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昌都市的最東部,地處川、滇、藏三省區交匯處。位于東經98°00′-99°05′,北緯28°37′-30°20′之間。東與四川省巴塘縣,南與云南省德欽縣毗鄰,西與左貢縣接壤,北與貢覺、察雅縣相接。 芒康藏語意為“善妙地域”,2014年,芒康縣總面積11431平方公里,轄2鎮14鄉(含一個民族鄉)。芒康縣總人口73155人(2000年),芒康縣生產總值完成51154.45萬元(2012年上半年)。 主要旅游景點有茶馬古道、芒康滇金絲猴自然保護區、莽錯風景區和尼果寺等。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4年,芒康縣轄2個鎮、14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嘎托鎮、如美鎮、曲孜卡鄉、木許鄉、納西族鄉、朱巴龍鄉、曲登鄉、徐中鄉、幫達鄉、戈波鄉、洛尼鄉、措瓦鄉、昂多鄉、宗西鄉、莽嶺鄉、索多西鄉。共有60個行政村,359個村民小組。芒康縣人民政府駐嘎托鎮。芒康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98°00′-99°05′,北緯28°37′-30°20′。東與四川巴塘縣隔金沙江相望,南與云南省德欽縣毗鄰,西與左貢縣相連,北與貢覺、察雅兩縣交界??偯娣e1143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芒康縣平均海拔4317米,橫斷山脈由北向南縱貫縣境。寧靜山脈是境內主要山脈,呈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達拉涅峰、達馬壓山、卡孜西卡沖山、達拉涅峰、旺秋占堆山等。
氣候條件
芒康縣屬高原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區,夏季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氣溫10℃,年均降水量350~4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無霜期95天。自然災害有洪水、干旱、霜凍、凍土、泥石流等。
水文
芒康縣主要河流有金沙江、瀾滄江及兩江支流70多條。金沙江和瀾滄江境內總流長1661公里,流域面積250平方公里。主要湖泊為莽錯。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4年,芒康縣境內礦產主要有金、銀、鉛、砂、錫、鋅、煤、鹽、石油、硫磺、石膏、石墨等。
動物資源
截止到2014年,芒康縣境內野生動物主要有雕、鷲、鹿、獐、鷂子、黃猴、野豬、狐貍、猞猁、狗熊、金錢豹、蘇門羚、小熊貓、大青猴、滇金絲猴等。
植物資源
截止到2014年,藥用植物主要有黨參、秦艽、大黃、柴胡、麻黃、貫眾、薄荷、木賊、靈芝、黃連、丹參、天南星、胡丹皮、千里光、報春花、大葉石帶、洋金花、前胡等。
人口民族編輯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芒康縣總人口7315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嘎托鎮11310人,如美鎮4985人,曲登鄉2975人,徐中鄉5158人,曲孜卡鄉3045人,納西民族鄉4382人,朱巴龍鄉4350人,戈波鄉2788人,昂多鄉1716人,洛尼鄉3191人,措瓦鄉7766人,宗西鄉4499人,木許鄉2173人,莽嶺鄉2961人,索多西鄉5037人。芒康縣居住的有藏族、漢族、納西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其中藏族占98%。
經濟發展編輯2012年上半年,芒康縣生產總值完成51154.45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3071.45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868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9403萬元,三產比為25.6:36.5:37.9。完成本級財政收入1067萬元,同比增長30.6%;總稅收完成1458萬元,同比2011年同期增長67.2%;完成勞務輸出1910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3629萬元。
第一產業
芒康縣屬半農半牧縣。2012年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3071.45萬元。芒康縣農作物播種面積完成6875.87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686.37公頃);牲畜出欄數為82620頭(只、匹),牛奶產量3326噸;1055戶安居工程建設工作進展順利,已完成投資1320萬元(含群眾投勞及自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293元(其中現金收入1490元),同比2011年同期增長13.8%
第二產業
2012年上半年,芒康縣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868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7214.3萬元(共有在建項目90個,其中新開工項目58個、復工32個)。
第三產業
2012年上半年,芒康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9403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200萬元,同比2011年同期增長44.9%
交通概況編輯國道318線、214線在芒康縣境內交匯,省道S501線貫穿南北,交通便利。芒康縣距離昌都邦達機場300余公里。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截至2014年,芒康縣有各級各類學校80所,其中初級中學2所、鄉完小24所、村完小2所、教學點52個;共有在校學生12670名,其中中學在校生3983名,適齡青少年入學率達到90.52%,小學在校生8566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04%。
文化
2014年,芒康縣對境內所建的“村村通”站(臺)進行了維護;進行電影“2131”工程,流動電影放映車送電影下鄉80場(次),縣民間藝術團送戲下鄉50場(次);將曲孜卡三弦和鹽井制鹽技藝作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積極進行了申報;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組織縣民間藝術團到拉薩和內地演出。
宗教
芒康縣內群眾多信仰藏傳佛教,僅鹽井一帶信奉天主教,并建有天主教堂。鹽井區傳統節日有圣誕節、那帕當節。
醫療衛生
芒康縣農牧區合作醫療覆蓋率達98%。截至2014年10月底,芒康縣縣16個鄉鎮衛生院共為農牧民合作醫療報銷36585人(次),報銷經費172萬多元;芒康縣衛生局醫管辦從大病統籌資金、家庭賬戶資金、醫療救助資金中合計報銷94207人(次),報銷總金額為752萬余元。
社會保障
截至2014年9月底,芒康縣共征繳養老保險59.5萬元、失業保險22萬元、醫療保險92萬元。加強了勞動就業工作,開展了公益性崗位和服務行業培訓,培訓失業人員150人,實現就業85人,開發職業指導120人,開發職業介紹180人。勞動監察共處理勞動糾紛10起,成功解決9起,涉及金額近80萬元,使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文化習俗編輯特色節日
納帕節“納帕”是一種祭天儀式,傳說在遠古時候,天地結合處首先出現了納西民族的祖先,所以,納西族認為納西民族是最早出現在世界上人類生活?!凹{帕”也是一種東巴文化與藏文化的結合,是鹽井的納西民族特有的節日,也是鹽井納西村群眾一年中的一個重要節日。納西村群眾按照傳統的風俗,全村每戶家庭輪流舉行?!芭痢痹诓卣Z里意為豬,每年的主辦戶要選一頭純黑色的公豬用來作為“納帕節”的祭品供全村人過節。但是,其他成員戶也有義務提供豬糧,以保障豬長得膘肥體壯,這已經是多年傳承下來的習俗?!凹{帕節”在每年的藏歷新年舉行,這也是納西村群眾過年時的一種特色,就在“納帕節”的頭一天,傍晚舉行“貝增”儀式,騎上馬高寒著“窩增達”小跑在村子的大街小巷,完了所有成員戶都要聚集在主辦家中,準備“納帕節”的各項儀式。晚上,人們首先給節日準備好的豬喂青稞酒、藏白酒起到麻醉作用;納西老人開始要向祭祀品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到第二天凌晨一二點人們就扛起豬往祭祀臺敢去,首先屠夫將豬宰殺,等豬斷氣用火烤取毛,這樣是為了方便去掉豬毛;其次“煨?!?按照藏傳佛教需要用柏樹葉或松樹葉點火,從豬內臟中取出一點肝、肺、豬血等放入火中祭天儀式開始,納西老人口念東巴經文向天禱告,祈求保佑大地萬物和諧、安康、幸福。然后按照傳統,納西老東巴就能從豬的脾臟、肩胛骨的形狀和完好情況判斷來年的災難、收成、忌日等征兆。接下來,所有成員戶多要聚集在主辦戶慶祝節日載歌載舞,這樣的節日一般要持續兩到三天才算結束,到來年又要輪到另一戶主辦,就這樣納西村群眾繼續傳承和發揚著民族文化的瑰寶。 婚姻節在納西民族鄉的加達村有一個奇特的節日,那就是為敬重和取悅山神、祈禱幸福于每年農歷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全村舉行的假婚禮,俗稱“婚姻節”?;橐龉澠陂g,全村熱鬧非凡。第一天為籌備婚禮,由一位德高望重、口才橫溢的婚禮主持人于上午召開全村年輕人會議,評選出當年最勤勞、最美麗的幾對年輕人為這次假婚禮的新郎、新娘,并用抽簽的辦法確定出主辦“婚禮”的家庭。下午,“新郎”、“新娘”進行洗禮,送發請柬;其他年輕人為“新郎”、“新娘”準備明天的“婚禮”。第二天一大早,全村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攜帶結婚禮物,前往操辦“婚禮”的家庭表示祝賀,并幫助操辦“婚禮”。伴郎、伴娘也分別到“新郎”、“新娘”家表示祝賀,并幫助梳妝打扮。吃過中午飯,隆重的“婚禮”開始舉行。首先由主持人宣布“婚禮”開始,接著,伴郎、伴娘們簇擁著身穿華麗服裝的“新郎”、“新娘”緩步走到畫有“扎西達吉”符號(即萬字符號:“刑”)的吉祥圖案上,傾聽主持人的“新婚祝詞”,藏語稱之為“當謝”。之后,男女雙方代表為“新郎”、“新娘”致祝詞。最后是男女雙方進行精彩的自由答辯,使人們在陣陣歡笑之中結束“婚禮”慶典。吃過晚飯,全體村民在寬闊的壩子上圍著篝火跳弦子舞。直到第三天,加達村婚姻節才落下帷幕。
歌舞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稱,西藏人民能歌善舞,被譽為“能說話就能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翩翩起舞。民間舞蹈有“弦子”和“鍋莊”。芒康的弦子舞又是西藏民族文化花團錦簇中的奇葩,古樸、典雅、飄灑、悠揚而歡快。芒康弦子舞是藏民族文化中繼承和發展下來的一個寶貴文化遺產之一。 芒康弦子舞弦子舞,藏語稱之為“諧”,譯為“圓圈舞”。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區著名的民間舞蹈之一,其主要特點為:男性拉著牛角胡琴領舞,女性隨著琴聲的節奏揮動長袖,翩翩起舞。舞蹈的人圍成一圈,足踏節拍,激情高歌,邊唱邊舞。先是輕歌曼舞,其后逐漸加快節奏,最后推向快節奏的高潮便結束一曲弦子。跳舞時個人可隨時進入或退出舞圈。 芒康弦子曲調短小精悍、柔和平穩、旋律優美,可用一種曲譜演唱多種不同題材的歌詞。其胡琴定音為五度弦,音域為8度,拉琴跳舞時不換把,對超域音取其“老配少”、“少配老”的辦法處理。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區集詩、琴、歌、舞為一體的傳統民間綜合藝術。歌詞大多為歌唱家鄉、歌頌雪域風光、反映民族風情或借喻抒發人生哲理、傾訴男女愛情、表達歡樂吉祥的內容;寓意深刻,華麗含蓄,感情豐富,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芒康弦子一般在勞動之余、節假日、婚嫁集會、夏收和秋收前打平伙、耍壩子等時候跳得最多。在家里、在野外,每每圍著篝火跳通宵,甚至跳上兩天蘭夜也毫無倦意。在芒康,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無論是老人還是孩童,只要聽到胡琴聲,就會忘情地跑去結隊跳起歡樂的弦子舞。芒康弦子于2006年被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弦舞三弦舞所處地域為“茶馬古道”進藏第一站,古樸、典雅的三弦舞是“茶馬古道”上的一顆名珠,深受當地群眾喜愛,來往旅客對三弦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三弦舞成為藏東南地區和藏、川、滇交界處非常著名的舞蹈。三弦舞起源于芒康縣曲孜卡鄉達許村境內,據考證距今己有四、五百年的悠久歷史,至今除該鄉境內廣為流傳外,在周邊地區也較為知名。三弦舞是以三弦琴為伴奏樂器,傳說琴頭是龍的頭,琴身是龍的脊梁,琴弦是龍的筋;而現今的三弦琴是以純木制成。三弦舞的表演是以男女聚集翩翩歌舞,歌詞動聽、節奏悠揚、時快時慢。音樂以淳樸明亮、唱腔奔放流暢為特點。不受人數、場地等限制,男女齊唱,邊唱邊跳,一般都地在悠揚緩和的樂曲當中開始,流暢歡快的中場表現,升騰熱烈中結束,均以避災祛禍、慶祝豐收、祝愿吉祥為主要內容。芒康縣達許村三弦舞歷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獨特,民族氣格強烈,高原特色濃郁,歌舞內容豐富,其歌舞傳統彌足珍貴。但三弦舞有面臨失傳的局面,經過芒康縣民間藝術團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民間老藝人的精心整理、挖掘,使得這芒康縣獨有的藝術再展昔日風采。據說原舞蹈有13個節目,現流傳下來的只有7個,解放后,三弦舞在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之際,在昌都地區慶祝成立大會文藝表演中獲得觀眾好評?,F今約有近200名藝人會跳流傳至今的7個舞蹈。
旅游資源主要旅游景點以茶馬古道為主線,上鹽井境內有被當地人稱為文成公主的吐蕃時期摩崖雕塑,有古井田、天主教堂、雪山、大峽谷、曲孜卡溫泉休閑中心、芒康滇金絲猴自然保護區、莽錯風景區和尼果寺等。尼果寺為縣內主要寺廟。曲孜卡鄉境內有大小溫泉近百眼,其流量大小和溫度不同,最高溫度可達70℃,每年春季吸引當地和云南德欽人前來溫泉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