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縣,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屬商洛市。地處華山之南,周設華陽池,秦置華陽郡。距西安108公里。東與河南盧氏、靈寶毗連;南與丹鳳、商州交界;西與華縣、藍田接壤;北與華陰、潼關為鄰,素有陜西“東南門戶”之稱,是商洛市唯一黃河流域縣,是中國“十大金牌核桃縣”。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洛南是華夏漢字故里,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秦嶺南麓唐虞(約公元前26世紀~前21世紀初)夏商(約公元前21世紀~前11世紀)時期,洛南均屬梁州。據《范志》載:“唐虞之間,契封于商。舜之子均九人,亦封于商,號為十商。洛在當時為諸商分壤?!蔽髦?約前11世紀~前771年)時,洛南原系梁州,后改梁州合于雍州,又合為豫州,屬華陽地,稱為“上洛”。當時周武王“縱馬于華山之陽”,“華山之陽”即指洛南。東周(前770~前256年)時,洛南屬豫州華陽地,春秋屬晉,戰國屬秦。秦時,洛南隸屬內史地南境,稱為“京畿之地”。西漢元鼎四年(前113)置上洛縣,治所設在今商州境,轄今洛南縣和商州市,屬弘農郡。東漢建武十五年(39)屬京兆尹,三國時屬魏弘農郡。自西漢元鼎四年(前113)至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的554年中,洛南境內均屬上洛。西晉泰始二年(266),分京兆尹南部置上洛郡,領上洛縣。泰始三年(267),分上洛縣北另設拒陽縣,不久即廢。時拒陽縣隸屬上洛郡所轄。南北朝時,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在縣東40里的武谷川(今古城川)又設置拒陽縣,隸屬洛州上洛郡。北周宣政元年(578)設立拒陽郡,領拒陽一縣,仍屬洛州。后周改洛州為商州,拒陽縣又屬商州。隋開皇三年(583),廢郡制而設置州縣,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在廢止拒陽郡時改拒陽縣為洛南縣,屬商州所轄。大業十一年(615),縣治由武谷川移到今址。唐代(618~907),地方行政機構始設道制,下設州、府、縣,而基本建制仍為州、縣二級制。洛南當時隸關內道,屬商州。五代十國(907~960)時,廢除道一級建制,實行以州統縣二級制。當時洛南縣原屬華州,后周時又割屬商州。北宋(960~1127),仿唐代道制,不久改道為路。初分境內為15路,后有分有合,分合不一,下仍沿州、縣制。當時洛南縣屬永興軍路,屬商州所轄。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秦檜割商之半給予金人?!蛾兾魍ㄖ尽份d:“商之半即洛南縣境?!苯?1115~1234)時,仍沿用宋代的路制,分境內為19路。洛南縣仍屬商州,先隸屬京兆府路,后又改屬河南路。金宣宗貞祐年間(1213~1216)曾改隸陜州,興定二年(1218)復隸屬商州。元(1271~1368)時,仍沿用路制,洛南縣先屬安西路,后改為奉元路,仍隸屬商州。后改行省制,另設行中書省,洛南當時屬陜西行中書省管轄。明(1368~1644)時,降商州為縣。洪武七年(1374)洛南縣改屬華州轄。洪武九年(1376)后,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1426 ̄1435)以后,全國的州、府、縣等分屬兩京及十三個布政使司,洛南縣又屬陜西布政使司。成化十三年(1477),升商縣為州,洛南又隸屬于商州。泰昌元年(1620),為避光宗(朱常洛)諱,將原“洛”字改為“雒”字,洛南遂改為“雒南”。清(1644~1911)時,仍沿明制,雒南先隸屬西安府。雍正二年(1724)專隸商州,由陜西省管轄。民國(1912~1949)時期,初沿用省制,省下設道,雒南縣屬關中道。民國16年(1927),撤銷道制,隸屬陜西省所轄。民國24年(1935),在商縣設立第四
洛南縣山間流水行政專員公署督察區(系十九綏靖區),雒南屬其轄縣之一。1949年5月,雒南縣城解放,隸屬陜南區商雒專員公署領導,10月,隸屬陜南區商雒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商雒區專員公署)領導。1955年4月為陜西商雒專員公署領導。1964年9月,因“雒”字生僻,經國務院批準改“雒”為“洛”,遂復名“洛南”。1968年9月,隸屬商洛專區(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78年6月,隸屬商洛地區行政公署領導至今。
行政區劃編輯2011年,洛南縣共有25個鄉鎮,383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委會,3029個村民小組,25個鄉鎮:洛源鎮、保安鎮、衛東鎮、永豐鎮、四皓鎮、城關鎮、景村鎮、古城鎮、柏峪寺鎮、三要鎮、靈口鎮、石門鎮、麻坪鎮、石坡鎮、巡檢鎮、陳耳鎮、寺耳鎮。洛南縣地理位置
洛南縣位于陜西省東南,秦嶺東段南麓,洛河上游。介于北緯33°52′00"~34°25′58″、東經109°44′10″~110°40′06″之間。北依秦嶺與華陰、潼關縣相鄰,南憑蟒嶺與商州市、丹鳳縣毗連,東與河南省靈寶、盧氏縣接壤,西同華縣、藍田縣、商州市交界。東部有近百里長的省界線,延伸于秦豫邊陲??h城與相鄰縣距離為:西經葡萄嶺距商州市區72公里,西南經胡河妗子溝距商州市區45公里,南經楊洞距丹鳳縣城71公里,北經黑彰距潼關縣城72公里,東南經箭桿嶺距河南省盧氏縣城135公里,西距西安市155公里,東北經河南道距首都北京1200公里、經山西道距北京1100公里。
地貌
洛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形似飛鴿。秦嶺嶂其北,山坡北陡南緩,在構造上屬斷塊掀升的山地。蟒嶺繞其南,向東南延伸,形成與商州市、丹鳳縣的分界嶺,洛河與丹江水系的分水嶺。境內最高點草鏈嶺海拔2646米,最低點蘭草河口海拔670米,相對高差最大值1976米。洛水從縣境中部穿流而東,大小支流均以指狀分布,北部由北向南,南部由南而北,次第皆注入洛河,構成山峰林立,河川交匯、丘陵起伏的山地地貌。
氣候
洛南縣屬于暖溫帶南緣季風性濕潤氣候。由于群山連綿,起伏懸殊,具有明顯山區氣候特征。季風影響明顯。冬季氣候寒冷,雨雪稀少,為一年中干燥季節;春季氣溫回升較快,降水逐漸增多,如果伴有大風,土壤蒸發加劇,極易形成春旱,當寒潮入侵時,往往出現凍害;夏季是一年中最高氣溫季節,也是降水量最大的季節,雨量集中,多有雷陣雨、暴雨出現,有時伴有冰雹,有時還出現局部伏旱和夏旱;秋季氣溫速降,初期多有連陰雨,常常形成澇災,末期偏少,天氣晴朗,秋高氣爽??偟臍夂蛱攸c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人口編輯明代始有人口記載,嘉靖年間有人口3.3萬人,到清乾隆年間降為3萬人,道光三年(1823)增至17.3萬人。1949年,洛南縣人口為22.9萬人。1964年,洛南縣69882戶,295546人。其中男154486人,女141060人。農業人口289533人,非農業人口6013人。1982年,洛南縣總戶數87058戶,總人口391206人。其中男203362人,女187844人。1989年7月1日至1990年6月30日,出生人口為11541人,死亡人口為3434人,出生率26.65‰,死亡率為7.93‰,自然增長率為18.72‰。1994年,洛南縣人口43.7萬人。 2010年,洛南縣戶籍人口453324人,比2009年增加1160人。
經濟編輯農業
建國后,洛南縣把農業生產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采取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計,加強農業。1949年,縣人民政府設建設科,兼管農業。1956年,成立農林水牧局,隨后農林水牧相繼分設,1979年,正式成立農業局,專管農業。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為農業服務的縣、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縣良種場、種子公司、農機服務站、農科所、病蟲測報站、食用菌技術開發指導站等機構先后建立。1990年,洛南縣共有農業技術干部277人,1994年增加到320人。2010年,洛南縣財政兌現農資綜合直補、糧食直補、地膜玉米補貼、良種補貼等資金3304萬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87907畝,比2009年增加15752畝,增長2%;田間管理有方,在小麥及玉米生產關鍵時期,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開展科學管理。糧食總產量為17.84萬噸,較2009年增長11.5%。其中夏糧產量5.51萬噸,秋糧產量12.33萬噸。
工業
洛南縣的工業、手工業興起較早,唐、宋時高耀鄉的無煙煤,紅巖的銅礦均被開采,后又鑄造銅錢,建爐煉鐵。明清時期,始挖巖金、淘沙金。隨著農業的發展,手工業門類日漸增加,釀造業、造紙業、石灰業、染坊業、木匠業、縫紉業、煤炭業、磚瓦業等逐漸興起。1949年,洛南縣建有陶瓷廠、造紙廠、煉鐵廠、木竹加工廠、油脂加工廠等。建國后,洛南縣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起一批地方國營工業。1956年,洛南縣通過合營、合作等形式,將原有的私營工業和手工業全部納入社會主義工業軌道,相繼建立一些地方工礦企業。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一批公私合營企業、手工業合作社逐步轉為地方國營工業和社辦工業。在“大躍進”中,洛南縣在4個月內就建起2960個工礦企業。11970年后,先后建起了洛南縣火柴廠、焦化廠、耐火材料廠、電機廠、螢石礦、瑪瑙礦、磷肥廠、石灰石礦等“五小工業”企業。1994年底,洛南縣有煤炭、機械、建筑、建材、礦冶、釀造、陶瓷、縫紉、大麻制纖等6954個廠礦企業,其中全民工業29家、集體工業101家,實現工業總產值3.63億元。 2010年,洛南縣工業增加值12.40億元,比2009年增長21.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8.80億元,增長23.3%。
畜牧篇
畜牧業是洛南縣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先民們就利用這里豐盛的飼草資源飼養畜禽,商代始用牛耕地。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畜牧業卻處于自發狀態,發展緩慢。建國后,牛作為農業的動力,豬、雞成為群眾的家庭副業,受到重視,飼養量增加。人民公社化時期,提倡公養,洛南縣農村大辦養豬(畜牧)場,但因缺乏經驗,收效甚微?!拔幕蟾锩敝?,限制私養,畜禽飼養量減少,出欄率下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后,解放了生產力,畜牧業發展步伐加快,生產水平提高,飼養業專業戶、專業村不斷涌現。1988年,在被確定為陜西省商品豬和中國商品瘦肉型豬基地縣后,洛南縣加大科技、資金的投入,健全生產服務體系,肉、奶、蛋的商品量增大。1994年,畜牧業收入達1.6億元,成為振興農村經濟的一大主導產業。 2010年,洛南縣實施生豬產業“55”工程,縣財政配套資金200萬元,扶持引進二元母豬7005頭,良種仔豬3000頭,促進能繁母豬存欄達到5.28萬頭,建成萬頭村6個,萬頭場6個,千頭場52個,百頭以上場1168個,養殖大戶5578戶配套設立390名村級防疫員和監測員,健全疫病防控網絡。
文化編輯民間藝術
高蹺,又名柳木腿。此種藝術形式,遍及洛南縣,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裝扮內容不斷變化創新。獅子舞,在洛南有文、武兩種,其技法都是由一人頂頭,一人頂皮,一人前引,只是文獅子是用紙糊頭,青麻做皮;而武獅子頭、皮均用紅色纓毛制成,比文獅子輕便、靈活。龍燈,洛南縣以石門的王橋、黃龍鋪和縣城東街的舞龍燈最好。龍一般為7節、9節。舞時一節一人,彩燈引路,鑼鼓伴奏,時而抬頭,時而擺尾,時而戲珠,燈光輝映,動作變化多端。鑼鼓,敲打鑼鼓是遍及洛南縣的民間傳統娛樂活動形式。其形式和內容大同小異,有的鼓點繁多,結構嚴謹;有的氣勢磅礴,粗獷有力;有的清脆流利,細膩傳神,起到烘托氣氛、鼓舞人心的作用。通常使用的鼓點有快麻桿、緊三伙、長城、一流水、南瓜蔓等。它多用于秧歌、社火和各種集會游行的伴奏。
古遺址
洛南縣境內已發現古遺址24處。其中新石器時期6處,商周時期5處,明清時期兩處,待考10處,均分布在洛河流域。洛南猿人遺址,位于尖角鄉東河村,1995年9月1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主要出土有洛南猿人牙齒化石,大熊貓、獏牙齒化石,食肉類、食草類和部分生活在水里的兩棲哺乳動物牙齒化石270多枚,化石塊100多公斤、舊石器18000多件。此遺址屬早更新世晚期類型。部分遺址已損毀。河口遺址,位于石坡區梁頭塬關帝廟村河口(又名雞眼窩),北至西峪河,南至梁沿,西至牛洼,東至路邊,面積1000多平方米。1983年9月15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主要出土有大量石球打擊片及有帶形的石杵等。此遺址屬新石器時期早期類型。東邊部分因群眾炸石,山巖震動而裂縫。焦村遺址,位于靈口鄉焦村,地處龍河和洛河交匯的三角地帶,三面臨水,東北靠山,面積1500多平方米。1983年9月15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主要出土有戰國時期的石斧、石鏟刀、石鋤、陶碗、陶盆、骨針、骨錐等。此遺址屬新石器時期中期仰韶文化及龍山文化類型,遺址保護完好。
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已探明和正在利用的礦產資源有鉬、金、銀、鉛、鐵、煤、鉀長石、水泥灰石、粘土、水晶等38種。其中金屬礦有金、銀、銅、鐵、鉬、鉛、錸、鋅、鎢、稀土等,集中分布在秦嶺小山脈中;非金屬礦有煤、鉀長石、白云石、水泥灰巖、水晶、硅石、大理石、葉臘石、透輝石、透閃石、麥飯石、磷灰石、粘土等,主要分布在縣境中部和東南部。
水力資源
巡檢老君山洛南縣的地表水資源主要是河流,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系。境內長度在1公里以上大小河溝1366條,構成扇形或葉脈形的水系網絡。河網密度為0.754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在3平方公里以上者231條;10平方公里以上者75條;30平方公里以上者31條;50平方公里以上者19條;100平方公里以上者15條;300平方公里以上者4條,500平方公里以上者2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者1條。水力資源較為豐富,總徑流量8.449億立方米,高于陜西省人均水平。水能理論蘊藏量12.3萬千萬瓦。洛南縣水庫22座,總庫容1348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洛南生物資源得天獨厚,種類繁多。水杉、雪松、銀杏等稀有樹木遍布,大鯢、林麝、青羊等珍稀生物在此棲息,設立靈口大鯢自然保護區,填補全地區沒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空白,結束北亞熱帶沒有大鯢自然保護區的歷史。洛南中藥材量大、質優、連翹、丹參、桔梗、秦皮、菖蒲收購量居中國之首。林業用地面積248.91萬畝,常見樹種160多個品種,主要有柏、松、殼斗、樺樹、楊樹、玄參、核桃、柿子、薔薇、漆、苦木、槭及竹亞等科。
交通編輯秦以后,洛南境內崎嶇小路遍于山野,古道通達各地。但因山重水復,不利舟車,運輸依靠人力擔挑、畜力馱運,直到民國時期仍無大的變故。1949年,境內公路通車里程僅18公里。建國后,人民政府以國家投資、群眾投勞、以工代賑等多種方式進行公路建設。1976年實現了公社全部通公路,先后改建洪(門河)箭(桿嶺)路,修通洛(南)華(縣)路、景(村)丹(鳳)路、商(州)洛(南)路等省、地、縣級公路和一批鄉、村公路。 1994年底,洛南縣有公路71條,計747.3公里,橋梁93座,以縣城為中心的“井”字形公路網絡基本形成。2010年,洛南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27億元,比上年增長10.6%。洛南縣保有機動車34311輛。其中,汽車2853輛,摩托車31441輛,其他17輛。
社會編輯衛生
1950年,洛南縣僅有專業技術人員4人,1960年達到849人。
饅頭山涼亭1980年至1983年,142名醫務人員晉升專業技術職稱,其中有10人晉升為主治醫師、38人為醫師、94人為醫士。1994年底,洛南縣在編的醫務人員共1032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73名,占總人數的84.7%。在這些技術人員中,有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10人:中級職稱155人,650人,其他技術人員54人。 2010年,洛南縣有醫院、衛生院28所;醫院、衛生院床位877張;醫院、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1334人,其中醫生494人;衛生防疫人員28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嬰兒死亡率4.9‰;產婦住院分娩比例99.8%。
科技
1954年,分配到洛南縣的技術干部才有3名。1958年,洛南縣農業技術人員達到42人,居陜西縣各業之首。1964年,各類科技人員有243人。1994年,洛南縣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由1979年的986人增加到6831人,增長了5.9倍。平均每萬人口中的科技人員由25.6人增加到151.8人。2010年,洛南縣擁有專業技術人員7556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2288人;農業科技與服務單位39個;全年專利申請29件。
教育編輯明洪武三年(1370),洛南建儒學。清乾隆年間建書院、辦私塾。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裁儒學,廢科舉,興學堂。時境內有高等小學堂兩所,初級小學堂60所,專設勸學所。民國時期,教育管理機構多次更迭,教育事業有所發展。民國37年(1948),縣內有縣立中學、私立中學、縣立簡易師范學校各1所,鄉(鎮)中心國民學校18所。1949年,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各類教育蓬勃發展,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井然,教育質量提高,為國家培養大批人才?!拔幕蟾锩敝?,教育事業受到嚴重摧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堅持“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社會、面向未來”的方針,改革教育制度,加強專業教育,推進業余教育,開展教學研究,洛南縣教育事業得到快速發展。1994年,達到基本無盲縣標準,1995年,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2010年,洛南縣有普通中學34所(職業中學1所),小學249所;普通中學專任教師2098人,小學專任教師2080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0229人,其中女生13542人,小學在校學生28726人,其中女生1362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其中女童100%;初中升學率84%,高中升學率98.7%。
旅游編輯饅頭山生態園
洛南縣饅頭山位于陜西省洛南縣城對面。饅頭山生
饅頭山生態園態園始建于公元2005年,其規模東起干河,西至川口,南到黃塬,北屹縣河,東西長3.1公里,南北寬1.5公里,總面積4.2平方公里,該園依托饅頭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承襲洛南豐厚的文化底蘊,順應民眾健身娛樂的需要,以山門、山頂廣場、云燕樓、倉頡園等為主要景觀。饅頭山山門是一座四柱牌坊、整體風格為仿明代建筑,斗拱飛檐、紅柱彩梁、高寬均為9米,取“九九歸一”之意。
草鏈嶺
草鏈嶺為秦嶺東段山脈,位于洛源鎮與華縣交界處,主峰海拔2465米,與西岳華山遙呼相望,比華山海波高出300余米(華山海拔為2154.9米)。因其
草鏈嶺嶺上數峰相連猶如鏈條(西高東低),加之布滿高山草甸,遠處仰望宛如一條青草編織的鏈帶擺放在東部秦嶺之上而得名,為洛南海拔最高的山峰。草鏈嶺北麓水源流入渭河,南麓水源匯入洛河,是洛河的源頭之一。草鏈嶺植被密布,南麓植被林木保持最好,隨海拔高低不同植物種類分布各異,底部多為原始次生林,其與灌木混交,并兼有部分高大櫟樹林,往上逐步以闊葉雜交林遍布山麓,常有紅樺樹分布其中,升至海拔兩千米以上還有華山松構成的針葉林遍布,嶺下方有大面積高山杜鵑林。
洛南特產編輯洛南核桃
洛南縣素稱“核桃之鄉”,核桃的栽培歷史已有兩千多年。洛南核桃個大、仁飽、皮薄、質優,曾連續多次獲得國家、部、省等有關部門的表彰獎勵。洛南核桃仁醫用價值高,保健作用明顯。具有“補氣養血、補腎固精、溫肺潤腸、補腦益壽、通潤血脈、生發養顏”之功效。長期食用,可以促進發育、健腦益智、增強記憶、提高免疫力,有明的防癌抗癌作用。
洛源豆腐干
洛源豆腐干早在數百年前的明清時代就負有盛名,曾被清皇御為御膳貢品,并隨當年商賈走各地。紅軍在洛南時,洛源人民曾用豆腐干支援紅軍作戰。洛源豆腐干略呈茶褐色,一律一寸見方,雙筷薄厚,以青肯藤穿連,五十塊一串。食用時只需用刀切成薄片,點幾滴醬醋即可下箸就酒。其特點是:香爽油咸,柔勁適口,若拌以蒜泥、芥末、蔥段、麻油等佐料。
歷史人物編輯王辯(562~617),字警略,洛南縣石門庵溝人。祖父陜西蒲城人,以經商為業,西魏時多次資助軍糧,被封為清河郡太守。王辯少時喜讀兵書,善騎射,成年后投軍,北周時屢立戰功,授帥都督。隋文帝統一中國后,又升任大都督。大業十三年(617年),王辯和領隋軍于洛口倉(今河南鞏縣東北)與義軍李密作戰,當時已攻破李密義軍外圍,不料王世充鳴鼓收兵,李密率軍反攻,隋軍大敗,王辯率余卒退至洛河岸,因橋壞而涉水渡至河中,被水中義軍拉下戰馬,李密義軍又前后夾擊,王辯終死于洛水中,時年56歲。韋善俊,唐朝著名醫學家,京兆(今長安縣一帶)人,后徙居洛南縣。據《列仙傳》記載:“唐武后朝韋善俊,京兆人,長齋奉道法,嘗攜黑犬,名烏龍。世俗謂為藥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