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地處大涼山黃茅埂西麓。地理坐標為東經102°53′—103°21′,北緯28°02′—28°54′之間??h境東鄰雷波縣,西接越西縣,南連昭覺縣,北毗峨邊彝族自治縣,西北與甘洛縣連界,東北同馬邊彝族自治縣接壤。境內有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納龍風景區,龍頭山等景點。美姑縣名來源于這里有很多“美麗的姑娘”。但美姑縣的少女確實出名的美麗。 美姑縣下轄1個鎮,35個鄉。2006年,美姑縣生產總值(GDP)達到63820萬元,比2005年增長1.3%。
中文名稱美姑縣外文名稱Meigu County別 名莫古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四川下轄地區巴普鎮、覺洛鄉、井葉特西鄉政府駐地巴普鎮電話區號0834郵政區碼616450地理位置四川南部面 積2731.6平方公里人 口180734人(2004年)方 言彝語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著名景點大風頂、黃茅埂、納龍、燕子崖、美麗角湖、溜筒河大峽谷、美女峰機 場西昌青山國際機場車牌代碼川W知名產業礦業、林業、旅游業行政代碼513436目錄1 歷史沿革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貌? 氣候? 水文3 行政區劃4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礦產資源? 森林資源? 動物資源? 植物資源5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6 經濟? 綜述?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7 社會? 教育? 文化? 衛生8 政治9 交通10 旅游歷史沿革編輯涼山彝族,古泛稱“西南夷”,“故邛都國地”。春秋、秦至漢初,美姑屬邛都。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邛都為越巂郡,在美姑河畔置卑水縣,轄美姑地區。東漢、蜀漢、晉至劉宋時期(25~479),卑水縣仍隸屬越巂郡。齊梁時期,齊高帝建元元年至建元四年(479~482),改越巂郡為越巂僚郡,廢卑水縣。美姑屬越巂僚郡。梁武帝大同三年(537),越巂置巂州,美姑屬巂州。梁簡文帝大寶元年至成武帝永定二年(550~568)后,巂州荒廢。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置西寧州,不久改為嚴州。美姑地區隸屬嚴州。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嚴州改為西寧州,置越巂縣。開皇十八年(598)改西寧州為巂州。美姑隸屬巂州越巂縣。隋煬帝大業三年(607)罷巂州置越巂郡,美姑隸屬越巂郡越巂縣。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越巂郡為巂州。美姑隸屬巂州越巂縣。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巂州為地方政權南詔所據,置建昌府,美姑隸屬建昌府,咸通十四年(873)起至宋代末,美姑屬彝族阿都部和沙馬部管轄。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析建昌府地置總管府,并置建昌路,設里州,美姑隸屬里州,初屬四川,后隸云南。明初沿襲元制,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仍實行土司制度。洪武十五年(1382),置建昌衛指揮使司,美姑仍隸屬里州。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涼山腹地置“涼山夷部”,廢里州,美姑屬“涼山夷部”,分別由利利土司、沙馬土司管轄。清雍正六年(1728),改建昌府為寧遠府,并置西昌、冕寧、鹽源三縣,美姑屬寧遠府西昌縣。清乾隆、嘉慶(1736~1820)時期,利利、沙馬、阿卓土司先后被黑彝家支逐出美姑地區。宣統二年(1910)分西昌縣增置昭覺縣,美姑大部分屬昭覺縣,小部分劃入馬邊、雷波縣管轄。實為黑彝家支割據的地區。民國時期(1911~1949)美姑實際上無行政機構。由阿侯、阿陸、蘇呷、恩扎、甘、木坡、馬、海來、莫說、阿支、舍培、阿卓、阿素、舍洛、吉覺等大小黑彝家支分割管轄。1951年4月22日,成立昭覺彝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隸屬西康省西昌地區專員行政公署。美姑大部分地區隸屬昭覺縣,部分地區分屬雷波、馬邊縣管轄。1952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建置美姑縣,縣治所牛牛壩,隸屬西康省西昌地區專員行政公署。是年8月,縣治所改設甲谷。1956年5月24日經國務院批準建置洪溪縣,縣治所依果覺,隸屬涼山彝族自治州。1959年6月,洪溪縣并入美姑縣,縣治所遷巴普,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1990年美姑縣仍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美姑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大涼山黃茅埂西麓??h域實轄面積2731.6平方公里??h
美姑縣
域介于東經102°53′~103°21′,北緯28°02′~28°54′之間,縣境南北長94.8公里,東西寬46.4公里。東鄰雷波縣,西接越西縣,南連昭覺縣,北毗峨邊彝族自治縣,西北與甘洛縣連界,東北同馬邊彝族自治縣接壤。
地貌
美姑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脈與四川盆地西南邊緣交匯處,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大風頂、黃茅埂、連渣果峨、阿米特洛、瓦侯能和等大山分別位于縣境的東部、西部和北部,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東北部最高海拔4042米,東南部最低海拔640米。
氣候
境內屬低緯度高原性氣候,立體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1.4℃,常年日照充足,年日照1790.7小時。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814.6毫米,但降水量北部多南部少,分布不均。冬季長達135天,年均霜期125天。境內自然災害頻繁,主要有冰雹、暴風雨、泥石流、干旱、寒潮霜凍、低溫等。
水文
美姑縣大小河流和溪溝159條,總長287公里。東北部的瓦侯河流入馬邊河,屬岷江水系,河流全長45公里;美姑河(含下游溜筒河)由北向南出境流入金沙江,境內干流總長142.5公里。
行政區劃編輯2004年,美姑縣轄1個鎮(巴普鎮)、35個鄉(覺洛鄉、巴古鄉、農作鄉、瓦古鄉、爾其鄉、拖木鄉、炳途鄉、瓦西鄉、采紅鄉、蘇洛鄉、竹庫鄉、典補鄉、龍門鄉、灑庫鄉、九口鄉、柳洪鄉、龍窩鄉、子威鄉、爾合鄉、哈洛鄉、尼哈鄉、樂約鄉、樹窩鄉、合姑洛鄉、候古莫鄉、牛牛壩鄉、依果覺鄉、峨曲古鄉、佐戈依達鄉、拉木阿覺鄉、洛莫依達鄉、井葉特西鄉、依洛拉達鄉、候播乃拖鄉、洛俄依甘鄉)。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2006年,美姑縣境內水系分屬金沙江水系和岷江水系,匯集大小河流159條,總長287公里。水能資源在美姑的自然資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姑河、溜筒河、連渣洛河、瓦候河等河流及支流均是山區河流特征,水量豐富,全縣水資源達29.03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85.4萬千瓦,可開發量達到45萬千瓦,現只開發了7757千瓦。[4-5]
礦產資源
2006年,美姑縣境內地層除第三系、石碳系缺失和震旦系未出露外,其余均有出露,出露面積最廣的是中生界的三迭系、侏羅系。地下礦藏種類較多,已初步勘探和開發利用的主要有玄武巖、鐵礦、煤、銅礦、石灰石、石膏、硫礦、鋁礬土、水晶石等?,F已探明玄武巖儲量達38282.44億噸,鐵礦儲量達461萬噸,煤儲量達9298.26萬噸。[4-5]
森林資源
2006年,美姑縣有林地43607公頃,覆蓋率達15.8%,林木總蓄量641.41萬立方米。林木種類有冷杉、云杉、鐵杉、滇楊、歐美楊等21余種;森林僅蕎木樹種就有50個科,65個屬,180余個種;經濟林木有女貞、漆樹、油桐、核桃等19余種。藥用林木有厚樸、黃柏、年夷、杜仲、川桂等10余種。[4-5]
動物資源
2006年,野生動物和野生藥材種類繁多。野生動物有187種,分屬62個科。受國家一類保護的動物大熊貓等5種,二類保護的有獼猴、小熊貓、白腹錦雞等27種。[4-5]
植物資源
2006年,牧草共有79個科,232個屬,374個種;農作物主要有玉米、洋芋、蕎子、麥類等,果品以花椒、核桃為代表;野生藥材達103種,且蘊藏量較大,主要有天麻、木香、黃柏皮、大黃等58種,年產量上萬斤的有33種,名貴藥材麝香、鹿茸、熊膽、貝母、蟲草也具有一定的數量,蠟蟲以質量好,產量高而著稱全川。[4-5]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1949年前,境內人口數字無記載可查。1949年境內人口總數為85748人,1952年建縣時,全縣總人口為87070人。至1958年,人口出生率從1954年的25.49‰上升到1958年的26.79‰。死亡率從1954年的9.53‰上升到1958年的11.91‰。到1958年底,全縣總人口為97824人,9年間增加12076人,年均增長1.37%。1959年,全縣人口96154人。進入三年困難時期,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1961年下降為5.71‰。人口死亡率上升,三年平均年死亡率60.999‰。最高年的1960年達98.59‰。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出現負增長,最高的1960年達—86.6‰。1961年全縣總人口下降為83775人,比1958年減少14049人,下降率為14.36%。1963年,人口增長開始回升。1964年,全縣人口為83393人。此后人口增長較快,1980年全縣人口達129819人,比1964年增長55.67%,年均增長2.24%,年平均出生率為46.56‰,死亡率17.8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8.76‰。1981年全縣年末人口133040人。從1981年的41.88‰下降到1990年的24‰。死亡率持續下降,從1981年的18.01‰下降到1990年的10.34‰。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81年的23.87‰下降到1990年的13.66‰,人口猛增得到控制。1990年,全縣總人口為151024人。多孩率由1981年的34.3%下降到1990年的12.78%;計劃生育率由1981年的59.45%上升到1990年的85.35%;節育率由1981年的10.18%上升到1990年的80.92%。 2006年全縣出生人口2751人,出生率13.85‰;死亡人口1026人,死亡率5.17‰;人口自然增長率8.68‰。全年凈增人口4769人,截止2006年底戶籍人口200982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196784人,占總人口的97.89%;彝族人口為196704人,占總人口的97.87%。
民族
美姑縣現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
經濟編輯綜述
解放前,境內經濟屬奴隸社會私有制經濟,以農業為主。至1978年,全縣社會總產值為271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681萬元,農業產值1522萬元,其它產值507萬元。1979年后,隨著農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縣內經濟進入歷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至1990年末,社會總產值達6776萬元(為1978年的4倍,年遞增12.42%),其中工業1368萬元,農業4354萬元,其它產值1054萬元。 2001年,美姑縣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達到28586萬元,較2000年增長7.82%,增幅上升了0.9個百分點,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16822萬元、3925萬元、7839萬元,同比2000年增長4.7%、2.7%、18.3%。從產業結構看,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0.6:14.4:25調整為58.8:13.8:27.4,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2.4個百分點。從生產角度看,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6.5%、5%、58.8%。 2006年,美姑縣生產總值(GDP)達到63820萬元,比2005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3925萬元,增長3.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464萬元,下降15.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431萬元,增長9.9%。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51.3:21.6:27.1調整為53.1:18:28.9,第二產業比重下降3.6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上升1.8和1.8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解放前,境內經濟屬奴隸社會私有制經濟,以農業為主。1952年,美姑縣農業總產值582萬元(80年價,下同)。其中種植業352萬元,畜牧業171萬元,比重為64:36。1957年農林牧副漁開始全面發展,總產值上升為709萬元。此后,因受農業體制的影響,農業產值長期徘徊不前。1975年,美姑縣農業總產值1799萬元,種植、林、牧、副、漁業比重為69:8.5:18:4:0.5。1981~1985年,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農林牧副漁“五業”并舉。1985年,美姑縣農業總產值3405萬元。種植、林、牧、副、漁業比重為51.8:7.5:25:15.6:0.1。1990年底,美姑縣農業總產值4354萬元,其中種植業1756萬元,牧業1451萬元,林業358萬元,副、漁業785萬元,種植、林、牧、副、漁比重為40.4:8.2:33.3:18.1 2001年,美姑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028萬元,比2000年增長6.65%,其中:農業8832萬元,增長7.45%;林業1624萬元,下降10.62%;牧業8549萬元,增長9.87%;漁業23萬元,與2000年持平;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產值分別占總產值的46.42%、8.53%、44.93%、0.12%。糧食生產再創新高,全年糧食生產總產量達72000噸,比2000年增長1.05%,其中:小春糧食2656噸,增長4.9%;大春糧食69344噸,增長0.91%。 2006年,美姑縣農業總產值實現54994萬元,同比增長3.9%。 2007年~2013年,美姑縣第一產業無專項統計資料。
第二產業
1958年,美姑縣始辦工業,是年工業產值24萬元?!岸濉庇媱澠陂g(1958~1962年),經過調整整頓國民經濟,工業總產值59萬元,比1958年增長1.46倍?!叭濉?、“四五”計劃期間(1966~1975年),受“文革”影響,增長緩慢。1975年,工農業總產值2051萬元,較“二五”期末上升57.89%,年遞增4.67%,其中工業產值252萬元,年遞增15.63%?!拔逦濉庇媱澠陂g(1976~1980年),經過撥亂反正,整頓經濟秩序,工業產值564萬元,比1975年上升1.24倍?!傲濉庇媱澠陂g(1981~1985年),農村實行體制改革,進一步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起步,期末工農業總產值4495萬元,較“五五”計劃期末增長73.75%,其中,工業產值1090萬元?!捌呶濉庇媱澠陂g(1986~1990),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大力發展商品經濟。1990年,工業產值1368萬元,為1958年的56.8倍,為1978年的2倍。 2001年全部工業總產值達2912萬元,同比增長20.79%;其中:限額以上工業產值1491萬元,同比2000年增長8.2%;實現現價總產值2412萬元,增加值945萬元,增長31.01%。從所有制形式劃分,公有制工業完成產值1536萬元,占工業總產值比重52.75%,比2000年增加7.11%;非公有制工業完成產值1376萬元,占工業中產值比重47.25%,比2000年增長40.70%。從輕重工業劃分,輕工業完成產值440萬元,同比增長7.58%,占工業總產值比重15.11%;重工業完成產值2472萬元,同比增長23.41%,占工業總產值比重84.89%。 2006年,美姑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353萬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69.2%。工業經濟運行的突出特點:一是經濟效益總體運行質量良好。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5637.9萬元,比2005年增長102.9%;實現工業利潤296.4萬元,增長355.0%;實現工業利稅804.5萬元,增長94.1% 2007年~2013年,美姑縣第二產業無專項統計資料。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2006年,美姑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539萬元,同比2005年增長20.2%,全縣完成建安工程33999萬元,同比2005年下降2.4%,基本建設投資54540萬元,同比2005年增長21.4%。更新改造734萬元,其他投資432萬元。 旅游2006年,美姑縣共接待旅游者12.74萬人次,比2005年增長200%;旅游總收入達1500萬元。 國內貿易2001年,美姑縣市場競爭激烈,消費品市場保持旺銷勢頭。全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6077萬元,比2000年增長24.53%;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795萬元,比2000年增長10.6%。分城鄉看,城市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577萬元,比2000年增長12.24%;農村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500萬元,比2000年增長35.45%;分經濟類型看,國有經濟消費品零售額1287萬元,集體經濟24萬元,個體經濟1704萬元,股份制經濟155萬元,其他經濟2907萬元。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2655萬元,餐飲業491萬元,制造業24萬元,農業生產者2907萬元,比2000年分別增長65.21%、3.37%、9.09%、4.72%。 2006年,美姑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80萬元,同比2005年增長15.4%,按銷售地區分,縣的零售額6658萬元,同比2005年增長24.5%,縣以下的零售額8822萬元,同比2005年增長9.3%。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的零售額13718萬元,同比2005年增長16.3%,餐飲和住宿業的零售額萬1675.0元,同比2005年增長10.9%,按經濟類型分,國有經濟的零售額2651萬元,同比2005年降5.8%,私營個體經濟的零售額12742萬元,與2005年同期相比增長21.5%,其他經濟的零售額87萬元。 2007年~2013年,美姑縣第三產業無專項統計資料。