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區,廣東省汕頭市轄區,位于廣東省東部,因境內龍湖溝而得名。龍湖區地處汕頭市的中心城區,是汕頭經濟特區的發祥地,著名的僑鄉。區域面積103.13平方公里,轄金霞、珠池、新津、龍祥、鷗汀5個街道和外砂、新溪2個鎮。 2012年,龍湖區戶籍總戶數110630戶,總人口409999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0.12億元。 龍湖區獲得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區、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區、全國首批實施知識產權強縣工程區、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先進集體、“省老齡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在市區龍湖區試辦經濟特區。1983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8縣1市并入汕頭市。1984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52.6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1991年4月國務院批準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并確定于是年11月正式實施;同年11月,潮汕行政區域調整,潮州、揭陽分設地級市。2003年,經國務院批準,汕頭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潮陽、澄海撤市建區,原市區5個區調整合并為3個區,其中河浦、達濠兩個區合并為濠江區;升平、金園兩區合并為金平區;龍湖區保留,將原屬澄海市的外砂鎮、新溪鎮劃歸龍湖區;澄海市撤市設區;潮陽市撤市分設潮陽、潮南兩個區。調整后,市區面積從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原來的120萬增加到487.5萬。南澳縣建制和區劃不變。
2013年,龍湖區轄5個街道(珠池街道、金霞街道、新津街道、龍祥街道、鷗汀街道)和2個鎮(外砂鎮、新溪鎮)。區人民政府駐金霞街道。
龍湖區位于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西鄰揭陽,東南瀕臨南海。境內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大陸海岸線長217.7公里,海島岸線長167.37公里,有大小島嶼82個。
地貌
汕頭龍湖區地貌以三角洲沖積平原為主,占全市面積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積30.40%,臺地等占總面積5.98%。 龍湖區地處海濱沖積平原之上,處在粵東的蓮花山脈到南海之間,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整個地形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臺地或階地——沖積平原或海積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隴和海蝕崖——島嶼。
氣候
汕頭屬亞熱帶,處于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在東北信風帶的南緣。汕頭市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端、太平洋西岸,瀕臨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風,夏季常吹偏南風或東南風,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征。北回歸線從汕頭市區北域通過。全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季潮濕,陰雨日多;初夏氣溫回升,冷暖多變,常有暴雨,盛夏雖高溫而少酷暑,常受臺風襲擊;秋季涼爽干燥,天氣晴朗,氣溫下降明顯;冬無嚴寒,但有短期寒冷。年日照2000——2500小時,日照最短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氣溫21℃——22℃,最低氣溫在0℃以上;最高氣溫36℃——40℃,多出現于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期間。冬季偶有短時霜凍。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汕頭市土地總面積2179.95平方公里(326.99萬畝),其中城鎮村、工礦及交通運輸用地85.15萬畝,耕地57.02萬畝(如包含可作為耕地考核地類34.49萬畝,則全市耕地為91.51萬畝),園地、林地、草地115.15萬畝,水域、水利設施用地及其他土地69.66萬畝。按照2009年末全市人口510.73萬人計算,人口密度為2343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積約0.64畝,人均實際耕地面積僅為0.11畝,遠遠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土地資源極為稀缺。
礦產資源
龍湖區域內已找到的礦產有42種,共有礦產地180處,已探明有儲量的礦產有19種,主要有鎢、鋯英石、輕稀土、重稀土、玻璃用砂、飾面用花崗巖、礦泉水,其次有鈦鐵礦、獨居石、錫、鉍、銅、鉛、鋅、金、銀、砷、地下水、地下熱水等,屬于地質工作程度低,但具有一定含礦品位或儲量規模較小的礦點、礦化點,主要有辰砂、建筑用花崗巖、火山巖、輝綠巖、高嶺土、水晶,其次有鐵、錳、鈷、鈹、磷釔礦、硅鈹釔礦、鉀長石、泥炭土、建筑用砂和灰貝、磚瓦用粘土、天然氣、地下咸水、地下肥水等。
植物資源
汕頭地區藥用植物共228科,903屬,1599種,73變種,5亞種,1變型。全區野生中藥材蘊藏量在700萬公斤左右,其中崗梅、狗脊、貫眾、淡竹葉、絡石藤等十二個品種,每種蘊藏量在10萬公斤以上。一些野生品種全市都有分布,而且蘊藏量也較多,如崗梅、海金沙、金櫻子、山芝麻、山白芷、山雞血藤、狗脊、貫眾、葫蘆茶、五指柑、三葉鬼草、了哥王等。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2年末,龍湖區戶籍總戶數110630戶;總人口40999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6606人。截至2012年12月底止,全區戶籍人口出生5140人,人口出生率為11.12‰,政策生育率為70.02%,死亡1811人,死亡率0.392%,自然增長3329人,自然增長率為0.720%。
民族
2000年,中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龍湖區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
綜合
2012年,龍湖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0.12億元,比2011年增長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71億元,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94.75億元,增長9.9%,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83.69億元,比2011年增長10.3%;第三產業增加值99.66億元,比2011年增長8.7% 。全區三次產業比例為2.85:47.35:49.80,與2011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03%,第二產業比重下降0.11%,第三產業比重提高0.14%。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51.64億元,比2011年增長7.5%;工商稅收收入49.10億元,比2011年增長6.7%,其中國稅收入22.24億元,比2011年增長5.9%;地稅收入26.85億元,比2011年增長7.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24億元,比2011年增長13.2%,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5.10億元,下降4.0%。
第一產業
2012年,龍湖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65億元,比2011年增長4.8%。其中農業產值5.97億元,比2011年增長6.8%;牧業產值3.88億元,比2011年增長3.8%;漁業產值0.57億元,比2011年下降3.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23億元,比2011年下降1.7%。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8894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3062畝,其中稻谷面積31477畝,旱糧5224畝,薯類6361畝。經濟作物面積2460畝,其中花生1380畝。其他作物蔬菜面積83372畝。2012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3257千瓦,化肥施用量(實物量)10389噸,農村用電量14406萬千瓦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6994畝,占常用耕地面積的69.6%。
第二產業
2012年,龍湖區完成工業總產值406.26億元,比2011年增長10.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7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13.01億元,比2011年增長11.1 %;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77.1 %,比重比2011年下降5.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7.65億元,比2011年增長10.9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企業比2011年增長59.8%,股份合作企業比2011年增長14.1%,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比2011年增長10.5%,集體企業增長比2011年7.2%,股份制企業比2011年增長4.2%。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298.99億元,比2011年增長6.8%,其中出口交貨值84.55億元,比2011年增長6.6 %;工業產品銷售率95.5%,比2011年下降2.5%。全區建筑企業完成施工產值48.31億元,比2011年增長1.5%,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86.47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80.25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全年批發零售業實現商品銷售總額407.54億元,增長1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66億元,增長13.6%,其中商品零售額150.98億元,比2011年增長13.7%。全年汽車銷售額61.10億元,比2011年增長4.2%。大型超市3個,全年零售額10.02億元,比2011年增長6.8%;餐飲業零售額11.68億元,增比2011年長12.2%。汽車銷售、大型超市和餐飲零售額占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0.5%。民營企業零售額131.97億元,占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1.1%。
固定資產投資
2012年,龍湖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87.89億元,比2011年增加23.07億元,增長35.6%。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42.70億元,比2011年增長43.5%,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建設項目為156個,其中本年度新開工項目122個。本年度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有116個,其中投資額在2000萬元以上的有83個,投資額在4000萬元以上的有33個。
對外經濟貿易
2012年,龍湖區外貿進出口總額24.10億美元,比2011年下降0.6%。進口總額9.58億美元,比2011年下降3.2%。出口總額14.52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3%;其中一般貿易出口8.57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8.0%;加工貿易出口5.95億美元,比2011年下降7.1%。全年累計引進外資項目8宗,比2011年下降57.9%。協議投資總額5716萬美元,比2011年下降4.9%;其中新簽三資企業項目3宗,比2011年下降50.0%,協議投資總額1635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160.8%。增資項目5宗,增資額4081萬美元,比2011年下降24.2%。外商直接投資3179萬美元,比2011年下降61.9%。
交通編輯
航空
汕頭外砂機場,原屬軍民兩用機場,2011年12月15日,汕頭機場民航業務全面轉場至揭陽后,該機場全部轉為軍用,不再作為民航用途。
鐵路
汕頭火車站分為汕頭客站、汕頭北貨站、潮陽站,汕頭客站在汕頭東部,汕頭北貨站在汕頭的北部,潮陽站作為汕頭首個高鐵客運站,位于潮陽谷饒鎮。廣梅汕鐵路全長480千米,1991年1月動工,1995年7月鋪通,9月27日投入貨運,12月28日投入客運。汕頭客站為廣梅汕鐵路的始發終點站,廈深高鐵進汕聯絡線建成后,汕頭客站將作為廈深高鐵始發終到站。
高速公路
深汕高速、汕汾高速(深汕、汕汾高速均屬于國家高速G15沈海高速)、經過潮汕機場的汕梅高速(G78汕昆高速)、以及在建或規劃的S14汕湛高速、潮惠高速、潮汕二環線等。干線公路:廣汕(324國道)、汕揭(206國道)、省道官汕線、潮汕線等,通廣州、梅州、廈門、潮州、揭陽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