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歷史悠久,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各地商船經過馬尾來往福州,開始了水上貿易,馬尾一帶人口漸繁。五代閩王王審知發展對外貿易,初步開拓了馬尾港。
馬尾區位于福州市東南部,距市區約20公里, 東望臺灣,南抵粵桂,北達浙贛,閩江下游北岸,“金三角”經濟圈,區內四季溫暖濕潤,海洋性氣候明顯。1997年末,全區總面積274平方公里,轄馬尾鎮、亭江鎮、瑯岐鎮和羅星街道,總戶數4.41萬戶,人口15.5萬人。行政區劃
編輯
區劃沿革
民國期間
民國38年境內仍屬林森縣,馬江鎮、閩
亭鎮、嘉登鄉(瑯岐)均屬第三區。馬江鎮設10保、126甲;閩亭鎮設11保、174甲;嘉登鄉設12保、178甲。共計33保,478甲。
共和國成立后
1949年8月15~17日,馬江鎮、閩亭鎮、瑯岐鄉相繼解放。是時,區公所址在閩安鎮,轄有馬江鎮、閩亭鎮、嘉登鄉,仍設33保。1949年12月,馬江鎮、閩亭鎮劃為閩侯縣第三區,閩瑯鎮為第二區,設區公所,為縣派出機構。1950年,境內開始民主建政,廢除保甲制,建立鄉鎮政權。1950年4月22日,第二區劃設1鎮6個鄉,第三區劃設2鎮8鄉。
2013年馬尾區轄三鎮一街(馬尾鎮、亭江鎮、瑯岐鎮,羅星街道),共62個村委會、13個社區(居委會),行政區域土地總面積276平方公理 。 地理環境
編輯
地理位置
馬尾位于東經119°37′,北緯25°29′,地處
shadow
中國東南沿海、閩江下游北岸,距閩江口17海里,是福建省的軍商要港,福州的水上門戶。
這一帶正是烏龍江、白龍江與琴江三江交匯的地方,三江自閩安鎮、長門流入東海。東南臨江與長樂市隔江相望,東北毗鄰連江縣琯頭鎮,西與晉安區鼓嶺鄉接壤,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地形地貌
區內地形總趨勢呈西北高(海拔標高500~800米),東南低(海拔標高1~10米)。海拔標高10米以上低山丘陵山地占73.18%,海拔標高10米以下平原區占16.82%?,樶倓t為中間高四周低,最高白云山海拔標高275米,平原區海拔標高1.5~3.5米(海拔標高,高程均為黃海高程系)。
地質構造處在中國東南沿海華廈系第二復式隆起帶東緣福州盆地東側,屬江口溺谷海灣型游沙堆積,區內第四系厚度一般為30-40米,自山邊沿江增厚,基巖為變質火山巖和花崗巖。
氣候特征
馬尾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全年冬短夏長,年平均氣溫19℃,境內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降雨量約1382毫米。地表水資源豐富,閩江年過境逕流量611.35億立方米。區內氣候類型較為復雜多樣。由于區內背山、面水、近海,太陽輻射條件和受季風環流影響的程度不同,因而形成多樣的局部地區氣候特色。一般可分為山區氣候型(亭江鎮西北部山區)、城市氣候型(羅星街道)、平原氣候型(馬尾鎮青洲、快安)、海島氣候型(瑯岐)和沿海氣候型(亭江鎮南部)。形成這些類型的主要因素有:瑯岐鎮海島氣候主要受海洋性影響;羅星街道城市氣候主要受人工下墊面的影響,亭江西北部山區氣候主要受海拔高度和地形的影響。 交通運輸
編輯
陸路
(公路)
民國17年(1928年),福建省公路局開始籌建福(州)馬(尾)公路。民國19
馬尾區全景圖年,福州市段(南門至水部)路基及部分路面竣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20世紀50年代初,省公路工程處削低望樓山,填平君竹港西段,建成從中岐(馬尾舊鎮)直通羅星塔的公路。1973~1976年,全線改建為瀝青路面,路基寬7.5~9.0米。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將福州至馬尾公路改建成一級公路。104國道福州至馬尾段總長19.3公里,路基寬23米,橫斷面采取中間分隔,上下分行,主車道各寬7.5米,路面為碎石鋪底,瀝青混凝土鋪面,橋梁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90年10月1日,全線正式通車。1995年5月,馬尾君竹至長安段公路按一、二級標準進行拓寬改建,鋪設水泥混凝土路面,寬24米,橫斷面采取中間分隔,上下分行,主車道寬8米。1997年建成通車。
(鐵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20世紀50年代中期,福(州)馬(尾)鐵路的路基工程動工修筑。1959年已完成大部分,因受投資資金限制,無法鋪軌。1970年7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決定重修福馬鐵路。9月動工,組織民工修筑路基續建工程,橋涵、鋪軌工程由南昌鐵路局第一、二工程團鋪設;通信、信號工程由福州電務段負責,房建工程由福州建筑段施工。1971年8月1日建成通車。該支線從福州東站接軌,終點是馬尾青洲。全長21.25公里,全線共有小橋15座,長277.8延米、涵洞38座。鐵路道口22個,其中有人看守的11個,無人看守的11個。
水路
(航道)
馬尾港航道屬河海相通航道,自馬尾至福州萬壽橋為閩江內河航道,馬尾至閩江口入海處為通海航道。
從馬尾(羅星塔)至閩江口七星礁,全長50公里(包括川石島至外攔門沙15公里),航道狀況復雜。馬尾至川石島長35公里,兩岸多山丘石巖,河面寬窄相間。1988年1月,一期整治工程竣工后,基本能乘潮通行萬噸級海輪。1991年實施通海航道二期整治工程,1997年,乘潮可通航2萬噸級海輪。
(碼頭)
清代及其以前,馬尾地區沒有建設專門碼頭,海輪進港均停泊在羅星塔錨地(12個泊位),以小船盤駁。民國25年(1936年9月),在羅星塔下右傍岸興建石砌駁岸碼頭,設置兩道鐵引橋和兩艘浮船,可供4000噸級、吃水14尺(合4.66米)的海輪靠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馬尾地區碼頭設施仍處于落后狀態,1959年,羅星塔浮碼頭(民國25年建造)修復1座。至90年代已初具規模。[馬尾區生態工藝林管集團原材料節能技術等列入資源循環利用示范項目,新增清潔生產企業15家。強化節能減排,全年26家企業開展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減少能耗5000噸標準煤,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5%;圓滿完成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強化54家重點污染源監管,全年凈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126.1噸、化學需氧量119.4噸,實現削減率11.2%和5%目標。建成6千米污水接駁管網和君竹截污泵站工程,城區綠化率35%、空氣污染指數全年平均55.2、飲用水源達標率100%、噪聲達標區覆蓋率100%,生態環境綜合指數名列全省前茅。
名勝古跡
編輯
馬尾船政文化游: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
馬尾區建筑以羅星塔和馬限山兩公園為基礎,由“兩園兩館一船塢”組成。
船政學堂:作為近代中國新式教育的發端,是中國第一個引進西方自然科學教材和創建先進教育制度的科技??茖W校,也是中國近代師資力量最雄厚的學校。2004年以來,福州市政府深入挖掘船政文化內涵,著力打造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主要景點有羅星塔公園、馬限山園、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中法馬江海戰紀念館、海博廣場、船政輪機車間、一號船塢、繪事院、船政精英館、梅園監獄、英領事分館等,中外游人與各界人士在這里可以看到船政精英們的足跡,領略中國近代史上的輝煌。中國著名詩人陳運和在祖母楊紀文家馬尾尋找往事、采風。同時,馬尾作為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臺商投資區和科技園區為一體的現代化港口新城,也是人們旅游的極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