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隆縣是西藏自治區昌都市下轄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北部、昌都市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脈東南端、怒江流域上段。北緯30°10′-31°50′,東經95°10′-95°50′。東與八宿縣相接,西與邊壩縣相鄰,南與波密縣連界,北與丁青縣接壤,東北與類烏齊縣相連??h域東西長129公 里,南北寬110公里,面積為 8108平方公里。全縣轄4個鎮、7個鄉,總人口5萬人(2014年)。 縣政府駐地孜托鎮,距昌都市政府駐地昌都鎮302公里,離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1256公里。2014年,洛隆縣地方生產總值77709萬元。行政區劃編輯全縣轄4個鎮、7個鄉:孜托鎮、碩督鎮、康沙鎮、馬利鎮、玉西鄉、新榮鄉、達龍鄉、臘久鄉、俄西鄉、中亦鄉、白達鄉,共66個村(居)委會,344個自然村??h人民政府駐孜托鎮。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洛隆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北部、昌都地區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藏東橫斷山脈、怒江流域,念青唐古拉山與他念他翁山平行而過,怒江中游流域穿行兩山脈之間。地屬北緯30°10′-31°50′、東經95°10′-95°50′之間。東與八宿縣相接,西與邊壩縣相鄰,南與波密縣連界,北與丁青縣接壤,東北與類烏齊縣相連??h域東西長129公 里,南北寬110公里,總面積810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洛隆縣境內地勢南北高,中部較低,呈扇形向東北方向傾斜,地勢起伏大,溝壑縱橫,路況險峻,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冰山雪峰、干熱河谷與原始森林、高山草甸相間并存,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怒江自東向西橫穿6個鄉(鎮)121公里。 平均海拔3700米。
氣候特征
洛隆縣屬高原溫帶半干旱氣候,光照充足,空氣稀薄,氣溫偏低,具有日照長、降水分布不均勻、晝夜溫差大、旱季雨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等特點。洛隆縣沿怒江河谷地區氣溫較高,降水量也較多,農作物返青期明顯早于其它地區,有顯著的小氣候特征。該地受念青唐古拉山脈影響,以吹東南風為主。季節性凍土期為每年10月上旬,季節性解凍時間為每年4月上旬。 年平均降水量423.7毫米,降雨量集中在5—9月份。1979年至2000年間年平均蒸發量為2026.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55%。年無霜期110天左右。年平均氣溫5.5℃,最高氣溫30.6℃,最低氣溫-22.1℃。年平均日照時數2560小時。年平均氣壓為653.9百帕。
水文特征
洛隆縣境內有大小河流100多條,湖泊50余個。 主要河流有:怒江、惹曲、瑪曲、卓瑪朗措河、達曲等,總河長1142公里。怒江在境內長達100多公里。全縣河流年徑流總量27億立方米。主要湖泊有:卓瑪朗措湖,由大小21個湖泊組成;冰措湖,湖面寬1.5公里,長7公里,湖面積約10.5平方公里;麻拉措湖。[18-19]
自然災害
該縣境內自然災害十分頻繁,主要災害有干旱、大風、山洪、暴雨、冰雹、霜凍、雪災等,其中干旱、霜凍、雪災發生頻率較高,平均每三年一遇,是制約農牧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洛隆縣宗扎措電站裝機容量1500千瓦。 洛隆縣臘久鄉東尼電站總裝機容量500千瓦。洛隆縣達曲流域新榮水電站為不完全日調節引水式電站,總裝機容量2520千瓦(4×630千瓦),水輪發電機額定水頭18.00米,設計引用流量16.96立方米/秒。水庫正常蓄水位3265.90米、設計洪水位3266.77米、校核洪水位3268.17米,水庫總庫容102.41萬立方米,調節庫容11.21萬立方米。[20-21]
礦產資源
截至2014年底,洛隆縣主要礦產資源有金、銀、銅、鉛、鐵、鋅、錫、銻、砷、汞、 煤、硫磺、鉀硝石、雄黃、石棉、寒水石、大理石等。其中加玉橋大理石礦床,長10公里、厚1公里,礦體質地細膩、致密,以白色,深色塊狀為主,彩色占20%的白色礦體適用于建筑裝飾和電工材料。[22-23]
野生動物
截至2014年底,洛隆縣境內分布有金錢豹、馬鹿、獐子、巖羊、盤羊、棕熊、獼猴、貝母雞、野牛、鹿、豹、猴、狼、狐貍、猞貍、雪雞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余種。世界稀有珍禽——貝母雞棲息于縣境內高寒森林地帶。
藥材資源
洛隆縣境內盛產冬蟲夏草、麝香、知貝母、雪蓮花、黃蓮、大黃等名貴中藥材。
森林資源
洛隆縣境內林業以松、柏、杉、樺等樹種為主,森林面積20.7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6.7%。[23-24] 2001年,該縣木材總蓄積量為1840萬立方米,年產木材1500立方米。 截至2015年05月09日,該縣木材總儲蓄量1622.10萬立方米。
草場資源
洛隆縣境內有天然草場436.60萬畝,已開發利用418.58萬畝。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1999年,洛隆縣總人口40149人,其中農牧區人口38320 人,城鎮人口1829人。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洛隆縣總人口41144人。 2003年,全縣總人口41927人。 2007年,全縣總人口 44241人,其中農牧民人口42061人。 2008年,全縣總人口44718人, 其中農牧民人口42331人。 2009年,全縣總人口46506人,其中農牧業人口43974人,非農業人口2532人。 2014年,全縣總人口5萬人。
民族
1999年,洛隆縣境內居住有藏、漢、回、苗、白、洛巴、納西、普米8個民 族,其中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以上??h境內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95人。 2000年,洛隆縣境內人口以藏族為主,占該縣總人口的99%以上,世代居住在該地生息繁衍。同時,居住著漢、回、苗、納西、洛巴、普米、怒等多個民族。 2003年,縣境內居住有藏、漢、回、苗、白、洛巴、納西、普米、怒9個民族。 2014年,藏族占該縣總人口的99%以上。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洛隆縣是西藏自治區的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多種經濟并重?!奥迓◆佤?、酥油”倍受區內外歡迎。全縣11個鄉鎮均屬于半農半牧。建有卓瑪朗措流域、俄西壩、臘久鄉四個農業綜合開發區,主要農作物有春小麥、冬小麥、春青稞、冬青稞、豌豆、油菜、土豆、圓根等;畜牧產品主要是牦牛、綿羊、山羊、黃牛、馬、騾、豬等。 2002年,洛隆縣糧食總產量4019.19萬斤、牲畜存欄226815頭(只、匹)肉類總產量3378.24噸、奶產品總量3794.79、皮張41598張、羊毛31.63噸;縣鄉兩級財政收入196萬元。有糧油加工廠、磚瓦廠、養殖廠等企業。民族手工業主要從事金銀鐵器加工、民族服裝制作等民族工藝品。 2004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1768萬元,第二產業完成3191萬元,第三產業完成5041萬元,工業總產值完成227萬元。2009年,全縣糧食總產量越4千萬斤,牲畜存欄控制在21.2萬頭,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突破4.2億元,城鎮職工收入約35000元,農牧民人均收入突破3600元,其中現金收入2340元,縣財政收入820萬元。2012年,洛隆縣全年地方生產總值5.12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 17%;固定資產投資2.52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74%;一般預算縣級財政收人達到1814萬元,同2011年比增長60%;招商引資2789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人4717元,其中現金收人3302 元,同2011年比增長14%;糧食作物總產4251萬斤;牲畜存欄20.5萬頭(只、 匹),牲畜出欄7.1萬頭(只、 匹),牲畜出欄率達到33%;全年耕地保有量10.15畝;縣農行貸款余額為1.27億元,較年初增加2139萬元, 存款余額達到3.44億元,較年初增加3734萬元。 2013年,洛隆縣地方生產總值63028萬元,同2012年比增長23%;全縣財政收入43112萬元,總支出43020萬元;財政收人2504萬元,同2012年比增長38%,其中本級稅收收人完成1608萬元,非稅收人完成889萬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3878萬元,同2012年比增長73%;農牧民人均純收人5613元,同2012年比增長19%,其中現金收人4128元,同2012年比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4769元,同2012年比增長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363萬元,同2012年比增長137%;物價指數控制在 4%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糧食作物總產4364.8萬斤;招商引資達到5030萬元。 2014年,洛隆縣地方生產總值77709萬元,同2013年比增長23%;全縣財政收入達到5.26億元,財政總支出5.25億元,同2013年比增長2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932萬元,同2013年比增長17%;農牧民人均純收入6512元,同2013年比增長16%,其中現金收入達到4697元,同2013年比增長14%。 實施項目129個,計劃投資4.89億元,完成投資3.75億元。 糧食總產量4462萬斤。 截至2015年06月30日,該縣地方生產總值(GDP)38217萬元,完成全年計劃的40.5%,同2014年比增長32.9%。其中第一產業8184萬元,完成全年計劃的48.5%,同2014年比增長6.5%;第二產業14715萬元,完成全年計劃的30%,同2014年比增長95.2%;第三產業15318萬元,完成全年計劃54%,同2014年比增長11.7%。
第一產業
2002年,洛隆縣糧食總產量4019.19萬斤、牲畜存欄226815頭(只、匹)肉類總產量3378.24噸、奶產品總量3794.79、皮張41598張、羊毛31.63噸;縣鄉兩級財政收入196萬元。 2004年,全縣第一產業生產總值11768萬元。2012年,全縣第一產業生產總值達1.57億元。 2013年,全縣核桃基地補植補造4441.1畝;造林地補植補造36畝;生態安全防護林體系建設補植補造1800畝;退耕還林地補植補造1486畝。 農作物總產量 6405萬斤,其中:糧食作物總產4364萬斤,經濟作物總產1363.7萬斤,飼草料產量675.4萬斤。良種推廣種植面積7.3萬畝,良種覆蓋率達到90%。麥類作物高產創建生產基地建設3.6萬畝。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萬畝。建設二級種子繁育田5300畝,種植優質油菜200畝。種植無公害蔬菜面積0.1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面積1萬畝。蕎麥種植面積623畝。優質青棵種植面積1萬畝。經濟林木種植0.6萬畝。藏藥材種植5畝。農作物有害生物災害控制率在2.1%以內。 截至2015年06月30日,該縣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完成8184萬元,完成全年計劃的48.5%,同2014年比增長6.5%。 截至2015年07月21日,該縣農牧民專業合作社2戶,從業人員35人,注冊資金83萬元。
第二產業
洛隆縣工業以民族手工業為主。生產民族服裝、藏刀、金銀首飾、家具、茶桶、陶器等?,F代工業主要從事電力、木材加工、糧食加工和農具制造。 2002年洛隆縣有糧油加工廠、磚瓦廠、養殖廠等企業。 2004年,全縣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完成3191萬元。2012年,全縣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突破2億元。 2012年,洛隆縣糌粑廠實現產值290萬元,實現收入80萬元,創利潤38萬元,推行“工廠+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310戶青稞種植戶戶均增收600多元。投資492萬元在馬利、孜托、碩都等6個鄉修建總面積3.22萬平方米的50座高效日光溫室和130座鋼塑溫室大棚,年生產蔬菜50萬斤,223戶戶均增收超過8000元。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65人,農牧民轉移就業6470人次,勞務收入達2291萬元。 2013年,洛隆縣糟耙加工廠平均日產水磨糟耙達3000斤,年生產能力達80萬斤,實現產值320萬元,創造利潤48萬元。 2014年,洛隆藏刀加工廠全年實現藏刀生產總值11萬元左右,凈利潤8萬元左右。截至2015年07月10日,該廠生產藏刀305把左右,產值達4.575萬元左右。 截至2015年06月30日,該縣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完成14715萬元,完成全年計劃的30%,同2014年比增長95.2% 截至2015年07月21日,全縣共有私營企業59戶,雇工人數170人,注冊資金2578萬元。
第三產業
2004年,洛隆縣第三產業生產總值5041萬元。2012年,洛隆縣第三產業生產總值達1.55億元。 截至2015年06月30日,該縣第三產業生產總值15318萬元,完成全年計劃54%,同2014年比增長11.7%。 共有個體工商戶513戶,從業人員881人,注冊資金3023.04萬元;農牧民專業合作社2戶,人員35人,注冊資金83萬元;私營企業59戶,人員170人,注冊資金2578萬元。
交通編輯2003年,洛隆縣公路總里程達400余公里,大小橋梁70余座。其中橫跨于怒江之上的加玉橋是洛隆縣境內最大的橋梁。 2010年,經國道214線在邦達分路后可直達洛隆縣城,經邊壩縣可由邊(壩)—沙(丁)公路達拉薩。 2012年,洛隆縣5303線夏雅至洛隆通縣油路,新建、續建農村公路建設項目8個,新建寺廟公路項目11個,全縣11個鄉鎮實現了鄉鄉通公路的目標。 2013年,全縣鄉鎮已全部通車;6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除新榮鄉克多村以外,其余64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已全部通車;25座寺廟中的24座寺廟已實現通車。完成行政村公路設計里程68.48公里,完成寺廟公路里程46.84公里。
民族風俗編輯婚姻:當地婚姻別具特色。農村牧區大部分男女婚姻由父母包辦,不論是娶媳婦還是贅女婿,子女都無權過問。舉行婚禮前,雙方互贈禮物,或帶嫁妝,除送對方家人每人一條哈達外,大多是牛、羊、馬、馬鞍、藏刀等,男方還要送女方禮服及其它服飾。
喪葬:一般為天葬,死者的家屬、兒女、親戚都不送葬,由天葬師為葬者修容整裝后抬上天葬臺,將其分割后喂老鷹。
特產美食編輯土特產
洛隆縣土特產品主要有:膀香、蟲草、貝母、知母、雪蓮、核桃、藏刀花魚、編魚及高原畜產品等。
美食
洛隆縣美食主要有:蛋插人參果、貝母雞塊、酥酪糕、生肉醬、香酥豬血糕、燕麥粥、乳豬、奶品、糌粑、酥油茶、風干肉等。
風景名勝編輯自然風光
邦達草原、馬鞍山、加玉大峽谷、五指山、卓瑪朗措、八東措湖、 翁西伍中山、丁達拉普巴(溶洞)、媽康珠普巴(溶洞)、尼桑普巴(溶洞)、達龍普巴(溶洞)等。[50-61] 注:洛隆風景名勝圖冊來源[51-56] [62-65]
茶馬古道
加玉橋、洛宗遺址、碩督古長城、碩督清代漢墓群、碩督宗遺址等。
紅色旅游
昌都戰役洛宗戰斗遺址、十八軍154團碩督宿營地遺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