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縣位于廣西中部,東和東北與桂林市的荔浦縣、永??h為鄰、南隔柳江與柳江縣及來賓市的象州縣相望、西接柳州市和柳城縣、北連融安縣、東南與來賓市的金秀瑤族自治縣相交。地理位置介于北緯24°14′至24°50′、東經109°28′至110°12′之間??偯娣e3003平方公里,轄5鄉4鎮,總人口41.32萬人,有漢、壯、苗、瑤、回等18個民族,區位優勢明顯。地處桂中腹地,扼南北交通之要沖,縣城距首府南寧市260公里,距世界旅游名城桂林市115公里,距廣西工業中心柳州市33公里。境內有桂海高速路、陽鹿高速路、平鹿二級公路等國道和省道,湘桂鐵路縱貫全境。
中文名稱鹿寨縣外文名稱Luzhai County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下轄地區4個鎮、5個鄉政府駐地鹿寨鎮電話區號0772郵政區碼545600地理位置柳州市東南部面 積3003平方公里人 口41.32萬方 言西南官話桂柳片、壯語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香橋巖溶國家地質公園、古賞山莊、月島湖度假區、榴江廣場機 場柳州白蓮機場火車站鹿寨站、鹿寨北站車牌代碼桂B行政代碼450223目錄1 歷史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氣候特征? 地形地貌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 水資源? 林業資源? 生物資源5 人口變化6 經濟發展? 農業經濟? 工業經濟7 交通運輸8 科教文衛9 旅游? 自然景觀? 人文景觀10 特產歷史沿革編輯秦,屬桂林郡地。
相關圖片漢,分屬潭中、始安二縣地。三國,初沿襲漢制;吳甘露元年(265年)析始安地(屬零陵郡)南部置常安縣,境內分屬潭中、始安、常安三縣地。西晉太康五年(284年),常安縣改名長安縣,屬桂林郡。南北朝,宋(420—479),撤消常安縣,其地并入始安縣,境內分屬潭中、始安二縣地。梁大同八年(542年)于常安舊址改置梁化縣,于縣置梁化郡,境內分屬潭中、始安二縣及梁化郡地。陳析潭中地置象郡,境內分屬梁化郡,象郡及始安縣地。陳后主陳叔寶至德年間(583~586年),又于今雒容鎮南部,設置象郡,隸屬桂州。隋代文帝楊堅開皇九年(589年),廢象郡,改設象縣,隸屬始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將梁化郡和象郡改置梁化縣和象縣,境內分屬梁化、象、始安三縣地。開皇十八年(598年),梁化改純化;境內分屬純化,象和始安縣地。仁壽初(601—604年)析始安縣地置興安縣,境內分屬純化、象、興安三縣地。大業初,并純化、興安入始安,境內分屬象縣和始安郡地。隋煬帝楊廣大業二十二年(606年),廢純化縣并入始安縣。大業二十四年(618年),又廢興安縣并入始安縣。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原興安縣地置宣風縣;是年復置純化縣,境內分屬宣風、象縣和純化三縣地。貞觀中析象縣地置洛容縣;十二年(638年)并宣風入興安。境內分屬象、洛容、興安、純化四縣地。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663年),廢象縣;乾封二年(667年),復設象縣,并遷縣城至今柳州市東北方向,次年,象縣改隸屬柳州。唐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洛容縣亦改隸屬柳州。唐順宗李誦永貞元年(805年),純化縣因避唐憲宗李純的廟諱,更名慕化縣。唐昭宗李曄乾寧二年(895年),廢慕化縣改設古縣,縣城設在今永??h百壽鎮,管轄今鹿寨縣一部份地方。五代十國后梁太祖朱晃開平元年(907年),慕化縣改為歸化縣。后唐莊宗李存勖同光二年(924年),歸化縣復名慕化縣。宋嘉祐四年(1059年),并象縣入洛容;六年(1061年)并恭化入古縣。此間,境內分屬洛容、理定、古縣三縣地。紹興二年(1132年)桂州改稱靜江府、理定、古縣屬靜江府,洛容屬柳州府。元代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79年),洛容縣改隸屬柳州路。元惠宗妥灌帖睦爾元統三年(1335年),都元帥韋顏,統兵鎮壓慕化、邊山、毛峒等地少數民族起義,設大嶺、桐木、銀洞三隘,并設百夫長督兵屯因守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古縣改稱古田縣,屬桂林府。此間
小區,境內隸屬關系相應變更。正統五年(1440年)理定縣并入永??h。慶隆五年三月,古田縣升為州,稱永寧州,轄永福、義寧二縣,仍屬桂林府。此間,境內分屬洛容縣、永??h和永寧州。清,洛容改為雒容,屬柳州府。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析永寧州及雒容、永福、柳城、融等縣的部分地域置中渡撫民廳,屬桂林府。此間,境內分屬雒容縣、中渡廳和永??h地。民國元年(1912年),中渡廳降為中渡縣,屬桂林府;雒容縣仍屬柳州府。民國二年撤府設道,中渡縣屬漓江道(民國3年改為桂林道),雒容縣屬柳江道。13年,析永??h的黃冕、鹿寨、寨沙三個區設置榴江縣,縣治寨沙圩,屬桂林道。此間,境內分屬雒容、中渡、榴江三縣。民國19年,雒容、中渡、榴江同屬柳州民團區。23年,三縣屬柳州行政監督區,29年,屬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31年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區治柳江。38年7月,三縣屬第十三區,區治柳州。1951年6月29日奉廣西省人民政府令,將雒容、中渡、榴江三縣及修仁縣第二區合并成立鹿寨縣,屬柳州專區。1952年8月改屬桂林專區。1958年8月改隸柳州專區(1971年更名柳州地區)。2002年11月30日改屬柳州市。 行政區劃編輯漢為潭中、始安縣地。晉置常安縣,南朝改梁化縣,隋改
風景名純化縣,后置興安縣。唐置洛容縣,改興安為理定縣,純化為慕化縣。宋、明廢慕化、理定并入洛容縣。清改洛容縣為雒容縣,光緒中置中渡廳。民國改為縣。增置榴江縣。1952年雒容、中渡、榴江三縣合置鹿寨縣。2002年9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88號):原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1996年,鹿寨縣面積3133平方千米,人口約44萬人。轄5個鎮、7個鄉:鹿寨鎮、寨沙鎮、雒容鎮、平山鎮、中渡鎮、城關鄉、黃冕鄉、龍江鄉、拉溝鄉、四排鄉、導江鄉、江口鄉??h政府駐鹿寨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鹿寨縣總人口418665人。其中:鹿寨鎮59002人,雒容鎮54942人,中渡鎮42944人,寨沙鎮39748人,平山鎮30326人,城關鄉47336人,黃冕鄉27329人,江口鄉12836人,導江鄉15745人,龍江鄉18335人,拉溝鄉9857人,四排鄉39377人,石亭山經濟開發區11974人,鹿寨化肥總廠8914人。2002年11月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2]188號)同意將城關鄉與鹿寨鎮合并為鹿寨鎮,原城關鄉、鹿寨鎮所轄的行政區域全部歸鹿寨鎮管轄。鹿寨鎮政府駐原鹿寨鎮政府駐地。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65號)同意撤銷龍江鄉,整建制并入寨沙鎮,寨沙鎮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后,全縣轄5個鎮、5個鄉:鹿寨鎮、雒容鎮、中渡鎮、寨沙鎮、平山鎮、黃冕鄉、江口鄉、導江鄉、拉溝鄉、四排鄉。2011年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批準同意調整柳州市魚峰區和鹿寨縣行政區劃:將鹿寨縣雒容鎮整體劃歸柳州市魚峰區管轄,魚峰區人民政府駐地不變,其他城區行政區劃不變。雒容鎮位于鹿寨縣城西南部,總人口6.8萬人,總面積381平方千米,距離市區25千米。此次區劃調整后,鹿寨縣行政區域面積減少381平方千米。全縣轄4個鎮、5個鄉:鹿寨鎮、中渡鎮、寨沙鎮、平山鎮、黃冕鄉、江口鄉、導江鄉、拉溝鄉、四排鄉。
鹿寨縣
鹿寨縣地處低緯,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帶,受季風環流影響較明顯。境內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左右,夏季最高氣溫38℃,冬季最低氣溫0℃。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約1500毫米,且集中在4—8月。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量約1600小時,無霜期長達320天以上,適于農作物生長。
地形地貌
風光鹿寨縣地理形態多樣,為豐饒的自然資源提供了良好的地理基礎??h境東北部為架橋嶺余脈,大瑤山余脈則延伸至縣境東南部,與架橋嶺余脈相連,約占全縣面積的五分之一。西北部為峰林谷地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為著名的四十八弄。有不連座的稀疏孤峰和連座的密集峰林,也有和緩的低丘??h境中部和南部地勢低平,主要為和緩的丘陵、臺地和小平原。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1980年《鹿寨縣農業區劃報告》統計,全縣土地總面積503.94萬畝。1981年后,全縣對土地利用有一些變化,主要是對荒地進一步利用,據1989年統計共127萬畝,其中飛播造林6萬畝,人工造林2萬畝、新墾耕地4萬畝;原已利用的土地亦有變化,有林地減少。1987年全縣已被利用的土地375.71萬畝,據《鹿寨縣森林資源調查統計》,1989年全縣有林面積(包括疏林、灌木林、新造林未成林地、苗圃)151.99萬畝,比1980年減少37.39萬畝,主要是火燒和砍伐,耕地增加,面積共計68.22萬畝,比1980年增加1.89萬畝,原有旱地部分為輪閑,每年均有一定丟荒面積。
礦產資源
現已勘探查明的礦產資源有數十種,以鐵礦、錳礦、重晶石礦和方解石居多。位于平山鎮屯秋村的赤鐵礦床藏量達3700萬噸。中渡鎮朝陽、響水的褐鐵礦品位高達40%以上,重晶石礦主要埋藏于四排、導江等鄉,年開采量近10萬噸。方解石主要分布于中渡鎮,藏量豐富,優質礦含鈣量98%以上。錳礦主要埋藏于雒容鎮六座村一帶
水資源
境內有大小河流64條,其中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0
風景條。主要河流有洛清江、石榴河和古嘗河。洛清江由洛江和清江匯合而得名。洛江發源于永??h三皇鄉,于江頭村潛入地下,伏流于中渡鎮香橋巖露出地面。清江發源于龍勝縣,在黃冕鄉里定村進入縣境。兩江于黃冕鄉舊街村處匯合,自西北向東南流經黃冕鄉、鹿寨鎮、雒容鎮、江口鄉匯入柳江。境內河段長103公里,流域面積323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61米3/秒,年徑流量61億米3,落差56.5米,水能可開發量約4萬千瓦。石榴河發源于荔浦縣修仁鎮六社嶺,在四排鄉三排村進入縣境,流經四排鄉、寨沙鎮、鹿寨鎮,在腳板洲匯入洛清江,流域面積1360平方公里,境內落差33米,多年平均流量38米3/秒,徑流量11億米3。古嘗河發源于永福、荔浦、鹿寨交界的古報尾山,在黃冕鄉山腳村匯入洛清江,全長94公里,流域面積391平方公里,落差127米,年平均流量10米3/秒,水能蘊藏量達1.25萬千瓦。上游河段風光秀麗,水勢跌宕。
林業資源
鹿寨縣宜林面積遼闊,有林面積已達近300萬
風景畝,森林履蓋率約50%,境內有自治區轄黃冕林場和三門江林場、縣屬鹿寨林場,營林總面積達40多萬畝。主要林種的松、杉、速生尾葉桉等用材林種和水果、茶葉等經濟林種。這些國營林場還是珠江流域水土保持林區,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寨沙鎮的和尚崗和拉溝鄉的關江、大坪等地區還有大片原始森林,這些天然林樹種主要有白椎、紅椎、青岡、荷木、樟樹等,現存珍貴樹種有紫檀、楠木和東菅木??h境內還有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主要有淮山、茯苓、金銀花、何首烏、黃梔子、半夏、荊介、天冬、麥冬、九層皮等數百種。大量引種美國大頭竹、吊絲竹等,構成了品種豐富、數量巨大的植物資源。
生物資源
鹿寨縣由于地理環境多樣、森林植被保持較好,,因而保持了較為豐富的生物資源。走獸類有山豬、黃猄、箭豬、狐貍、猴子、獐子、果子貍、野兔等;飛禽類有鷓鴣、野雞、紅毛雞、斑鳩、貓頭鷹、麻雀等;爬行類有穿山甲、竹鼠、各種蛇類;水生動物有龜、鱉和各種魚類,較珍貴特別的有草帽魚、娃娃魚、巖魚、桂婆魚等。
人口變化編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丁口924人。民國時期,鹿寨縣境內人口發
行政中心展較快。解放后,國民經濟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療、保健衛生事業不斷改善,加之受“多子多?!眰鹘y思想影響,又因一度忽視計劃生育工作,人口數大幅度增長。1950年全縣45147戶、176642人,1953年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鹿寨縣為44911戶190121人,因天災人禍1960年人口數減少至50058戶、230470人;1961年51888戶、230833人;1962年51412戶、229849人。1964年進行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54077戶,245193人,1965年全縣52905戶,244372人,1979年11月,計劃生育措施全面貫徹落實,人口自然增長得到有效控制,1980年全縣79839戶,397893人,1982年進行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78571戶,413028人,其中男215701人,女197327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2.22%和47.78%。,1987年全縣80146戶,417406人,其中男223508人,女193898人,分別占總人口數的53.55%和46.45%。比1982年增加4378人,5年增長1.06%,平均每年增加875人,年均增長0.21%。1990年7月1日,進行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85840戶、433567人,其中男234315人,女199252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4.04%和45.96%。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增加20539人,8年增長4.97%。
經濟發展編輯農業經濟
縣境農業生產,歷史上處于自給或半自給的自然經濟狀態
農業。民國17年(1928年),政府始設立農業機構。新桂系統一廣西初期,農業生產曾一度發展。民國30年后,由于戰禍,天災連綿,農業生產處于落后狀態。解放后,1987年農業總收人比1950年增長4.7倍,比1978增長112.5%。農民人均純收入429元,其中1957---1977年間純收入平均每人每年增加1.75元,1978---1987年間平均每年增加34.9元。1987年糧食總產比1950年增長2.4倍,糖料蔗產量增長12.6倍,木薯片產量增長26倍。比1978年糧食產量增長93.6%,木薯片產量增長164%。
工業經濟
解放前,縣境工業以鐵、竹、木器手工業為主,兼有油、糖
公園榨及碾米、磚瓦、釀酒等行業。清代有小規模的采礦和冶煉。民國20年(1931年)后,糧油加工業振興,棉紡、釀酒、制醬等業亦有所發展。后因日軍入侵,工業均遭嚴重破壞。解放后,經過對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組成合作社(組)公私合營企業,仍以鐵木竹器、土糖榨糖和糧油加工業為主。1958年出現“大辦鋼鐵”群眾運動和以改革制作維修農具為主的縣、鄉(鎮)工業,同時興辦機制糖廠、磚瓦廠、耐火材料等縣屬工業。60年代初,貫徹中央“工業七十條”,調整工業結構,社、隊企業興盛,產品由小農具,小商品轉為農機具,縣屬工業開辦了六座錳礦、響水鐵礦。70年代新增糖果廠和制藥廠等6個縣屬企業。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縣工業迅速發展,尤以鄉鎮工業發展較快。至1987年縣屬工業16年,工業總產值按1986年不變價,下同)合計5958萬元。集體所有制企業57個,工業總產值合計966萬元,其中縣屬集體所有制企業13個,工業總產值231萬元,鄉(鎮)辦集體企業14個,工業總產值共735萬元。在本縣的區,地屬工業企業15個(區屬11個,地區屬4個),工業總產值合計9809萬元。 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105.6億元,同比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0億元,同比增長30.09%;三次產業結構為18.00:56.00:26.00;財政收入首次突破5億元大關,達56567.79萬元,同比增長34.5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8元,同比增長12.0%;農民人均純收入5432元,同比增長10.0%。 。2011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0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80億元,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制糖、造紙為支柱,建材、繭絲綢、汽配、機械制造和地方特色農產品加工相結合比較齊全的產業體系。 交通運輸編輯鹿寨縣地處桂中腹地,扼南北交通之要沖,集陸、空
城市夜景、水路交通便利于一地。境內有桂海高速公路、柳州繞城高速公路、平鹿二級公路等國道和省道,已實現鄉鄉通油路,村級公路也四處延伸;湘桂鐵路縱貫全境;縣城距柳州白蓮機場約50公里、桂林兩江國際機場約130公里,皆有高速路相通,行車不過一小時。雒容、江口、導江三個鄉鎮倚靠柳江航道,可資水路便利,通達梧州、廣州。桂柳高速公路為雙向四車道路面,縣境里程73公里,有雒容、鹿寨、黃冕3個進出口,設鹿寨服務區1個。從鹿寨到柳州靜蘭出口33公里,行車不到半小時,到桂林遼田出口110公里,行車也僅需1小時。柳州繞城高速公路雒容至洛滿段起于桂海高速公路雒容連豐村、終于柳宜高速公路的柳江縣洛滿鎮,在鹿寨境內約15公里。2003年10月開工,2006年8月通車。平樂至鹿寨二級公路路基寬12米,路面寬9米,水泥路面,在鹿寨境內73公里,貫穿鹿寨鎮、寨沙鎮、四排鄉3個鄉鎮。從柳州市區至雒容鎮的柳東大道2006年3月動工,道路設計為雙向六車道,全長約14公里,為城市一級主干道,當年12月31日通車。延伸至鹿寨縣城的柳東大道延長線將于2007年動工,屆時鹿寨的交通將錦上添花。湘桂鐵路在鹿寨境內長68公里,有雒容、對亭、鹿寨、新村、幽蘭、黃冕、大端河、波寨8個火車站。最大的鹿寨站為三等站,有鐵道6股,日接發列車80多列,??柯每土熊?對,全縣鐵路年貨運吞吐量200多萬噸,發送旅客20多萬人次。 科教文衛編輯科技民國時期,雒容、中渡、榴江三縣科技人才甚少。雖有農場、苗圃、農林推管所等組織,開展農業技術改良實驗,雖由實業所、局兼理,但時辦時停,成效甚微,技術又不能為人民群眾應用,農業生產長期停滯在傳統舊習慣上,科技工作極為落后。解放后,縣人民政府注重科技事業的發展,廣泛宣傳普及科學知識,推廣應用新的科技成果,促進工農業生產發展。1951年開始,先后建立農場、林場、良種繁殖場,農科所、農業技術推廣站和農機研究所,開展科技研究活動,并逐步推廣應用。1959年成立縣科學技術工作委員會,隨后又成立縣科學技術協會,縣科技情報研究所,各級各專業科技協會,學會和研究會也相繼成立,以縣城為中心,科技隊伍日益壯大?!拔幕蟾锩逼陂g,各類科技組織機構被迫解散。1979年后,全縣科技組織機構得到恢復和發展。至1987年,全縣各系列各類專業有技術職稱人員4869人。其中獲高級技術職務資格27人:獲中級技術職務資格582人;獲初級技術職務資格4260人??萍汲晒@獎項目48項,其中廣西一工農12型機滾船獲自治區科技成果三等獎,被選為廣西定型樣機,技術轉讓柳州機械廠批量生產;廣西12-1型省柴灶獲國家農牧漁業部授予全國優秀省柴灶稱號:兒滯靈沖劑獲全國兒童用品優秀金鹿獎。 民族文化
舞獅舞獅、舞龍是縣境民間傳統文化活動。每年從正月初一到十五,全縣都要舉行舞獅、舞龍表演,舞時引龍一人,每節1人,引龍者逗引龍頭,其余各節隨之舞動,配以鑼鼓助興,龍于炮竹煙霧中翻滾,居住在鹿寨境內的壯族,能歌善舞,每年的農歷三月三,都要開展“三月三”山歌對唱活動。衛生解放前,雒容、中渡、榴江三縣醫療衛生事業,以民間中醫中藥為主,民國21年(1932年),外籍西醫周文超在榴江縣寨沙鎮開設西醫診所。22年,雒容縣立醫務所成立。解放前夕,縣境有公立衛生院3所、私立診所8所、中藥店鋪28家,醫藥衛生人員90人,其中西醫22人,中醫藥68人,平均每萬人口中有醫藥衛生人員6.31人。醫療衛生設施簡陋,診費昂貴,貧民百姓望而卻步,疫病盛行,尤以傷寒、霍亂、痢疾、天花、白喉、麻診、流腦等傳染病最為嚴重,死亡率很高。35年霍亂流行,中渡縣
鹿寨縣婦幼保健院中村62戶,有22戶染病,患者75人,死亡71人,死亡率為94.7%。解放后,黨和人民政府貫徹以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及專業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方針、不斷增設醫療衛生機構、增加事業經費、改善醫療設施、培訓提高和壯大醫療衛生隊伍,開展城鄉愛國衛生運動,昔日危害人民健康的16種傳染病得到控制,發病率從1950至1960年的1680.34/10萬,下降到1980至1987年的811.23/10萬,天花、霍亂已滅絕。全縣擁有衛生院、所、站、室、校等機構596個,中西醫藥店鋪43家,形成縣、鄉、村三級醫療、防疫、保健網,共有醫療衛生人員1193人,其中西醫870人,中醫323人,每萬人中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28.58人,比解放前夕增長12.26倍,病床449張,比解放前夕10張增長439倍,隨著國民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講究衛生、除害滅病已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健康水平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