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縣地現為唐山市下轄縣。 1988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沿海地區開放縣。灤縣地處河北省北部,灤河西岸,地處東經118°16′,北緯39°35′,西北距北京220千米,西南距天津136千米,西距唐山35千米,東距秦皇島82千米。全縣下轄灤河街道、古城街道、灤州鎮、響嘡鎮、東安各莊鎮、雷莊鎮、茨榆坨鎮、榛子鎮、楊柳莊鎮、油榨鎮、古馬鎮、小馬莊鎮、九百戶鎮、王店子鎮共2個街道12個鎮。截止到2010年,全鎮常駐人口71.5萬人。灤縣古稱灤州,殷商時期屬黃洛城舊址,是孤竹國所在地,素有“關西第一州”之稱,是河北省唯一一家集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和全國文明縣城于一身的縣級城市,被評為“中國灤河文化之鄉”、“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游城市”。
行政區劃編輯據2006年統計全縣轄2個街道12個鎮:灤河街道、古城街道、灤州鎮、響嘡鎮、東安各莊鎮、雷莊鎮、茨榆坨鎮、榛子鎮、楊柳莊鎮、油榨鎮、古馬鎮、小馬莊鎮、九百戶鎮、王店子鎮??h政府駐灤河街道。
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灤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地處燕山南麓灤河西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8°14′3”——118°49′45”,北緯39°34′39”——39°58′25”。東西長50.9千米,南北寬43.8千米。東與盧龍、昌黎隔灤河相望,南和灤南縣相接,西鄰豐潤、古冶區,北靠遷安、遷西二市縣。
自然氣候
魅力灤州屬于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區。冬季受西伯利亞和蒙古冷空氣的影響,盛行偏北風;夏季受海洋氣團和太平洋高壓的影響,盛行偏南風。具有春季干燥多風、夏季悶熱多雨、秋季晝暖夜寒、冬季寒冷少雪的特點。全年平均氣溫10.5℃。全年平均日照2651.5小時。常年平均降水量714.5毫米。
地形地貌
地勢北高南低,沙河以西及白龍河、橫河以東為山丘區,面積395.75平方公里,其中山丘面積為219.41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22%, 主要山脈有羅家嶺、青龍山、魏峰山、風山、橫山等。境內最高峰城山峰海拔高程535.7米,一般山丘海拔高程200—30米之間。中部平原區面積603.2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0.4%,京山鐵路以北,地面高程在海拔50米以上,局部有山丘出露,地勢較為平坦,京山鐵路以南地面高程一般在30—50米,由于受風沙影響及河流切割,沙丘溝谷出現較多。
水文
灤縣地處灤河、沙河、陡河流域,境內有九條較大河流。其中灤河、沙河、管河為過境河流,橫河、溯河、龍灣河、狗尿河、岳家河和小青龍河發源于境內,灤河、橫河、沙河、管河、龍灣河屬長年性河流。其余四條河屬季節性河流,除汛期宣泄洪水外,平時基流甚少。東界灤河在本縣境內總長40.29公里,京山鐵路以北長25.2公里,屬山間河道,京山鐵路以南長15.09公里,屬平原河道。1962年最大洪峰流量3.4萬秒立方米?;饕草^為豐富,灤縣利用灤河水灌溉較為困難。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1年,灤縣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就有20多種,其中鐵礦儲量33億噸,占全國鐵礦資源儲量的15%,全縣擁有鐵礦企業70多家,年生產生鐵800萬噸,鋼材900萬噸; 石灰巖探明儲量3.5億噸,優質石灰巖儲量3.5億噸,石英長石儲量3億噸,優質石英砂巖儲量6000萬噸,為中國耀華玻璃集團的原料基地,花崗巖儲量約1億噸,白云巖儲量約1000萬噸。另外還有偉晶巖礦、陶粒頁巖礦和粘土等資源。擁有亞洲最大的單體礦山——司家營鐵礦。
植物資源
灤縣境內資源豐富:全縣擁有58科、246種植物,盛產花生、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東路花生”、“灤州蜜瓜”、“玉豐甘薯”馳名中外、享有美譽;是“中國花生之鄉”、全國油料生產基地、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先后榮獲“全國牛奶生產強縣”、“全國食品工業強縣”等稱號?!皩氈!毕盗修r產品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甜瓜、番茄、黃瓜、西瓜、葡萄等12個農產品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人口民族編輯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灤縣總人口達715835人次,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比重達2.68%。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2008年灤縣經濟開發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2.65億元、工業總產值64.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950萬美元、實際引進內資24.61億元、進出口總額3685萬美元、固定資產投資12.1億元、財政收入2.66億元,綜合經濟指標位于全省34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第16位。
第一產業
灤縣灤縣耕地面積83.5萬畝,糧食種植面積50萬畝,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高梁、水稻等。常年花生種植面積30萬畝,年產量5萬噸,為河北省最大的花生產區縣,灤縣花生產業化經營已形成一定規模。灤縣果品主要有蘋果、梨、桃、核桃和板栗,常年產量8萬噸。灤縣還是國家確定的優質桑蠶基地縣,條桑面積3.5萬畝。畜牧產品主要有瘦肉型豬及肉牛、肉雞等,肉類總產量5萬噸,是國家瘦肉型豬生產基地。
第二產業
工業行業主要有: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等。冶金產品包括小型鋼材、無縫鋼管、高頻焊管、耐磨鑄件。建筑材料包括:水泥、墻地磚、建筑空心磚、建筑用砂石料?;ぎa品有:塑料裝飾板、塑料管材及管件、硅酸鈉、碳酸鈣。食品包括:白酒、啤酒、植物油、花生食品、土豆食品、巧克力、礦泉水等。 “十一五”期間,灤縣累計爭取上級用地指標3170畝,爭取上級扶持資金2.3億元,供電能力達到75.4萬千伏安。2011年,入園企業達到290家,實現產值267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6.1%。灤縣累計完成重點工業節能減排項目68個,淘汰水泥落后產能17萬噸、煉鐵產能330萬噸、造紙產能3.62萬噸。2011年,實施節能技改項目27項,取締石灰窯192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9%,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7.5%,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削減率均達到1.5%。
第三產業
灤縣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位列全國企業500強的龐大汽貿集團,是全國最大的汽車銷售企業。正在建設的龐大汽貿城,將成為省內最大的集汽車文化傳播、賞車購物、試乘試駕、休閑娛樂、餐飲服務為一體的汽車文化體驗基地。依托灤河開發和灤州古城建設、青龍山景區建設興起的旅游業也迅猛發展。五年內將灤縣打造成集生態觀光旅游、度假休閑、會議商務、宗教文化和影視拍攝為一體的5A級景區。 截止到2011年,全縣共有各類商貿市場47個,形成了以冀東汽車、冀東農機、灤州果菜、灤州建材、灤州農資以及木材、糧油為主體的集散面廣、功能齊全、交易規范的區域性專業批發市場。
社會事業編輯文化教育
灤縣四中灤縣注重各類人才的培養,教育水平居河北省前列。全縣內有中小學校148所,各類專業技術學校7 所,每年向大專院校輸送1500人左右。其中灤縣一中連續幾年本科上線率達90%以上。
交通電力
灤縣夜景距天津港136公里、距秦皇島港82公里、距京唐港76公里,均有鐵路、公路與之連接。境內有京哈、京秦、京坨、卑水、灤港等五條鐵路穿越,有十一個火車站點分布全縣。205國道、102國道、平大省級干線公路以及京沈高速公路橫貫全縣。灤縣火車站廣場是全國縣級最大的火車站廣場??h內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5座,35千伏變電站7座,電力供應充足。灤縣通訊設施完善,信息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國際互連網遍布城鄉。
衛生情況
截止到2013年1月,灤縣已累計投入整治資金1600萬元,出動人員5.1萬人次、車輛2.6萬臺次,建設完善垃圾填埋場7個、垃圾填埋點420個、垃圾池7590個,購置垃圾桶4048個,清理垃圾20.5萬噸,修整殘垣斷壁1.62萬平方米,新增村莊綠化苗木5.8萬棵,農村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歷史文化編輯灤州起義
20世紀初,清政府對外出賣主權,對內搜刮人民。勞動人民不甘壓榨,多次舉兵反抗。1901到1910年間,自發的反清人民斗爭達近千次,卷入戰斗的群眾近千萬人 (據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辛亥革命》)。灤州的東鄰昌黎縣鄉民曾聚眾搗毀鹽局,北鄰遷安民眾曾痛打知縣,西鄰豐潤組成了華北救命軍。后期的義和團運動以掃清滅洋為宗旨,其中大師兄張洪一直在灤州北部堅持反政府斗爭,蔣莊蔣衛平先生與宋教仁、吳祿貞、藍天蔚等1907年在奉天 (今沈陽)建立中國同盟會遼寧支部,被稱為“東方圣人”、“關東大俠”,吳、藍二人都是后來策動灤州起義的核心人物。
仁義胡同
清朝年間,在灤縣城內東街住著兩戶人家,西家姓吳,東家姓霍,兩家中間是一道火墻。吳家出身紳士,霍家在朝為官。這年,吳家想蓋新房,拆掉一段墻,霍家不允,引起一場官司。
知州受理此案,得知兩家都不好惹。晚上,知州來到霍家,勸霍家給他父親去信,尋求辦法。
過些日子,霍父來信說“兩家爭吵為堵墻,讓它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哪見當年秦始皇?!?霍家拿信給知州,表示尊父命,讓出三尺給吳家。
知州到吳家,說明了霍家的決定。并說:“人家讓出三尺,你們也讓出三尺,留個胡同方便百姓,可否?”吳家欣然同意,于是吳、霍兩家中間留下了六尺寬的胡同,知州將其命名為“仁義胡同”,并制匾懸掛以教后人。仁義胡同由來的傳說,在灤州人世代相傳。居民從中受益匪淺。多少年來,附近回、漢民雜居,民族和睦相處,互幫互助。先人義舉,結出了今人精神文明之果。
尋蟻求水
東周列國時期,今遷安屬于山戎令支國。有一年,山戎令支國發兵攻打它的鄰國——燕國。燕國抵當不住,只好向齊國求救。于是齊桓公率兵討伐山戎。當大軍行至爪村伏龍山(今龍山)一帶駐扎時,山戎令支國將濡水(灤河)截斷了,造成伏龍山周圍20多里無水。齊國軍隊無水喝,齊桓公只得叫士兵鑿山找水,結果未能找到泉水。齊桓公的謀臣公孫隰朋向齊桓公進言說:“臣聽說螞蟻找有水的地方筑穴居住,應當找蟻穴處掘水?!饼R桓公按公孫隰朋的主意讓士兵在伏龍山的北面搜尋蟻穴,結果又未找到水源。公孫隰朋說:“螞蟻冬天找暖和的陽坡居住,夏天才涼快的背陰坡居住?,F在是冬季,螞蟻一定在山的陽坡居住,不能亂掘?!避娛堪此f的,果真在伏龍山的陽坡山腰處找到蟻穴,掘到泉水。齊桓公稱贊說:“隰朋可稱得上是圣人了!”因此,將該泉稱為圣泉,伏龍山也改龍泉山,后來又簡稱龍山。為飲水思源,使甘泉永存,后人砌石為井,名為龍泉井,至今古井尚存,泉水清洌如初。
齊桓公征伐了山戎后,進兵征伐孤竹時,又有老馬識途的故事。為此,后來有人作了一首詩:
蟻能知水馬知途,異類能將危困扶。
堪笑淺夫多自用,誰能舍己聽忠謨!
風景名勝編輯灤州八景
巖山虎踞:位于城南1.5公里,巖石裸露形如臥虎,氣勢可觀。遼世宗耶律沅(947—951)時期,于山頂建塔,塔基以綿石砌成,上為青磚結構。塔高20米,分13層,三角形,面南背北。正面有石刻楷書“文峰塔”。左面刻“沖霄漢”,右刻“凌云梯”。塔各節角掛銅鈴。清嘉慶十六年(1811),代理知州朱高樗思想迷信,以“巖山似虎踞,塔似虎角,若留此塔,于灤不利”為由,強行將塔拆掉。10年后,道光元年,黃克昌署灤州,認為“塔主一邑科第,去之則不祥”,重修此塔。百多年來,文人雅士,往來過客仰其名登山觀瞻者頗多,其中有詩寫道:“山峰虎踞不知年,選勝登臨涉嶺顛,萬里山河歸眼底,昂頭直欲上青天”。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塔被毀,現只存一節塔基。2009年重建,今已重新屹立在研山上。 灤水龍翔:即灤河大橋北武山和榆山之間的一段灤河。西岸山形對峙,灤河水倒流 峽蜿蜒南流,曲折縈紆,矯若翔龍。若河水漲發,倏忽之間,變態萬狀。解放后,灤河上游潘家口、大黑汀兩水庫建成和引灤入津入唐工程的竣工,河水流量已大大降低。武山、榆山均因礦藏的開采,其險峻程度亦無前景。 偏涼虛閣:位于城北3公里橫山東麓偏涼汀。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皇帝東巡時所建。因其左倚峭壁,右俯灤河,遠遠望去云霧繚繞,若有若無,幫稱“虛閣”。此閣為宮廷式建筑,內分正殿、配殿、更衣殿。室內雕龍鑿鳳,金碧輝煌,有“小金鑾”之稱。外有宮墻環繞。周圍是清去亭、益香池、浮霞小樓和御碑亭,成眾星捧月勢。御碑亭藏有乾隆皇帝親書御碑一塊。清未民初歷經兵焚,偏涼虛閣遭到嚴懲破壞,“文化大革命”中全部拆毀。 橫井浮煙:位于城北3公里橫山大覺寺前。此地原有天然石泉,深數丈。后人砌石為井,護以石欄。兩峰夾峙,井居其間。凌晨,井上水氣直上,形如煙霧飄渺,幫稱橫井浮煙。經過1958年“大躍進”的拆毀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當年風韻今已無存。 圍山泉瀑:位于楊柳莊北部,羅家嶺以南,為天然景色。羅家嶺之泉水自西北環而匯之,上為大龍潭,下為小龍潭,南流急下,氣勢雄偉。小龍潭水庫建成后,舊景換新顏。 天渠應候:與圍山泉瀑一脈相承,圍山泉水瀉于泉子峪,因底部凹凸不平,形成眾多水槽。渠水入槽,槽滿自溢。據傳說,每天上午南槽溢水北槽穩,下午北槽溢水南槽穩,應時而變,古來不爽。隨小龍潭水庫的建成,已無可觀。 金泉渠月:位于城西1公里。明代建金泉亭。弘治元年(1488)開挖引水,種蓮植柳。后又在亭西建別故亭。池水亭臺,垂柳對蓮,夜月映照,游人共賞。只因此處較多沙坨,水沖沙壓,逐漸淤塞,民國初年改為農田。 龍溪地橋:位于城西南4公里。龍溪原為沂河上源,流經此地時,溪水潛伏入地,二里之外復出地面。昔人投糠驗之,果為一水,故名地橋。年長日久,水流地上,“地橋”無存。
夷齊廟
夷齊廟是后人為紀念伯夷、叔齊二賢而建,原在永平府內,明景泰五年(1455)知府張茂遷改建于油榨鎮境內灤河岸邊小山平臺上。南門樓上石匾橫書“孤竹城”三個大字。廟門外左碑刻“忠臣孝子”,右碑題“到今稱圣”。北面以樓代門,樓為“清風樓”,高約兩丈,下臨滔滔河水,其險 無比。夷齊廟地處灤河岸邊,水山相連,風景奇美,建筑奇特,又有夷齊二賢故事,歷來為人稱道,解放后全部拆毀。
響水橋
響水橋位于榛子鎮村東,原名承流河橋。建于北魏。全橋結構嚴謹,別具一格。雕刻玲瓏精致,藝術精湛。十年動亂中,橋上石雕補視為“四舊”大加破壞,后以水泥砂漿填充抹平。1976年大地震,石橋安然無恙。
灤河老鐵橋
灤河老鐵橋俗稱灤河大鐵橋,該橋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五月開工興建,光緒二十年(1894)十二月竣工,歷時32個月。為著名工程師詹天佑以“壓氣沉箱法”修筑。工程耗銀78.24萬兩。至1974年正式公路橋建成后,該橋停用。
灤縣縣衙
楊三姐告狀的灤縣縣衙,灤縣縣衙因楊三姐告狀出名。
油榨鎮迷谷村
老馬識途的典故發生在油榨鎮迷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