相接,西和漳州市區、南靖縣、平和縣毗鄰,北與長泰縣相接。西距漳州市區19千米,西北距省會福州市292千米。
地形
龍海市地處九龍江下游沖積平原,地勢為北部、西部、南部三面環山,中部平原,東南部臨海。北部丘陵地帶屬戴云山脈的余脈,西南部中低山丘陵地帶屬博平嶺的支脈。主要山峰有大尖山、獅頭大山、后溝尾山、泰崗尾山等。境內最高峰大尖山位于程溪鎮,海拔953.6米;最低點為港尾浯嶼島以東的九節礁中間,海拔-47米。
氣候
龍海市氣候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降水充沛,海洋性氣候特點明顯,夏少酷暑,冬少嚴寒,自然景觀四季常綠。多年平均氣溫21.5℃,1月份平均氣溫13.5℃,極端最低氣溫0.2℃(1973年12月26日);7月份平均28.9℃,極端最高氣溫40.9℃(2003年7月26日)。最低月均氣溫6.3℃(1971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36.0℃(2003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15.8℃,最大日較差15.9℃(1989年12月7日)。生長期年平均365天(全年),無霜期年平均337天,最長達366天,最短為28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8小時,年總輻射102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365天(全年)。年平均降水量1563.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134天,最多達170天(1975年),最少為100天(2003年)。極端年最大雨量2187.1毫米(1997年),極端年最小雨量毫米944.1(2009年)。降雨集中在每年3月到9月,6月最多。
水文
龍海市境內河道屬九龍江流域。主要河道有二級河道九龍江北溪和九龍江西溪二條,總長35.8千米;四級河道九龍江南溪一條長57.5千米。河網密度為1.15千米/平方千米。三條河道總長93.3千米,流域面積665.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13.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05.46億立方米。境內最大河流為九龍江北溪,從境內江東古橋上游約2千米處流經下游郭洲頭后分為南港和北港。其中,南港流至下游約1.5千米處的福河村與九龍江西溪匯流至烏礁島;北港流經安山村。至此,九龍江北溪、西溪再次匯合穿越下游滸茂、烏礁二島,分為南港、中港、北港,直至海門島,匯集九龍江北溪、西溪、南溪三溪之水進入廈門港注入東海。北溪在境內全長18.05千米,流域面積148.1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為281.4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主要的氣象災害有臺風、暴雨、高溫、干旱、低溫冷害、凍害以及雷電災害等。臺風災害年均發生2次左右,影響程度不同,主要發生在7月至9月。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99年10月8-9日。9914臺風于1999年10月9日10時正面襲擊龍海市,影響時間長且強度強,龍海市氣象觀測站瞬間最大風速達到12級,給全市造成極大災害,經濟損失共9.8億元,其中包括:農作物受災面積29.45萬畝;絕收面積8.2萬畝;水果受災面積7.2萬畝;水產受災面積3.4萬畝。房屋倒塌或半倒塌2.5萬間。水利、通信、電力設施損失8450萬元,道路、碼頭等損失1.23億元。人員死亡18人,失蹤3人。凍害最嚴重的一次出現在1999年12月21-26日,連續6天最低溫度低于5℃,22-25日4天有霜凍,23日伴有結冰,由于低溫持續時間長,全市大范圍農作物嚴重受災,各種蔬菜損失5000萬元,經濟作物等損失8505萬元,總計損失13505萬元。此次所受凍害為50年一遇。
資源
編輯
龍海市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17種,包括非金屬礦產資源10種,金屬礦產6種,能源礦產1種。其中,地熱礦區6個,資源儲量:2912.44噸/日;長石礦區7個,資源儲量:15.07萬噸;高嶺土礦區7個,資源儲量:2091.33萬噸;飾面用花崗巖礦區30個,資源儲量:291.47萬立方米;建筑用花崗巖(凝灰巖)礦區59個,資源儲量:9930.54萬立方米;磚瓦用粘土礦區22個,資源儲量:235.33萬噸;礦泉水礦區16個,資源儲量:3487.58噸/日。
龍海市擁有林地面積105萬畝,是中國水仙花之鄉,浮宮鎮為福建楊梅第一鎮。境內野生動物有獸類27種、禽類98種、魚類400多種。
交通
編輯
龍海擁有陸、海、空兼備的立體交通網絡,交通比較便捷。
陸路
龍海市境內鷹廈鐵路(江西鷹潭至廈門)、廈深鐵路(廈門至深圳)與國道324線(福州至昆明)、319線(廈門—成都)、沈海高速公路(沈陽—???/span>),省道漳云線和廈漳高速公路、漳詔高速公路、漳龍高速公路縱橫交錯。
海運
海路有九龍江西、北、南 龍海區位優勢三溪貫穿全域,海輪可直達廈門、上海、汕頭、香港、澳門等地;距離龍海市區僅有19公里、年貨物吞吐量達8117.2萬噸的廈門港可直達北美、南美、歐洲、地中海、大洋洲以及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主要港口集裝箱班輪航線,擁有輻射全球的航運網絡。
龍海江、海岸線全長290公里,其中海岸線長達113.1公里,水域深而廣闊,又具有較好的御風隱蔽條件,為福建省天然深水優良港灣。全市擁有石碼、后石、招銀3個港區和角美、滸茂洲2個作業區,從2005年12月31日開始正式納入廈門港一體化管理。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近3000萬噸?,F已建成中小泊位碼頭52座,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9座。其中,招銀港區是首批對臺直航口岸、對外開放一類口岸和對金馬直航貨運口岸,2008年貨物吞吐量近2000萬噸,建有萬噸以上碼頭8座(15萬噸級2座、10萬噸級1座、5萬噸級2座)。
航空
航空有距離龍海市區僅有59公里的廈門高崎國際機場,航線遍及內地及港澳地區、東南亞、韓國、日本、美國和歐洲,是華東地區重要的區域性航空樞紐。
人口
編輯
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縣境內生息繁衍。秦漢以來,特別是從南朝梁置縣至唐代的數百年間,人口逐漸增長。兩宋時期,閩南一帶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人口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元代,由于統治階級的殘酷掠奪,人口逃亡較多。明中葉后,海外交通及對外貿易興盛,月港成為東南沿海貿易中心,商賈輻輳,生齒日繁。九龍江下游沿岸逐漸成為人口比較集中的經濟區域。明末龍溪、海澄兩縣戰亂頻繁,清初兩次“遷界”,人口死亡率高,外流量大。至康熙九年(1670年)海澄縣人口“存者不及三分之一”,龍溪縣人口亦大量減少。從康熙中期至乾隆年間,社會逐步安定,政府鼓勵生育,戶口大量增加。同時外遷的人口復返原籍。至道光年間,龍溪、海澄兩縣人口驟增。
鴉片戰爭后,龍溪、海澄兩縣戰爭頻仍,傳染病肆虐,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外逃。至民國26年,兩縣人口合計434875人??谷諔馉幒笕丝谥饾u減少,至民國36年共有391996人。
建國后,社會安定,人口迅速增長,出現高出生、低死亡的狀況。1950~1959年,1962~1972年,先后兩次出現了人口出生高峰期。1963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增長幅度達到建國以來最高水平。1972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工作,把人口再生產逐步納入國民經濟計劃的軌道,人口自然增長率1971年為29.4‰,1985年降為10.2‰。1982~1987年,龍海市連續六年被評為福建省計劃生育紅旗市、先進市,1985年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單位。
1990年,全市總人口812033人,其中漢族803859人,占98.99%。1991年全市總人口83036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83‰,人口密度為671人/平方公里。
據《漳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龍海市人口數為877762,占漳州大市總人口的18.25%。
2010年末,龍海市戶籍總戶數22.08萬戶,人口81.4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92萬人,農業人口65.57萬人;男性41.08萬人,女性40.42萬人。
民族
2011年末,龍海市有畬、苗、土家、壯等45個少數民族,人口17870人,占總人口的2.17%。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有畬族、苗族、土家族、壯族,其中畬族9381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2.5%。
政治
編輯
政府市長:曾建成;副市長:周建明、蘇森榮、鄭朝昌、李亞容、陳愛棋、康文將
經濟
編輯
2010年,龍海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7.02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9.73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210.08億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增加值107.22億元,增長10.3%。人均GDP預計達到41806元,比2009年增長14.5%。第一產業、第三產業比重與2009年比略降,第二產業比重上升。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1.5:58.0:30.5調整為11.1:58.9:30.0。
農業
漢代,市境就有牛耕技術。龍溪建縣前后的六朝,本地農民和南來移民在九龍江下游開辟了片片田園。唐開漳后,軍民開山辟埭,擴大稻田蔗圃,推廣中原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宋興水利、墾埭田、改農具、護耕牛,引占城良種稻在龍溪推廣,甘蔗種植亦比唐代普遍。明代除擴大耕地、續修水利外,耕作技術上掌握農時季節、改良土壤、引進良種等,甘薯、花生、煙草于明中后期引進。清代引進番鴨和吐綬雞。民國時期始用氮素化肥。
龍溪、海澄兩市農村歷來常受戰亂破壞,農民則受勢家豪強壓榨,賴以生產生活的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封建地主階級手中,備受地租、高利貸雙重剝削之苦。農具簡陋,耕作粗放,作物產量低,豐年還可維生,災年就得枵腹,甚至逃離故土。自明末至民國38年,市境糧食不能自給,??客鈦砑Z食接濟。
建國后,進行土地改革,摧毀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解放了生產力。開展農業互助合作,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強農業耕作栽培技術指導,做到災年保收成,常年增產豐收。1956年,水稻平均單產龍溪市為540.5公斤,海澄市為503公斤,實現“水稻千斤市”。1957年,兩市糧食總產193273噸,比1949年123057噸增長57.06%。民食余裕,戶戶年年爭先交售愛國糧。
1958年,生產計劃高指標,生產措施瞎指揮,上報產量浮夸風,收益分配搞平調,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加上1959年“8.23”、1960年“6.9”特大風、水災害,造成五谷歉收。1961年全市糧食總產140610噸,比1957年減產27.25%。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后,農村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并舉,恢復社員自留地和家庭副業,先后引進水稻矮稈良種和良種豬,生產全面發展。糧食總產1963年為196079噸,略超1957年;1965年為232510噸,比1957年增長20.30%。
1966~1976年,限制農民多種經營,農業生產又一次受到嚴重干擾。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總產量、總產值出現波浪式起伏,十年間未能得到發展。1978年全市糧食總產312408噸,平均畝產811公斤,跨“雙綱”。
1980年后,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自主經營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為提高。在耕作技術措施上,實現糧食一年三熟三高產的改制,機耕面積占可機耕面積的90%以上,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采用配方施肥、化學除草、藥物治蟲;同時發展金定鴨、瘦肉型豬、食用菌蘑菇等創匯農業,農業生產量和總產值直線上升。1989~1991年,糧食畝產噸糧“三連冠”。1991年,全市農業總產值為9.51億元,比1978年增長1.44倍。農、林、牧、副、漁產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100∶2∶13∶3∶9變為1991年的100∶3∶40∶4∶26。糧食總產35.66萬噸,畝產為1033公斤,比1978年增長14.15%和27.37%。
2010年,龍海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7.89億元,增長4.1%。其中,農業產值24.01億元,增長3.6%。
工業
龍溪建縣時,境內就有紡織、冶煉、造船、制鹽、制陶等手工業作坊。唐代北方匠人南來,帶來了先進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兩宋時期手工業蓬勃發展,著名東溪窯和扶瑤的陶瓷、漳產葛布、吉貝布名聞遐邇,山區冶煉產鐵,沿海制鹽業興起。元代漳州設雜造局專管手工業生產,官營的紡織工場已具相當規模。明代手工業突飛猛進,至明中葉,縣境內已有紡織、爐冶、窯冶、制糖、造船、釀酒、糧油、曬鹽、食品加工、竹木器等行業;龍溪“城闉之內,百工鱗集,機抒爐錘,手心俱應”,漳絨成為朝廷貢品。海澄“家家蔗煮糖”,已能煉制成白糖、冰糖。嘉靖十二年(1533年),縣內匠戶502家,丁口2190人。清朝末期,出現華福機制糖廠和金永和煤礦公司二個近代工業企業。民國時期,龍溪、海澄兩縣工業、手工業發展緩慢。
1950年,龍溪、海澄兩縣工業產值共1292萬元,占工農業產值13.65%。1951年兩縣接管7個廠、場,始有國營工業。1953~1956年,兩縣對私營工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原有154家私營工業企業,有85家轉為國營,66家轉為公私合營,3家組成生產小組。從業人員1356人;手工業生產者原5413人,組成55個生產合作社,16個公私合營廠、場,64個生產小組。1956年后,兩縣工業圍繞農業生產創辦廠、場,新建4個工廠。1957年,兩縣工業產值共2522萬元,比1950年增長近一倍,占工農業總產值17.18%。
1958年,號召“大辦工業”、“大煉鋼鐵”,兩縣國營工業猛增至111家,職工14821人,年工業產值446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8.58%,由于工業發展過快,出現國民經濟比例失調,1961年后一些工業企業被迫下馬,國營工廠減為65個,職工9593人。1962年全縣工業產值降為249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6.07%。“文化大革命”中,工廠大多停產鬧“革命”,個體手工業被取締,工業生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工業產值由前16年的平均遞增16.6%降為4.6%。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工業經過“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發生根本性變化,擺脫了自然經濟就地取材、就地用人、就地銷售的束縛,增強商品經濟和經濟效益觀念。1984年后,工業主管部門轉變職能,逐步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承包責任制,經營上跨出市境,走向全國、走上國際;在國營企業主渠道的指導下,大力發展集體企業、個體企業、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競爭機制。1991年,全市市屬工業企業發展至255家,職工15765人,固定資產原值16059萬元,工業產值11249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3.24%。
2010年,龍海市完成工業總產值757.09億元,可比價增長26.1%;實現工業增加值194.00億元,增長18.2%,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5.2%,拉動全市經濟增長10.2個百分點。
商業
唐宋時期,龍溪縣城漳州是閩南主要商業貿易中心??h境內的天寶、石美、月港、海滄等地也形成較大的市集。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加工業的興起紡織、陶瓷業已相當發達,并有煉銀、鐵、銅等作坊。因地處九龍江沿岸,并臨海濱,境內有多處貿易港口,龍溪縣與內地及東南沿海各地經濟貿易往來十分頻繁。
元代,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兵連禍結,商業蕭條。明代,政府采取有利于生產力發展措施。至明代中葉,龍溪商品經濟恢復發展,月港對外貿易興盛。明正統至萬歷年間,龍溪、海澄兩縣商業貿易達到鼎盛時期,重要港口石碼、月港、石美、海滄、白水、浮宮等地成為閩西南貨物集散地,尤以海澄月港商賈云集,繁華甲一方。天啟四年(1624年),西方殖民者侵擾、掠奪,海運梗塞,商業貿易衰落。
清初,龍溪、海澄兩縣遭受多次“遷界”的影響,致“海濱數十里,幾無人煙”,石碼、海澄成為廢墟??滴醵?/span>(1683年)后,政府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生產力得到發展,商業日趨繁榮,大小集市貿易點50個,年貿易額800萬兩銀元。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龍溪、海澄、石碼先后設置商務會(后改稱商會)。民國初期,軍閥混戰,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掠奪,商業一度衰退。此后隨著民族工業的興起,愛國僑胞、臺胞投資興辦企業。商業貿易再度復蘇,石碼成為貨物“吐納口”,閩西南大部貨物均由此轉運廈門港銷往沿海省市及南洋各地,抗日戰爭期間,石碼一度成為內地與淪陷區廈門的貿易中轉站,商業畸形發展。民國35年后,通貨惡性膨脹,不少商戶倒閉,商業再度凋零。
1949年12月,廈門貿易公司在石碼設立經營處,是龍溪、海澄兩縣建國后第一家國營商業。1952年,兩縣相繼建立25個供銷合作社及百貨、貿易、專賣等9個國營專業公司,并有私營商業3031家。1954~1956年,完成對私營商業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兩縣國營商業公司20家,供銷合作社下屬有4個經理部,18個基層社,有1000多個合作商店、門市部、代銷點、收購點。1957年兩縣社會商業零售額4016萬元,其中國營占32%,集體占40.4%,公私合營占26.4%,個體僅占1.1%。1958年后,將合作商店“過渡”為國營商業,撤銷專業公司,實行政企合一,同時限制自由市場,取締個體商業。“文化大革命”期間,商業機構再度合并,商業經濟被視為滋生資本主義的土壤,集市關閉,商業受挫。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的政策,建立和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的商業體制,加強國營商業的建設、積極扶持和發展集體、個體商業。國營商業及供銷合作社先后對所屬企業實行擴大經營管理權,并對700多個經營單位實行各種不同類型的經營承包責任制。1991年全市有商業、飲食服務業網點9007個,從業人員18816人,其中國營網點226個,人員2535人;集體862個,4080人;個體7879個,12201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6.3億元,其中國營占29.8%,集體占24.7%,個體占45.5%,市場繁榮,商品經濟迅速發展。
2010年,龍海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11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其中:限額以上零售額4.60億元,增長43.4%;限額以下零售額65.50億元,增長12.2%。在限額以上貿易業中,商品銷售額27.19億元,增長42.4%;住宿餐飲業營業額1.31億元,增長39.8%;消費品零售額4.60億元,增長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