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堯,位于河北省邢臺市中部,華北平原腹地。西南與內丘、任縣、邢臺為鄰,東及東北與巨鹿、柏鄉、大曹莊管理區接壤,面積749平方公里,轄6鎮6鄉,人口約54萬(2014年),縣政府駐地隆堯鎮。 隆堯是隆平縣和堯山縣合并而成,堯山是邢州九縣之一,歷史悠久,堯帝在此封疆, 涌現出戰國名將李牧、后周皇帝郭威、柴榮、隋翻譯家彥琮等名人志士,現有唐祖陵、柏人城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隆堯秧歌、招子鼓、澤畔抬閣等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隆堯縣曾先后獲得“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一流供電縣”、“河北省民營經濟發展先進縣”等稱號。 雙碑鄉、東良鄉、北樓鄉、魏莊鎮、蓮子鎮,是邢臺市一城五星(規劃區)重要組成部分。
截至2013年,隆堯縣下轄6個鎮、6個鄉、1個國營農場,276個村。
隆堯縣在京廣鐵路東側,邢臺市橋東區偏東北55公里處,距省會石家莊81公里。位于邢臺市中部,西南靠臨城,內丘、任縣;東北鄰巨鹿、寧晉、柏鄉??h境東西廣41公里,南北袤39.5公里,面積為749平方公里,地理座標為北緯37°12′—37°32′, 東經114°32′—115°02′,
地形地貌
隆堯縣地處太行山東麓的冀南平原。西、中部屬山前沖積平原,東部屬沖積平原,中間有少量交接洼地。地勢西高東低,海拔25~60米之間,坡降1/1000,全縣小平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96%。 平原隆堯縣中部為平原,面積340.01平方公里,地勢平坦,耕地連片,土層較厚,土體疏松,適種性廣,是隆堯縣重點糧、棉、油產區。 山丘縣境西部有宣務山(堯山)、茅山2座孤立峭山,面積5.8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156.9米。還有尹村、王村、干言、北村、東候、木花、雙碑和崔莊8個壟崗零星分布,面積約18平方公里,海拔均在60米以下。 洼地隆堯縣東部為洼地,是800年前黃河故道的西部邊緣地帶,為古大陸澤遺址,屬黑龍港流域的一部分,面積92.5平方公里。該區的海拔高程較西、中部低,最低處海拔25米(楊家窯鄉黃莊),最高處的海拔27.6米(白家寨)。
氣候
隆堯縣屬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12.8°C。1月平均氣溫-3.6℃,極端最低氣溫-24.8℃;7月平均氣溫26.8℃,極端最高氣溫42℃。全年無霜期195天。年日均氣溫大于0℃的持續天數284天,大于5℃的持續天數248天。平均年降水量524毫米,春季較少,夏季較多,年極端降水量最多為1121.1毫米(1963年),最少為249.7毫米(1972年),年相對變率30%。全年日照時數平均2674小時,太陽年輻射總量128.5千卡/平方厘米。
水文
隆堯全縣河流橫跨2個水系。滏陽河以西為子牙河水系,面積676.2平方公里。滏陽河以東為黑龍港水系,流域面積72.8平方公里。境內有5條主要河流,總長107.6公里。河網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徑流總量545米/秒。滏陽河、北澧河、小漳河南北縱貫縣境東部。泜河自西向東偏北穿越縣境,午河自西向東橫跨縣境北部,均屬季節性河流。
土壤
隆堯境內土壤共有4個土類、8個亞類、13個土屬、57種土種。4個土類為潮土、褐土、風沙土、鹽土。潮土和褐土面積最大,潮土分布在縣城以東、固城以南,面積59.7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53.6%;褐土分布在縣城以西、固城以北,面積44.75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4.8%;泜河兩側及其故道有風沙土5.35萬畝,占總面積的0.5%;小漳河兩側有點片分布的鹽土1.35萬畝,占總面積的0.12%;山口一帶有裸露巖石0.75萬畝。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隆堯縣可利用水資源在現狀條件下一般年份為1.263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133億立方米,地表水0.13億立方米。另在堯山東麓有重碳酸鈣鎂型礦泉水,分布面積24平方公里,含水層厚度20米,賦存的地下水為4.8億立方米,允許開采量1000立方米/天。
土地資源
隆堯縣土地總面積1118774.9畝,其中農業用地854351.7畝,非農業用地154053.7畝。另在縣境西部崗坡丘陵處有未被利用土地110369.5畝,多為含礫石的褐土和石灰性褐土。
礦產資源
隆堯縣礦產資源分布圖石灰巖石灰巖分布在宣務山,礦區向東北延長3公里,寬約1-2公里,面積5.8平方公里,地質儲量3億噸,其中水泥用石灰儲量3988萬噸。大理石大理石蘊藏于宣務山下,地質儲量為294.75萬立方米。大理石礦主要有三層:張夏組下部的“花斑玉”、上部“堯山玉”和長山組中的“紫竹葉”、“黃竹葉”。其中“堯山玉”大理石根椐內疊層石形態的不同又分“波浪”、“虎斑”、“牡丹”、“地龍”、“月季”5個品種。煙煤主要分布于堯山周圍和亦城村周圍,為隱伏煤田,范圍20平方公里,煤埋深180-350米,地質總儲量為22021.2萬噸。煤質煤牌號屬氣煤和氣肥煤,原煤的容重1.4,是優質配焦和工業用煙煤。亦城村煤區范圍3.56平方公里,埋深130米,地質儲量2377萬噸,可采儲量614萬噸,煤田總厚度10.74米 。屬一殘存的全隱伏含煤區,所采煤牌號為氣肥煤,是優質配焦和工業用煙煤。石膏石膏主要分布在雙碑鄉境內,面積14平方公里,礦體面積8平方公里,最淺埋深100米,含礦帶厚度達390米左右,單層最大厚度120.79米,主要成分以軟石膏為主,地質儲量為74805.9萬噸。砂河砂分布于20公里長的泜河故道中,儲量為2000萬立方米。呈灰白色,砂質優良。
人口民族編輯隆堯縣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
統計項目統計數據
戶數合計120857
家庭戶120083
集體戶774
人口數合計506552
人口數(男)256960
人口數(女)249592
參考資料來源:天地圖·河北 人口統計
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隆堯縣居民絕大多數為漢族,有蒙古族、滿族、回族、苗族、壯族、白族、土家族、侗族9個少數民族,多為建國后從外省遷入且女性較多。 截至2011年,隆堯縣城鎮人口21萬人,城鎮化率41.2%。
經濟編輯綜述
2012年,隆堯縣完成生產總值89.7億元,比2011年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1.3億元,比2011年增長22%;全部財政收入6.63億元,比2011年增長17.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億元,比2011年增長16.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5億元,比2011年增長19.9%;引進內資22.6億元,比2011年增長46.8%;利用外資7949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29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6016元,比2011年增長7.6%;農民人均純收入7890元,比2011年增長12.5%。
第一產業
隆堯縣有耕地面積85萬畝,其中水澆地75萬畝,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油料、蔬菜等,是全國第一批商品糧基地縣、河北省首批農產品加工示范縣、河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隆堯辣椒、澤畔藕、雞腿大蔥是本地特色農產品。果樹品種主要有蘋果、梨、桃、杏、紅棗等,飼養牛、豬、雞、鴿、兔等。 截至2014年,隆堯縣有1家國家級、5家省級、36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73.2%;有3件中國馳名商標、2個中國名牌產品、42件河北省著名商標、5個河北省名牌產品農產品企業,有43個農產品通過無公害、綠色或地理標志產品認證,7大類56個品種通過有機認證檢測。
第二產業
隆堯縣形成了以東方食品城的食品加工和縣城工業園的機械制造為主導產業,以五金制釘、汽車配件、水泥建材、紡織、服裝為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格局。2012年,全縣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企業265家,千萬元以上的38家,超億元的3家。創建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國名牌產品2個、河北省著名商標15個、河北省名牌產品7個,8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有今麥郎公司、奎山集團、金隆集團、遠大集團等一批知名企業。隆堯是中國最大的方便面生產基地,年產方便面80萬噸,面粉60萬噸,飲品30萬噸、掛面20萬噸,休閑食品3萬噸,年消化小麥120萬噸,被授予“全國食品工業強縣”稱號;機械制造方面,年產各類閥門10萬噸,汽車配件15萬噸,五金制釘10萬噸;建材工業方面,年產水泥330萬噸,年石膏開采能力200萬噸、年產石膏粉100萬噸、年產石膏大板2000萬平方米,被評為河北省“新型建材工業基地”;紡織工業方面,年紡紗規模30萬錠。
第三產業
2012年,隆堯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9億元,比2011年增長14.6%。各項存款余額84.9億元,比2011年增長12.6%;貸款余額37.7億元,比2011年增長1.87%。
交通編輯隆堯縣交通便利快捷,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北距石家莊81公里,南距邢臺50公里,距離邢臺東站(高鐵)35公里,西距高速路口14公里、隆堯火車站20公里,距北京、天津、太原、濟南、鄭州均在350公里以內,京廣鐵路、京廣高鐵、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縱穿南北,南郝、隆昔、邢德三條省級公路橫跨東西。 公路107國道縱跨縣境西部,境內長4.2公里。327省道(祁南線)東西橫穿全縣,境內長38.2公里,另有內邢縣、山柏線等縣道。 全縣通車里程700公里,276個村全部實現了村村通公路。 鐵路京廣鐵路由北向南穿越縣境西部,境內全長5381米,復線,設有馮村火車站。
社會事業編輯城鎮建設
截至2011年,隆堯縣城形成了“七橫八縱”的路網骨架,建成區面積13.3平方公里;集中供水、供熱、供氣用戶分別達到縣城居民總戶數的80%、42%和17%;集中供水管網實現城區全覆蓋,供水戶數1.2萬戶。 2013年,縣城建成18處廣場公園,總面積74.23公頃,縣城綠化覆蓋率36.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8.2平米,被評為省級園林縣城。
文化事業
截至2014年,隆堯縣有群眾文化活動團體50多個; 建有5個大型文化廣場、145個農村群眾健身廣場。全縣農村有廣場舞隊伍1200多個,參與群眾20萬人; 打造“正能量人物典型”文化工程,舉辦大型評選活動15場次,5人被評為“中國好人”。
教育事業
2013年,隆堯縣開展校安工程項目27個、初中改造工程項目2個、校舍維修項目3個、薄弱學校改造項目4個、革命老區項目2個,完成閑置校舍改建幼兒園40所,小學、教學點增設附屬幼兒園43所,完成了縣教師進修學校新建搬遷和縣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全縣標準化學校達到17所。
衛生事業
截至2014年,隆堯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470家,其中,縣直醫療衛生機構6家(縣醫院、縣中西結合醫院、縣第二醫院、縣衛生學校附屬醫院、縣婦幼保健站、縣疾控中心),鄉鎮衛生院12家,民營醫院4家,門診部3家,村衛生室383家,醫務室2家,個體診所60家。
文化編輯文化遺產
項目名稱項目類別保護級別
隆堯秧歌戲傳統戲劇國家級、省級、市級
隆堯縣澤畔抬閣民間舞蹈國家級、省級、市級
隆堯招子鼓民間舞蹈省級、市級
堯山文化民俗省級、市級
南魚龍燈民間舞蹈省級、市級
隆堯縣堯山木主傳統手工技藝市級
參考資料來源
隆堯秧歌戲隆堯秧歌戲是由當地勞動人民在插秧、收獲勞作時產生的“稻歌”發展變化而來的,誕生于明末清初,嘉慶年間開始組班登臺,是河北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傳統劇目豐富,共有二百多出。隆堯秧歌戲語言通俗曉暢、質樸生動,唱詞的結構以七言、十言為主,絕大部分劇本以念為主,以唱為輔。唱腔古樸,伴奏簡易,徒歌干唱,伴奏僅有武場,以鼓鑼镲梆為主,后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場樂器。
抬閣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扛神"活動,后逐漸演變為抬由活人化妝的"神",又變為四人抬,再演變為現代的八人抬閣。明初馬姓二兄弟由山西洪洞移民至澤畔村,帶來的抬閣流傳至今。澤畔抬閣逢龍虎年表演,表演時用排鼓、別杠開路,武術、秧歌、太平車、旱船、拉碌碡等斷后,中間八人抬閣,一演員長時間在另一演員手掌之上作舞,或一人肩扛秫秸而另一人站在秫秸上長時間表演,不念不唱,僅有頭部雙臂的簡單動作,驚險獨特,令人嘆為觀止。表演劇目以戲劇和民間傳說為主,用對子鼓、馬鑼等打擊樂器伴奏。 隆堯招子鼓古時河水時常泛濫,百姓為祈求神靈庇護,尋求精神慰藉,常常敲起大鼓,逐漸形成了招子鼓。舞者背插高約五尺的木棍,頂端扎一彩色雞毛撣子(俗稱“鼓招子”),腰系一扁形革鼓。撣子含“上撣天宇,下掃凡塵”之意,在表演中大擺動或小幅度快速抖動,木棍類似判斬的招子。招子鼓的基本舞蹈動作是小踩步、晃動招子和力度較強的蹲、跳,有三十余套鼓譜,鼓點簡樸雄壯,節奏多樣,隊形變化豐富。
方言
隆堯方言屬于冀魯官話石濟片中的邢衡小片,有25個聲母、41個韻母,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個聲調。語氣詞連貫性很強,多為一帶而過的輕聲字,主要有哩、囒、唄、哰、唉、唻、吆、呀唄、囒唄、昂、哩唉等。隆堯境內不同地區方言略有差別。在毛爾寨、白家寨方言區,zh、ch、sh分別讀作j、q、x;在隆堯、柏舍方言區,聲母r讀作y,韻母a讀作e;在東良、雙碑、南位方言區,j讀作z,x讀作s;在小孟、固城、楊家窯方言區,發音多兒化。
特產名吃編輯
羊湯隆堯羊湯羊湯是隆堯第一名吃。全羊湯的原湯是由十幾種中藥和調料煮幾個小時燒成的乳白色濃湯汁,湯中既有羊肉、又有羊蛋、羊鞭、羊雜等,爽口味美,營養豐富。還要再上一道熱炒羊肉、一盤花生米、一瓶白酒搭配吃。隆堯人喝羊湯大都去街頭小店,尤其是縣城南環一帶,簡陋的小屋,濃濃的羊肉味,還間雜著少許的原始腥膻味,肉好湯也好,勾人食欲。隆堯人愛喝羊湯,而且這種習慣并不隨著季節的變換而變化,在盛夏也要喝,因為羊湯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在大熱天里直喝得大汗淋漓。喝羊湯也成了隆堯請客吃飯的代名詞。 酥魚隆堯縣蓮子鎮有一套獨特的烹制魚的方法:將魚開剝,放上蔥、姜、花椒、大料、醬油、鹽和醋,用多年陳湯文火熬制而成,魚骨魚刺全部軟爛,連骨帶肉一起吃,味香、刺綿,無腥味,謂之“酥魚”。
隆堯辣椒
辣椒隆堯縣有“辣椒之鄉”之稱,縣境東部黑龍港流域為鹽土地,適于辣椒種植,所產辣椒以皮薄、肉厚、油性大、色澤鮮艷度高、辣味濃而聞名,遠銷海內外。雞腿大蔥迄今有2000年栽培歷史,體短色白,上粗下細,沒有分支,形似雞腿,故名。大蔥體長盈尺,蔥頭和鱗莖潔白光亮,肥厚柔嫩,辣香濃郁、營養豐富。建國后經選育改良,其產量、質量又得以提高。澤畔白蓮藕產于東良鄉澤畔一帶,有600多年的栽培歷史,平地圍池種植,藕體肥大、質地細膩、潔白清脆、味甜多漿,營養、藥用價值高,咸豐四年(1854年)起進貢清廷。此外還有秦園香椿、魏家莊紫棗、干言蘿卜、唐瓜樓、隆車前等土特產品。 名勝古跡編輯隆堯縣是遠古人類重要活動區域之一,上古時期堯、舜、禹曾在隆堯一帶活動,境內宣務山(又名堯山)即為唐帝堯的采封之地。堯曾于此治理天下,繁衍生民凡七十載??h北固城東一里許為古象氏城址,相傳舜弟象曾居此。境內泜河兩岸有仰韶文化(后岡類型)遺存三處(西山南遺址、西侯南遺址、北村東遺址),北小霍村南一公里處曾出土龍山文化石器、陶器,1954年在丘底村南發現地下夯土墻、石鑿以及在雙碑一帶出土有繩文陶鬲等,文物古跡遺存豐富。
唐祖陵
唐祖陵(大唐帝陵)位于隆堯縣城南15公里王伊村北,為唐玄宗李隆基八代祖宣簡公李熙、七代祖懿王李天錫陵墓。始建于唐高祖年間。今陵封土已平,僅存翁仲、華表、石馬、石獅等。 唐祖陵東500米處建有附屬建筑光業寺,寺內曾建有三大寶殿及鐘鼓樓、寶塔、珠臺、仙館、碑林等,光業寺屢經興廢,文革時遭破壞,現為耕地。寺內唐代碑刻光業寺碑現存于隆堯縣碑刻館,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與藝術價值。[26-27]
柏人城
柏人城位于隆堯縣雙碑鄉境內,為趙國軍事重鎮。城廓面積約4平方公里,原有9個城門,北鄰泜水,三面環崗,依山傍水,形勢險要。城墻系夯土建筑,全長8017米,城墻平均厚度15.1米,最高處9.15米,城墻夯土層為10厘米左右,總土方堆積量達110多萬立方米。
宣務山
宣務山石窟坐落于縣城西北7.5公里的宣務山之巔,曾有千佛殿、同聲谷石室、臥佛殿等建筑。石窟有隋代碑一幢,唐碑三幢,就山刻成,俗稱“沒影碑”;宋碑兩幢。千佛殿石室內外壁上刻有739龕摩崖造像,大部是一佛二菩薩,最大龕高0.8米,寬0.97米,造型優美,別具風格。還有“準提塔”、“妙法蓮華”經刻。文革后無存。 堯山即宣務山之南山,相傳上古堯帝始封于此,因以名山。山巔遺留文物古跡較多,北魏、唐、宋、元、明等代的摩崖石刻尤以為最。古時山頂建有堯祠(現遺址尚存),祠前樹有元代碑刻。山之東坡有隋代法僧彥琮墓。此外還有民間傳說的張果老腳跡、驢蹄印、龍王廟前的八角琉璃井、石麒麟等。山上歷代名人題字石刻比比皆是,楷、行、草、篆諸體皆備。
楊宣碑
楊宣碑又稱“西河魏碑”,原在隆堯縣西河村,立于北魏延昌元年(512年),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青石質碑首有浮雕纏尾雙蟠螭,碑額為“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其字呈倒塔狀,上大下小,布局均勻,筆法蒼勁有力,古樸茁壯,有典型的魏書風格??涤袨橐鄬ζ浯蠹淤澴u。
邢臺地震紀念碑
1966年3月8日凌晨5時29分,隆堯縣東部的白家寨一帶發生6.8級強烈地震,震中烈度9度,8000余人遇難。為紀念邢臺大地震,特于地震20周年之際建立邢臺地震紀念碑。正前方為10米寬臺階,第一段三級,第二段八級,象征著發生地震的1966年3月8日。碑高19.66米,象征1966年。碑座高1.4米,8.2米見方,正面刻有碑文,兩側和背面刻有《蒙難》、《救援》、《重建》三組線雕。 邢臺地震資料陳列館陳列館為地震紀念碑附屬建筑,位于紀念碑以北,總建筑面積350平方米,展出照片155幅,圖表29幅,字版面12塊,展出內容有邢臺地震概況、地震災害、黨和政府的關懷、抗震救災、發展生產,重建家園、加強地震監測,探索地震規律6個部分。
隆堯碑刻群
隆堯碑刻群位于隆堯城關東隅。1980年,縣文化局將分散于全縣各處可移動文物集中到文物保管所東院,建成了碑刻群,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群北半部分陳列歷代碑刻和墓志銘58件,以楊宣碑為代表;南半部分有石刻、造像、經幢共計127件,主要文物有天錄辟邪二獸浮雕、釋迦說法像、唐陵石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