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于廣西北部,河池市東部,云貴高原苗嶺山脈九萬大山南麓。宋開寶五年(972 年)置羅城縣。傳說因四周群峰環繞,羅列如城而得名;又傳因縣城建于先之羅義村,遂定名羅城。全縣總面積26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45萬畝。2011年末人口37.61萬,其中鄉鎮人口33.6萬,少數民族27.75萬人。其中仫佬族人口12.47萬人,占總人口的33.16%。2012年轄7鎮4鄉,141個村民委(含16個社區)。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主要旅游景點有懷群劍江風光、才龍瀑布、懷群穿巖和崖宜風光。重要礦產有煤、鐵、錫、銅、銻、鉛、鋅、水晶和重晶石。土特產有木耳、沙田柚、甜竹、依飯奶酒、烤煙、茶葉、香菇等。 羅城被稱為廣西“有色金屬之鄉”、“廣西煤炭之鄉”,中國野生毛葡萄之鄉。
羅城沿革
羅城縣,漢至南朝齊皆為潭中縣地,南北朝梁中大通五年(553 年)析潭中縣地置黃水縣,為建縣之始,屬黃水郡(縣治在今黃金一帶)。隋開皇年間,黃水郡廢,黃水縣直隸東寧州。開皇十一年(591 年),于今東門鎮一帶增置臨縣,屬東寧州。開皇十八年(598 年),兩縣改隸融州。大業二年(606 年),廢黃水,臨二縣,并入今融水苗族自治縣境之義熙縣。次年改州為郡,義熙縣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621 年),復置臨,黃水兩縣,并于今東門鎮一帶新置安修縣,俱屬融州。五代因之。宋開寶五年(972 年)析武陽、融水等縣地置羅城縣,始得縣名,屬融州。熙寧七年(1074 年),羅城、武陽兩縣俱廢,并入融水縣。崇寧元年(1102 年)置武陽寨、羅城堡。翌年,廢羅城堡置樂善州(羅善寨)。旋廢,仍屬融水縣。元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 年)割融水縣地復置羅城縣,清朝,依舊隸屬柳州府。清咸豐七年(1857 年),大成國起義軍攻占羅城,改縣名為朝陽縣。十一年(1861 年)清軍占羅城,復名羅城縣。民國二年(1913 年)六月。屬柳江道,十六年(1927 年)直隸廣西省政府,十九年(1930 年)屬宜山民團區,二十一年(1932 年)改屬柳州民團區,二十三年(1934 年)三月改屬柳州行政督察區,二十九年(1940 年)四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三十一年(1942 年)三月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三十七年(1948年)十月又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次年七月改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
天河沿革
天河縣,漢至隋朝均無建制。唐貞觀四年(630 年)始置天河縣,初屬粵州。天河縣縣治初在今四把鄉里勝村舊縣屯,傳說因附近蘭靛村后山,每逢大雨即有瀑布自山間飛流直下,宛似銀河從天落而得名。又傳因附近之北陵山頂有小河,俗稱天河??h名據此而定。乾封年間(666~668年)改屬宜州。天寶元年(742 年)改隸龍州郡。乾元元年(758 年)復隸宜州。五代因之。宋慶歷三年(1043 年)改隸慶遠府。大觀元年(1107 年)改屬融州。北宋初,今縣境尚置有樂善羈縻縣(一說州),治今寶壇鄉四堡。元初,仍屬慶遠府,至元十六年(1279 年)改屬慶遠路。大德元年(1297 年)改屬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元年(1368 年)改屬慶遠府。洪武二年(1369 年)又改隸慶遠南丹軍民安撫司,次年復隸慶遠府。弘治九年(1496 年)九月,析天河縣十八里地置永安長官司,尋又省廢入天河縣。清朝,仍屬慶遠府。其中,天河縣承審置于明弘治五年(1494 年),治今宜山縣東北之永順副長官司。民國二年(1913 年)六月,屬柳江道,十六年(1927 年)直隸廣西省政府,同年,永順副長官司改土歸流并入天河縣。十九年(1930 年)屬宜山民團區,二十一年(1932 年)改屬柳州民團區,二十三年(1934 年)3 月改屬柳州行政監督區,二十五年(1936 年)十月改屬慶遠行政監督區,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屬第七行政督察區,三十一年(1942 年)三月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三十七年(1948 年)十月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解放初期,羅城、天河兩縣屬慶遠專區。1950 年,兩縣改屬宜山專區。
合并后
1952 年7 月,經廣西省政府報請中南軍政委員會核轉,政務院1953 年4 月23 日批準,撤銷天河縣,其行政區域并入羅城縣。1956 年3 月,羅城縣改屬宜山地區,1956 年7 月改屬柳州專區,1965 年5 月改屬河池專區,l971 年改屬河池地區。1983 年8 月30 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羅城縣,設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以原羅城縣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屬河池地區管轄。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池地區,設立地級河池市,羅城由河池市管轄。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河池東部,云貴高原苗嶺山脈九萬大山南沿地帶。地垮東經108°29′至109°10′北緯24°38′至25°12′之間。東北鄰融水苗族自治縣界,東南交柳縣境,西南連宜山縣地。西北與環江縣接壤。全縣東西最大橫距68.2 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4.8 公里??h城距河池地區行署駐地金城江127 公里,南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317 公里,東南距柳州市111 公里(公路距離)。 羅城的主要河流有武陽江、東小江兩條。武陽江流域在縣境東北部,境內流域面積1309 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50%;東小江流域在縣境西部,西北部及中部,境內流域面積873 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3.3%。此外,縣境西部有小環江的支流,境內流域面積87 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3%;縣境中南部分布有地表河與地下河交錯的地帶,一些地表河流有的河段在地表,有的河段又潛入地下,匯入東小江流入宜山縣,有的直接匯入龍江。這一地帶,流域面積共349 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3.4%。
行政區劃編輯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3]172號):撤銷羅城縣,設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以原羅城縣的行政區域為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2003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行政區劃一覽(7個鎮、4個鄉):東門鎮 轄:橋頭、鳳凰、獅子山、白馬、五里香5個社區;沖洞、大境、三家、燕塘、大福、勒俄、古耀、德音、平洛、章羅、永安、鳳梧、橫岸、中石、佑洞、東勇、弄達、龍山、榕木19個村委會。龍岸鎮 轄:龍岸社區;平石、北源、天寶、物華、大蒙、太和、高安、蓮花、龍鳳、龍平、山口、泗潘、珠江、榕山、三靈、八聯16個村委會。黃金鎮 轄:黃金社區;寺門、寶聚、寨碑、寨道、義和、北盛、友洞7個村委會。小長安鎮 轄:長安社區;歸安、雙合、龍騰、合北、羅東、守善、牛畢、下梧、民族、立新、雙蒙11個村委會。四把鎮 轄:四把社區、下里社區、里寧社區;新印、大新、思平、思民、思愛、德能、石門、龍馬、雙寨、大山、地門、甘棠、集環、棉花、里勝、里樂、里江、馬安、長春、新安、大同21個村委會。天河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鎮 轄:天河社區;古邦、白任、佳泉、進新、華張、吊水、屯相、維新、北華、金星、金城、北安、集城、上朝14個村委會。懷群鎮 轄:懷群社區;東安、泗岸、劍江、果敢、倫洞、加碗、蝦洞、自求、耕堯9個村委會。寶壇鄉 轄:寶壇社區;拉郎、四堡、莊洞、西華、寨岑、五地、平英7個村委會。喬善鄉 轄:喬善社區;喬本、古金、古城、大城、巖口、板團6個村委會。納翁鄉 轄:納翁社區;板陽、肯才、洞敏、社甫、民族5個村委會。兼愛鄉 轄:大板社區;鎮安、甘逢、旦興、兼愛、地龍、振新、慶安、大竹、頂新、洞杭10個村委會。2010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轄7個鎮、4個鄉:東門鎮、龍岸鎮、黃金鎮、小長安鎮、四把鎮、天河鎮、懷群鎮、兼愛鄉、喬善鄉、寶壇鄉、納翁鄉。2012年轄7鎮4鄉,141個村民委(含16個社區)。
自然資源編輯耕地面積44835公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2840公頃,糧食播種(含復種)面積2.676萬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4661公頃。有林面積17.4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6.41%。水能資源開發豐富,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12.32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9.8萬千瓦,年發電量2.79億千瓦時。投資2.5億元、裝機容量達3.766萬千瓦的寶壇電站已經建成發電。 羅城被稱為廣西“有色金屬之鄉”、“廣西煤炭之鄉”,已探明的有煤、錫、銻、鉛、鋅、銅鎳、釩等30多種, 重要礦產資源還有鐵、金、硫、硅、水晶、重晶石,其中煤儲量1.01億噸。
人口編輯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羅城縣總人口322116人。2002年,總人口35.48萬,其中農村人口30.73萬。有仫佬、壯、瑤、侗、苗等少數民族25.81萬,仫佬族占總人口的31.2%。人口自然增長率3.41‰。 2011年末人口37.61萬,其中鄉鎮人口33.6萬。有仫佬、壯、苗、瑤、侗等少數民族27.75萬人。其中仫佬族人口12.47萬人,占總人口的33.16%。人口自然增長率-9.17‰。
交通編輯解放前,羅城全境不通公路、鐵路,一條古驛道也沒有。陸上交通,“非山路崎嶇即鳥道羊腸”。水路運輸,武陽江下游寺門—小長安—牛鼻河段,貝江下游三防(今屬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河段,東小江下游天河—祥貝(今屬宜山縣)—宜山河段,可通航小木船,直達柳州。但灘多水淺,運載量不大,運輸周期長。除沿河圩村享其運輸之利外,不能發揮多大作用。貨物運輸,主要靠人挑馬馱。民國23 年至36 年(1934~1937 年),羅城、天河兩縣縣政府曾先后征款征工興修縣道、鄉道。但當時所修的縣道,由于工程艱巨,沒有一條能通汽車;鄉道多數是應付差事,有些路段甚至一動未動。1952 年起,為了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人民政府開始投資建撟筑路,采取專項撥款與地方自籌資金齊上的方法,大力發展交通運輸事業。1955 年先后修通了省道浮宜路、縣道羅龍路,地方公路壩新線、官黃線。當年汽車開始運貨。1958 年后修筑縣道四環、天喬線,地方公路龍物線,當年拖拉機進行營運。60 年代修筑縣道1 條,地方公路7 條,鄉村公路4 條。1983 年公路里程總達、572.3 公里,98個行政村通車,占全縣124 個行政村的79%。其中客車、班車路程長203 公里,通達11 個鄉鎮和39個行政村。1985 年,全縣通車里程達788 公里,其中省道1 條51 公里,縣道4 條88 公里,地方公路19 條160 公里,鄉村公路75 條489 公里。全縣省道、縣道、地方公路、鄉村公路(含機耕路)形成了一個以東門鎮(含東門鄉)為起點,往橋頭、寺門、龍岸、黃金、四堡、寶壇、喬善、天河、四把復迄于東門鎮的縣內環形公路網,西北連天懷、懷汝、甘才、寶坡、四坪等線、溝通兼愛、納翁等大山區;西南連浮宜干線及東脈公路,溝通融水、宜山、柳城、柳州公路干線及黔桂。枝柳鐵路干線。有汽車380 輛,拖拉機928 臺,其它機動車84 輛,年客運量143.29 萬人次,貨運量1.41 萬噸。全縣100%的鄉鎮、84.25%的村委會都通了汽車,至1987 年,全縣修筑橋梁71 座。為了開發羅城煤礦,發展民族經濟,1985 年國家投資修筑岔羅鐵路,1969 年11 月全線鋪軌完成。1970 年10 月1 日正式通車,枝柳鐵路也通過羅城東部邊境,1974 年9 月正式通車。 2011年,羅城港可到達柳州、梧州、廣州及港澳,是河池市唯一的出海通道;枝柳鐵路經過縣境東部,羅(城)宜(州)二級公路連接宜柳高速公路,能快捷到達區內外各大城市。羅城至融水二級公路、四把至環江油路、縣城二環路等全區路網工程和天河至寶壇三級油路、喬善至納翁四級水泥路等72條縣級和農村公路先后建成通車。公路交通實現量和質的雙重歷史跨越,通車里程由2005年的240公里增至2010年的475公里,增長98%,實現了鄉鄉通油路的目標,內通外聯的便利路網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