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水縣隸屬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東靠碧羅雪山,與蘭坪、云龍兩縣相鄰,南接保山市,西與騰沖縣和緬甸聯邦共和國毗鄰,北連福貢縣,總面積3203.0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161.6米,最低海拔738米。全縣轄3鄉6鎮,有71個村、4個社區;截至2013年,總人口數 15.9萬人;全縣共有耕地面積19.2萬畝,其中水田5.3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5畝。 2013年全縣實現財政總收入3.2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5.6%;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6.5%;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瀘水縣是一個集“邊疆、民族、宗教、直過、貧困、高山峽谷和資源富集”七位為一體的縣份。
瀘水東漢、西晉、東晉時屬永昌郡。宋代屬金齒郡。明末清初置老窩、六庫、登埂、卯照、魯掌五土 司,分屬大理府的云龍縣及永昌府的保山縣。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為邊防需要,將五土司地設為瀘水行政委區,仍保留土司制度,隸屬騰越道。民國十八年,云南沿邊一線設置督辦,瀘水屬第一殖邊督辦公署(駐騰沖)管轄。民國二十一年,改設瀘水設治局,仍屬騰沖督辦公署。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后,瀘水先屬 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后屬第十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保山)。 民國三十七年一月,瀘水由十二區改屬第十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維西)。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又劃回歸第十二區管轄。1950年1月13日瀘水宣布和平解放,同時成立瀘水人民臨時政務委員會,設署于魯掌。1950年6月1日成立瀘水設治局,隸屬于保山專 區。1951年2月,成立瀘水縣人民政府。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區成立,瀘水由保山專區劃歸怒江區管轄,并于同年6月,將原屬保山縣第十四區的丙貢,蠻云,付邦,賴茂等四個鄉劃歸瀘水縣,稱為上江區。1966年9月,片古崗持區由麗江專屬改屬瀘水縣轄,置片古崗區,現為片馬鎮。1978年11月, 云龍縣老窩公社劃歸瀘水縣轄。1986年12月,碧江縣撤銷建制,將原碧江縣古登,洛本卓2個鄉歸歸瀘水縣轄。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1954年,瀘水由保山專區劃歸怒江區管轄。1954年6月,將原屬保山縣第十四區的丙 貢,蠻云,付邦,賴茂等四個鄉劃歸瀘水縣。1978年11月, 云龍縣老窩公社劃歸瀘水縣轄。1986年12月,碧江縣撤銷建制,將原碧江縣古登,洛本卓2個鄉歸瀘水縣轄。
區劃詳情
2013年瀘水縣轄3鎮6鄉,共71個村,4個社區。 名稱居委會、村委會國土面積人口
六庫鎮12個村委會和3個居委會375.94平方公里46408人
魯掌鎮6個村委會367平方公里12028人
片馬鎮4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153平方公里22429人
洛本卓鄉7個村委會267平方公里9352人
古登鄉11個村委會328 平方公里13657 人
稱桿鄉11 個村委會480.32平方公里16758人
大興地鄉7個村委會406.28平方公里15102人
老窩鄉8個村委會453.5平方公里14174人
上江鄉5個行政村372平方公里22066人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瀘水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偏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東經位于東經98°34′~99°09′、北緯25°33′~26°3 2′之間,總面積3203.04平方公里。東靠碧羅雪山與怒江州的蘭坪縣和大理州的云龍縣相鄰,南接保山市,西與騰沖縣和緬甸聯邦共和國毗鄰,北連怒江州的福貢縣,是進入怒江大峽谷的南大門。
地形地貌
瀘水地處橫斷山脈南端的滇西縱谷區:東部碧羅雪山與西部高黎貢山夾怒江由北向南縱 貫全境,呈“V”字地形,地勢北高南低;縣境東西最大橫距5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95公里;東西兩大山脈縱橫交錯,高峰林立,最高海拔達4161.6米, 最低海拔為738米。
氣候
瀘水縣境內氣候主要受印度洋熱帶季風的影響,表現為干濕明顯,同時受復雜的地形背景和大氣環游的影響,地域差異明顯,地形氣候,地方性氣候和局部性小氣候十分突出,有“一江 兩山 三氣侯”、“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之說,立體氣候特別明顯,從怒江谷底到山頂有亞熱帶,溫帶,寒帶三個氣候帶,具有較典型的垂直氣候帶譜,氣候垂直變化規律十分明顯。
水系
瀘水縣境內有怒江。從河源至入??谌L3240公里,中國部分長2013公里,云南段長650公里;總流域面積32.5萬平方公里,中國部分長13.78萬平方公里;徑流總量約700億立方米,省內流域面積3.35萬平方公里,占云南省面積8.7%。上游除高大雪峰外山勢平緩,河谷平淺,湖沼廣布,中游處橫斷山區,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兩岸支流大多垂直入江,干支流構成羽狀水系。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瀘水縣境內水資源豐富,總量約42億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水量40億立方米。怒江徑流總量約700億立方米;水量以雨水補給為主,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多年變化不大。
土地資源
瀘水縣土地總面積為478萬畝,其中林業用地355.2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74.2%,林用地中,有林地211.7萬畝,占59.6%;疏林地、14.8萬畝,占4.2%;灌木林地41.3萬畝,占11.6%;有林地中,用材林26.5萬畝,占12.5%;防護林11.3萬畝,占53.4%;薪炭林1.7萬畝,占0.8%;特種用途林57.7萬畝,占2.3%;經濟林22萬畝,占11.6%,干果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竹林11.4萬畝,占5.4%,國有林地172.9萬畝,占48.7%。在國有林地中,自然保護區69.8萬畝,占40.4%;州屬鳳凰林場6.3萬畝,占3.7%;縣國有林地7萬畝,占55.9%。非林地總面積123.6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25.5%。其中農地86萬畝,占非林地的69.7%,到目前為止逐步退耕還林,有所減少;牧地1.5萬畝,占1.2%;水域1.7萬畝,占1.3%; 未利用土地24.6萬畝,占19.9%;其它9.7萬畝,占7.0%。
礦產資源
金屬礦產資源瀘水縣境內除非金屬礦產品以外還蘊藏著較豐富的錫、鎢、鉛、鉬、銅、鐵、鋅、硅等十多種貴重金屬礦。石缸河、志奔山、稱戛部分村均為大錫產地。五權樹、巖房、魯祖均為鎢產地。上江為銅、鐵礦產地。稱戛自把村為鉛、鋅的主產地。古登鄉加奪瑪為鋁主產地。錫、鎢、鉛、硅的貯量極為豐富,老窩鄉是該縣煤礦主產地。非金屬礦產品瀘水大理石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分布在高黎貢山東坡,長達110多公里的怒江兩岸。品種有漢白玉、羊脂玉、雪花白、雪里翠、貢翠、貢紅、彩花、水花、點綠等。其它還有水晶石、電氣石、綠柱石等。被人們稱為地下寶庫。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截至2013年,總人口15.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7.4%。
民族
少數民族以傈僳族為主,約占總人口的55%。另外還有白、彝、景頗等20個民族
經濟社會編輯綜述
2013年全縣實現財政總收入3.2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5.6%;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6.5%;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旅游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開展順利。全縣區域內居民生活必須品貨源充足,品種豐富,物價總體水平穩定。汽車等大宗消費進入大眾家庭,消費能力持續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803元,同比2012年增長19%。
農業
2014年上半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完成1.41億元,同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7.43%。夏收糧食產量完成9856噸,同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0.73%。
工業
2013年,全縣工業生產出現恢復增長。昆鋼年產150萬噸干法水泥、江鎢浩源日處理1000噸、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產業體系逐步培育。2013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6.0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
商業
2013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999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1.43%,完成年計劃44700萬元的107.38%。全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119796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8.79%。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2008-2009學年度,全縣各類學校有237所,其中完全中學2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初級中學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小學74所,教學點146個(含一師一校103所)、幼 兒園5所。小學691個教學班在校生16217人,小學適齡兒童13830人,已入學1370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11%,比2007-2008年度提高了0.31個百分點,適齡少年6352人,初中階段在校生6338人139個教學班,初中毛入學率為99.70%,比2007-2008年度提高了2.17個百分點,幼兒園42個班1294人,學前班17個班414人。至2009年,全縣文盲率已降至0.67%,比2007-2008年度下降了0.08個百分點。全縣小學占地面積598830平方 米,人均36.93平方米;小學校舍建筑面積120386平方米,生均7.42平方米;初中占地面積239049.5平方米,人均36.92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積56263平方米,人均8.8平方米;全縣校舍面積241210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積35215平方米)?,F有教職工2901人(其中州直 585人,計劃外臨時工405人),小學專任教師1345人,初中專任教師441人,瀘水縣于1999年實現基本普及六年義務教育,2006年全縣基本實現 “兩基”工作目標,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從實現“普六”時5.8年提高到2006年實現“兩基”工作目標時的6.45年。
衛生
截至2007年,全縣共有各類醫療機構99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機構4個,鄉鎮衛生院9個,村衛生室75個,營利性醫療機構11個,縣鄉兩級設有病床300張,每千人擁有病床1.9張,在職干部職工407人、其中衛技人員332人、衛生人員結構比例為:副高職稱11人、中職75人,初級246人;文化程度為:本科8人、???44人、中專229人、高中14人、初中12人,共有鄉村醫生157人??h衛生局下轄有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9個鄉(鎮)衛生院和75個村衛生室。與2002年相比,增設了1個縣直醫療衛生機構、1個鄉鎮衛生院、2個村衛生室和2個辦公室;增加了5個高級職稱衛技人員、8個鄉村醫生。
勞動保障
2007年職工工資總額31373萬元,同比2006年增長16.09%,其中國有單位27059元,同比2006年增長14.37%。職工年平均貨幣工資23911元,同比2006年增長14.77%,其中國有單位24220元,同比2006年增長13.11%。參加養老保險職工人數2545人,參加醫療保險職工人數7681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3849人。
交通設施編輯瀘水交通形成了以六庫為中心,東走大理、蘭坪、直達昆明,南連保山至德宏,西旅中緬邊境口岸片馬,北接福貢、貢山的交通運輸網絡骨架。全縣擁有客運站點4個,在冊汽車修理廠等維修企業118戶,汽車檢測站1戶,出租車公司3戶,公交公司1戶,駕駛員培訓站3戶,貨運汽車537輛(包括危險貨物運輸車輛10輛),客運班車205輛,出租車209輛,微型車210輛,農用拖拉機157輛,共開通客運班線18條。
旅游編輯瀘水縣旅游景點有:抗英勝利紀念碑、聽命湖、飛來石、老虎跳峽、片馬等。
抗英勝利紀念碑:1985年建立于片馬,建筑面積950平方米,紀念碑高20米,碑體由三把劍和三面盾組成,象征漢、傈僳族、怒族團結抗英的事跡。胡耀邦同志為紀念碑題了字:“片馬人民抗英勝利紀念碑”。 聽命湖:距高黎貢山風雪丫口600米,海拔約3540米,面積為0.3平方公里,為聽命河源頭,系更新世末和全新世初最后一期冰期中殘留余沖川侵蝕而成的冰蝕湖,當地人又叫“迷人湖”。 飛來石:距六庫90公里,海拔1300米,位于怒江東岸匹河民族中學院內,重約500余噸,高3米多,直徑2米多。 老虎跳峽:距六庫50公里,海拔為1150米,峽長10公里,最窄處為10米,落差為20米。傈僳語稱為“臘跨洛”和“臘瑪登培”,即老虎跳峽谷之意。片馬:距六庫90公里,其南北西三面與緬甸毗鄰,南北長24公里,總面積160平方公里。境內最高海拔為3852.30米,相對海拔高度差為2252.30米。有著“自古片馬無窮山”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