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箭區是湖北省十堰市下轄的縣級區,位于十堰地區中部。東起十堰經濟開發區,與丹江口市六里坪鎮相鄰;西大致沿市中心四方山—筆架山—牛頭山東北西南一線,與張灣區相連;南達大川鎮與房縣毗鄰;北到五堰街道,與張灣區漢江路街道相鄰。 截止到2013年茅箭區轄2個鄉,1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37個行政村,國土面積5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9.2公頃。截止到2013年茅箭區戶籍人口27.32萬人,其中男性人口13.82萬人。全區常住人口(含白浪街辦)39.9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9.28‰,同比增長7.52個千分點。茅箭區已經成為了十堰市的政治、經濟、商貿、文化體育教育中心和全國最大的汽車配件加工銷售基地,是中國最大的汽車車橋生產基地和東風公司重要的汽車零部件采購基地。也是鄂、豫、陜、渝四省市毗鄰地區重要的商品流通集散中心。自然環境編輯位置
茅箭區地處湖北省十堰市城區東部,位于武當山的西北麓,屬秦嶺、大巴山的東延余脈,處于北緯32°20′——32°40′,東經110°10′——110°30′;東與丹江口市毗鄰,西與張灣區相連,南與房縣接壤,北與鄖縣搭界;東西長31公里,南北寬30公里。轄區國土總面積540平方公里。
地形
茅箭區區域地形地貌受構造及巖性的控制,加之地殼的長期運動和褶皺剝蝕作用,形成了低山丘陵和中低山形。由于地殼的上升運動和褶皺斷裂發育,形成了山巒起伏,溝谷縱橫,高低懸殊,河網密布的復雜地貌特征,整個地形大致呈南高北低,中間為河谷平地。其主要特點為高差大,坡度陡,切割深。境內最高海拔1723米(賽武當普陀峰),最低海拔187米,相對高差1543米,平均切割深度324.7米。全區地表平均坡度為25.8度。
氣候
茅箭區氣候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春季升溫迅速,秋季陰雨連綿,冬季少雨雪,冬暖少嚴寒,地形復雜,立體氣候明顯;年均日照時數1925.8小時,春夏秋冬分別為26.2%、32.3%、22%、19.5%;年均氣溫15.30攝氏度,最熱月在7月,平均氣溫27攝氏度,最冷月在1月,平均氣溫在2.6攝氏度,年平均氣溫在24.5攝氏度,平均無霜期為246天。歷年平均降水量為884.9毫米,80%的保證率在的降水量為610-710毫米。在季節分布上,夏季最多占40%,冬季最少占5%左右,春秋降水量接近,降水量立體變化明顯,海拔每升高100米,年降水量約增加35毫米。降水日數以賽武當地區為最多,年平均128.8天。
行政區劃編輯茅箭區下轄五堰街道、二堰街道、武當街道3個街道辦事處,大川鎮、茅塔鄉、鴛鴦鄉3個鄉鎮,一個省管經濟開發區即十堰東城經濟開發區(2003年與鴛鴦鄉合署辦公),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即賽武當風景區。國土面積5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9449人,轄有26個社區居委會,37個村民委員會,172個村民小組。人口民族編輯截止到2013年茅箭區戶籍人口27.32萬人,其中男性人口13.82萬人。
茅箭區茅箭區常住人口(含白浪街辦)39.97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582人,人口出生率20.5‰,人口死亡率1.19‰,符合政策生育率為88.3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9.28‰,同比增長7.52個千分點。 截止到2013年茅箭區區現散居著12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2200人,其中以回族、滿族為主,呈現大散居的分布格局。
經濟發展編輯概況
2010年茅箭區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7億元,占預期目標的110.9%,增長20.5%。其中,一產業增加值0.59億元,增長4.3%;二產業增加值38.44億元,增長31.8%,占全區GDP的56.8%,二產業比重持續上升,較上年增加5.3個百分點,二產業引領全區經濟快速增長;三產業增加值28.64億元,增長9.9%。
第一產業
2010年茅箭區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茅箭區農業生產現價)8373萬元,增長10.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60元,增長11.5%(上報數)。一是在各種惠農政策的推動下,全區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區糧食生產完成1984噸,增長1.0%;蔬菜產量16680噸,增長31.4%;生豬累計出欄11663頭,增長20.0%;禽蛋產量133噸,增長3.0%。二是旅游產業穩步發展。堅持走“以旅促農”特色之路,大力完善旅游設施,加速包裝旅游景點。全區共接待旅客436萬人次,增長22.4%;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1.7億元,增長38.4%。
第二產業
茅箭區工業涵蓋汽配、電子、醫藥、食品、化工等五個行業,全區共有工業企業340家,其中規模企業66家,過5000萬元企業12家,過億元企業6家。2010年茅箭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42.3億元,增長46.8%,
東風商用車車庫比上年凈增40億元,當年增量是2005年總量(25.3億)的1.58倍,增幅比2005年(20.4%)高出26.4個百分點。其中,規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29.3億元,增長46.0%;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37.9億元,增長47.2%。東風工業園從2002年建設至今,園區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工業經營單位由2002年的15家增至2010年的164家,產值從2002年的2.3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100.5億元,經濟增長43.7倍。2010年,全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4.3億元,增長50.7%;其中,工業投資完成27.5億元,占全部投資額的50.6%,總量在全市排名第一。茅箭區16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4.8億元,增長45.9%;實現利潤6.6億元,增長2.2倍,實現稅金3.2億元,增長85.2%。
第三產業
茅箭轄區聚集了十堰80%的大型商場、購物中心、賓館、飯店、二堰街道三堰社區大型專業市場、連鎖超市、倉儲物流等,新業態星羅棋布,是鄂西北重要的商品流通集散中心。2010年,茅箭區完成三產業營業額291.7億元,增長29.6%,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1億元,增長23.6%。全區商品批零銷售額238.8億元,增長29.4%,占三產業營業額的81.8%;其中限額以上批零企業、附營單位和大個體共完成銷售額89.3億元,增長49.6%。2010年,茅箭區住宿餐飲業實現營業額24.4億元,增長26.5%,其中限額以上住餐業實現營業收入3.6億元,增長33.9%。2010年,茅箭區娛樂業、交通運輸業及其他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28.4億元,增長33.9%。2010年火車站經濟商圈全年完成銷售額103.1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占全區三產業營業額的35.4%,增長52.0%。
交通概況編輯襄渝鐵路橫貫東西,每天有13對客車通過,可直達北京、上海、武漢、鄭州、重慶、成都、西安等地。209和316國道交匯十堰,四通八達。2005年全長447公里的漢十高速公路(武漢至十堰)全線通車。漢江黃金水道運輸可通江(長江)達海(上海)。老河口和襄樊兩機場毗鄰我市,班機可直飛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 茅箭區境內的十堰站有動車往返武漢等地,交通方便。區內正在建設的十堰武當山機場即將通航,屆時將極大地改善與外界的交通條件。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截止到2010年茅箭區有各類學校 19所,其中:
茅箭區實驗小學小學 14所,中學5所。在校學生10670人,增加40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初中畢業升學率為 99.5%,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為99.8 %;教職工1124 人,其中專任教師1011人,增加76人;納入全區管理的幼兒園36所,在園兒童人數4689人,增加541人。教育事業費支出總額4137萬元,比上年3389萬元增加748萬元。
醫療
截止到2010年茅箭區有衛生機構77個,其中:醫院1個,防疫站1個,衛生院(所)6個,村衛生室38個,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站)29個,減少4個;擁有床位135張;從業人員621人,增加17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45人,注冊護師、護士135人。
基礎設施
十堰城區街道20多條,道路綠化率達到62%。十堰有兩座大型自來水廠,有丹江口水電站、黃龍灘水電站、十堰熱電廠、東風汽車公司熱電廠等眾多大中型電廠。
宗教
宗教信仰在我區呈現多樣性特點,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道教等四教俱全,轄區目前共有信教群眾7500余人,宗教教職人員15人,其中經常參加宗教活動的基督教信眾1300余人、佛教信眾300余人、道教信眾200余人,伊斯蘭教信眾150余人;現依法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4處,分別是東城開發區回龍寺、武當路街辦基督教恩光堂、賽武當自然保護區鴻鈞師祖廟及武當路清真寺(市民族宗教事務管理局負責管理)。
旅游景點編輯伏龍山原稱賽武當,因山高賽過武當山主峰而得名。
伏龍山位于十堰市茅箭區小川鄉境內,東與武當山翹首相望,南與神龍架遙相呼應。伏龍山屬大巴山東延余脈,武當山系近中部。由18億年以前造山運動褶皺成山,加之雨雪侵蝕,形成群峰矗立、溝谷深切的典型的山岳地貌。峰嶺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普陀山海拔1722.7米,因高于武當山,又得名“賽武當”。土壤類型為亞高山黃棕壤土,多呈酸性和中性,十分肥沃,植被茂盛。本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加之山高林密,氣候呈立體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2°C,七月份平均氣溫22.5°C,一月份平均氣溫2.7°C。年降雨量在1300毫米之間,歷年平均相對濕度7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