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編輯龍里縣。因龍架山而得名。據《今縣釋名》:“以龍氏所居名”。龍里的建置,史書記載最早見于唐代?!杜f唐書》載:貞觀三年(629年) ,置莊州,領新安等7縣。新安縣治所在今龍里縣城東16公里的三元鎮新安堡?!缎绿茣份d:貞觀三年(629年),“蠻州,縣一:巴江。”巴江縣治所在今巴江鄉老巴江村,距縣城北70公里。宋代,新安縣降為羈縻縣。嘉泰元年(1201年),巴江縣由蠻州總管府都總管宋永高自改為平蠻郡(后稱白馬軍),徙治所于小谷龍。元代,新安縣改書定遠府。廢巴江縣,以其地屬順元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龍里州,隸大龍番順元宣慰司,治所在今龍里縣城。領龍里縣,治所在縣城南50里(六廣鄉境內)。大德元年(1372年),廢龍里州,改置平伐等處長官司。廢龍里縣,改置龍里等寨長官所,隸管番民總管府。明代,新安縣廢。洪武初置龍里驛站,洪武五年(1372年),改置龍里等寨長官所為龍里長官司,隸貴州宣慰使司;十九年(1386年),置龍里軍民指揮使司,隸貴州都司;二十三年(1390年),置龍里衛,筑城,屬貴州都指揮司。二十九年(1396年),升為軍民指揮使司。同年,撥把平、小平伐二長官司屬新添衛。永樂九年(1411年)置大谷龍長官司屬衛。嘉靖十一年(1532年),又置小谷龍長官司屬衛。隆慶二年(1568年)廢平伐長官司。萬歷十四年(1586年),撥出大平伐司置新貴縣。天啟二年(1622年),撥貴州宣慰司所屬的龍里、羊場二長官司和廢水東長官司地來屬。至是,龍里衛共領大谷龍、小谷龍、龍里、羊場4個長官司及5個千戶所。清代。順治年間,置巴江衛??滴醵荒?/span>(1682年)裁撤,后改置巴香里,由貴陽府親轄??滴跏晔鲁跻蝗?/span>(1671年12月31日)(注:《貴陽府志》記為十月),改龍里衛為龍里縣,屬貴陽府。龍里縣共轄城廂(縣城)及東、南、西、北4個鄉,上、下、東苗3個牌,龍里、大谷龍、小谷龍、羊場4個長官司。原衛屬水東長官司廢,撥其地入貴陽府親轄。民國初,屬貴陽府;二年(1913年),屬黔中道;民國九年(1920年),廢道,龍里縣由省政府直屬;二十四年(1935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二十六年(1937年),改由省府直轄。1949年,隸屬貴陽專區。1952年,改屬貴定專區,1956年,劃歸安順專區。1958年,改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與貴定合并為貴定縣。1961年8月,恢復龍里縣,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制至今未變。
行政區劃編輯2013年,龍里縣共轄六鎮:龍山鎮、谷腳鎮、洗馬鎮、羊場鎮、醒獅鎮、三元鎮;八鄉:麻芝鄉、草原鄉、灣寨鄉、擺省鄉、水場鄉、哪嗙鄉、谷龍鄉、巴江鄉。
2014年,龍里縣調整行政區劃,目前共轄龍山鎮、谷腳鎮、醒獅鎮、灣灘河鎮、洗馬鎮、冠山街道辦事處五鎮一街道。新設置的谷腳鎮轄原谷腳鎮、原醒獅鎮三寶村、雞場村、小箐村、羊場司村和原哪旁鄉的高枧村、新坪村、谷冰村、大谷冰村,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在谷腳村。
新設置的醒獅鎮轄原谷龍鄉及醒獅鎮的進化村、醒獅村、元寶村、頂水村、大巖村、大壩村、涼水村、舊寨村、醒獅社區,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在醒獅村。
新設置的洗馬鎮轄原巴江鄉、洗馬鎮及原哪旁鄉樂寶村、二箐村、長芽村、頂溪村、塢泥村、關口村、田壩村、狗場村、石板灘村,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在洗馬村。
新設置的灣灘河鎮轄原羊場鎮、灣寨鄉和擺省鄉全部,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在新營村。
冠山街道辦事處轄原三元鎮、麻芝鄉及原龍山鎮的光明社區、龍坪社區、城南社區、大沖社區、西城社區、冠山社區、西門社區、水橋社區、大竹村、簸箕村、平地村和原哪旁鄉的鳳凰村,街道辦事處駐地在大沖社區。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龍里縣位于黔中腹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北。地處東經106°45′18"~107°15′1",北緯26°10′19"~26°49′33"之間。沿東北-西南縱向呈月牙形,南北長約73公里,東西寬約36公里,總面積1521平方公里。東鄰貴定縣、福泉縣,南接惠水縣,西面與北面緊鄰貴陽市。龍里縣是貴陽的東大門,是東出三湘南下兩廣的要津?!顿F州通志》:“龍里縣負山阻溪,為八省咽喉。”
地形地貌
境內丘陵、低山、中山與河谷槽地南北相間排列,呈波狀起伏。海拔最高點1775米,最低點770米,縣城海拔1080米。龍里縣地處苗嶺山脈中段,長江流域烏江水系與珠江流域紅河水系的支流分水嶺地區,屬黔中南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中部隆起,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相互交錯。
氣候
龍里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和舒適,日照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4.8℃,最冷月均溫4.6℃,最熱月均溫23.6℃;年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年日照時數1160小時左右,無霜期280天以上。溫和舒適,陽光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龍里縣氣候的主要特征。龍里縣地處黔中腹地,苗嶺山脈中段,隸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一年四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多云寡照,濕度較大,屬中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區。由于縣內山巒起伏,地形復雜,地勢高差大,造成溫度、降水、日照等氣象要素地域差異顯著,各地均有所不同,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說。龍里縣1981-2010年氣象資料分析(縣城)①年平均氣溫15.0℃,7月為最熱月份,平均氣溫23.5℃,1月為最冷月份,平均氣溫4.8℃;②年平均降水量1077.3mm,降水最多月份為6月,平均為207.4mm,最少月份12月,平均為18.9mm;③年平均日照時數1213.7小時,最多月份8為月,平均為163.6小時,最少月份1月,平均為46.7小時;④年平均相對濕度80%,各月相對濕度相差較小;⑤年平均蒸發量1246.5mm,最多月份7月,平均為135.8mm,最少月份1月,平均為43.5mm。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縣內有河流、溪澗102條,大多自西向東流入貴定縣境,主要有北緣的清水江、南明河,中部的三元河,南部的灣灘河。河流年徑流總量在8.5億立方米左右。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總面積228.6萬畝。其中:耕地面積36.7萬畝,林地105.2萬畝,牧草地82萬畝(其中連片草地在300畝以上的有97片,面積達44.7萬畝),水域面積1.36萬畝。土壤類型主要有黃壤、石灰土、草甸土、水稻土??h內植被在低海拔地區為常綠闊葉林,在石灰巖地區多為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森林以次生的櫟林、馬尾松林、杉木林為主,全縣森林覆蓋率為43.9%。
礦產資源
縣內已探明的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硫鐵、赤鐵、褐鐵、重晶石、高嶺土、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硅、鉀等。
人口民族編輯2012年,全縣的總人口為224266人,其中少數民族91754人,非農業人口33319人。人口出生率為10.90‰,自然增長率3.34‰,符合政策生育率95.61%。在龍里縣境內,除了人口在萬人以上的漢族、布依族、苗族外,還有彝族、侗族、土家族、壯族、水族、瑤族、毛南族、回族、仡佬族、仫佬族、滿族、白族、黎族、蒙古族、藏族、傣族等共28個民族。其中,苗族人口4.7萬余人,布依族人口4.2萬余人,其他少數民族2000余人,占全縣總人口的41%。其中苗族分布在全縣14個鄉鎮,聚居141個村寨,與漢族雜居161個村寨,與布依族雜居17個村寨,與布依族、漢族雜居77個村寨。布依族分布在全縣14個鄉(鎮),聚居133個村寨,與漢族雜居112個村寨,與苗族雜居17個村寨,與苗、漢族雜居77個村寨。
經濟編輯農業
龍里縣以高效農業為主導創建了灣灘河、龍架山、茶香3個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園。2012年灣灘河產業園蔬菜種植8000余畝,開工建設蔬菜科技園和冷鏈物流中心。龍架山產業園種植酥李2萬畝,建成1000余畝集中連片花卉苗木示范基地。茶香產業園種植核桃2萬畝、刺梨6.50萬畝。全縣“185工程”面積達23.15萬畝,糧食和經濟作物播面分別為18.85萬畝和35.27萬畝,糧經比例調整為35:65。農業招商引資額1.05億元,土地流轉面積達18182畝。全縣新增1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引進涉農企業16家,龍頭企業達38家。完成12個村莊整治工作。2012年,龍里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1433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3.0%。全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完成51275萬元,同比增長9.3%,其中:農業增加值完成19426萬元,牧業增加值完成15256萬元。糧食生產總產量72007噸,比2011年同期增長21.3%。
工業
201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完成754460萬元,絕對值比2011年同期增長105907萬元,增長24.50%。全縣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706460萬元,同比增長23.4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169198萬元,同比增長23.20%。全年實施項目137個,總投資616.49億元,完成投資91.36億元,同比增長48.82%。引進在建項目184個,合同引資額374.58億元,其中,新建項目137個,合同引資額95.37億元;續建項目47個,投資總額279.21億元。2012年,新建龍山工業園區、水場工業園區。投資15.42億元完善園區路網、供排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成園區標準化廠房20萬平方米。一區三園新增企業62家,入駐企業159家,完成總產值65.79億元。全縣工業企業發展到200家,規模工業企業達64家。
社會編輯教育
2012年,全縣共有幼兒園21所,在園(班)幼兒5509人,幼兒園專任教師144人。小學校、點數113所,在校生16078人,專任教師1085人。完全中學1所,獨立初級中學11所,中學在校生12549人,其中:高中3393人,初中9156人。中學專任教師748人,其中:高中專任教師167人,初中專任教師581人。初中升學率86.0%。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3825人,專任教師141人。2013年,龍里縣共有中小學校127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完全中學1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初級中學11所,小學校點113所。全縣共有在校學生32452人,其中普通高中學生3393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3825人,初中學生9156人,小學生16078人。全縣共有幼兒園21所,學前班42個,在園(班)幼兒4942人,在職教職工2607人。
衛生
2009年,龍里縣擁有衛生機構21個,衛生機構床位數288張,技術人員411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1.9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受益人數達16.19萬人。2009年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55‰,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2012年全縣擁有衛生機構(不含診所、衛生室和社區服務中心)23個,其中:醫院5個,鄉鎮衛生院1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機構床位數509張,其中醫院209張。衛生技術人員665人。
基礎設施
水電縣內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h城和各工業園區都建設有大型自來水廠,日供水量達到3萬余噸。建有變電站10座,其中,550千伏站1座,220千伏站1座,110千伏站3座,35千伏站5座。
交通運輸龍里縣距省會貴陽市中心33公里、龍洞堡國際機場28公里。貴新高等級公路,210國道,湘黔、黔桂、珠六鐵路復線、廈蓉高速公路和新建的貴廣快速鐵路等從縣城穿過。
通訊全縣各鄉鎮、各工業園區、各旅游景區、休閑度假村和過境公路,均已開通程控電話和移動電話。寬帶國際互聯網、無線市話、電話會議等電信業務,種類齊全,暢通無阻;全球通、本地通、無線上網、移動夢網、手機雜志等移動通信業務,靈活多樣,服務優質;特快專遞、特快送匯、郵政物流等服務。
民族風情
龍里縣境內布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8%,主要的民族節日有苗族跳月、殺魚節、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苗族四月八、各民族端午節游百病等。民族民間文化深厚,民風民俗純樸。
旅游編輯龍架山森林公園2006年全國新增的3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之一。公園總面積6079公頃,距龍里縣城2公里。公園地處苗嶺山脈中段,被游人稱為天然氧吧。公園內有貴州高原瀕危植物繁育中心、貴州省中亞熱帶珍稀植物園、天保工程龍里林場示范苗圃,有以龍山梨和獼猴桃為主的觀光果園。園內森林覆蓋率為88%,有國家一級保護樹種35種,二級保護樹種71種,省級特有保護樹種54種;常見的野生動物有22種(其中國家一級1種,國家二級21種)。
冠山位于冠山盆地(縣城)東隅,巖山形似金鐘撲地。明永樂七年(1409)始建的道教活動場所掩蔽其中,可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其紫虛觀主體建筑保存尚好,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主體建筑紫虛閣、左右廂房、前殿、山門、文昌祠組成二進院式古建筑群。
名人編輯毛景周(1897年~1952年),又名毛興昌,龍里縣羊場鎮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曾任貴州任省參議員,在貴陽時,毛景周家居王家巷,其住宅為中共貴州省地下黨領導人秦天真和熊蘊竹、秦天芬、孫思武、王實安等人提供秘密集中住所。羅祥春(1908年~1986年),布依族,龍里縣哪旁鄉人,老紅軍。曾參加解放大西北的多次戰斗,還參加過老區土改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曾任甘肅省天水造紙廠廠長、黨委書記。陳熙晉(1791年~1851年),原名津,字析木,浙江義烏人。清代藏書家、經史學家,研究駱賓王的著名學者,人稱“西橋太守”、“鴻儒太守”。
宗教概況編輯龍里縣宗教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信教人數在2500人左右,其中佛教信徒2000余人;天主教信徒350余人;基督教信徒50余人;道教信徒100余人。
佛教主要分布在冠山街道、谷腳鎮、醒獅鎮、灣灘河鎮等,有佛教均所6個,即醒獅鎮羊場司的佛光寺、觀音洞寺;谷腳鎮老街的龍云寺、千家卡的天龍寺;冠山街道大沖村石頭寨的龍嶺寺和灣灘河鎮鎮翠微村的翠微寺。
天主教主要分布在縣城區,無活動場所,縣城老板街的天主教堂尚未修復。
基督教主要分布在醒獅鎮、灣灘河鎮等,無活動場所。道教主要在醒獅鎮,有活動場所在小河口的觀音洞,正在申辦相關手續,還未發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