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縣位于廣西中部,地處紅水河中段南岸,大明山北麓。駱越長壽之鄉。東與上林縣、忻城縣交界,西與大化縣、平果縣接壤,南與武鳴縣相鄰,北隔紅水河與都安瑤族自治縣相望,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轄縣。全縣現轄7個鎮4個鄉,145個村,6個社區,總人口51萬人,有壯、漢、瑤等9個民族,總面積236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大石山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200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中文名稱馬山縣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下轄地區白山鎮、百龍灘鎮、古零鎮等政府駐地白山鎮電話區號0771郵政區碼530600面 積2363平方公里人 口54.20萬(2013年)方 言西南官話、壯語、平話、新民話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型氣候著名景點金倫洞,百龍灘景區,弄拉自然生態景區等車牌代碼桂A行政代碼450124目錄1 歷史2 行政區劃3 地理4 資源? 礦產資源? 土地資源? 水力資源5 經濟? 工業? 農業? 林業6 交通7 社會? 科技? 教育? 體育? 衛生8 旅游? 伴云山? 金倫洞? 百龍灘景區? 弄拉自然生態景區9 民族和語言10 文化歷史編輯馬山縣歷史悠久,行政區域由原來的那馬縣和隆山縣合并而成。古屬南荒地
,秦屬桂林郡地,漢屬交州刺史部郁林郡領方縣和增食縣,唐屬嶺南西道邕管思恩羈縻州,元屬湖廣行省廣西右江道思恩土州,明屬廣西布政使司右江道思恩軍民府。明洪熙元年(1425年)全縣設白山、古零、喬利、興隆、那馬、定羅等6個堡。正統七年(1442年)思恩軍民府府署從寨城山(今廣西平果縣舊城)遷至喬利堡,歷時86年。嘉靖七年(1528年)6個堡改署為白山、古零、興隆、那馬、定羅等5個土巡檢司。清同治6年(1867年)改那馬土司為那馬廳,其余定羅、興隆、白山、古零土司依舊。民國元年(1912年)那馬廳和定羅土司合并為那馬縣。民國4年(1915年)興隆、白山、古零三個土司合并為隆山縣。民國16年,兩縣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19年隸屬賓陽民團區。民國23年,隸屬武鳴行政監督區。解放后,隆山、那馬兩縣隸屬武鳴專區。1951年2月撤銷武鳴專區,改隸南寧專區。1951年6月,廣西省人民政府政令,隆山與那馬兩縣全并為馬山縣,縣治設在原隆山縣城廂鎮(今白山鎮),于7月1日正式辦公。1952年7月賓陽與崇左兩專區合并為邕寧專區,1958年元月設立邕寧專署,馬山縣屬邕寧專署領導,同年11月改為南寧專員公署。1971年11月,南寧專區改為南寧地區后,馬山縣隸屬南寧地區。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決定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地級崇左市,調整南寧市行政區劃,原南寧地區的馬山縣于2003年6月27日正式劃歸南寧市管轄。
行政區劃編輯1951年7月1日,經廣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原那馬、隆山兩縣合并為馬山縣。馬山縣隸屬南寧市,全縣轄7個鎮4個鄉,145個村,6個社區,3001個自然屯。2006年末,全縣總人口51.37萬人。 截止2005年,全縣轄7個鎮、2個鄉、2個民族鄉:白山鎮、百龍灘鎮、古零鎮、金釵鎮、周鹿鎮、林圩鎮、永州鎮、古寨瑤族鄉、加方鄉、里當瑤族鄉、喬利鄉。
馬山縣
馬山境內多山,大體分東西兩大部,東部多大石山,西部多丘陵,是全自治區有名的山區縣之一。全縣地處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在21.3℃,極端最高溫度38.9℃,最低溫度一0.7℃,平均無霜期343天,年平均降雨量1667.1毫米,最高2063毫米,最少1245.8毫米,對農林牧業生產十分有利。
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馬山縣地下礦藏豐富,已探明的有煤、錳、鐵、鈾、銅、金、水晶、滑石、冰洲石、大理石、高嶺土等。勉圩、大球等地煤礦,藏量豐富,發熱量在4~5千大卡/克。喬利、林圩、周鹿、片聯等鄉,錳礦遍布。樂平鐵礦,含鐵量達50-60%以上,礦中還含有鋁和黃、紅色染料。古零的鈾礦,國家在勘探之中。水泥資源豐富。
土地資源
至1985年,尚可開發利用的宜農荒地8萬畝,宜林荒地76.53萬畝,宜牧荒地32萬畝,荒水2萬多畝,共118.53萬畝。按農業人口人均2.57畝。按國內荒山荒水經濟開發水平計,低級開發畝年產值200元,如全縣荒山開發度50%,年產值1.18億元;中級開發畝年產值300元,開發度50%,年產值1.77億元,開發度80%,年產值達2.84億元;若達到高級開發水平,產值更多。本縣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潛力在于開發山地資源,特別是利用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優越條件,營林造林,封山育林,植樹種果,種草養畜,發展經濟作物等是大有潛力的。此外,山塘水庫養魚,尚有38%水面尚未利用。
水力資源
全縣水資源豐富,被稱為全國“水電資源富礦”的紅水河流經境內近100公里。重點開發紅水河10座大型梯級水電站中,大化水電站和百龍灘水電站就在本縣境內,分別距縣城23公里和15公里。除紅水河外,本縣11條地表河共集雨面積217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為92秒立米,最小流量12.85秒立米,多年平均流量140.6秒立米,能開發利用水力資源蘊藏量8199千瓦,地下水203處,可利用92處,主要地下河11條,也可開發利用。
經濟編輯200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7.08億元,比上年增長12%。全縣全部工業總產值14.59億元,完成年度計劃100.14%,比上年增長26.6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33億元,比上年增長26.46%;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6.6億元,比上年增長32.79%。
工業
民國期間,工業行業有煉鐵、鑄鍋、造紙、磚瓦、縫紉、紡織、
城市風景陶瓷、竹木器具、榨油、制糖、糕餅等20余個,全為手工生產,質量低,品種少,不能滿足縣內人民生產及生活所需,大量的工業品靠進口解決。1949年,工業產值只有48萬元(折人民幣計,按1952年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6.1%。解放后,50年代初期,縣除了1953年興建大米加工廠外,主要是幫助私人小手工業恢復和發展生產。1954年全縣手工業有19個行業,1494戶,從業人員3040人,其中含私人辦的黃幡、壇洞兩個鐵鍋廠、679個磚瓦窯和281個石灰窯。1956年產值共143.7萬多元(1952年不變價)。手工業合作化高潮中,1957年2月,全縣小手工業者組織了鐵鍋生產(105人)、印刷工藝合作社2個、車縫合作社(組)9個(380人)及鐵木具合作社12個(208人)。1958年“大躍進”中,掀起了第一個辦工業的高潮,當年興辦了縣副食品加工廠、縣磚廠、火力發電廠、縣農械廠、馬山錳礦及淥羅煤礦,各供銷社也辦起了副食品加工場,各公社也建立農具廠;印刷廠由集體轉為國營企業。在這年冬的“大辦鋼鐵”中,本縣及都安縣曾組織近10萬之眾于古零、合群、喬利、林圩、周鹿等地挖鐵礦,建高爐煉鐵,持續1個月,建成高爐1115座,挖得鐵礦石68434噸,煉出燒結鐵2232噸??墒强橙?萬多畝山林和拆毀近千間群眾磚瓦房,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得不償失。1959年又興辦水晶礦,當年底止,全縣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7.9萬元,工業產值達582萬元(1957年不變價),主要產品有鐵鍋、錳礦石、鐵木農具等。60年代初,國民經濟遇到了暫時困難,在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中,1961年、1962年相繼停了縣磚瓦廠和淥羅煤礦,工人全部下放回農村,1962年全縣工業產值只有173萬元(1957年不變價)。1963年,調整初見成效,生產略有回升,當年興建巴更、鰲魚山兩個小水電站。次年建成下灘水電站,各社隊興起了辦小水電高潮。1966年縣工業產值為273萬元(1957年不變價),比1962年增長67.8%?!拔幕蟾锩钡念^兩年,無政府主義盛行,工廠規章制度被破壞,加之兩派武斗,使工業產值急劇節下降。1969年,由于縣綜合加工廠、錳礦、火電廠、縣磷肥廠、炸藥廠的相繼興建與投產,職工增至296人,總投資累計269.7萬元,工業產值恢復到300萬元(1957年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14.6%,上交利稅25萬元。70年代初,貫徹上級大辦“五小工業”(小鋼鐵、小化肥、小農機、小電站、小煤炭),實現“新的全面大躍進”中,又掀起了第二次大辦工業的高潮,從1970年到1976年,先后興建3000千瓦火電廠,紅旗水電站、東風水電站、金釵煤礦、勉圩煤礦、冶煉廠、酒廠、糖廠、氮肥廠、水泥廠、碗廠等。至1979年底,全縣共有地方國營工業企業25家,職工1511人,同時還有麻袋廠、文具廠、建筑構件預制廠等集體企業,和白山鎮的被服廠、五金廠、木器廠3家手工業企業(其余圩鎮手工業社均劃歸公社企業辦公室管理)。1980年興建縣紅磚廠和錳礦兩家國營企業。1983年縣紅磚廠的財產及職工全部撥給大化電廠
秋日。1985年,國營工業企業有20家,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1914.9萬元,職工總數1607人。主要產品有:水泥3.50萬噸,混合糖0.358萬噸,錳礦石0.47萬砘,滑石粉0.23萬砘,碳銨0.76萬噸,鑄鐵管0.84萬米,小鋼磨1200臺,65度白酒587噸,沙紙195噸,名優產品有小鋼磨和沙紙,小鋼磨遠銷區內外,沙紙銷往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全年工業產值1172萬元。 2006年,全縣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84001萬元,比上年增長20.1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6059萬元,增長21.64%;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27590萬元,增長17.27%,規模以上和規模以下工業實現了同步增長的態勢。
農業
本縣水田分布于中部丘陵地區,旱地多分布于東西部石山地區。
農業種植以糧食為主,經濟作物次之;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甘蔗、木薯、花生為主。解放前,耕地1/4左右為地主占有。政府不管農業,年種單造,品種劣,耕作粗放,產量很低。1949年,隆山、那馬兩縣糧食總產共3578萬公斤,畝產99公斤,人均產糧152.2公斤,農業總產值737萬元(按1952年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93.9%。解放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952年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1953年以后組織互助組,繼而組織生產合作社,以至建立人民公社,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農業生產走上集體化道路。多年來,黨和人民政府帶領人民群眾興修水利,由1949年原有保水田面積1.9萬畝,增至1985年的13.7萬多畝,生產由傳統的手工操作改變為半機械化,引進大量作物良種,改一年種單造為多造,建立和完善農業管理機構,農業科技人員由解放初期4人增至64人,改進耕作技術,提高了科學種田水平。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后的1982年,糧食產量最高年達12242.5萬公斤,畝產達171.3公斤,人均產糧262公斤,分別比1949年增2.42倍、75%和72.1%。1985年農業總產值7316萬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3893萬元(均按1980年不變價),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53.2%,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5.9%。自1958年“大躍進”和建立人民公社后,社會上刮起了“浮夸風”、“一平二調”的“共產風”?!拔幕蟾锩逼陂g,又在農村中貫徹“大寨工分”、大打“批資批修總體戰”、“拴野馬副業”、“割資本主義尾巴”等一些“左”的農業政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長期以來,分配上吃“大鍋飯”,壓抑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片面貫徹“以糧為綱”,重糧輕經,生產單一,農業生產比例失調,發展速度緩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糾正了黨在農村中“左”的政策,生產力進一步得到解放。1981年后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土地承包到戶,實行生產責任制,打破分配上的“大鍋飯”,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扭轉了生產單一的局面,農業生產開始向商品化發展,農業生產發展速度加快。 馬山縣現有耕地面積23954公頃,其中水田10460公頃,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紅薯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木薯、金銀花、苦丁茶、旱藕以及各種蔬菜、水果等,其中金銀花、早藕、苦丁茶在區內外享有盛名。東部石山地區盛產黑山羊、竹子、金銀花,產品遠銷區內外;西部丘陵地區生產水稻、甘蔗和水果,適宜發展速生豐產林。
林業
民國《隆山縣志》記載: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興隆、白山
風景、古零三土司境內森林尚稱茂盛,光緒年間,商人開廠鑄鍋,采木燒炭,加之人口日繁,需用增多,“從前森林,一化而為童山矣?!惫饩w末年,始有人自動造林。民國20年(1931年)后,國民黨廣西省政府曾提倡造林,且規定建造縣、區、鄉、村四級公有林,森林有所恢復,但有些優良樹種已瀕臨絕滅,森林面積亦乏統計。解放后,人民政府提倡造林綠化,開展宣傳,建立林業專業機構,配備技術干部,每年撥出一定經費,發動和組織群眾開展造林護林。自1953年起堅持年年人工造林,1957年起先后建立永州、周鹿、縣林業科學研究所3個國營林場,1966年起各公社、大隊相繼創辦集體林場(1978年時最多達98個,經營面積14.7萬畝),1968年起5次組織飛機播種造林,1982年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和落實林業“三定”政策(穩定山界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至1985年,33年間共造林197.55萬畝。但由于“重造輕管”及其他原因,造林的保存率很低,再加上1958年“大煉鋼鐵”和1981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前后,發生的兩次大規模的亂砍濫伐,1985年統計,全縣實有森林面積僅26.7萬畝,比1974年下降31.6%,占全縣林業用地122萬畝的21.9%,森林覆蓋率為6.68%,綠化程度30%。森林面積的減少,給全縣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均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另一方面,30多年來堅持不懈造林的結果,是成熟林日漸增加,自1958年至1985年向國家提供了木材2.07萬立方米,兩次亂砍濫伐之余,1985年立木蓄積量尚存71.7萬立方米,比1974年增加5.1倍。1985年全縣尚有國營林場3個,國、社聯營林場1個,鄉、村辦集體林場29個,待開發宜林荒山76.53萬畝。同年林業總產值384.萬元,占全縣大農業總產值5.25%。 交通編輯本縣東部、西部屬大石山區,石山叢錯,道路崎嶇,行旅維
相關圖片艱,中部土山丘陵,尚可通車馬。惟北部沿紅水河一帶,生產的商品可藉舟船運往外地。清代縣內在橋景、二塘設兩處驛站,方便官差來往及向思恩府傳遞公文。肩挑步行,馬馱人扛,交通運輸僅此而已。進入民國, 狀況無大改變,民國20年起雖修建公路,但建成通汽車者僅有3條,長79公里,至解放前夕,實際通汽車者只2條,24公里。 解放后,黨和人民政府為改善本縣交通閉塞、落后狀況,以促進經濟發展,大力抓交通建設, 到1987年為止,新建、改建公路共達39條,總長602.6公里,為1949年實通車公路的25.1倍。至此南經武鳴至自治區首府南寧;東經上林至賓陽黎塘;北經都安至金城江;西經平果至百色??h內15個鄉鎮和144個村(街)通了汽車。1985年全縣有各種汽車201輛,其中客車42輛,貨車110輛,兼營貨運的中型及手扶拖拉機919臺??瓦\、貨運遍通城鄉。水上交通靠紅水河,豐水期貢川和金釵兩鄉的黃豆、山羊、沙紙等產品和調出的糧食通過水運至來賓及梧州,運回工業品。 2006年,全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4871萬元,同比增長12.8%。交通運輸完成貨運量146萬噸,貨物周轉量2986萬噸公里,完成客運量262萬人,完成旅客周轉量26991萬人公里,增長16.50%。全縣擁有在養公路719.66公里,都南高速經過馬山境內到達都安其中二級路6公里,三級路52.5公里,四級路487.76公里,等外路173.4公里。全縣15個鄉鎮通了公路,其中有4個鄉鎮通了油路,實現村村通公路的目標,全縣基本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狀結構局面,解決了全縣40多萬人口的交通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