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陽縣屬于陜西省漢中市,位于陜西省西南部,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地帶。始建縣于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陽”,故名略陽。略陽東南與勉縣、寧強接壤,西北與甘肅康縣、成縣、徽縣相連,寶成鐵路縱貫南北,309省道和即將建成的十天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是漢中的西大門和陜甘川三省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偯娣e2831平方千米??側丝?1萬人(2004年)。屬北亞熱帶北緣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2℃,年平均降雨量860毫米。
中文名稱略陽縣外文名稱Lüeyang County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陜西省下轄地區接官亭鎮、橫現河鎮政府駐地城關鎮電話區號0916郵政區碼724300地理位置陜西省西南部,秦嶺南麓面 積2831平方千米人 口199594(2010年)方 言西南官話氣候條件溫帶濕潤季風氣候著名景點靈巖寺 江神廟機 場漢中城固機場火車站略陽站車牌代碼陜F行政代碼610727目錄1 歷史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貌? 氣候4 資源? 礦產資源? 生物資源? 水利資源5 人口民族6 經濟? 農業? 工業7 教育? 幼兒教育? 小學教育? 中學教育8 文化藝術9 風景名勝? 靈巖寺? 江神廟10 歷史名人歷史沿革編輯東周戰國時期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屬苴國境內(開明氏蜀國滅“昔阝”、“平周”二國后封其弟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定國都吐費城)先秦周慎靚王姬定六年(前316年)屬秦國蜀郡葭萌縣境內(秦國滅苴國,蒹萌立縣,歸蜀郡管轄)。西漢元鼎六年(前111)置沮縣,屬益州武都郡,為略陽
略陽山區建縣之始??h治在今勉縣茶店黑河側。東漢建安十一年(206)改屬涼州武都郡;二十年(215)屬武都郡,歸雍州。三國蜀漢建興七年(229)陳式取武都郡后,在今縣城區設武興督,縣名仍沮縣。西晉泰始五年(269),屬秦州武都郡。東晉太元十五年(390),氐人楊盛廢郡縣,設護軍。二十年(395)復置沮縣。義熙五年(409),名武興縣,屬后秦南梁州武興郡,州、郡、縣治在今縣城。北魏太和中(477—499)屬南梁州。繼改東益州武興郡。宋升明二年(478)氐人楊文弘稱藩于魏,自號武興國。北魏正始三年(506),魏滅其國,設武興鎮。繼改東益州、武興郡、武興縣。正光年間(520—524),楊紹先復立武興國。西魏大統十一年(545)屬東益州武興郡,置武興縣。廢帝二年(553)魏平其地,改稱興州,設順政郡。改武興縣為漢曲縣。隋開皇三年(583)廢郡,十八年(598)改漢曲名順政縣。大業三年(607)廢州,置順政郡、順政縣。唐武德元年(618)復設興州。天寶元年(742)改興州為順政郡轄。乾元元年(758)復改稱興州,順政縣屬之。五代屬前后蜀。置興州、順政縣。宋仍屬興州,初歸利州路。紹興十四年(1144),利州分東西兩路,興州屬利州西路(治在今縣城區)。開禧三年(1207),吳曦將興州僭改興德府。曦誅,改興州曰沔州,改順政縣
略陽縣外景名略陽縣至今。元初,略陽屬陜西行中書省興元路沔州轄。至元四年(1267),沔州改屬廣元路。明洪武三年(1370)為漢中府沔州轄縣。七年廢州,直隸漢中府。成化二十二年(1486)屬漢中府寧羌州轄縣。崇禎七年(1634)為漢中府轄縣。清為陜西省漢中府轄縣。中華民國初,屬漢中道轄縣。民國十七年(1928)撤道,改省直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為陜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署轄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漢中分設東西專員公署,略陽為西路專員公署(署治沔縣)轄縣。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2月9日略陽縣解放,屬陜甘寧邊區漢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1955年6月,屬陜西省漢中專員公署轄縣。1968年,為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轄縣。1978年9月,為漢中地區行政公署轄縣至今。
行政區劃編輯明代縣下政區設4里,即禮仁里、信義里、悅服里、明倫里。鄉村設9壩、3村、14莊??h城內設10坊。城郊設東、南、西、北關。
清代雍正年間(1723~1735)全縣分4里。里下設10甲,每甲戶數不等。道光年間(1821~1850)全縣設4里、59甲、10鎮市、43村、25莊。
同治年間(1862~1874),全縣設4關8鄉及48牌。轄54村、116莊。
中華民國元年至二十年(1912~1931),全縣按東、西、南、北設72牌,牌設首事、團頭。民國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932~1934),全縣劃13鄉聯保、76保、1730甲。民國二十四年至三十八年(1935~1949)推行“新憲制”,全縣劃分為2鎮7鄉72保。2鎮,即武興鎮,轄10保;郭鎮,轄9保。7鄉,即紫竹鄉(駐何家巖),轄6保;沮水鄉(駐硤口驛),轄8保;仙臺鄉(駐兩河口),轄7保;白水鄉(駐白水江),轄7保;明珠鄉(駐上兩河口),轄9保;郙閣鄉(駐金家河),轄9保;青白鄉(駐白雀寺),轄7保。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49年12月19日縣政府決定,全縣設6區,區下廢保設鄉。
1950年,沮水區并入紫竹區,全縣劃5區、70鄉。
1951年,全縣復劃6區(在置口新設第五區)、70鄉、291村。
1953年,全縣劃為8個區,71鄉,335村。
1956年,全縣為6區,7個縣直屬鄉(鎮),42個區轄鄉。
1958年,全縣設7個人民公社,41個管理區,768個生產大隊,1874個生產隊。1961年,全縣劃為7區,41個人民公社,259個生產大隊,1400個生產隊。1965年改城關公社為城關鎮,歸縣直轄。時,具有7區1鎮,40個人民公社。
1984年,政、社分設,全縣7區,1個區級鎮,5個鄉級鎮,35個鄉,260個村,1396個農業社,其中蔬菜專業社34個。 略陽縣轄18個鎮:分別是城關鎮、橫現河鎮、金家河鎮、接官亭鎮、何家巖鎮、硤口驛鎮、黑河鎮、兩河口鎮、仙臺壩鎮、觀音寺鎮、白雀寺鎮、樂素河鎮、郭鎮、徐家坪鎮、馬蹄灣鎮、西淮壩鎮、白水江鎮、五龍洞鎮。
略陽縣略陽縣位于陜西省西南部,秦嶺南麓,漢中盆地西緣,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地帶。略陽東南與勉縣、寧強接壤,西北與甘肅康縣、成縣、徽縣相連,寶成鐵路縱貫南北,309省道和即將建成的十天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是漢中的西大門和陜甘川三省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地貌
略陽以縣城為中心,東西南北各方大體相等,平面圖略呈長方形。草原最高海拔(昏人坪)2425米,最低海拔(登蹬埡村)587米,相對高差1838米??h境從北到南有兩條高度不等的相對平行線貫穿。一是嘉陵江主流線,將縣境分為大致相等的東西兩半;二是南北山脈脊嶺線,東北部西庵山山脈,向南擴展伸延,脊嶺經費家埡、大茅埡、煎茶嶺、分水嶺,與東南部龍山主峰支脈漂草坪連成一線,伸向寧強縣境。
氣候
略陽地處內陸腹地,受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四季分明,屬大陸性過渡氣候??h北部為南暖溫帶氣候區,南部為北亞熱帶氣候區。地勢高差大,立體性氣候明顯。從海拔最低點587米(樂素河區的登蹬埡村),到海拔最高點2425米(東北部渾人坪主峰),高差達1838米。
氣象站所在位置測得年平均氣溫為13.2℃(1982~1984年),暖年平均氣溫為13.9℃(1966年)。最冷月是1月,月平均氣溫1.8℃;最熱月是7月,月平均氣溫23.7℃,冷暖相差21.9℃。歷年極端最低氣溫-11.2℃,極端最高氣溫37.7℃。無霜期236天。
年平均降水量860毫米,因受多方面影響分配不均,由西北向東南遞增。嘉陵江上游白水江、西淮壩一帶,年降雨量700毫米左右;城關860毫米左右;東南部900毫米左右。全縣降雨最高中心在何家巖,年降雨量1067.9毫米。
年平均日照時數1558.3小時,與鄰近縣和同緯度的縣比較,略陽日照時數偏少,總輻射量為107.3千卡/㎝年。全年盛行偏東風,頻率為18%;其次是偏西風,為16%。10分鐘平均最大風速20.7m/s,最大瞬間風速40m/s。
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略陽縣地處寧、略、勉“金三角”重心位置,素有“富山盛礦”之美譽,全縣礦藏資源種類多、分布廣、儲量大、品位高、易開采。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主要有金、銀、銅、鐵、鎳、磷、硫、鉛、鋅及石棉、白云石、蛇紋石等33種,礦體及礦點134處,中型以上礦床28個,其中鐵礦、鎳礦、蛇蚊石、白云石等礦儲量居全省之首,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超過1000億元。已探明黃金礦床10個;黃金儲量為50噸,遠景儲量為150噸,列全省第二位,特別是煎茶嶺鎳金礦,儲量達21噸,為中國第三大鎳金礦床。
生物資源
縣內生物資源豐富,有野生動物140余種,獸類50多種、鳥類70多種,其中珍稀獸鳥20多種,家畜家禽有黑河豬、烏雞等,特別是居中國四大烏雞之冠的略陽烏雞,已于2010年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志認證,為全省唯一獲得保護的家禽品類。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8.7%,是陜西省核桃、黑木耳、香菇的重要產區之一,還有桑、漆、油桐、青岡、棕櫚等經濟作物以及天麻、杜仲、豬苓、當歸、黃連、黨參等可供藥用的植物479種,地存中藥材面積達66萬畝,其中地存杜仲1億多株,數量居中國之首,杜仲、天麻以及豬苓均通過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
水利資源
縣境內水力資源蘊藏量大,有一江十河,屬長江流域,分為漢江、嘉陵江兩大水系。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9條。水能蘊藏量為28.7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8.6萬千瓦,占全市的40%和全省的10%。已并發裝機僅720千瓦,只利用了3.8%,開發潛力巨大。
人口民族編輯隋大業五年(609),順政郡統轄四縣,4261戶,按每縣平均1065戶計,今略陽境轄的順政、長舉、鳴水三縣約3185戶。唐貞觀十三年(639),興州統三縣(順政、鳴水、長舉)1225戶,4913人。開元年間(713~741),興州統三縣,2049戶。天寶元年(742),興州統二縣2224戶,11046人。元和年間(806~820),興州統三縣954戶。北宋太平興國五年至端拱二年(980~989),興州總戶數4759戶(主戶2222,客戶2537)。元豐初(1078—1080),興州總戶數13244戶(主戶3192,客戶10052)。崇寧元年(1102),興州統二縣(順政、長舉),12430戶。元代略陽隸屬廣元路,人口數無考。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全縣441戶,6339人。清初,略陽10264人,因戰禍及災荒死亡7683人,康熙初實有2581人??滴醵吣?1688)招徠外地新民開墾荒地,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至康熙五十年人口3972人。道光三年(1823),人口69400人。同治末,增至5169戶,85939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全縣12979戶,72354人。民國十二年,略陽縣65312人。民國二十四年(1935),全縣12616戶,48974人(男25351,女23623)。民國三十七年(1948),全縣18832戶,80555人(男41084,女39471)。解放后,1949年至1989年,人口由10.43萬人增至19.38萬人,增長85.8%。 2010年末,戶籍總人口19959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56548人。出生率為8.03‰,死亡率為10.59‰,自然增長率為-2.56‰。 境內有漢族、回族、苗族、土族、滿族、朝鮮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蒙古族、黎族、白族、土家族、藏族、維吾爾族、錫伯族、哈尼族、布依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編輯農業
民國二十九年(1940),全縣產糧達8640.5萬斤,播種面積38.1萬畝,平均畝產226.9斤。1949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55.35萬畝,糧食總產5341萬斤,平均畝產96斤。1957年糧食播種面積增加到61.38萬畝,糧食總產5638萬斤,平均畝產92斤。1958年后,開荒盛行。1960年糧食播種面積76.53萬畝,糧食總產7882萬斤,平均畝產103斤。1977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49.50萬畝,總產10517萬斤,平均畝產214斤
農業大棚。1980年以后,貫徹中央兩個“一號”文件,“一靠政策、二靠科學”。1983年糧食總產猛增到12618萬斤,平均畝產263.1斤,創歷史最高水平。1985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46.23萬畝,總產12143.6萬斤,平均畝產262.7斤,與1949年相比總產增加2.5倍,畝產提高165.7斤,提供商品糧1146萬斤。1989全縣糧食總產12274萬斤,播種面積,42.08萬畝,平均畝產292斤。 2012年實現農業增加值7.4億元,同比增長6.4%。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0.4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4.69萬噸,油料總產0.46萬噸。全縣烏雞飼養量503.57萬只,飼養生豬28.18萬頭。發展食用菌1490萬筒,新建蔬菜設施大棚630畝,種植烤煙9680畝,養蠶6540張,規范種植中藥材15.4萬畝,雪蓮果、大櫻桃、大鯢養殖等增收項目進一步發展壯大。略陽烏雞、西廣香豬以及杜仲、天麻等中藥材加工項目基本建成,農業產業化園區建設加快推進,橫現河省級現代化農業園區、黑河烏雞市級產業園區分別通過省市命名,3個縣級農業產業園進一步發展壯大。
工業
唐代百姓在接溪山采朱砂,并以此物為貢品。宋代略陽就有銅廠,鑄鐵錢。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略陽銅廠因污染嚴重而停辦。在清代,略陽不僅采礦業,而且修配制造業也有長足的發展。民國年間,略陽冶鐵工業發展迅速,十一年(1922)繼同生鐵廠后。這期間造紙、紡織業也得到發展,十二年(1923)略陽勸業所生產的白皮紙、土綢被陜西省地方物品展覽會審定為三、四等。民間的土陶、曲酒、印染、縫紉、石印及鐵、木、石、泥等生產都是農民的副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12月縣人民政府接管裕華公司和公共造產鐵廠,改稱人民鐵廠。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57師,在鐵佛寺建立利民鐵廠。到1952年,將人民、利民、裕民、裕華幾個鐵廠合并為略陽縣裕民鐵業廠,當年冶鐵422噸,鑄鍋35210件,鑄鏵22549片,產值15萬元。1956年各廠陸續撤銷,僅保留裕華鐵廠。直到1978年后,采礦
黑色金屬業、建材、化工等工業方起步發展。1985年有13個縣屬黑色和有色金屬礦采選業,職工763人,固定資產160.7萬元,動力機械總功率為1760千瓦,1986年全縣68戶工業企業總產值(不變價)達2142萬元,利潤總額261.3萬元。至1989年全縣工業企業81個,其中中央和省屬企業6個,縣屬25個,城鎮街道屬6個,鄉(鎮)辦40個;食品飲料業13個,機械工業2個,金屬制品工業6個,縫紉業5個,家俱制造及竹、箱、棕制品業7個。 201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4.5億元,同比增長27.9%;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0.6億元,同比增長31.1%。中小企業實現總產值38.43億元,入庫稅金1.3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9%和16.6%。
教育編輯幼兒教育
1945年在縣立初級中學附屬小學內(今北街輕工局處)設幼兒班。1951年城關小學(今高臺小學)辦幼兒園1所,2班,入園兒童70名。1954年、1955年、1963年曾中斷。1958年城鎮幼兒園有4所4班,入園兒童180名;農村各生產隊先后辦幼兒園341處,入園兒童2368人;托兒所390個,入托4121人。1959年農村幼兒園、托兒所全部停辦,城鎮保留3所,“文化大革命”中也全部停辦。1978年后,東關、高臺、郭鎮、藥木院、兩河口、金池院等小學辦起6個學前班,計入在校學生數。1979年除恢復縣辦的育紅幼兒園外,縣百貨公司、建筑公司、水泥廠等9個單位及省、地廠礦、鐵路系統相繼辦起托兒所。1989年底全縣有幼兒園、托兒所8個,其中縣教育部門1所,工礦2所,集體5所。在園幼兒835名。
小學教育
國初,略陽有縣立高級小學和私立正覺寺小學、南街女子小學、文昌宮小學、文廟小學、博濟民眾小學等六所,鄉村有二十多所初級小學。教材不統一,有的仍學《四書》,教師也多為前清老先生。校舍多是廟宇或借用的民房。1921年后,基本廢除前清教育體系,建立民國的教育體系,統一教材和教學計劃,培訓一批新師資,改進教學方法。1936年略陽縣立完全小學附設一班師資訓練班(學制一年)及寒暑假訓練班。1941年“普及國民教育”,全縣各鄉鎮辦起中心國民學校(設一至六年級),各保辦起保國民學校(一至四年級)。至1943年有中心國民學校9所,保國民學校49所,改良私塾32所,共90所,97個班,在校學生1915人。全縣2鎮7鄉72保,已達到鄉鎮有中心國民學校,各保有保國民學校。1949年中心國民學校為12所,保國民學校為119所。1950年將12所完小并為11所,全縣有小學29所(,74個班,學生768人。1952年實行“學校向工農開門”,開展勸學運動,小學發展到97所,學生3986人,占學齡兒童8049人的49.6%,教職工增到165人。1954年對教育進行整頓,將硤口驛,接官亭、兩河口普小改為完小,98所普小改民辦為公辦,新建民辦普小3所,全縣共有小學111所,學生3771人。1954年出現農村辦學熱潮,到1956年,民辦小學增加為59所,全縣小學發展到156所,學生達6009人,教職工309人。1957年,在整風反右中,小學教師被錯劃成右派的11人;所謂“有右派言論”,雖未戴帽卻嚴格控制,由內部掌握的60人。次年分別以“右派分子”、“反革命分子”、“壞分子”等罪名逮捕、勞教、開除、全家遣送回農村勞動的有30多人。小學減少至144所,學生5788人,教工269人。1959年“教育大革命”,小學猛增至285所,364班,學生9106人。1960年至1961年,糾正盲目冒進,撤并五所小學,將18所戴帽完小改為初小,超齡生提前畢業。這一時期全縣小學調整為217所,321班,學生8728人。1962年小學壓縮為202所,278班,學生6894人。1963年始有回升。1964年試辦和推行“兩種教育制度”,發展民辦小學和各類耕讀小學64所。1965年全縣小學達355所,小學生增至12398人,入學率達81.7%。1966年起,高臺、東關、郭鎮、何家巖4所小學試行“五年一貫制”。1970年全縣辦起公辦民辦“五年制”小學50所。1977年“五年制”學校達103所,民辦達195所,學生共14207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根據“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調整了57所學校的不合理布點,辦簡易小學62所,教學點25個。到1989年全縣共有各類小學418所(不包括廠礦辦5所),學生達18615人,教職工767人。 2010年末,全縣共有普通小學學校41所,招生1471人,在校學生10150人,畢業生1933人。
中學教育
1940年前,略陽無普通中學。民國三十年(1941)在城內高臺的文昌宮(今高臺小學)創建略陽縣立初級中學。是年底,招初一學生78人。1942年設初二,轉收在外縣上學的學生12人,當年秋,除招新生64人外,并開辦師訓班招生50多人(學制一年,連辦兩屆)。時全校4個教學班,學生200多人,教職工16人。1945年,全校5個班(初中3班,簡師兩班),在校學生417人,教職工27人。至1949年解放時,全校初中、簡師各3個班,學生300多人,教職員23人。
1958年,略陽縣新辦起三所全日制中學,即郭鎮第二初級中學,廟壩第三初級中學,白雀寺第4初級中學,原略陽初級中學改名為略陽縣第一初級中學。白水江、兩河口、藥木院又辦起3所民辦初中。當年底因調整行政區,廟壩劃歸寧強,又撤并3所民辦初中,全縣調整為4所全日制初中,即略陽縣第一初級中學和郭鎮、白雀寺、白水江初級中學。全縣在校學生367人,教職工32人。
1959年秋,略陽縣第一初級中學增設高中班,仍附設1個簡易師范班,改稱略陽縣第一中學,自此縣上有了完全中學。此時全縣在校學生470人(高中41人,初中379,簡師50人),教職工48人(其中專職教師29人)。1960年,在校中學生(包括簡師班)578人。1961年~1963年調整國民經濟,先后停辦其他3所初中和簡師,保留第一中學,精簡下放學校職工11人,處理超齡生97人。到1965年,全縣有中學兩所(包括民辦初中),學生466人(其中民辦初中48人),教職工42人(民辦初中2人)。1982年將郭鎮、兩河口、白水江、雙集埡中學的高中班分別并入橫現河、何家巖、徐家坪等中學。1983年正式成立橫現河、何家巖兩所完全中學。1981~1985年先后興辦中川、觀音寺、黑河壩三所初中和略陽縣第二中學。1989年,全縣有教育部門辦的完全中學4所、初中8所、八年制學校12所,在校中學生6646人,教職工402人(其中專任教師296人)。 2010年末,全縣共有普通中學13所,中學招生2374人,在校生6289人,畢業生3291人。
文化藝術編輯羊皮鼓羊皮鼓(舞):略陽縣白雀寺、荷葉壩、橫現河、馬蹄灣、白水江等地,流傳著一種帶有氐羌族文化色彩的民間舞蹈羊皮鼓。社火社火:社火主要有高蹺、彩蓮船、獅子舞、龍燈等。逢年過節,民間以此作為娛樂活動。民國年間,多為民間自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多是政府提倡、支持下的群眾的有組織的活動。刺繡刺繡:刺繡多用于婚喪嫁娶、打扮孩子和一般生活用品。從石甕子、青泥河收集的男女式大襟衣服和童帽看,其刺銹有明顯的氐羌族風格。
風景名勝編輯靈巖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靈巖寺,位于陜西省略陽縣城南3
靈巖寺.5公里,地處嘉陵江東岸的玉文山腰,它既是一處自然與人文融為一體的歷史文化遺跡,也是一個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的寺觀山水園林,更是一座擁有130余通摩崖石刻的文物寶庫,號稱“陜南小碑林”。靈巖寺又名藥水崖,始建于唐開元年間(713-741),寺廟由兩個天然洞穴組成,前洞名“金龜洞”,后洞稱“羅漢洞”,兩洞依依相鄰,傍山臨江,座東向西,錯落有致。相傳,女皇武則天與她的老師泛舟嘉陵江同游靈巖寺,在后洞留下了鮮為人知的“撐支天地”四個大字。
江神廟
在略陽縣環城西路嘉陵江邊,有一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神廟江神廟,又名“王爺廟”、“龍王廟”。江神廟座東向西,東西進深約65米,南北面闊約30米,占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全廟共有近300余幅這樣的圖畫,氏羌人物形象奇特,衣著服飾與漢族迥然不同,浮雕人物故事圖像,多系人物花卉,現僅存木雕215幅,具有濃厚的羌文化特色和寫實風格。江神廟是中國長江流域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氏羌戲院式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和文物考古價值,略陽縣于2000年設立了江神廟民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