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淞區是株洲市的發祥地。地面起伏平緩,總面積216.8平方公里,總人口29.8萬人。地理位置優越,古有“南北通衢”、“江南要沖”之稱,現為株洲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商貿中心,是株洲市的“窗口”和“門戶”,北為 石峰區,南鄰醴陵市,西有天元區,東接荷塘區 。京廣、浙贛、湘黔三條鐵路干線在此交匯,320和1815國道穿越境內,全國客貨運特級站——株洲火車站、湘航株洲千噸級碼頭,連接河東——河西的湘江大橋都坐落在區內。距省會長沙和黃花機場,僅一個小時行程。2013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253.2億元,比2012年增長11.8%,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4.9億、112.4億和135.9億元。林木繁多,有林地面積近4萬畝,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工業已形成以服裝、食品、交通、航空機械等支柱產業。 自然資源編輯蘆淞區建成區綠化率達50.3%。林木繁多,有林地面積近4萬畝,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8月12日成立湘潭縣株洲區人民政府。1951年5月,株洲從湘潭縣劃出成立專轄市。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株洲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8個工業城市之一。國家將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的四項安排在株洲建設,即株洲硬質合金廠、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廠、株洲洗煤廠。隨后,又安排興建株洲冶煉廠、株洲化工廠、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車輛廠等20多個中央、省屬企業。1956年3月,株洲升格為省轄市,同時新設立市郊區。成為湖南除省會長沙外第1個省轄市。1965年4月又設立由市管轄的株洲縣。1983年5月,為發揮工業城市的中心作用,經國務院批準,將原屬湘潭地區的醴陵縣(市)、攸縣、茶陵縣、酃縣(今炎陵縣)劃歸株洲市管轄,共轄城市四區(含市郊區)、五縣(市)。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在市區湘江西岸設立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1997年經國務院批準,株洲市撤銷郊區建制將市區劃分為天元、蘆淞、荷塘、石峰四個行政區。國務院1997年5月31日批復(國函[1997]40號):設立蘆凇區,轄原南區的建設、建寧、董家塅和原北區的賀家土4個街道,原郊區的曲尺、建寧、五里墩3個鄉。區人民政府駐蘆凇路。2004年轄4個街道、3個鄉。2005年1月24日,湖南省民政廳關于蘆凇區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 湘民行發[2005]7號 ):一、同意撤銷建寧鄉和曲尺鄉,將2個鄉(不含原建寧鄉的朱田鋪建制村)的行政區域并入建寧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調整后,建寧街道辦事處轄17個社區居委會、12個建制村,總面積35.6平方千米,總人口9.94萬人,辦事處駐徐家橋。二、同意將原建寧鄉的朱田鋪建制村劃入五里墩鄉。(株洲市人民政府2005年1月28日株政辦發[2005]3號批復)。2010年末,白關鎮、大京管委會、姚家壩鄉劃入蘆淞區管轄。
區劃詳情
2010年蘆凇區轄2個鄉、1個鎮、7個街道,總面積216.8平方公里。建寧街道、慶云街道、 楓溪街道、龍泉街道、建設街道、董家塅街道、賀家土街道、五里墩鄉、姚家壩鄉、白關鎮。
人口民族編輯2010年常住人口29.8萬人,暫住、流動人口30萬左右。以漢族人口為主。
經濟編輯綜述
蘆淞區全區機械工業產值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產值超十億元。2012年,經初步核算,2012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223.6億元,比2011年增長12.3%,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4.3億、101.5億和117.8億元
蘆淞區,分別增長4%、15.5 %、1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9:45.4:52.7,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0.64、56.33、43.03。固定資產投資172.4億元,增長3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5.4億元,增長15.4%;規模工業增加值41.8億元,增長16.5%;財政總收入9億元,增長24.2%,其中一般預算收入5.1億元,增長3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7975元和15856元,分別增長14.7%和21.8%。2013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253.2億元,比2012年增長11.8%,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4.9億、112.4億和135.9億元,分別增長2.9%、12.5 %、11.5%,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9:44.4:53.7,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0.4%、48.4%、51.2%。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10.4億元,增長15.6%,其中地方收入6.1億元,增長19.5%;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70元,增長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