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州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轄縣之一,位于廣西西南部,距南寧市200公里,東鄰崇左市江州區,南接寧明縣、憑祥市,東北面與大新縣相連,西北與越南接壤,總面積2317.8平方公里,總人口27萬,轄12個鄉鎮,123個村(居)委會,有壯、漢、瑤、苗、回、侗等民族,壯族人口占總人口95%。龍州是一座具有1290多年歷史的邊關商貿歷史文化名城。1889年,龍州被辟為對外陸路通商口岸,是廣西最早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也是我國與東南亞各國進行文化、貿易交往的重要門戶,素有"邊陲重鎮"、"小香港"之稱。境內自然風光秀麗,地質景觀獨特,名勝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鄧小平同志曾領導龍州起義,并建立了中國紅軍第八軍的軍部。
漢初,屬南越(粵)國地,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為壅雞縣地,屬郁林郡。三國孫吳黃武六年(公元227年),屬交州郁林郡。晉朝,屬廣州晉興郡。南朝,屬南定州晉興郡。隋朝,屬揚州郁林郡。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置羈縻龍州(州署在今逐卜鄉谷陽村舊州屯),屬廣州郁林郡轄地。州名相傳系以上龍鄉水隴屯后山腳有泉名“龍泉”而命名,是為縣得名之始。唐儀鳳元年(公元676年)在今金龍鄉置有羈縻金龍州,屬嶺南道安南都護府。五代十國(公元907~959年)龍州先屬楚,后屬南漢宜州治地,州治移至今龍州鎮的北門附近。宋初,復置羈縻龍州,州治移至今龍州城北門外,另于今縣地下凍、布局一帶置羈縻凍州,均隸廣南西路(后改廣西路)左江道。原羈縻金龍州改為遷龍寨,隸屬無考。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朝廷對龍州實行土官治理,是為龍州土司世襲之始,仍屬左江道。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升龍州為萬戶府,府治移至今龍州城內,屬湖廣行中書省廣西兩江道太平路。將羈縻凍州分置上峒、下峒兩土州,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合稱上下凍州,歸龍州萬戶府承審,仍屬太平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龍州萬戶府,復稱龍州,上下凍州因舊,屬廣西布政司左江道太平府。九年(公元1376年)遷龍寨改名金龍峒,隸太平府安平土州。清初因襲明制。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分龍州為上龍、下龍兩個土巡檢司,隸太平府。五年(公元1727年),下龍司改土歸流,廢世襲制,移太平府通判駐龍州城接管。上龍司因原制,仍隸太平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于下龍司地復置龍州,隸太平府,上龍司歸龍州承審。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改龍州為龍州廳,仍屬太平府。金龍峒于嘉慶末年為越南侵并,歸越下瑯州。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廣西行省太平歸順道移治龍州。同年,金龍峒復歸中國,仍隸太平府安平州。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上龍土司,上下凍土州廢世襲制,屬龍州廳。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金龍峒從安平州劃歸龍州廳管轄。1912年1月,依照廣西軍政府厘定的《廣西地方官暫行章程》規定,龍州廳升為龍州軍政分府,轄憑祥廳、上龍土司、上下凍土州及金龍峒。1913年6月,裁軍政分府,置龍州縣,仍轄上龍土司、上下凍土州及金龍峒,隸鎮南監督區。憑祥廳歸原治。1927年,改土歸流,上下凍土州并入龍州縣。1928年上龍土司、金龍峒并置上金縣,隸鎮南督察區(區治設于龍州)。1930年2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龍州起義,兩縣成立革命委員會,到3月20日紅八軍撤離龍州前,屬左江革命委員會管轄。是年9月,廣西省政府公布修正廣西民團組織暫行條例,在龍州設置第九民團區,龍州、上金兩縣隸第九民團區。1932年4月屬民團龍州區。民國23年屬龍州行政監督區。民國26年4月,龍州縣易名為龍津縣。龍津縣、上金縣隸第十二行政監督區,后改為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解放初期,龍津、上金兩縣縣名不變,屬廣西省人民政府龍州專員公署管轄。1951年5月5日,兩縣合并為龍津、上金聯合縣,縣治設于龍州城,1952年8月,改縣名為麗江縣,屬崇左專區管轄。1953年4月23日經政務院批準麗江縣名因縣名與云南省麗江縣同名,復稱龍津縣,屬廣西省邕寧專區。同年12月,屬桂西僮族自治區邕寧專區。1953年初,直隸桂西僮族自治區。1956年初直隸桂西僮族自治州,1958年1月,屬廣西壯族(原僮族改為壯族)自治區南寧專署。同年12月,龍津、寧明、憑祥三縣(市)合并成立睦南縣,治憑祥市,1959年1月改名龍州縣。5月,裁撤并縣建置,原龍津縣各機關遷回龍州,仍稱龍津縣,屬南寧專署。1961年5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龍津縣更名為龍州縣,1961年12月31日,正式更名為龍州縣至今,仍屬南寧地區。 2002年12月28日,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崇左市,龍州縣劃歸崇左市至今。行政區劃編輯
截至2003年龍州縣轄 (5個鎮、7個鄉):龍州鎮轄:康平、北門、新華、龍江、高祥、城東、利民7個社區;貫明、百農、嶺南、板門、鎮秀、新民、河屯、自清、塘巧、東合10個行政村。下凍鎮轄:下凍居委會;布局、兩莊、那花、春秀、洞埠、扶倫、峽崗、馱江、下凍9個行政村。水口鎮轄:水口居委會;合平、洞桂、共和、埂宜、沿山、羅回、北勝、康寧、思奇、獨山10個行政村。金龍鎮轄:金龍、雙蒙、武聯、高山、貴平、立丑、光滿、橫羅、板梯、新興、民建、侵筆、花都、三圣、敢賽15個行政村。響水鎮轄:新華居委會;響水、平南、龍江、圖強、紅陽、棉江、高峰、四清、鳴鳳9個行政村。八角鄉轄:隴均、龍邊、箕斗、菊埂、四平、屏案、八角7個行政村。上降鄉轄:上降、永恒、純仁、梓叢、江村、里城、鴨水、呼咬8個行政村。彬橋鄉轄:紅嶺、清明、岜苗、念讀、彬橋、垌旦、彬迎、青山、俸村、繞秀、安鎮、安民12個行政村。上龍鄉轄:新聯、武權、民權、上龍、民強、弄平、板汪、岜那8個行政村。武德鄉轄:三聯、精威、保衛、農干、科甲、群合、近梅、武德8個行政村。逐卜鄉轄:牌宗、三叉、廣合、崇德、錦閣、逐卜、板要、衛國、峪陽、立信、弄崗11個行政村。上金鄉轄:聯甲、新旺、勤江、聯江、上金、進明、云江、中山、兩岸、卷逢10個行政村?,F龍州縣共轄5鎮7鄉,117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社區)。
龍州縣位于中國南疆、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隅左江上游,北回歸線以南,東經106°33`11``至107°12`43``,北緯22°8`54``至22°44`42``。東鄰崇左縣,東南接寧明縣,南靠憑祥市,西及西北與越南國相鄰,東北連大新縣??h城龍州鎮在東經108°51`,北緯22°20`,距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239公里(公路里程)。
氣候
龍州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有明顯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總的是冬春微寒,夏炎多雨,秋季溫涼,干濕季分明,濕熱、干冷同季;年無霜期為350天,有霜期13天??h內因地形環境影響,降雨亦有顯著的特點:山地雨量多于丘陵河谷地區;雨量分布自西北向東南遞減,與我國熱帶、亞熱帶自南向北,自東向西遞減相反;夏季雨量占全年雨量一半以上,易于發生冬干、春旱,雨季從4月中下旬開始,天氣多變,農民把這種氣候形容為“孩兒面,一天三變”。由于小氣候環境的影響,龍州的農業氣象災害主要有低溫陰雨、寒露風、干旱、洪澇、大風、冰雹、霜凍等。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龍州縣土地總面積3476728畝,平均每人14.34畝。土地總面積中,耕地397257畝(人均1.63畝),占總面積11.43%(其中水田194010畝,旱地203247畝>,園地面積28021畝,占總面積0.81%(其中果園14437畝,茶園13584畝),林業用地1152000畝,占土地總面積33.13%(其中有林地543000畝,疏林地48000畝,灌木林地219000畝,未成林造林地15000畝,宜林荒地327000宙),森林覆蓋率15.8%,牧地50441畝,占總面積1.45%,宜農荒地69349畝,占總面積2%,宜牧荒地198892畝,占總面積5.72%;城鄉居民占用地72300畝,占總面積2.07%(其中城鎮11300畝,村莊61000畝),工礦用地3200畝,占總面積0.09%,交通用地11600畝,占總面積0.33%(其中公路3500畝,農村道路8200畝),水域占地56902畝,占總面積1.64%(其中河流35800畝,水庫8100畝,山塘3100畝,溝渠600畝,池塘7900畝,其它1402畝),特殊用地595169畝,占總面積17.12%(其中國防用地27000畝,名勝古跡15000畝,自然保護區553169畝),難于利用土地603064畝,占總面積17.35%,其它238533畝,占總面積6.86%。
動物資源
龍州縣石灰巖山地占多,山峰林立,常綠闊葉林分布及植被覆蓋面較廣,為動物提供較好的生存條件,據不完全統計,縣內有獸類7目20科30種,禽類11目25科71種,魚類175種,節肢、兩棲、爬行類動物11目12科39種,昆蟲14目101科707種,其中林木害蟲天敵43種,農作物害蟲天敵86種,主要藥用昆蟲29種??h內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白頭葉猴、華南虎、黑葉猴;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紅腹角雉、林麝、穿山甲、冠斑犀鳥,屬國家三類保護動物有貓頭鷹、灰鵲、紅腹錦雞、猻猴、蟒(南蛇)、白鷴、大靈貓、小靈貓、蘇門羚等。
植物資源
龍州縣地處北熱帶,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屬北熱帶巖溶峰叢洼地季雨林區域,加之地形復雜,各類植物生長繁茂。據調查,縣內有用材植物500多種,藥用植物690種,占廣西此類植物種數25%,纖維植物138種,占廣西野生纖維植物總數35%,淀粉植物33種,約占廣西野生淀粉植物種數的30%;油脂、蠟類植物58種,占廣西同類植物21%;橡膠植物5種,占廣西同類植物31%,飼料植物82種.占廣西此類植物種數28%,野果植物48種,占廣西野果植物總數的23%;飲料植物21種,占廣西同類植物37%;鞣料植物32種,占廣西此類植物種數23%,紫膠蟲寄主植物16種,占廣西此類植物種數64%,芳香植物48種,占廣西芳香植物總數22%,觀賞植物105種,栲膠植物31種,占廣西此類植物21%。另外,還有蜜源植物21種、蔬菜類植物26種、農藥植物35種、綠肥植物33種、染料植物22種、樹脂糊料植物10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凹脈金花茶、擎天樹,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蜆木([木憲]木)、金絲李、叉葉蘇鐵、格木、紫荊木等21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有香梓楠、云南蘇鐵、見血封喉、肥牛樹等。列為珍稀頻危保護植物51種。
礦產資源
解放后,經初步勘查,縣內金屬礦有:銅、鐵、錳、鉛、鋅、鈦、和含有釔、釓、釹、鑭等稀有礦物。非金屬礦物有輝目、煤、硫磺、大理石、辰砂、石膏、水晶、磷礦、石灰石和陶土等。
人口民族編輯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有41136戶232764人,其中男性116575人,女性116189人,總人口比第二次人口時增加63307人,增長37.36%,平均年增長2.08%。截至1985年末統計全縣有44783戶,24390人,其中男性121029人,女性121361人。
經濟概況編輯農業
農業是龍州縣國民經濟的基礎。1949年農業人口97740人,占總人口76.66%,1978年200343人,占總人口90.25%;1985年213482人,占總人口88.07%。據縣統計局統計,1978年龍州縣社會總產值(1978年前沒有統計)8010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農業總產值4823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60.21%;1980年社會總產值7133萬元,農業總產值3954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55.23%;1983年社會總產值9459萬元,農業總產值4931萬元,占社會總產值51.93%,1985年社會總產值13187萬元,農業總產值6048.8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45.87%。龍州縣工農業總產值,1949年1600萬元,其中農業1559萬元,占97.43%,1978年6526.39萬元,其中農業4823.39萬元,占73.9%;1985年9761.86萬元,其中農業6049萬元,占61.96%。農業中種植業占很大比重,主要是糧食作物,其次是經濟作物。1949年,糧食播種總面積(含復種,下同)35.25萬畝,經濟作物面積3.4萬畝,當年種植業總產值879.54萬元,其中糧食作物占75.2%,經濟作物占16.9%,其他占7.9%。1978年糧食播種面積63.78萬畝,經濟作物9.05萬畝,當年種植業總產值3088.66萬元,其中糧食作物占74%,經濟作物占19.6%,其他作物占3.8%,茶葉占1.9%,水果占0.7%。1985年糧食播種面積48.61萬畝,經濟作物13.84萬畝,當年種植業總產值4055.26萬元,其中糧食作物占47.7%,經濟作物占32.9%,茶葉占10.4%,水果占4.4%,其他作物占4.6%。龍州縣糧食生產發展起伏不定,增長速度也較緩慢。1949年,糧食總產量2103.5萬公斤,人均產糧164.95公斤。解放后,1950年到1956年,連年都有所增長,1956年糧食總產量4869.9萬公斤,人均產糧335.9公斤,分別比1949年增加131.51%和59.72%。1957年到1969年,連續13年,糧食產量都少于1956年。1963年糧食總產僅2306.92萬公斤,人均產糧138.4公斤。1970年糧食總產量5030.28萬公斤,人均產糧258公斤。1971年1972年,又連續兩年下降,接近1956年產量水平。1973年以后,每年保持在6000萬公斤左右。1976年,糧食總產量8169萬公斤,人均產糧379.5公斤,是解放后糧食產量最高年份。1983年以后,種植業結構調整,發展蔗糖生產,1985年糧食總產量5861.35萬公斤,人均產糧241.8公斤。龍州縣糧食生產不能自給。據縣糧食局提供的資料,從1953年到1985年33年中,糧食銷多于購的有23年。從1959年(1958年前無資料)到1985年,全縣調出縣外的糧食(多屬交換性)共5215.5萬公斤,從縣外調進的糧食15011.2萬公斤,調進比調出多9295.7萬公斤,平均每年調進362.8萬公斤,才可解決縣內糧食供求。
工業
據民國時期《龍州縣志》記載:清代,太平府在今上龍鄉的芭湯、水隴兩地開發硝礦。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轉由龍州廳經辦,當時年產土硝二、三十噸,為龍州縣最早官辦的化工工業。清光緒初年,李炳樞在響水圩附近開辦煉鐵廠,雇用100多工人,是龍州最早的冶煉工業,后因中法戰爭爆發而停產。清光緒二十五年,廣西邊防督辦蘇元春在龍州縣城西門外雙鳳山下(又名公母山)創辦龍州制造局(兵工廠),購進德國克魯伯工廠生產的機械設備,生產子彈及修理槍炮。這也是龍州用機械生產最早的工業企業和兵工廠。民國3年(1914年),廣西督軍陸榮廷將該局機械設備搬往南寧,遂停辦。民國期間,近代工業有電力廠、印刷廠、制糖廠、碾米廠;手工業有打鐵、打首飾、鑄犁咀、制革、制鞋、制醬、榨糖、榨油、釀酒、紡織、縫紉、制糕餅、南粉、干米粉、木制農具家具、編織竹器、藤器、草繩、燒磚瓦、燒石灰、燒陶器、印染、刻字、鏡畫、修鐘表、五金修理、打星鐵桶、炮竹、制黑色火藥、土香、紙扇、造船、制酒餅等202個行業,共1000多戶,從業人員1700多人,均為個體手工業。據不完全統計,民國3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41.2萬元(1957年不變價),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2.5%。龍州解放后(1949年12月),繼續開業的有制鞋、制醬、印刷、碾米廠等4家和各行業的個體手工業。1950年何柏年等3人又合資新辦一家碾米廠,一家印刷廠。同年,縣人民政府創辦電力廠、食油加工廠等。1952年,全縣有國營工業3家,私營工業7家,職工共90余人,全縣工業總產值68.6萬元。1954年以后,上述這些私營工業和個體手工業,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年底,已組織起手工業供銷生產合作社4個,手工業供銷生產小組28個,參加人員624人。1956年全縣共組織手工業合作社18個,手工業合作小組8個,參加人數1159人。手工業合作社、合作小組隸屬于縣手工業管理科(后改為局)領導。私營碾米廠、印刷廠、醬料廠,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對手工業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7年,全縣有各類工業企業32個(國營9個,公私合營3個,合作社20個),工業總產值223.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9.8%。大躍進期間(1958~1960)缺乏科學技術,工業盲目上馬。1958年“大躍進”,公私合營工廠和一批手工業合作社轉為國營企業。是年9月,從各公社抽調1萬多農民組成“鋼鐵大軍”,以今上降鄉那盆一帶為主要“戰場”,土法上馬,大辦鋼鐵,辦廠辦礦。農村公社也興建了一批農具廠、顆粒肥料廣、造紙廠等。是年,全縣工業企業猛增至57個(國營28個,集體29個),工業總產值377.4萬元,比1957年增長69%。但是,產品質量低劣。如那盆土高爐群煉出的只是燒結鐵,各公社農具廠產的木制插秧機等農具也不實用。僅幾個月時間,土法煉鐵、木制插秧機等即被迫先后下馬停產。1961年貫徹執行中央關于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由手工業合作社轉為國營企業的,全部恢復為集體企業;土法上馬,條件不備的國營、集體企業下馬停辦。至1962年,國營企業從1958年的28個減少至10個(其中國營農場辦企業從5個降至3個,縣辦企業從23個降至7個),職工人數從1960年的1121人(當時職工人數最多年份)減少至340人,全縣工業總產值285萬元,比1958年下降24.4%,其中國營工業產值154萬元,比1958年下降53.5%。三年調整及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1963~1970),全縣工業總產值逐步回升增長,主要是國營農場辦的工業和縣屬手工業合作社有所發展??h辦國營工業,1963~1968年仍處于下降狀態。年產值徘徊在49~77萬元之間,均低于1962年水平(87萬元)。1969~1979年,縣第一糖廠、八四廠、民礦站相繼建成投產,縣辦國營工業產值才有所回升。1970年,全縣有工業企業44個(國營13個,集體31個),工業總產值57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14.47%,比1962年增長1倍。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1971~1975)國營工業發展較快。先后建成投產的有縣第二糖廠、制藥廠、氮肥廠、磷肥廠、農藥廠、水泥廠、鴨水灘水電廠、水電預制構件廠和龍北農場茶葉加工廠、北耀農場制膠廠、廣西農墾龍州機械廠等。同時,縣八四廠并入縣磷肥廠。這期間,社辦集體工業亦有所發展。1975年,全縣有工業企業62個(國營26個,集體36個),工業總產值1374萬元(按1970年不變價計),占工農業總產值23.24%,比1970年增長1.41倍。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1976~1980),新建投產的國營工業企業有縣霞秀糖廠、造紙廠、汽車修配廠和北耀農場茶葉加工廠、先鋒農場茶廠、橡膠研究所制膠廠等。新建投產的集體工業有縣航運磚廠、龍州鎮手表元件廠。同時,貫徹執行中央關于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停辦了縣第一糖廠、氮肥廠、磷肥廠、農藥廠。經過整頓,1980年全縣有工業企業82個(國營25個,集體57個),工業總產值173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30.48%,打下了龍州工業的基礎。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1981~1985),國營工業健康發展,集體工業作了調整。這期間,停辦了縣造紙廠,新建投產的國營工業企業有罐頭食品廠、水口電站和龍北、先鋒農場劍麻加工廠,橡膠研究所茶葉加工廠等。同時,擴建了縣霞秀糖廠、第二糖廠,提高了生產能力。1985年,全縣有各類工業企業85個,總產值3713萬元,其中國營工業企業45個,列入縣屬有霞秀糖廠、第二糖廠、酒廠、印刷廠、制藥廠、水泥廠、農機修造廠、汽車修配廠、罐頭食品廠、礦山公司、鴨水灘電廠、水口電廠、保衛電站、小水電公司,預制構件廠、縣糧油加工廠、直屬庫面條加工廠、縣木材公司加工廠、縣自來水廠、飼料加工廠、大米廠、糖業公司糕點廠、飲食服務公司糕點廠、霞秀、八角、彬橋、下凍、水口、金龍、逐卜、響水、上金糧所糧油加工車間等。上述國營工業企業,動力機械總能力18688千瓦,企業占地總面積515714平方米,建筑面積135270平方米,其中生產用建筑面積82089平方米,企業共有職工1904人(科技人員39人),產值2283萬元(1980年不變價),占縣工業總產值61.48%,占全民社會總產值14.76%,產品銷售收入2271.4萬元,產品銷售稅金367.2萬元,所得稅37.5萬元,固定資產凈值2667.8萬元,定額流動資金平均余額374.5萬元。全民企業外,全縣有集體工業企業40個,其中縣屬15個,鄉鎮屬25個??h屬企業中,紡織縫紉工業7個,紙制品3個,刀具1個,木制品、麻制品各1個,制鞋1個,建材1個。當年工業產值386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10.39%,占全縣社會產值2.49%,凈產值90.3萬元,占產值23.39%。1985年,全民所有制的自治區辦工業、縣辦工業企業加集體工業企業,全縣共85個企業,總產值3327萬元,占當年社會總產值21.51%,凈產值861萬元,占總值25.87%,產品銷售收入2513.4萬元,占總產值75.54%,固定資產原值3592.9萬元,凈值3007.27萬元。
交通運輸編輯
清朝光緒至民國年間,龍州、上金二縣的交通運輸,陸路有:龍——南(龍州至鎮南關)、龍——水(龍州至水口關)、邕——龍(今南寧至龍州)公路,縣境路長63公里,縣城利民街先后設有鐵路局、公路局、汽車站和私營的德利、卯瓊電(汽)車公司。水路有平而河、水口河、左江和明江,縣境內航道177.9公里,城區先后設有利濟局、電船公司和西南水上運輸處。民國23年,設有西南航空公司(又稱龍州航空公司)飛機場,航線有龍州——南寧——梧州——廣州,龍州——河內2條,航程643公里。解放后,人民政府努力發展交通運輸事業。干線公路逐步擴展完善,地方公路從少到多,縱橫交錯,城鄉溝通。至1988年,全縣公路總長583.03公里,比解放前增加8倍,其中干線公路225.23公里,地方公路357.8公里。全縣13個鄉鎮全部通汽車,520個村委會有492個通車,占94.4%。按人口平均每萬人有20.5公里,按平均密度計每100平方公里有公路22公里。水路因攔江筑壩修建水利及水電工程,航道受阻,因此,水路只能搞短途運輸。目前通航河道尚有69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