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崖行政區
茫崖行政區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下轄的縣級行政管理區,位于柴達木盆地西北部,面積3.2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4萬人(2013年),轄2個鎮。行政委員會駐花土溝鎮。
茫崖,蒙古語“額頭”之意。 古代境內為游牧民族活動范圍;新中國成立后茫崖進行資源開發,1956年設立縣級茫崖臨時工作委員會;1962年撤銷,成立茫崖鎮;1984年成立縣級茫崖行政委員會。
茫崖地處偏遠,自然環境惡劣,石油、石棉、天青石、鉀鹽、芒硝等礦產資源富集。工礦業為茫崖支柱產業。 2013年,茫崖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3.872億元,公共財政收入8.4412億元。
歷史沿革
漢代,茫崖一帶屬若羌國,羌人在此活動。
西晉時期,鮮卑人西遷至柴達木盆地一帶。西晉成和四年(320年),鮮卑人統一海西諸羌,建立吐谷渾國,境內尕斯一帶屬吐谷渾。
唐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占據吐谷渾,在尕斯盆地屯兵駐牧,持續二百余年。
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黨項人攻破甘州回鶻,數萬黃頭回紇南下越過祁連山,尕斯草原成為其主要牧場。后屬西夏沙州路。
元代元統元年(1333年),設曲先達林元帥府,封卜煙帖木兒為寧王,鎮守尕斯地區。
明洪武七年(1374年),卜煙帖木兒降明,朝廷將其屬地分為阿端部、阿真部、苦先(曲先)部和貼里部四部。洪武八年(1375年),卜煙帖木兒遣使朝貢,朝廷封卜煙貼木兒為安定王,設安定衛、阿端衛和曲先衛(苦先衛)三處指揮使司。阿端衛活動中心即在茫崖一帶。后來,三衛被朵爾只巴侵襲,部眾竄亡,阿端衛廢除,曲先衛并入安定衛,居阿真地(尕斯庫勒湖東南)。永樂四年(1406年)復置阿端衛和曲先衛,曲先衛治所在藥王灘(尕斯庫勒湖西南);同年安定衛遷居到苦兒丁。洪熙年間,阿端衛被安定衛合并。弘治年間,安定衛被蒙古劫掠滅亡。正德七年(1512年),曲先衛為青海蒙古亦不剌等所逼,部眾散亡。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東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率部進入西海,占據曲先衛。阿端衛、曲先衛和安定衛在明朝合稱撒里畏兀兒。
清順治二年(1645年),蒙古和碩特固始汗統一唐古特四大部落后,尕斯一帶為其右翼牧地??滴跄觊g,清廷在尕斯(今尕斯庫勒湖以西)屯兵防范準噶爾,尕斯成為軍事要塞。雍正三年(1725年),屬海西蒙古西右中旗(臺吉乃旗)尕斯陶海的牧地。
民國六年(1917年),屬都蘭理事。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都蘭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通新設治局。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哈薩克西部設治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復屬都蘭縣。
1953年,屬阿爾頓曲克哈薩克族自治區。
1956年1月,設立縣級茫崖臨時工作委員會(工委駐老茫崖),屬柴達木盆地工作委員會。轄區東至西臺吉乃湖與大柴旦行政區接壤,西至烏宗屑湖(哈格諾爾)與新疆若羌縣為鄰,南抵布喀達坂山,北至大通溝北山,總面積73867平方公里。
1962年7月,撤銷茫崖臨時工委,設立茫崖鎮(區級),直屬海西州。鎮域面積45505平方公里,鎮政府駐石棉礦。
1984年5月,設茫崖行政委員會(縣級)。
1992年2月,冷湖鎮從茫崖行政區分離,設立冷湖行政委員會(縣級)。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0年,格爾木設市,茫崖鎮那棱郭勒以南7177.18平方公里劃歸格爾木市,茫崖鎮轄區面積38327.82平方公里。
1984年5月,茫崖行委成立時,轄2個鎮(茫崖鎮、冷湖鎮),轄區面積54002.82平方公里。
1984年10月,設尕斯鄉,下轄3個牧業村。
1985年3月,設花土溝鎮。
1992年2月,冷湖鎮從茫崖分離后,茫崖轄2個鎮、1個鄉,轄區面積31955.22平方公里。
2005年,撤銷尕斯鄉,并入花土溝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茫崖行政委員會轄2個鎮,7個社區、3個牧業行政村,[8-10] 轄區面積3.23萬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茫崖行政區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東靠冷湖行政區,南臨格爾木市,西部、北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接壤,地理坐標介于北緯37°02′—38°59′,東經90°07′—93°09′之間, 行政區域面積3.23萬平方公里。 行政委員會駐花土溝鎮,距省會西寧1195公里,距州府德令哈681公里。
地質條件
茫崖地處柴達木盆地西部坳陷構造帶,周邊的阿爾金山系與昆侖山系的褶皺或斷塊強烈隆升,盆底相對下陷。因受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境內褶皺、斷裂及節理構造十分發育。褶皺構造主要分布于北部,多受斷裂影響而被破壞;南部褶皺、斷裂均較發育。西北部的阿爾金山褶皺系呈西—北東走向,在各紀巖層中呈現震旦紀、寒武紀、侏羅紀地層;昆侖地槽褶皺系以巨大的斷裂層與盆地分界,其支脈尕斯山構造轄區西南部的褶皺地帶;老茫崖、 紅三旱、尕斯庫勒湖和北部大浪灘一帶屬茫崖坳陷、潛伏構造,地勢相對低平,第三紀、第四紀地層廣布,含有豐富的石油和鹽類資源。
地形地貌
茫崖三面環山,中間低洼,是柴達木盆地中的小盆地,自成一體。全區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青新邊界上的昆侖山脈尕斯蒙克雪峰終年積雪,海拔5684米,為境內海拔最高點;阿拉爾、尕斯庫勒湖一帶海拔2840米,為全境最低點。行委駐地花土溝鎮海拔2940米。
高山約占全境總面積的1/5,呈南、西、北狀環繞轄區西部,昆侖山脈尕斯山系烏蘭烏珠爾、尕斯山和阿爾金山脈查汗托羅蓋山系的烏蘭烏拉山、查汗托羅蓋、金鴻山接頭于西部邊境;各山均為荒山禿嶺,山體巖石裸露,風化作用明顯,溝谷、亂石堆較為發育。
丘陵約占全境總面積的1/5,為阿爾金山脈的一部分,由西北向東南山勢趨緩;山體由砂礫石、碎石、裸巖組成,山間積存有流沙或沙丘。
荒漠、戈壁和流動沙丘占全境總面積的1/2,分布于老茫崖西北部、黃瓜梁西、一里溝南、花土溝北、尕斯山北麓洪積扇下部、烏蘭烏珠爾山前等地帶;沙丘高0.3至70米不等,移動性較強,常侵襲草場及公路。
平原沼澤區占全境總面積的1/10。沖積—洪積平原位于尕斯草原,由阿拉爾河和尕斯庫勒湖的沖積洪積而形成;平原外緣地勢波浪起伏,中心尕斯庫勒湖地勢平坦。
氣候
茫崖行政區屬暖溫帶高原荒漠干旱氣候,晝夜溫差大、光照強、風沙多、寒冷、干燥、缺氧是主要的氣候特征。茫崖地區空氣稀薄,與海平面相比平均缺氧28.2%,年平均氣壓695.8百帕,水沸騰溫度88℃。年平均日照時數3302小時,平均每天9.5小時,年均輻射量大于17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4.14℃。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20.6℃,極端最低氣溫-29.5℃,最大凍土深度229厘米;最熱月8月平均氣溫20.4℃,極端最高氣溫34.6℃。氣溫日較差平均14.3℃,年較差25.8℃。無霜期9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1.3毫米,老茫崖一帶年降水量不足15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692.1毫米。年均相對濕度32%。茫崖地處柴達木盆地狹口,席卷南疆的西風積蓄于阿爾金山前,堆積一定強度后翻越大山,狹管效應十分強烈,年平均風速5.1米/秒,最大風速39米/秒,8級以上大風日年均109.9天,多為3、4月的西北風,常伴有浮塵、沙塵暴。[14-15]
水文
茫崖的地表徑流和地下水主要來源于昆侖山活動冰川和積雪融水。
地表水
阿拉爾河(鐵木里克河、洪水河)位于尕斯草原西部,發源于新疆境內的昆侖山支脈也賽瓜子山的沼澤地,北支斯巴里克河和南支阿達灘河匯合后潛入地下,自西向東潛流入茫崖境內,又在鐵木里克、大河壩一帶形成諸多冒泉出露地表,匯成數條平行河道注入尕斯庫勒湖;境內河段長50公里,年均徑流量9290立方米,年均流量2.96立方米/秒,徑流深7.2毫米,含沙量較大,河水渾濁。大河壩河(卡爾馬玲河)位于轄區西南部,源于大河壩沼澤地眾多泉眼,屬阿達灘河潛流,全長30公里,寬1公里,自西向東匯集阿拉爾河注入尕斯庫勒湖,年徑流量400立方米,徑流深5毫米,河水清澈。此外烏蘭烏珠爾山和尕斯山的冰雪融水形成了若干季節性河流。
冰川分布于青新交界處的昆侖山及尕斯山上,面積約10平方公里,融水水量占阿達灘河的20%。
地下水
茫崖境內的地下水分為山區基巖地下水、平原區松散巖類孔隙水、第三系油田水以及凍土區地下水四大類。淡水主要分布于南部和西部山前地帶和尕斯湖等地,冰川和積雪融化流出山口后浸入山前洪積平原地下,潛水埋深約40米;境內河流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轉換頻繁,大量河水由地下潛流補給尕斯湖,湖兩岸地下水埋深50至70厘米,形成眾多冒泉。咸水、鹵水分布較廣,主要集中于大浪灘、牛鼻子梁、黃瓜梁和烏斯旺灘等地帶。第三系油田水分布于花土溝鎮東北部和黃風山地帶。
土壤
石膏鹽盤灰棕漠土分布于境內北部和東部廣大地區,富含礫石,呈強石灰反應,7~15厘米深處有石膏無機鹽形成的厚3~21厘米的石膏鹽盤層,含鹽量達10%~30%;剖面分化弱,其他各層含鹽量約2%,石膏含量約7%?;哪L沙土廣泛分布于境內各地,轄區東半部和老茫崖四周分布較集中,土壤含鹽量20%以上,土壤有機質多在0.3%以下,呈沙丘、沙壟地貌。鈣質粗骨土分布于干燥剝蝕山地及丘陵地帶,土層淺,粗骨性強,大于1毫米礫石含量約40%,呈堿性石灰性反應。礫質灰棕漠土分布于南、北、西部的山前戈壁帶,土壤含鹽較重,地表為礫罩層,下層有細土物質、表面礫石夾粘土。草甸鹽土分布于茫崖湖、尕斯草原及各殘湖外圍,沼澤鹽土分布于殘湖四周的河、湖成階地的潛水溢出地帶,這兩類鹽土表層有鹽結皮,含鹽量10%~25%,表層向下含鹽量下降;殘余鹽土分布于阿爾金山山前洪積扇和低山丘陵地帶,是古代積鹽脫離長期地下水條件下的殘留土體,地表有礫幕覆蓋,含鹽量17%~52%。
植被
茫崖屬西北部極干旱缺水風蝕的稀疏植被地區,以干旱荒漠原始天然植被為主,植被組成簡單、類型單調,總覆蓋率不足0.12%。受降水量和蒸發量影響,境內東半部和北半部的植被組成和覆蓋率明顯低于西半部和南半部,總體呈由東部極端荒漠向西過渡為典型荒漠、由北部極端荒漠向南過渡為草原荒漠的形態。 截至2013年,境內森林面積7359.5公頃。
經濟
2013年,茫崖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3.872億元;公共財政收入8.4412億元,各項稅收2.1539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8.7427億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1.0181億元。
第一產業
茫崖第一產業幾乎全部為畜牧業。2013年,茫崖第一產業從業人員132人;完成第一產業增加值1093萬元,全部為畜牧業產值。
畜牧業
自古以來境內居民即以牧業為生。1950年有150余戶在茫崖駐牧,牲畜合計約1.5萬頭(只)。20世紀50年代從外地調來大量牛、羊、駱駝在農牧場養殖。1961年成立阿拉爾牧場,畜牧業發展較快。70年代與新疆若羌縣發生草場糾紛,畜牧業損失嚴重。1983年推行牧業承包責任制。1984年牲畜作價歸戶飼養,有牧民45戶234人,牲畜2.08萬頭(只)。
2012年,境內3個牧業村有牧民90戶280人,有天然牧草地944.5萬畝,牲畜3.77萬頭(只)。 2013年,茫崖羊存欄3.99萬只,牛存欄200頭;肉類總產量337噸,奶類產量52噸,畜牧業產值1093萬元。
農業
1951年,解放軍剿匪部隊在阿拉爾駐防,開荒一萬余畝,種植小麥、青稞和蔬菜,1954年部隊撤離后廢棄。1957年4月,青海省畜牧廳和大柴旦駝場在阿拉爾建立農場,墾荒5萬余畝,種植小麥、青稞、燕麥、大麥、豌豆、土豆、油菜等,存欄牲畜1.78萬頭(只),并開采水晶、銅礦和石棉。因農場風強沙多,土壤鹽漬化重,連年歉收虧損,遂于1961年停辦。1958年,茫崖工委在老茫崖自流井開辦機關農場,開荒50畝。1960年柴達木興起開荒熱潮,茫崖各機關單位先后在阿拉爾、大河壩等地開荒2.2萬畝,造田1.43萬畝。1976年“農業學大寨”,青海石油管理局在奇克里克草場興辦職工農場,至1978年開荒1000畝種植青稞和蔬菜,1981年撤銷。1981年在阿拉爾成立知識青年農業隊試種青稞和蔬菜,不久撤銷。此后茫崖境內無農業生產活動。
第二產業
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地質部門在茫崖開展大規模地質普查,拉開了茫崖乃至柴達木資源開發的序幕?!按筌S進”時期,茫崖小煤礦、水晶礦、云母礦、硼砂礦、鐵礦、銅礦、磚瓦窯等紛紛上馬,但不久即停辦。六七十年代,茫崖原油年產量約8~10萬噸,石棉平均年產量不足1萬噸。80年代,尕斯湖油田產能擴大,茫崖石棉礦新建1.2萬噸選礦廠,茫崖資源開發逐漸形成規模。90年代原油年產量突破100萬噸,石棉年生產能力提高到4.2萬噸;新建20萬噸鉀肥廠和30萬噸天青石選礦廠。2000年后,茫崖原油產量突破200萬噸,基本形成以石油天然氣工業、鹽湖工業、石棉建材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 青海油田是國家重點采油氣生產企業,2011年生產油氣當量713萬噸,實現經營收入174.6億元,上繳稅費43億元;茫崖石棉礦系國家大型石棉采選聯合企業,年生產能力12萬噸。
2012年,茫崖石棉產量1360噸(不含茫崖石棉礦),比2011年下降11.9%;湖鹽產量470噸,比2011年增長43.3%;鹵水產量1.54萬噸,比2011年下降23.8%;芒硝產量1.17萬噸,比2011年下降14.8%;生產鉀肥41.9萬噸,比2011年增長36.2%。 2013年,茫崖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年平均數28358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92.7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2.87億元。 2013年茫崖完成工業總產值69.934億元;第二產業從業人員3698人,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71.2478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茫崖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621億元;有固定電話用戶0.46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4萬戶,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0.4萬戶;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0.2654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4377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4865萬元。2013年,茫崖第三產業從業人員778人,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2.514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