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是四川省瀘州市下轄縣,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介于東經105°10′50″~105°45′30″,北緯28°54′40″~29°20′00″之間。瀘縣東與重慶市永川區、瀘州市合江縣連界,南與瀘州市龍馬潭區和江陽區相鄰,西與自貢市富順縣接壤,北與重慶市榮昌區和內江市隆昌縣相連。瀘縣是全國文物大縣,擁有瀘縣龍腦橋、瀘縣宋墓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6個53處,是國家級建筑勞務基地縣,全國雙擁模范縣,國家級衛生城市,西部經濟百強縣。
瀘縣古稱江陽,從西漢武帝建元6年時(公元前135年)設縣治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瀘縣在清代時稱瀘州。清光緒34年(1908年)時改稱川南永寧道為下川南道,縣境為四川省下川南道瀘州直隸州本屬。民國元年(1912年),北京政府撤銷道制,瀘州直隸四川軍政府。1913年恢復道制,撤消瀘州直隸州,2本屬改稱瀘縣,隸屬四川省下川南道。1914年,下川南道改稱永寧道,瀘縣隸屬永寧道。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分四川省為18行政督察區,瀘縣隸屬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2月3日,瀘縣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原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署區,隸屬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川南人民行政公署駐瀘縣,下轄瀘縣、內江、樂山、宜賓四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區及自貢市。瀘縣、富順、隆昌、合江、納溪、敘永、古藺、古宋等八縣隸屬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50年7月,瀘縣分置市、縣,劃瀘縣城區及部分郊區設置瀘州市,8月1日,縣、市分開辦公,瀘縣隸屬關系不變。1951年11月9日,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往隆昌縣城。1952年2月25日改稱隆昌區專員公署。1952年9月1日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銷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公署,各個專區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領導。1952年9月24日,隆昌區專員公暑遷回瀘州市。1953年1月,隆昌區專員公公署改稱四川省人民政府瀘州區專員公署,轄8縣1區。1960年7月1日,瀘州專署與宜賓專署合并,稱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仍駐宜賓市,瀘縣屬宜賓專署管轄。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實行市帶縣新體制,自此瀘縣隸屬瀘州市管轄至今。1996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瀘州實施區劃調整,劃出通灘、彌陀、分水嶺、石寨、況場6鄉鎮給江陽區所轄,石洞、胡市、金龍、安寧、特興5鄉鎮給龍馬譚區所轄,12月26日瀘縣縣城遷福集鎮。 2014年4月,福集鎮改名玉蟾街道。
行政區劃編輯2014年,瀘縣轄1個街道、19個鎮;分別為∶1個街道:玉蟾街道;19個鎮:福集鎮、玄灘鎮、嘉明鎮、喻寺鎮、得勝鎮、牛灘鎮、兆雅鎮、太伏鎮、云龍鎮、石橋鎮、毗盧鎮、奇峰鎮、潮河鎮、云錦鎮、立石鎮、百和鎮、天興鎮、方洞鎮、海潮鎮。251個行政村、43個社區;縣政府駐玉蟾街道。
瀘縣
瀘縣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5°10′50″~105°45′30″,北緯28°54′40″~29°20′00″之間,東西寬約56.23公里,南北長約46.8公里,幅員面積1532平方公里,全縣人均土地面積為0.15公頃。東與重慶永川區、瀘州市合江縣連界,南與龍馬潭區和江陽區相鄰,西與自貢市富順縣接壤,北與重慶榮昌區和內江市隆昌縣相連。
地貌
瀘縣境內地貌有低山深丘、中丘中窄谷、淺丘寬谷、河谷階地四種形態,分別占幅員面積的7%、27%、60.5%和5.5%。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高點(萬壽山最高峰)海拔757.7米,最低點(新路)海拔218米,高低相差539.7米,全縣約有66%的土地分布在海拔350米以下區域。
土壤
瀘縣轄區內土壤類型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黃壤四個土壤類型。其中水稻土占耕地面積的83%,土壤肥沃,適宜性強,是四川省農產品主產區。
氣候
全年平均氣溫18.1oC,極端最高氣溫38.2oC,極端最低氣溫0.7℃。全年降水1179.4毫米。全年日照時數950.3小時。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瀘縣——中國信合 (2張)
2005年末,有農用地1886029.4畝,占總土地面積的82.07%,其中耕地1174009.0畝,園地85767.7畝,林地259276.5畝;建設用地271492.9畝,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25802.1畝,交通用地22627.3畝,水利設施用地23063.5畝;未利用地140478.8畝。全縣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生產力水平較低下,經濟效益不高,且耕地質量較差,高產田僅占22.2%,中低產田占77.8%。
礦產資源
瀘縣屬礦產資源貧乏縣,境內主要以非金屬礦產為主,且種類少,已發現的礦產有天然氣、煙煤、菱鐵礦、建筑石料(水泥)石灰巖、石英砂(巖)、建筑用砂巖、耐火石、陶瓷用粘土、磚瓦用頁巖、礦泉水、地熱、砂金等13種,截至2009年查明資源儲量的5種,已開發利用的8種,尤以煙煤、石英砂(巖)、石灰巖、砂巖、頁巖、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最為突出。截止2012年5月,瀘縣有各類礦山企業144家,其中:煤炭礦山32家,石灰巖礦山17家,石英砂(巖)礦山6家,砂石、頁巖類礦山88家(天然氣為中石油進行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主要分布于北東向的西山、古佛山、螺觀山三個雁行背斜帶上。煤、石英砂巖、石灰巖等均有豐富的資源儲量及較好的開采條件,背斜帶之間的寬緩向斜帶上,是磚瓦用頁巖、建筑用砂巖以及建筑用石灰巖的主要分布地區。河道砂以及砂金,則主要分布在縣域內的龍溪河、九曲河、馬溪河、胡市河以及沱江流域的第四紀沉積地層中,而菱鐵礦則與三疊系須家河組含煤地層相伴而生,此消彼長。天然氣的分布幾乎遍及全縣各地。瀘縣境內煙煤、石英砂、石灰石、天然氣、地熱等礦產資源量大質優。其中:煙煤資源量為10598萬噸,儲量6710萬噸;石英砂資源量約236553萬噸,儲量35666萬噸;石灰石資源量18450萬噸,儲量8045萬噸。
水資源
瀘縣位于長江北岸,境內流域面積大于100km 的河流有7條,境內總長574km,全縣地表徑流量6.1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量0.37億立方米,可開采水地下水資源0.21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除長江干流外,為9.1644萬kw,可開發總量3.8496萬kw,已開發3.1375kw。瀘縣多年平均水利資源總量為6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0.4億立方米。全縣有水利工程設施10509處,蓄引提能力2億立方米。最大的蓄水工程玉龍湖,水面6平方公里,可蓄水量2510萬立方米,控灌瀘縣東部和龍馬潭區的農田10萬畝。
生物資源
瀘縣山禽類共有12目18科32種,野獸類共有6目9科12種,魚類有6目12科49種。浮游動物共4類48屬。按種類分,全縣樹種共計86科225屬373種(含變種27種),其中:喬木155種、小喬木72種、灌木86種、竹類12種、藤本14種。按用途分,用林樹種119種,用材竹12種,經濟樹種88種,觀賞花木111種,其它43種。
人口編輯2011年末瀘縣戶籍人口108.6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47萬人,農村人口98.22萬人。按性別分,男性56.27萬人,女性人口52.42萬人,性別比為107.4:100。當年出生人口1.09萬人,死亡人口0.81萬人。2011年末常住人口83.9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7.56萬人,鄉村人口56.36萬人。
經濟編輯綜述
2011年瀘縣實現生產總值170.94億元,增長16.2%,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全市7.0、1.2、0.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5.61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99.05億元,增長25.1%;第三產業36.28億元,增長8.0%。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6%、83.7%、11.8%,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7、13.6、1.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2.1:54.0:23.9優化為20.8:58.0:21.2。
第一產業
2011年瀘縣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59.47億元,增長3.8%,增加值35.61億元,增長3.3%。2011年糧食播種面積7.73萬公頃,增長0.9%;糧食總產量53.98萬噸,增長0.7%。其中,稻谷36.26萬噸,下降1.0%;小麥4.85萬噸,增長3.1%;玉米1.75萬噸,下降5.5%;高梁2.41萬噸,增長4.7%。豆類和薯類作物產量穩中有升,分別達1.97萬噸、6.70萬噸,分別增長2.1%、9.0%。2011年肉類總產量12.87萬噸,下降0.75%。生豬出欄119.17萬頭,下降2.83%;出欄羊18.12萬頭,增長0.36%;出欄家禽2025.11萬只,增長0.65%;水產品產量4萬噸,增長3.63%。
第二產業
2011年瀘縣工業增加值94.78億元,增長26.6%,占GDP比重達到54.4%,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84%。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81.34億元,增長26.4%。分行業看,輕工業實現增加值51.8億元,增長29.8%,增速快于重工業8.7個百分點。酒業增勢強勁,實現酒業增加值35.2億元,增長28.6%,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長12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的貢獻率達44.8%。工業結構有所優化,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30.2下降到27.9%。企業效益提升明顯,實現利稅總額28.61億元,增長51.7%。經濟開發區規模迅速擴大,建成區面積達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64戶。園區實現產值達159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46億元、增長26.5%,占全縣工業增加值的48.5%。
第三產業
2011年瀘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96億元,增長18.1%。分地區看,城鎮37.13億元,增長18.3%,鄉村14.54億元,增長17.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41.88億元,增長17.4%,住宿餐飲業10.08億元,增長20.9%。實現旅游總收入10.46億元,增長27.1%。接待國內旅游人數164.3萬人次,增長39.8%。
社會編輯教育事業
2011年末,瀘縣有普通高中6所,職業高中5所,初中49所,小學1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人數151902人,其中小學生71758人,初中學生39469人,普通高中學生27000人,職高生(含中專業)13675人。教職工人數7289人,其中,專任教師5146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人數237人,較上年減少100人。高考應屆本科上線3135人,高考本科上線人數蟬聯瀘州市二十一桂冠。成人教育培訓27604人,在園兒童數37775人,入園率達85.4%。 主要學校
瀘縣第二中學瀘縣建筑職業中專學校瀘縣第一中學瀘縣第四中學
瀘縣第五中學
瀘縣第六中學瀘縣第九中學瀘州天宇職業中專學校
文化事業
2011年瀘縣新建44個農家書屋,農家書屋覆蓋率達到100%,配送圖書6.6萬冊。年末擁有電視發射機3部,電視、廣播覆蓋率均達100%。全年舉辦運動會12次,參加運動員8200人。向高等體育院校輸送體育人才63名,體育彩票銷售達400萬。
科技事業
2011年瀘縣申請專利153件,專利授權99件。獲得國家和省創新基金項目各1項,省級科技支撐計劃5項。年末有高新技術企業13家,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4.3億元。10個項目通過市、縣科技成果鑒定;10個項目獲得市、縣政府科技進步獎。實施成果轉化14項。
醫療事業
2011年末瀘縣醫療衛生機構168個(不含村衛生室),擁有床位2376張。醫療衛生技術人員3065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456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89.60萬人,參合率97.53%。兒童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接種率分別為99.67%、98.33%、98.00%、99.00%,“四苗”全程接種率達97.33%,乙肝疫苗首種率為94%,全程接種率達97.67%。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基礎免疫A群流腦疫苗第一針接種率95.16%,第二針81.61%,乙腦減毒活疫苗接種率94.70%。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99.82%,嬰兒死亡率9.37‰。
交通編輯公路:西南出海通道廈蓉高速公路、成自瀘赤高速公路、成渝環線沿江高速公路、南渝瀘高速公路縱貫全境,與縣城互聯互通。
瀘縣地圖_鐵路:穿境而過的隆黃鐵路,北接成渝鐵路、南連貴昆鐵路,貨運直達全國各地。航空:四川第二大航空港瀘州機場距瀘縣38公里,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昆明、貴陽等航班,并且即將遷建至瀘縣云龍鎮。水運:長江黃金水道3000噸級船舶可常年晝夜通行。四川出海第一港瀘州國際集裝箱碼頭距縣城39公里,吞吐能力400萬標箱,實現了江海聯運;四川長江北岸唯一的千噸級散雜件碼頭瀘縣神仙橋碼頭距縣城35公里,一期吞吐量達400萬噸的5個泊位已建成投入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